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這些披著 腦科學外衣的偽科學

2020-07-02 中國青年網
小心這些披著 腦科學外衣的偽科學

視覺中國供圖

本報記者 張 曄

左撇子智商高、古典音樂能提升記憶力、左腦負責抽象思維、右腦負責形象思維……

在某短視頻平臺上,搜索「左右腦」「腦測試」等關鍵詞,就會跳出許多關於大腦測試的小視頻,如看一個圖像,如果你看到的是順時針旋轉則說明你是右腦型思維,逆時針旋轉則說明你是左腦型思維等;還有視頻博主稱,左腦主要掌管抽象思維,右腦主要負責形象思維;在這些測試視頻中,還會出現測試左右腦哪個更靈活的測試連結……

記者看到,在評論留言區,許多網友發表看法,大多對此表示深信不疑,有人甚至說自己的脾氣性格與大腦開發不均衡有關。

那麼,這些測試有科學依據嗎?我們的大腦是否有左右腦分區,它們是怎麼分工合作的?左右腦開發是否會產生不同的人格特質?

誤區:左腦負責抽象思維,右腦負責形象思維

真相:大腦存在功能分區,但並非按左右腦劃分

「所謂左腦負責邏輯、推理等抽象思維,右腦負責藝術、空間等形象思維,並將人分為左腦型和右腦型,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兒童發展與學習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楊元魁博士說。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無奈地表示,作為人類,我們能夠確認數光年外的星系,我們能研究比原子還小的粒子,但我們仍無法揭示兩耳間三磅重的物質(指大腦)的奧秘。

因此,大腦也被戲稱為「三磅的宇宙」,就如同宇宙一樣,難以琢磨又令人神往。

目前我們已經知道,人腦大約有860億個神經細胞,彼此之間由大量的突觸連接成極為複雜的神經網絡,並且部分腦組織的功能分區已經得到確認。

楊元魁告訴記者,大腦的主要解剖結構包括額葉、枕葉、頂葉和顳葉,其中包裹在大腦整個表面、約2—3毫米的細胞層被稱為大腦皮層。人類大腦皮層是神經細胞胞體集中的區域,分為6個細胞層,是人類中樞神經系統的意識結構,不僅與軀體的各種感覺和運動有關,也與語言、思維等各種認知能力密切相關。根據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形態與功能等特點,又可將皮層分為若干區,比如軀體感覺皮層、運動皮層(包括初級運動皮層、前運動皮層、輔助運動區)、視覺皮層、聽覺皮層、嗅覺皮層、語言中樞等。

舉例來說,大部分人的語言中樞(主要指布洛卡區和韋尼克區)在左腦,且左腦的語言區比對應的右腦語言區稍微大一點。有趣的是,我們腦半球控制的是身體對側,也就是由右腦半球控制左手臂。感官知覺的運作也是同理:左腦半球能感知右手的觸覺。由此可知,神經系統的基本原則是:所有的知覺及運動神經纖維在傳進腦部前會先交叉。

真正確立左右腦分工的概念,始於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在動物身上進行裂腦實驗,發現切斷動物左右腦之間的全部聯繫時,這些動物仍然生活得很正常。進一步研究發現,左右腦擁有各自的感覺、認識、記憶等功能,也就是說,左腦具有右腦的功能,右腦也同樣有左腦的功能,只是各有分工和側重點而已。

誤區:左右腦是單獨工作的

真相:做任何事情,左右腦都是一起完成的

這一連串的裂腦實驗表明,左右腦半球處理資訊的方式存在顯著不同。

但是,對那些似是而非的偽科學論斷者而言,這個研究結果卻正中下懷。他們乾脆把特定的人格特質歸咎於特定的腦半球,比如右腦比較擅長辨識整體的樣式和畫圖,乾脆就把創意活動全都包給右腦;左腦擅長邏輯思考、能言善道,就說左腦對認知學習大權在握。

「人腦的功能區域確實是有一定的劃分,並且左、右半腦的功能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對稱性,但是其實我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的腦網絡都是在協同工作,也就是左半腦和右半腦所構成的功能網絡在合作完成各種任務,我們沒有任何一種能力是由某個半腦的某個位置完全決定的。」楊元魁告訴記者。

