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比人腦更出色的可穿戴異質突觸;COVID-19免疫反應圖

2021-01-15 腦科學君

1,Nat Med:醫生繪製了人體的COVID-19免疫反應圖

來源:細胞

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近日表示,他們已經繪製出人體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反應圖譜,這是對抗這種全球殺手的一個潛在突破。研究發表在《Nature Medicine》雜誌上。

該小組在COVID-19患者恢復期間的血液中發現了四種不同的免疫細胞群。觀察結果還有助於衛生當局在未來疾病暴發時更好地預測誰的風險最大。從理論上講,這些免疫系統"標誌物"可以更準確地預測哪些病人可能會出現輕微症狀,哪些病人有死亡的危險。

2,復旦Adv. Sci.:比人腦更出色!超低功耗可穿戴異質突觸

來源:奇物論

儘管受生物系統啟發的報告的神經形態計算設備的能量消耗已經低於傳統記憶,但它仍然大於生物突觸(每個尖峰≈10FJ)。於此,復旦大學孫清清和陳琳等人設計了基於MoS2的柔性異質突觸,其具有兩種調製模式,即電子模式和光激發模式。

超快速和超低功耗為神經形態計算系統提供了一條路徑,該系統具有比人腦更出色的處理能力。通過添加光學調製,構建調節突觸以動態控制突觸前和突觸後之間的相關性並實現複雜的全局神經調節。新型可穿戴異構突觸擴展了突觸權重的可訪問範圍(促進率≈228%),從而為可穿戴2D高效神經形態計算體系結構的應用提供了深入見解。

3,Nat Comm | 劉聰團隊揭示脂質分子質膜相分離調控蛋白結構與功能

來源:BioArt

VAMP2在突觸小泡膜不同區域上的構象及其參與SNARE複合體組裝的模型

細胞內環境複雜,存在著多種有膜及無膜細胞器、小分子及生物大分子。其中多糖、蛋白質以及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濃度可達300 g/L。細胞內的微環境直接影響蛋白質的結構、穩定性、動力學性質和生理功能,尤其是對缺乏穩定三維結構的內在無序蛋白質。

近期,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中心劉聰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李丹課題組合作通過運用蛋白質的in-cell NMR方法,系統研究了突觸小泡膜上的脂質分子局部相分離形成的微區(microdomain)決定突觸小泡相關膜蛋白2(vesicle associated membraneprotein2, VAMP2)膜外無序區的動態三維結構,並進而調控其在SNARE複合體組裝與神經遞質傳遞中的生理功能。相關工作於本月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4,麻省總醫院發現腸道酶IAP可防止衰老和體弱

來源:生物通

科學家們腸道屏障功能障礙和腸道源性慢性炎症在人類衰老中起作用,但是如何調節這一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個謎。來自麻省總醫院由(MGH)普通和胃腸外科分部主任醫學博士Richard Hodin領導的團隊發現了這一難題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成果公布在JCI Insight雜誌上。

通過對小鼠和果蠅進行研究,研究人員發現,腸道鹼性磷酸酶(IAP)有助於防止腸道通透性和腸道源性全身性炎症,從而減少體弱和延長壽命。

5,eLIFE:腦電結合眼動研究:自閉症兒童社交腦網絡的早期改變

來源:思影科技

社交障礙是自閉症譜系障礙(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的標誌,但是在ASD研究中缺乏針對社交性刺激引起早期社交腦網絡改變的證據。我們記錄了ASD學步兒童及其正常發育(TD, typically developing)的同伴在探索動態社交場景時的注視方式和大腦活動。基於電信號溯源的定向功能連接分析,揭示了theta和alpha頻率的特定頻率非典型腦網絡。結果發現,與自閉症相關的社交網絡的關鍵節點信息在傳輸和連接方式均發生了變化。

