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睡眠不足導致「智力下降」,原來是突觸被影響了

2020-12-08 腦科學君

1,科學家首次成功向鳥類植入記憶,聽聽小鳥大腦被控唱什麼歌?

來源: 新智元

實驗顯示,光遺傳學方法教鳥兒唱歌由於自然學習。

近日,腦科學的一項重磅研究登上Science:德克薩斯大學西南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成功地向鳥類的大腦植入了記憶,讓鳥類在無教導的情況下學會新曲調。相關論文發表在《科學》(Science) 期刊,研究人員詳細介紹了他們是如何將基因插入鳥類大腦中與歌曲學習相關的特定神經元中的。這些基因使研究人員能夠利用光 「激活」 神經元。

2,缺覺導致「智力下降」的原因找到了?今日兩篇《科學》揭露睡眠如何影響突觸功能

來源:學術經緯

這兩項研究的圖示

10月11日 ,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的兩篇論文,從生物學的角度提出了潛在的解釋——科學家們發現,睡眠與大腦突觸的功能有著緊密聯繫。這兩項研究均來自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ürich)和慕尼黑大學(LMU Munich)的合作。科學家們使用先進的生化技術,對小鼠神經突觸的轉錄組和蛋白質組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有三分之二的突觸mRNA表達水平出現了明顯的節律性。

3,抑鬱症為什麼會存在性別差異?研究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神經迴路!

來源:大話精神

抑鬱症對女性的影響幾乎是男性的兩倍,但這種差異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尚不清楚。事實證明,要弄清控制這種行為的大腦機制是很困難的,更不用說確定性別之間的特定分子差異了。然而,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小鼠大腦中的一個開關,揭示出小鼠體內的一個迴路,它在壓力下會激活並受睪丸激素控制。

研究結果發表在《生物精神病學》(Biological Psychiatry)雜誌上,研究重點是海馬體前部的神經元(在壓力和情緒下變得活躍)與伏隔核神經元(獎勵和動機的關鍵參與者)之間的活動。

4,微軟 AI 新技術:讓你的頭像照片動起來,並有感情地「講話」

來源:雷鋒網

微軟研究團隊在本周提出了一項技術。他們宣稱,這一技術能夠提升傳聲頭像動畫的逼真度。在此之前,頭部動畫的生成需要清晰,相對無噪聲的音頻以及中性的音調。而現在,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技術能夠將音頻序列分解成語音內容和背景噪聲等因素,由此可以使用有噪聲和「有感情色彩」的數據樣本。

5,NeuroImage: 採用多人同步腦成像技術研究人際合作中信念更新的動態變化

來源:博睿康

一般情況下,互動雙方堅信彼此不會背叛時才能建立成功合作,這種信任可能會隨著觀察對方的實際選擇而進行更新,因而信念更新在情境合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那麼,信念的動態更新是如何進行的及其潛在的神經機制如何?領域內前沿研究者深圳大學張丹丹教授帶領團隊於近期在NeuroImage上發表了該問題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是首個ERP Hyperscanning並結合囚徒困境實驗範式的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合作關係的發生及建立需要正在交互的兩人合作的記憶系統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支持信念更新)。該項研究為社會決策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並解釋了一定情境下的陌生人之間是如何發展形成合作關係的。

6,JAMA子刊:抗抑鬱藥總體安全性良好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一項10月2日在線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 · 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影響因子15.916)的傘狀回顧顯示,就臨床而言,使用抗抑鬱藥似乎是安全的(appears to be safe)。本項大型文獻回顧納入了45項meta分析,共1012項觀察性研究。研究者、瑞典Linkping大學Elena Dragioti博士表示,基於本項研究結果,使用抗抑鬱藥似乎並無絕對禁忌證;某些不良轉歸看似有一些證據,但很可能與所治療的疾病有關,與藥物本身並無因果關係。

7,衡量人腦功能活動動態穩定性的新指標

來源: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 嚴超贛研究組

請點擊輸入腦動態功能穩定性的全腦分布

近日,中國科學院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嚴超贛研究組在腦成像領域頂級期刊 NeuroImage 發表了題為《Stability of dynamic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differs between brain networks and states》的實驗論文。

該文章作者開發了一種衡量人腦功能活動動態穩定性的新指標,揭示了穩定性指標在大腦不同網絡間分布的規律,證明了該指標在被試處於靜息態和接收自然刺激條件時的變化模式。

8,全球20大藥企最新榜單出爐,它們的近期研發進展你都知道嗎?

