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Nature發布神秘受體激活狀態結構;嗜甜的真正原因

2020-12-05 騰訊網

1,Nature突破丨類原腸胚——邁出體外三維模擬人體發育的第一步

來源:BioArt

人類 「類原腸胚」(gastruloid)三維結構。Credit: Naomi Moris

最初的最初,我們所有人,都只是一小團細胞,通過自行摺疊形成具有前後端的三層結構——原腸胚,這個過程被稱做「原腸胚形成」,之後,各胚層繼續形成身體的不同組織系統:外胚層形成神經系統,中胚層形成肌肉,內胚層形成腸道。經過一系列連續的細胞命運決定和形態發生事件的相互作用,最終長成現在這個正在看文章的我們。

6月11日,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Alfonso Martinez Arias研究團隊在Nature上在線發表題為An in vitro model for early anteroposterior organization during human development的文章,首次利用人類胚胎幹細胞構成 「類原腸胚」(gastruloid)三維結構,其可以分化形成時空組織的三胚層衍生物,產生前後端,再現人類早期發育的關鍵事件,為人類正常發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關鍵模型,標誌著科學家們向體外三維模擬人體發育邁出的第一步!

必須要強調的一點是,類原腸胚不是胚胎,也不可能發展成為胚胎!作為模型,類原腸胚是一個簡化的系統,可以模擬胚胎發育的某些方面,以便於進一步研究。

2,Pprotein & Cell | 王曉群/吳倩合作建立Vivo-seq技術並揭示小鼠V1皮層光感神經元的分子特性

來源:BioArt

Vivo-seq模式圖

近日,Protein &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王曉群研究團隊和北京師範大學大學吳倩研究團隊聯合研究成果,題為「Integrative analysis of in vivo recording with single-cell RNA-seq data reveals molecular properties of light-sensitive neurons in mouse V1 」的研究論文。

該工作建立了Vivo-seq這一新的技術方法,該方法整合了由刺激引起的鈣成像技術、活體小鼠的全細胞電生理記錄、單細胞mRNA測序及基於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的神經元形態三維重構多項技術。並應用該技術分析了小鼠皮層2/3層內對光柵刺激有反應的(LS)和無反應的(NS)神經元,多角度綜合性地揭示了小鼠V1皮層光感神經元的生理學、形態學和分子特性,揭示了神經元中與光反應功能直接相關的基因。

3,中國科大闡明秀麗隱杆線蟲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來源:細胞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溫泉教授研究組在eLife 期刊上在線發表題為Flexible motor sequence generation during stereotyped escape responses的長篇研究論文。該研究結合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出秀麗隱杆線蟲在逃逸行為中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線蟲在受到外界潛在危險和威脅時,例如機械刺激或者熱刺激,會穩健地觸發逃逸行為。這種逃逸行為具有保守的組成模塊(前進運動,後退運動,轉彎運動),但是每個運動模塊的出現序列和延續時間卻大不相同。綜合光遺傳技術、鈣成像技術、和計算建模,研究組發現:模塊之間的興奮性前饋通路可以解釋為何外界刺激能穩健地觸發某種運動序列;而不同運動模塊之間又通過相互抑制實行贏家通吃(Winner-take-all),從而實現不同運動方式之間的靈活轉移。短時程突觸可塑性以及神經系統的內稟噪聲也在調控運動時序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藉助線蟲的神經網絡聯結圖譜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組進一步鑑定出前饋的神經通路依賴於中間神經元和運動神經元之間的電突觸;模塊之間的相互抑制則依賴上遊神經元釋放穀氨酸能神經遞質和下遊神經元表達相應的氯離子通道。

4,解答二十年謎題,Nature發布神秘受體激活狀態結構

來源:生物通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作用廣泛,包括從高級認知功能到運動控制,動機,喚醒,增強和性滿足等多個方面,它所作用的受體一直是治療由多巴胺退化引起的帕金森氏病等疾病的長期靶標。最新一項研究中,來自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們報導了天然脂質膜環境中多巴胺受體活化形式的高解析度結構。這一發現公布在Nature雜誌上。

5,口服氯胺酮治療抑鬱症,真的靠譜嗎?

