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ell | 重構成年果蠅的運動控制迴路
來源:BioArt
圖註:運動和感覺神經元的重建揭示了神經的精確功能域
1月4日,哈佛醫學院神經生物系研究團隊Wei-Chung Allen Lee在Cell上發表題為Reconstruction of motor control circuits in adult Drosophila using automate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的文章。
研究開發GridTape研究果蠅運動行為背後的神經迴路機制,該技術種結合了自動串行段採集和自動高通量傳輸EM的技術。利用這個數據集,本研究通過重建所有507個控制四肢的運動神經元來研究控制腿和翅膀運動的神經元網絡。研究發現一類特定的腿部感覺神經元直接與運動神經元突觸,代表了一種獨特的快速肢體控制途徑。此外,本研究還提供對數據集和重建的開放訪問,能夠實現不同系統間(EM和光學顯微鏡)細胞數據的匹配,特別是,研究還提供了GridTape設計程序及軟體的使用方法進而可實現低成本服務於神經科學領域的其他研究的目標。
2,有些人為什麼智力缺陷?
來源:生物通
就像船隻在風暴和海浪中錨定在海床上一樣,GPI錨(GPI=糖基磷脂醯肌醇)確保特殊蛋白質能附著在活細胞的外面。如果GPI錨基因突變而不能正常工作,細胞間的信號傳遞和運輸就會中斷。GPI錨缺陷會導致智力受損、運動障礙和發育遲緩典型表現。
波恩大學和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製造出了一種能模仿這些病人的小鼠。在動物模型中,GPI錨定缺陷中,基因突變會損害大腦突觸上刺激的傳遞。這可以解釋與疾病相關的損害。研究結果發表在《PNAS》上。
3,山大基礎醫學院孫金鵬教授團隊在Nature發文揭示黏附類受體GPR97感知糖皮質激素並激活Go的結構基礎
來源:細胞
1月7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孫金鵬教授研究團隊與浙江大學張巖教授團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團隊精誠合作,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s of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receptor GPR97-Go complex」最新的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糖皮質激素的高親和力膜受體,並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黏附類GPCR家族中GPR97在糖皮質激素的激活作用下與G蛋白的複合物結構,從而在原子解析度上詳細闡釋了糖皮質激素如何和膜受體作用,激活該受體,並與G蛋白偶聯的清晰過程。該成果無論是對於糖皮質激素膜受體功能研究還是黏附類GPCR的激活機制理解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動和示範作用。
4,Annals of Neurology : 視網膜厚度可預測帕金森患者的認知功能減退
來源:MedSci梅斯
西班牙巴斯克大學的Ane Murueta-Goyena,等人探究了原發性帕金森病(iPD)患者視網膜厚度的縱向變化和PD進展的關係。統計學上,採用線性混合模型估計黃斑神經節細胞-內叢狀層複合體(GCIPL)和視網膜神經纖維層(pRNFL)厚度減少率。同時也評估基線 GCIPL 和 pRNFL 厚度與隨後認知和運動變化風險之間的關係。結果表明,可以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方法測量副中央窩 GCIPL 的厚度,進而來預測iPD的神經退行性變化和患者的認知功能變化情況。
5,伴有體位性低血壓的帕金森病痴呆患者,卡巴拉汀可改善其認知功能
來源:MedSci梅斯
姿位性低血壓定義為從躺著到站立時收縮壓(SBP)下降至少20mmhg 或舒張壓(DBP)下降至少10mmhg。在帕金森病(PD)中,OH的總體患病率估計為30% 。雖然隨著疾病的進展,特別是痴呆症愈發頻繁,OH的的發病率可上升到65% 。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Alberto J. Espay等人探究了帕金森病痴呆(PDD)患者中,是否OH對卡巴拉汀(rivastigmine ,一種認知功能改善藥物)的認知改善功效有影響。結果表明,卡巴拉汀對伴有 OH 的 PDD 患者的認知益處更大,這或許是通過改善低血壓作用來實現。
6,Nature子刊:減肥神器,通過光遺傳學抑制飢餓感,實現減肥
來源:生物世界
近日,德州農工大學、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發表了題為:Organ-specific, multimodal, wireless optoelectronics for high-throughput phenotyping of peripheral neural pathways 的研究論文。
研究開發了一種釐米大小的無線設備,僅需最簡單的手術植入,使用遠程射頻源進行外部控制,通過光刺激胃中迷走神經末梢,讓人產生飽腹感,從而幫助減肥。
7,中年人,每天僅運動10分鐘,可以在老年時有更健康的大腦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發表在《Neurology》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和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發現,鍛鍊身體對大腦的幫助就像對身體的幫助一樣,中年人每天進行10分鐘的體育鍛鍊就有助於減緩大腦衰老。這項前瞻性研究表明,更多的「中到高強度」身體活動對大腦具有保護作用。
8,為什麼長時間玩手機對心理健康沒有壞處?
來源:大話精神
在一項由蘭開斯特大學、巴斯大學和林肯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測量了199名iPhone用戶和46名Android用戶一周內在智慧型手機上花費的時間。參與者還被問及他們的精神和身體健康狀況,並填寫臨床量表來衡量焦慮和抑鬱症狀。他們還完成了一份量表,用以衡量他們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看法有多大問題。
令人驚訝的是,花在智慧型手機上的時間與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無關。相反,研究發現,心理健康與參與者對自己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擔憂有關。研究結果發表在Technology, Mind, and Behavior雜誌上。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延緩衰老的「基因療法」;慢波睡眠少或加速大腦衰老
2,腦科學日報:造福患者的基因診斷;不貪杯,就健康?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