來源:藥明康德

10月10日,全球知名的數據統計與分析機構GlobalData依照2019年第一季度末公司的市值,更新了全球20大醫藥公司榜單。強生(Johnson & Johnson)、羅氏(Roche)和輝瑞(Pfizer)位列三甲,武田(Takeda)在併購舍爾(Shire)之後首次進入20大排名。本文為讀者盤點排名前10位的公司4月以來的最新動態。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2,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科學家順藤摸瓜找到了那條神經通路.小膠質對突觸的主動吞噬調節大腦發育。突觸修剪受損與一些神經發育障礙有關。最近,研究人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文,確定了母體n-3 PUFA攝入量低對小鼠海馬發育的不利影響的分子機制。
  • 腦科學日報:重構果蠅的運動控制迴路;有些人為什麼有智力缺陷?
    研究發現一類特定的腿部感覺神經元直接與運動神經元突觸,代表了一種獨特的快速肢體控制途徑。此外,本研究還提供對數據集和重建的開放訪問,能夠實現不同系統間(EM和光學顯微鏡)細胞數據的匹配,特別是,研究還提供了GridTape設計程序及軟體的使用方法進而可實現低成本服務於神經科學領域的其他研究的目標。2,有些人為什麼智力缺陷?
  • 腦科學日報:深睡眠預防阿爾茨海默添新證;適度飲酒也會損傷大腦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段樹民院士和高志華教授的團隊巧妙地將逆向示蹤病毒注射至大鼠的神經垂體,利用病毒沿軸突高效逆向轉運的特性,點亮整個下丘腦-神經垂體系統(HNS)。團隊繼而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龔輝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自主開發的螢光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fMOST)技術,對大鼠全腦進行成像並首次完成了HNS高解析度的三維重構。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突觸粘附分子Nlgn3中的自閉症相關突變會導致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催產素信號轉導受損,並改變小鼠對社交新鮮感測試的行為反應。用一種新的、高度特異性的腦滲透性MAP激酶相互作用激酶抑制劑治療Nlgn3基因敲除小鼠,可重置mRNA的翻譯並恢復催產素信號轉導和社交新鮮感反應。因此,這項工作確定了遺傳自閉症危險因素Nlgn3、翻譯調節和催產素信號之間的關聯。
  • 腦科學日報:人工蛋白質成功修復神經連接;午睡超1小時有損健康
    4,Sci Trans Med:新研究可阻斷乳腺癌細胞向大腦轉移來源:轉化醫學當乳腺癌擴散到大腦時,會導致嚴峻的後果,患者通常只有六個月的生命。針對腦轉移的乳腺癌細胞,目前化學療法藥物通常無效,因為它們無法穿越血腦屏障。
  • 腦科學日報:人類為什麼需要睡眠?能預測剩餘壽命的AI生命時鐘
    1,首次揭開「我們為什麼需要睡眠」之謎來源:生物通長期睡眠不足導致嚴重健康問題。但為什麼睡眠對我們的健康如此重要?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團隊回答了這個問題,首次表明,我們的睡眠在2歲半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2歲半前,嬰兒的大腦發育非常迅速,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大腦忙碌地建立和加強突觸,這些突觸是連接神經元彼此並允許它們進行交流的結構。
  • 睡眠是如何強化突觸並有益記憶的
    據在小鼠中的一項研究報告,睡眠可鞏固記憶,而它是通過促進腦中新的突觸的生長來做得這一點的。科學家們長期以來就知道,睡眠可幫助增進學習及記憶,儘管這一過程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則一直晦暗不明,尤其是當睡眠被顯示會減少腦中的突觸數或神經連接時。(尋找睡眠與記憶之間有某種聯繫的研究人員會期待看到睡眠時突觸數會有所增加。)
  • 腦科學日報:突觸形成和樹突發育的關係;人類大腦會因分形而愉悅
    Andrew Shuster(俞安洋)及其同事們在本文研究了突觸形成和樹突發育的關係。一般認為由於神經元需要先伸展樹突再生成突觸,突觸形成是出現在於軸突發育之後的。但是依據樹突發育的突觸營養假說,突觸形成反過來也可以穩固樹突發育。本研究應用小腦浦肯野細胞為研究模型,首次在哺乳動物神經系統通過體內實驗驗證該假說。
  • 腦科學日報|比人腦更出色的可穿戴異質突觸;COVID-19免疫反應圖
    超低功耗可穿戴異質突觸來源:奇物論儘管受生物系統啟發的報告的神經形態計算設備的能量消耗已經低於傳統記憶,但它仍然大於生物突觸(每個尖峰≈10FJ)。於此,復旦大學孫清清和陳琳等人設計了基於MoS2的柔性異質突觸,其具有兩種調製模式,即電子模式和光激發模式。超快速和超低功耗為神經形態計算系統提供了一條路徑,該系統具有比人腦更出色的處理能力。
  • 腦科學日報:看得見卻畫不出,是心「盲」了嗎?