來源:精神時間

氯胺酮作為一類經典的靜脈麻醉劑,以起效快、相對安全而被廣泛應用。近年來,部分臨床試驗結果證實,氯胺酮可以用於治療抑鬱症。氯胺酮的給藥方式多採用靜脈注射的方式,成本高、不方便,影響臨床的推廣和普及。相比之下,口服氯胺酮似乎更易操作,患者接受度更高。

近期的 J Clin Psychiatry 雜誌上,來自印度的 Andrade 醫生就詳細總結了目前關於口服氯胺酮抗抑鬱效果的證據,分析口服給藥的前景與存在的問題。

6,Nature:愛糖,不只因為它的甜

來源:X-MOL資訊

抑制糖激活迴路使得糖偏好消失

人們對糖的偏愛真的是基於「甜」的味覺嗎?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harles S. Zuker教授課題組發表在Nature 上的一篇文章解答了這個問題。

Charles S. Zuker教授團隊在本文中發現糖類在腸道激活神經迴路並向大腦傳送糖存在的信息。他們認為腸道內的攝取後傳感系統確保了糖分子只有到達機體需要它們的地方才會出現信號,這樣糖分就能被有效吸收和代謝消耗。人工甜味劑雖然能騙過嘴巴,但卻無法騙過這個對「自己肚子負責」的靠譜系統。這或許也能從某種程度上解釋為何人工甜味劑已經有40多年歷史但卻始終無法替代糖。

7,不運動也能瘦?Nature子刊:科學家開發出「燃脂」分子,不節食就能減肥

來源:生物探索

最近,《Nature Communications》發布的一項報告表明,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被稱為「BAM15」的線粒體解偶聯劑具有抗肥胖的功效。小鼠在口服該物質之後,即使不減少食物攝入量、不進行任何運動,也能夠達到降低體脂的效果,並且該物質無明顯毒副作用。

8,狒狒助力阿爾茨海默病幹預研究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德克薩斯生物醫學研究所(Texas Biomed)西南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SNPRC)的科學家最近發表在《衰老》(Aging)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狒狒可能被證明是測試神經退行性疾病(例如早期阿爾茨海默病和相關痴呆症)的療法和幹預措施的相關模型。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新工程蛋白可阻止癌症生長並再生神經元;情緒牽腸道