對ASD腦與行為關係的分析表明,來自背頂額葉,顳下葉和島狀皮層區域的補償機制與較少的非典型注視模式和較低的臨床障礙有關。本結果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表明:社交腦網絡的定向功能連接改變是ASD大腦早期非典型發育的核心組成部分。

6,家長接受培訓有助於自閉兒的幹預效果

來源:自閉症互助圈

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當家長接受促進社會性溝通的策略的培訓以後,自閉症幼兒受益顯著。家長參加每周一次培訓課雖然也對孩子有好處,但在治療師上門家訪並為家長進行每周二、三次的一對一指導以後,幼兒掌握的技能顯著增加。」研究結果發表在《兒科》雜誌網絡版上。

7,Google發布神經天氣模型,幾秒鐘預測整個美國的降水量

來源:雷鋒網

神經氣象模型 MetNet 的結構

很多氣象機構目前採用的預報是基於大氣的物理模型。儘管在過去幾十年有很大的改進,但這些模型本身受到計算要求的限制。並且,它們對物理定律的近似值非常敏感。另一種能夠克服這些限制的天氣預報方法是使用深神經網絡(DNNs)。DNNs 在強大的專用硬體(如 GPU 和 TPU)上使用並行計算,發現數據中的模式,並學習從輸入到所需輸出的複雜轉換。

近日,在先前對降水量預報的研究基礎上,Google 提出了 MetNet,這是一種用於降水預報的神經天氣模型。這種 DNN 能夠在未來 8 小時內以 1km 的解析度預報降水量,時間間隔為 2 分鐘。MetNet 的預測時間比 NOAA 目前使用的最先進的基於物理的模型提前了 7-8 小時。它可以在幾秒鐘內對整個美國的降水量進行預測,而 NOAA 需要花費一小時。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HIV如何影響大腦認知功能?漸凍症「元兇」可能是它