    具體來說,這主要與兩類已知的機制有關:首先,閱讀和眼動控制的相關腦區普遍存在time-on-task效應,即對於一次注視,注視時間越長,其所誘發的腦激活越強;其次,腦區間的同步激活可通過赫布學習機制對靜息態功能連接產生長時影響,即如果在一項任務中多個腦區同時得到激活,則該任務的重複執行會提高相關腦區間的靜息態功能連接。
  • 腦科學日報:神經網絡如何識別和編碼性別?墮胎藥可延長果蠅壽命
    「我們的研究首次表明,有時與大麻使用有關的社交能力下降是大腦中葡萄糖代謝改變的結果。這還開闢了新的研究途徑,以找到治療方案,以減輕接觸大麻造成的一些行為問題。此外,它揭示了星形膠質細胞能量代謝對行為的直接影響,」Marsicano說。
  • 腦科學日報:大腦「排毒」分「日」與「夜」;睡覺如何「療傷」?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發現在小鼠大腦皮層特異敲除Setd2導致大腦皮層圖式形成和皮層-丘腦投射建立缺陷。SETD2功能缺失小鼠具有社交障礙、空間記憶和運動學習能力下降等異常行為,模擬了類Sotos症候群和自閉症患者的部分臨床表型。
  • 腦科學日報: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即使是輕度腦損傷也會嚴重損害大腦清除毒素的能力來源:生物探索圖註:先前的淋巴缺陷會導致TBI引起的炎症加重和認知能力下降創傷性腦損傷(TBI)每年會影響全球數百萬人。近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即使是輕度的腦損傷也會嚴重損害大腦清除毒素的能力,這可能會導致阿爾茨海默症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而且,某些患者在以後的生活中大腦功能下降的風險更大。具體而言,研究人員採用了TBI的輕度閉合顱骨模型小鼠來研究TBI後腦膜淋巴功能受到的影響。
  • 腦科學日報:人類為什麼需要睡眠?能預測剩餘壽命的AI生命時鐘
    1,首次揭開「我們為什麼需要睡眠」之謎來源:生物通長期睡眠不足導致嚴重健康問題。但為什麼睡眠對我們的健康如此重要?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團隊回答了這個問題,首次表明,我們的睡眠在2歲半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 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此外,交感神經系統所釋放的信號也可影響基因轉錄水平的改變。4,α-突觸核蛋白致病機制研究進展來源:中華神經科雜誌細胞內錯誤摺疊的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在中樞神經系統及外周神經系統的沉積導致了帕金森病、路易體痴呆及多系統萎縮等突觸核蛋白病的發生,而其病理傳播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突觸粘附分子Nlgn3中的自閉症相關突變會導致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催產素信號轉導受損,並改變小鼠對社交新鮮感測試的行為反應。用一種新的、高度特異性的腦滲透性MAP激酶相互作用激酶抑制劑治療Nlgn3基因敲除小鼠,可重置mRNA的翻譯並恢復催產素信號轉導和社交新鮮感反應。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CD4+T細胞;科學家發現分娩無痛的「秘訣」
    疼痛是通過特殊的神經細胞介導的,當潛在的有害物質影響到我們身體的某個部位時,這些神經細胞就會被激活,它們有一個特殊的離子通道,在把疼痛信號發送給大腦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該離子通道與尼安德特的一個基因變體有關。7月24日,發表在《Current Biology(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表明,遺傳這種特殊變體的人會更容易感覺到疼。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造成該疾病的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編碼MLL4的基因KMT2D出現了單倍劑量不足的情況。,同時對細胞核的結構特徵和機械力特徵產生影響。 6,Stroke:步數與腦小血管疾病的關係 來源:梅斯神經 腦小血管疾病(CSVD)是大腦老化的常見亞臨床特徵。每天步行可能有助於預防CSVD。
  • 腦供血不足時,若是身體出現4種變化,希望引起你重視
    大腦動脈血液循環出現問題了之後,會導致動脈供血量越來越低,會讓患者出現一系列的不適感,這種現象被稱為腦供血不足,簡單的來說就是大腦缺血,一般多發於中老年人身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腦供血不足,發病的人群越來越年輕化。
  • 日本腦科學家研究:7個鍛鍊孩子大腦潛能方法,有效開發智力
    在孩子3~7歲的階段,就可以逐步的培養孩子腦部智力了。智力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很強的可塑性。如果家長能夠開發好孩子的智力,將來的成就一定是非常可觀的。因此這幾個階段是鍛鍊大腦潛能的轉折點,孩子將來能否有出息,關鍵時期要抓好。一、10個開發兒童大腦潛能的方法1.保持充足的睡眠擁有好的睡眠是保證大腦發育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