2,腦科學日報:科學家發現大腦中與面部和場景識別有關的區域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冬眠開關」;可精準控制的迷你軟體機器人
    同日兩篇《自然》:科學家首次在小鼠大腦中找到「冬眠開關」 來源:學術經緯 短暫激活Q神經元後,小鼠的核心體溫從人為激活這些神經細胞,可以觸發小鼠進入類似冬眠的狀態,讓體溫和能量消耗都大大降低。並且,動物從這種狀態恢復後,沒有出現組織器官和行為異常。研究人員希望,基於這一發現,可以在人類身上實現「人工冬眠」。
  • 腦科學日報|基因組對壽命的影響;聞氣味也可以讓你變胖
    receptor 1 (TAAR1)和5-羥色胺1A型受體的活性)具有明顯的效果。為了防止患者再次發生腦血管意外事件,來自美國的學者Fadi Nahab等進行了一項研究,旨在驗證一個假設,即凝血和止血激活標記物(MOCHA)有助於識別隱源性卒中病因。該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Neurology雜誌上。在短期隨訪中,MOCHA更容易發現新發惡性腫瘤、VTE或HS的隱源性卒中患者,並可能有助於直接評估隱源性腦卒中的潛在原因。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2,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11月12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新研究中,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大腦中一個研究甚少的區域發現了一種被認為與消極情緒有關的受體,即內側韁核(MHb)。靶向該受體,可以調節消極情緒。該研究可能會為精神疾病帶來更有針對性的藥物。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葉錚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英爽團隊和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周曉林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認知心理檢測和神經心理評估等技術,發現丘腦底核的異常激活是新發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神經基礎。
  • Nature:一個TRP離子通道在開啟和閉合狀態下的結構
    「瞬時受體電位」(TRP)通道是一系列物理和化學刺激的傳感器。在兩篇相關聯論文的第一篇中,Maofu Liao 等人獲得了大鼠TRPV1(辣椒素受體——辣椒素是辣椒中的辛辣成分)在一個「封閉」狀態下的高解析度低溫電子顯微鏡結構。該結構總體上與電壓門控的離子通道的結構相當相似,但有TRP通道特有的幾個結構特點。
  • 腦科學日報:運動員腦成像研究發現與意志品質相關的大腦結構組織
    研究人員發現:circGRIA1,一個由興奮性胺基酸受體-AMPA受體亞基Gria1基因衍生的circRNA亞型,在雄性獼猴腦內多個腦區呈現顯著地增齡性表達升高;而且與Gria1 mRNA表達水平有明顯的負相關。
  • 腦科學日報: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1,朱景寧課題組在強迫症和焦慮症共病的神經環路機制和潛在改善靶點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來源: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圖註:激活組胺H3受體改善由光遺傳學選擇性激活PrL-NAc穀氨酸能神經環路誘導的焦慮伴發強迫症樣行為
  • 腦科學日報:Science子刊揭示嗜酒成癮之謎;老年聾的真正原因
    科學家發現「老年聾」的真正原因來源:生物探索在過去60年中,人們一直認為這種與年齡相關的聽力損傷的主要原因是血管紋的損傷。血管紋是為毛細胞的機電信號轉換提供動力的細胞「電池」。而最近一項對人耳組織的新研究顛覆了這種傳統認知,並確定了與年齡相關的聽力損傷的新原因,從而開闢了新的治療方向。
  • Nature:帶你解析趨化因子受體-趨化因子-下遊G蛋白三元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第一作者是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2015級研究生劉凱雯。研究人員解析了人源趨化因子受體CXCR2與趨化因子CXCL8(又稱IL8)及下遊G蛋白三元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同時還解析了CXCR2與設計的別構拮抗劑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 遺傳發育所合作研究揭示植物小肽-受體激活機制
    遺傳發育所合作研究揭示植物小肽-受體激活機制 來源: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9-02   今日/總瀏覽:3/3824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
    CRYs有兩個結構域,N端的PHR結構域及C端的CCE 結構域。通過這種方法,成功解析了藍光激活的CRY2四聚體狀態的冷凍電鏡結構,解析度為3.1 Å(圖1)。通過與此前報導的黑暗狀態下單體CRY2的晶體結構比對以及化學計算,該研究發現,藍光激活CRY2的FAD結合口袋的體積變大。
  • 腦科學日報:大腦「排毒」分「日」與「夜」;睡覺如何「療傷」?
    可被NIR-II光激活、具有聚集誘導發光(AIE)特性的雙光子螢光探針可用於進行高效的腦成像研究。 深圳大學楊志剛教授和屈軍樂教授系統地評估了丙烯腈AIE體系/螢光內核在形成水分散納米顆粒時的結構依賴性,並闡明了結構修飾對於其體內雙光子成像結果的影響。這項研究構建的AIETP NPs可以實現了無創二維和三維雙光子(NIR-II光,1040 nm)腦血管成像,具有出色的穿透深度(800 μm)和超高的空間解析度(1.92 μm)。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CD4+T細胞;科學家發現分娩無痛的「秘訣」
    1,專家點評Neuron | 鄭斯卡團隊揭示微小外顯子microexon介導長壽神經元抗凋亡的特異性機制來源:BioArt目前,在神經系統疾病和致死性損傷中對如何激活神經元凋亡已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對如何抑制神經元凋亡研究有限,分子機制也尚不明確。
  • Nature Immun.:白細胞介素1(IL-1)結合併激活其受體的結構機理揭示
    該文章報導了白細胞介素1 beta(interleukin 1beta,IL-1beta)與其受體IL-1RII和IL-1RAcP所組成的三元複合物的晶體結構,結合生化分析,該結構揭示了白細胞介素1beta結合併激活其受體的結構機理。該論文作者包括實驗員王冬立,張森燕,博士研究生劉曦,梅坤榮,以及碩士研究生李良。
  • Nature Immunology:嗜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研究新進展
    由Src激酶引起的含有免疫受體酪氨酸激活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io  motif  ,ITAM)的接頭蛋白(adaptor)的磷酸化,是嗜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和巨噬細胞整合素信號途徑胞內過程的第一步。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來源:原理 南佛羅裡達大學Salvatore Domenic Morgera教授團隊將生物工程研究集中在了大腦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上。團隊的整體目標是科學地解釋所有在認知任務中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這些連接包括了解剖學上的物理連接,以及更為複雜的「無線」連接。
  • 腦科學日報:重構果蠅的運動控制迴路;有些人為什麼有智力缺陷?
    3,山大基礎醫學院孫金鵬教授團隊在Nature發文揭示黏附類受體GPR97感知糖皮質激素並激活Go的結構基礎來源:細胞GPR97結構1月7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孫金鵬教授研究團隊與浙江大學張巖教授團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團隊精誠合作,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s of glucocorticoid-bound
  • 中國科學家揭示GPR52配體識別和自激活的結構基礎
    中國科學家揭示GPR52配體識別和自激活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29 23:44:02 上海科技大學徐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雷鳴和Jian Wu課題組合作揭示了GPR52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來源:原理南佛羅裡達大學Salvatore Domenic Morgera教授團隊將生物工程研究集中在了大腦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上。團隊的整體目標是科學地解釋所有在認知任務中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這些連接包括了解剖學上的物理連接,以及更為複雜的「無線」連接。團隊正在研究複雜的模型,來更好地幫助科學家理解大腦的功能。
  • Natur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北京時間7月18日,《自然》在線發表了由美國Scripps研究所和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解析的人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七次跨膜區域的三維結構,從而改變了長期以來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CR)結構研究方面所遭遇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