2,腦科學日報|Neuron文章挑戰冷暖感知理論;「一滴血」預測AD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突觸形成和樹突發育的關係;人類大腦會因分形而愉悅
    GluD2是一個突觸發生的關鍵蛋白,其對於那些形成在浦肯野細胞的樹突和投入軸突之間的突觸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2,陳紹琛Adv. Mater:生物材料和3D生物列印策略用於構建膠質母細胞瘤和血腦屏障模型來源:奇物論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陳紹琛教授對生物材料和3D生物列印策略在構建膠質母細胞瘤和血腦屏障模型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介紹。
  • 腦科學日報:完整生命周期中的全腦突觸圖譜;刻意微笑會快樂嗎?
    6,ACS Nano: Ti3C2Tx基多模無線傳輸可穿戴設備來源:奇物論基於被動元件構建的軟諧振敏感控制器在可穿戴、植入式設備領域由於其具備遠程操作/調控能力,受到廣泛的關注。此外,通過基於卷積的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實現了從不可預見的無線信號中預測壓力、應力。通過MXene材料實現的多模信號模式能夠有效的對多種信息進行處理,並在可穿戴、植入式器件中作為無線傳輸系統。7,刻意微笑會讓人感到快樂嗎?
  • 腦科學日報|可測量腦信號的紋身電極;衰老可能與免疫細胞有關
    1,最新《科學》:我們為什麼會衰老?科學家們在免疫細胞裡找到新答案來源:學術經緯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刊登的一項研究表明:一些免疫細胞可能扮演了加速衰老的重要角色。2,紋身電極: 一種新型的可以進行腦信號測量的電極來源:腦機接口社區臨時紋身電極是皮膚傳感器領域的最新發展。他們已被成功證明了其在監測皮膚上各種電生理信號方面的性能。這些表皮電子設備可與穿戴者保持適形且不易察覺的接觸,同時可隨時間推移提供高質量的記錄。
  • 腦科學日報:年輕人沒有耐心?多吃巧克力可提高認知能力
    2,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劉強團隊闡明免疫細胞加速正常腦衰老的機理來源:小柯生命圖註:正常腦衰老觸發免疫監視造成神經發生受損12月1日凌晨0時,《自然—神經科學》在線發表了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劉強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腦科學日報|睡眠不足導致「智力下降」,原來是突觸被影響了
    近日,腦科學的一項重磅研究登上Science:德克薩斯大學西南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成功地向鳥類的大腦植入了記憶,讓鳥類在無教導的情況下學會新曲調。相關論文發表在《科學》(Science) 期刊,研究人員詳細介紹了他們是如何將基因插入鳥類大腦中與歌曲學習相關的特定神經元中的。這些基因使研究人員能夠利用光 「激活」 神經元。
  • 腦科學日報:用兒童的視角「看世界」;愛吃辣的人更長壽?
    Nishida開發了一種可穿戴外骨骼HandMorph。HandMorph可模擬兒童手掌,減弱穿戴者的抓握能力。該作品在2020年ACM用戶界面軟體和技術研討會(UIST)中斬獲了獎項。研究人員通過技術調整,使HandMorph不再涉及電腦、電子設備或虛擬實境設備。HandMorph由3D列印技術製成,成本僅幾美元。
  • 腦科學日報:看得見卻畫不出,是心「盲」了嗎?
    這項新研究揭示了介導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之間交談的細胞。它還為更多關於神經系統如何調節免疫反應的研究鋪平了道路。2,額頂與視覺腦區間的有效連接調節認知靈活性來源:深圳大學師範學院心理學院認知靈活性指的是根據不斷變化的環境和內部需求準確、快速地調整我們的思維和行為的能力。
  • 腦科學日報|Cell:恢復免疫系統可以支持腦損傷後的修復
    具體來說,CPEB/Orb2在腦中有兩種結構形態,分別執行不同的功能,對於形成持久的記憶非常重要。主要形態是可溶的單體,在神經連接處(也就是突觸)抑制翻譯過程;而當記憶形成時,這些單體會自我組裝成有生物化學活性的澱粉樣蛋白,促進突觸的蛋白質翻譯。
  • 腦科學日報:大腦為什麼會學習和記憶?學習動機是如何喪失的?
    通過趨化因子Cxcl10信號形成特異性免疫抑制微環境促進腦轉移的發展研究發現,腦轉移灶中同時存在來自中樞神經系統自身的髓系細胞(CNS-myeloids)和外周骨髓來源的髓系細胞該研究系統闡明了CNS-myeloids通過營造免疫抑制微環境,在促進腦轉移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該研究為腦轉移的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研究靶點,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潛在的臨床意義。
  • Cell:無症狀或輕度COVID-19恢復期患者產生強勁的T細胞免疫反應
