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經元突觸的修剪--「我」是如何成為「我」的?
(圖片來源:網絡)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睡眠期間大腦會進行記憶編輯,對於白天清醒時新形成的突觸,進行有選擇的處理:修剪、強化,以及維持。 (圖片來源:網絡) 特別是REM睡眠(即快動眼睡眠),被認為與人的記憶鞏固相關,突觸的修剪與可塑性是介導REM依賴的記憶鞏固的重要生物學基礎
-
科學家首次實驗揭示睡眠有助於鞏固和加強新的記憶
顯然,睡眠對學習和記憶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對於這一現象,究竟是什麼機制在起作用呢?紐約大學朗格醫學中心一項新的研究,首次以實證揭示睡眠有助於鞏固和加強新的記憶。 睡眠時大腦有點忙 如果你認為睡覺時大腦也在休息,那就錯了。實際上,它可有點忙。
-
研究揭示了睡眠如何促進學習
大部分REM發生在睡眠的最後幾個小時,因此這項發現強調了不縮短後期睡眠的重要性。當人們在晚上睡覺時,有很多睡眠周期。REM至少出現三次、四次、五次,尤其是在夜晚的晚些時候。我們希望有大量的REM來幫助我們更有力地記憶,所以我們不應該縮短睡眠時間。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心理學家此前已經確定了睡眠對學習的兩個明顯好處。
-
Science:揭示記憶儲存在印跡神經元突觸中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試圖理解大腦在何處和如何儲存記憶。在20世紀初,德國科學家Richard Semon創造了術語「印跡(engram)」來描述大腦中記憶的物理表徵。隨後,在20世紀40年代,加拿大心理學家Donald Hebb提出當神經元編碼記憶以及在共活化記憶或印跡之間形成的連接(也被稱作突觸)時,神經元就得到強化了---這一理論被廣泛地轉述為「一起放電的神經元連接在一起(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這兩種觀點已成為記憶研究的基石---並且在它們首次出現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已經積累了大量支持它們的證據。
-
大腦儲存記憶準確位置為突觸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近日宣布,他們成功通過螢光蛋白質標記儲存記憶的神經元突觸,在細胞水平上確認了大腦儲存記憶的具體位置為突觸(synapse)。實驗人員可以用肉眼看到螢光標記。有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腦科學日報|睡眠不足導致「智力下降」,原來是突觸被影響了
近日,腦科學的一項重磅研究登上Science:德克薩斯大學西南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成功地向鳥類的大腦植入了記憶,讓鳥類在無教導的情況下學會新曲調。相關論文發表在《科學》(Science) 期刊,研究人員詳細介紹了他們是如何將基因插入鳥類大腦中與歌曲學習相關的特定神經元中的。這些基因使研究人員能夠利用光 「激活」 神經元。
-
科學網—睡眠鞏固新記憶
本報訊 科學家早就知道,睡眠對新記憶的形成和保留起著重要作用,而記憶鞏固的過程與波動性大腦活動的突然爆發即所謂的睡眠紡錘波有關
-
睡眠如何鞏固我們的記憶
德國波鴻大學和波恩大學的科學家們決定研究睡眠如何影響記憶。通過記錄大腦活動,他們發現在睡眠過程中,一些記憶能夠被喚醒,儘管後來不再記得。 這項研究發表在2018年10月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詳細描述了癲癇患者在實驗過程中的情況。
-
蝸牛間的記憶傳遞方式,挑戰大腦如何記憶的傳統理論
蝸牛間的記憶傳遞方式,挑戰大腦如何記憶的傳統理論 研究發現一種可能恢復丟失記憶的新療法 UCLA(University這一令人震驚的結果將改變被廣泛認同的觀點,即關於記憶在大腦中是如何存儲的、被存儲在什麼位置。 對於來自David Glanzman實驗室的新發現,暗示了一種基於RNA的新療法對恢復丟失的記憶有著潛在的幫助。如果正是這一假設,將會改變記憶和學習領域。
-
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記憶?新研究破譯突觸可塑性機制
科技日報訊 人類大腦如何將外部信息轉化為自己的記憶?作為「人類大腦計劃」的一部分,來自德國、瑞典和瑞士的科研小組研究了大腦紋狀體中的神經元迴路。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計算生物學》雜誌上,對理解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
Science:揭示突觸特異性的可塑性區分關聯記憶之謎
2018年7月25日/生物谷BIOON/---記憶是通過突觸效能(synaptic efficacy)的長期變化形成的,這一過程稱為突觸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並且記憶被存儲在大腦中的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的特定神經元集合(即神經元群體)中,它們能夠在相應的事件發生期間被激活。
-
睡眠有助於鞏固和加強記憶 你睡夠了嗎?
