1,科學家首次成功向鳥類植入記憶,聽聽小鳥大腦被控唱什麼歌?
來源: 新智元
實驗顯示,光遺傳學方法教鳥兒唱歌由於自然學習。
近日,腦科學的一項重磅研究登上Science:德克薩斯大學西南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成功地向鳥類的大腦植入了記憶,讓鳥類在無教導的情況下學會新曲調。相關論文發表在《科學》(Science) 期刊,研究人員詳細介紹了他們是如何將基因插入鳥類大腦中與歌曲學習相關的特定神經元中的。這些基因使研究人員能夠利用光 「激活」 神經元。
2,缺覺導致「智力下降」的原因找到了?今日兩篇《科學》揭露睡眠如何影響突觸功能
來源:學術經緯
10月11日 ,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的兩篇論文,從生物學的角度提出了潛在的解釋——科學家們發現,睡眠與大腦突觸的功能有著緊密聯繫。這兩項研究均來自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ürich)和慕尼黑大學(LMU Munich)的合作。科學家們使用先進的生化技術,對小鼠神經突觸的轉錄組和蛋白質組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有三分之二的突觸mRNA表達水平出現了明顯的節律性。
3,抑鬱症為什麼會存在性別差異?研究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神經迴路!
來源:大話精神
抑鬱症對女性的影響幾乎是男性的兩倍,但這種差異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尚不清楚。事實證明,要弄清控制這種行為的大腦機制是很困難的,更不用說確定性別之間的特定分子差異了。然而,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小鼠大腦中的一個開關,揭示出小鼠體內的一個迴路,它在壓力下會激活並受睪丸激素控制。
研究結果發表在《生物精神病學》(Biological Psychiatry)雜誌上,研究重點是海馬體前部的神經元(在壓力和情緒下變得活躍)與伏隔核神經元(獎勵和動機的關鍵參與者)之間的活動。
4,微軟 AI 新技術:讓你的頭像照片動起來,並有感情地「講話」
來源:雷鋒網
微軟研究團隊在本周提出了一項技術。他們宣稱,這一技術能夠提升傳聲頭像動畫的逼真度。在此之前,頭部動畫的生成需要清晰,相對無噪聲的音頻以及中性的音調。而現在,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技術能夠將音頻序列分解成語音內容和背景噪聲等因素,由此可以使用有噪聲和「有感情色彩」的數據樣本。
5,NeuroImage: 採用多人同步腦成像技術研究人際合作中信念更新的動態變化
來源:博睿康
一般情況下,互動雙方堅信彼此不會背叛時才能建立成功合作,這種信任可能會隨著觀察對方的實際選擇而進行更新,因而信念更新在情境合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那麼,信念的動態更新是如何進行的及其潛在的神經機制如何?領域內前沿研究者深圳大學張丹丹教授帶領團隊於近期在NeuroImage上發表了該問題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是首個ERP Hyperscanning並結合囚徒困境實驗範式的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合作關係的發生及建立需要正在交互的兩人合作的記憶系統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支持信念更新)。該項研究為社會決策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並解釋了一定情境下的陌生人之間是如何發展形成合作關係的。
6,JAMA子刊:抗抑鬱藥總體安全性良好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一項10月2日在線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 · 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影響因子15.916)的傘狀回顧顯示,就臨床而言,使用抗抑鬱藥似乎是安全的(appears to be safe)。本項大型文獻回顧納入了45項meta分析,共1012項觀察性研究。研究者、瑞典Linkping大學Elena Dragioti博士表示,基於本項研究結果,使用抗抑鬱藥似乎並無絕對禁忌證;某些不良轉歸看似有一些證據,但很可能與所治療的疾病有關,與藥物本身並無因果關係。
7,衡量人腦功能活動動態穩定性的新指標
來源: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 嚴超贛研究組
近日,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嚴超贛研究組在腦成像領域頂級期刊 NeuroImage 發表了題為《Stability of dynamic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differs between brain networks and states》的實驗論文。
該文章作者開發了一種衡量人腦功能活動動態穩定性的新指標,揭示了穩定性指標在大腦不同網絡間分布的規律,證明了該指標在被試處於靜息態和接收自然刺激條件時的變化模式。
8,全球20大藥企最新榜單出爐,它們的近期研發進展你都知道嗎?
來源:藥明康德
10月10日,全球知名的數據統計與分析機構GlobalData依照2019年第一季度末公司的市值,更新了全球20大醫藥公司榜單。強生(Johnson & Johnson)、羅氏(Roche)和輝瑞(Pfizer)位列三甲,武田(Takeda)在併購舍爾(Shire)之後首次進入20大排名。本文為讀者盤點排名前10位的公司4月以來的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