    2020年8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導,輕度的COVID-19可觸發強勁的記憶T細胞反應,即便在沒有可檢測到的病毒特異性抗體反應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 腦科學日報:神經網絡如何識別和編碼性別?墮胎藥可延長果蠅壽命
    來源:生物探索小鼠腹腔注射TAT-DP-2可減少腦梗死體積7月1日,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其發現了一種新的可注射具有血腦屏障滲透性的神經保護治療肽TAT-DP-2,能夠減少梗塞面積並保護改善中風後的長期神經功能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鑑於LHb和Re相關光信息傳導通路中的RGCs具有相似的形態及對光反應特徵(均表達SMI-32,同為對光反應細胞),這提示視網膜內表達SMI-32的對光反應型RGCs所傳導的光信息,一方面可經由vLGN/IGL內部分GABA神經元的介導去抑制LHb,發揮抗抑鬱作用;另一方面還可經由vLGN/IGL內部分CaMKIIα神經元的介導去激活Re,發揮空間記憶增強作用。
  • 腦科學日報:可印在皮膚上的監測傳感器;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
    一直以來,通過模擬人腦信息處理方式,仿製像人腦一樣具有「思維」、在工作性能上超越人腦的「類腦系統」,實現通用人工智慧,是眾多科學家畢生追求的夢想。可印在皮膚上的監測傳感器會不會更香?
  • 腦科學日報:新冠病毒可感染人類腦細胞;養狗有益兒童身心健康
    2,Science子刊:微型顆粒如何「鑽」進和影響免疫系統?該方法可作為未來生物醫學機器人設計評估的基準。相關成果發表在Science Robotics雜誌上。為了在神經形態系統中實現可比的,多功能的和主動的認知複雜性,迫切需要更可行的塑性策略(例如,機械可塑性)。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孫其君等人提出了一種基於摩擦電子浮柵MoS2突觸電晶體的通用機械塑性人工突觸。 在浮柵電荷俘獲的輔助下,人工突觸可以同時實現機械位移引起的短期和長期塑性。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冥想盆」;人們為什麼能夠看到3D圖像?
    ,而表達蛋白激酶Cδ(PKCδ)的抑制性神經元中從頭翻譯對於存儲條件性安全反應是必要的。這會導致突觸連接的缺失,這種影響與記憶喪失和痴呆有關。研究人員還觀察到了其他缺陷:神經元基因被抑制,因此這些細胞不再有任何指示來告知它們是神經元,它們處於一種類似前體的狀態,這是損傷或壓力的信號。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5,Sci Adv: 研究揭示人們為什麼能夠看到3D圖像?
  • 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人造突觸創紀錄
    原標題:從人腦本質看人工智慧:人造突觸創紀錄   人工智慧是關於人腦的科學和科技。   事實上,人腦的本質,就是一個由神經元構成的網絡。
  • 腦中即是未來:人造突觸的故事
    而破解大腦計算之謎的一個方案,是探尋神經元的工作原理,並仿照其工作模式製造計算設備,從而在外部世界中複製大腦的計算能力,這是一個計算科學與腦科學的融合命題,同時也是人工智慧的探索目標。也有理論認為突觸的基本工作形態是在神經中釋放電流,以抑制和刺激生物電極來支撐人腦的運作。同時也有理論認為,中樞神經中的環境特殊,化學反應和生物電都是工作原理的一部分。在神經學家越來越多地搞清楚了啥是突觸之後,計算科學就會開始思考:既然大腦的算力強大,而大腦的算力以突觸為單位,那咱們人造一個突觸行不行?
  • 小心這些披著 腦科學外衣的偽科學
    目前我們已經知道,人腦大約有860億個神經細胞,彼此之間由大量的突觸連接成極為複雜的神經網絡,並且部分腦組織的功能分區已經得到確認。楊元魁告訴記者,大腦的主要解剖結構包括額葉、枕葉、頂葉和顳葉,其中包裹在大腦整個表面、約2—3毫米的細胞層被稱為大腦皮層。
  • 人造突觸問世計算機模擬人腦不是夢
    科學家用有機材料製成了人工突觸,可模仿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第二看臺多年以來,雖然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但是科學家們仍然難以構建出高效而精巧的大腦仿生計算機。近日,史丹福大學和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們構建出了一種人工突觸,這種突觸提高了計算機模擬人腦的效率,有力地促進了該領域的發展。「它就像真的突觸一樣,但它的確是人工設計的有機電子器件」,阿爾佩託·薩萊奧介紹道。他是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副教授,同時也是本篇論文的資深作者。「此前從來沒有報導過類似的結構,所以這完全是一種嶄新的器件。
  • 是否能成為超越人腦的「最強大腦」?
    這種「原子樂高」的方式能夠將二維材料中多個物理自由度進行耦合,創造出諸多新奇的物理現象,為在電子器件層面實現高逼真模擬神經元或者突觸,以及在電路系統層面實現類腦功能提供了可能。   類腦視覺晶片,搭建智能「傳感器」   「在人腦處理的信息中,超過80%都是通過眼睛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