一項新研究發現,睡前學習能夠讓人們對知識記憶更加深刻,這或是因為睡眠能夠使知識在大腦中進行重播,從而加深人們對知識的記憶能力。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經過睡前學習的人們,在睡眠中大腦細胞相互傳遞信息的神經樹突異常活躍,並且在大腦細胞的突觸也更容易釋放遞質,加強信息傳播通道的作用。
-
什麼是大腦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短期記憶的實質是大腦的即時生理生化反應的重複,而長期的記憶則是大腦細胞內發生了結構改變,建立了固定聯繫。比如怎麼騎自行車就是長期記憶,即使已多年不騎了,仍能騎上車就跑。短期記憶是不牢固的細胞結構改變,只有"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反覆加以鞏固,才會變成長期記憶。短期記憶是數量最多又最不牢固的記憶。一個人每天只將1%的記憶保留下來。
-
你的記憶還好嗎?Nature:星形膠質細胞在吃掉你的突觸!
記憶是如何形成的呢?簡單地來講,記憶依託於人類大腦皮層中神經元之間大量的突觸,其不斷的生成和消失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神經環路、形成了一段又一段的記憶。是的,你沒看錯,突觸是會消失的!此前已有學者報導小膠質細胞在突觸吞噬中的作用,而近期有研究提出星形膠質細胞具有更強的吞噬功能。
-
睡眠梭形波或可助夢中記憶增強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入睡前學習的單詞,會在睡眠中被大腦有關部位強化記憶,醒後反而比剛學完時記得更清楚。研究人員還首次實時監測到「睡眠中學習」的過程。 英國約克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神經科學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報告說,他們請兩組志願者學習一些研究人員自行發明的新單詞。
-
日本科學家闡釋生物為何需要睡眠
原標題:日科學家闡釋生物為何需要睡眠 科技日報東京2月20日電 (記者陳超)最近,日本東京大學池谷裕二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睡眠中大腦海馬神經電路冷卻的機制。該研究闡釋了控制腦電路功能的睡眠的作用,明確解答了生物為何需要睡眠這一根源性問題。
-
科學家發現「線粒體炫」調控神經元突觸水平的長時程記憶
短期的記憶如何轉變為長期的記憶?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畢國強課題組與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程和平課題組合作,發現神經元樹突「線粒體炫信號」在神經突觸傳遞短時程記憶向長時程記憶的轉化中可能發揮著關鍵作用,相關成果於6月
-
趣味科普學英語-17-優質的睡眠會對人體產生哪些有益的影響?
導讀好的睡眠質量,對提高或保持記憶力有一定幫助。本期通過記憶形成來說明睡眠對於記憶的重要性。視頻謝謝收看,獲取本文音視頻、中英文文本等更多英語學習資源在弓重浩:不背英語 希望可以幫助你提高英語水平。給我們提供了這一鞏固過程如何運行的現有模型Sensory data is initially transcribed感知數據會先暫時轉錄到and temporarily recorded in the neurons as short-term memory.
-
睡眠會使大腦「萎縮」?這其實是好事
研究者認為:「睡眠是人類為了保持大腦學習新事物的能力而付出的代價。」英國牛津大學睡眠與節律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主任Russell Foster(未參與這項研究)認為這是一項「做得非常漂亮清楚的工作」。Foster說,他們的發現支持了「睡眠對於記憶鞏固與學習是必要的」這一觀點。
-
上海科學家揭示與恐懼記憶相關的突觸特異性變化
央廣網上海9月6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蒲慕明研究組今天在《自然·神經科學》在線發表題為《與恐懼記憶相關的杏仁核-皮層突觸特異性變化》的文章,首次揭示了在聽覺恐懼記憶中起重要作用的側杏仁核-聽覺皮層投射通路,並發現該通路在聽覺恐懼學習後會發生特異性的突觸連接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