雖然有幾個具體功能特別集中在某個腦半球,但這並不能拿來解釋所有的人格特質。沒錯,語言中樞大都在左腦,但是右腦也負責了語言的節律。

通過影像學技術研究,科學家進一步發現兩邊腦半球通常都是彼此合作,共同完成大腦的功能。就連常被歸入左腦的數學思考能力,也是如此。兩個腦半球合作得愈密切,數學問題解得愈好。如果只活化單側(比如大家信以為真的專司數理邏輯的左腦),並沒有辦法解決艱難的邏輯問題。

也就是說,某個腦區是所謂的邏輯中樞或創意中樞說法顯然根本不成立,自然也不存在藝術型的右腦和數理型的左腦。

楊元魁說,以我們最容易理解的負責產生語言的布洛卡區為例,很少有人的語言中樞區域會集中在單一大腦半球,雖然部分左撇子的語言中樞可能會與正常右撇子相反,但其實是橫跨兩邊腦半球,也就是說當人說話時,需要兩個腦半球的不同腦區合力完成,或完成其他一些複雜的任務時,甚至有些協作腦區相距還很遠。

誤區:左撇子的智力高於常人

真相:智力水平與左右腦能否高效協同工作有關

曾有許多人認為,左撇子是天才;還有不少幼教機構打著全腦開發的幌子,聲稱可以促進幼兒智力發育;更有傳言說,大腦有莫扎特效應,即常聽莫扎特或其他古典音樂,可以提高學習和記憶能力。

這些在楊元魁看來都是「神經神話」,即對腦科學研究成果的錯誤理解或誇大解釋,「人的智力水平很大程度上跟左右腦能否高效的協同工作有關,而不取決於其中一側,能不能協調協同工作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對於左撇子的成因,目前科學還沒有定論,但楊元魁解釋說,根據現有研究表明左撇子的產生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跟基因有關,科學家已經篩選出可能相關的幾百個基因,但是並沒有明確;二是跟妊娠胎位有關,哪一隻手活動空間多後天就更靈活;三是跟孩子出生後的用手習慣有關。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並沒有科學證據表明左撇子的智力高於常人。」楊元魁說。

腦神經元之間特化的細胞連接叫做突觸——這是神經元進行互動的關鍵性結構。學習和記憶的過程,就是產生大量突觸連接的過程。

腦突觸的連接、強化、修剪、優化是人學習和記憶的生物基礎。人腦中的突觸密度隨年齡的增長呈倒「U」形曲線,其中大腦皮層的突觸密度大約在五六歲左右達到最高水平,之後會經歷一個快速的修剪和優化過程,大量事實性的陳述性記憶在短期內會被修剪和優化掉,而與情緒、動作相關的記憶則會被保存下來。

因此,孩子6歲前不需要死記硬背知識,因為以後很大部分會被忘掉,更應該重視的是孩子情緒能力和動作的發展。

需要引起年輕父母重視的是,人腦具有自我保護機制,外界刺激性信息會對兒童的大腦造成影響。

比如大腦額葉是人腦的控制中心,因為有著廣泛的神經聯繫和複雜的結構圖式,以及豐富的雙向性聯繫,它是大腦中最重要的區域之一。

當孩子被罵,尤其是被突然提高的聲音大吼時,額葉會出現暫時的失活,導致無法加工和處理別人此時對自己說的話。經常被家長打罵的孩子額葉發育會受到影響,不同性別受到影響的表現不同。女孩子容易習得這類情緒,日後也容易表現出情緒暴躁、大吼大叫等特徵;而男孩子則更加容易表現出反應遲鈍、性格怯懦等特徵。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小心這些披著腦科學外衣的偽科學
    那麼,這些測試有科學依據嗎?我們的大腦是否有左右腦分區,它們是怎麼分工合作的?左右腦開發是否會產生不同的人格特質?誤區:左腦負責抽象思維,右腦負責形象思維真相:大腦存在功能分區,但並非按左右腦劃分「所謂左腦負責邏輯、推理等抽象思維,右腦負責藝術、空間等形象思維,並將人分為左腦型和右腦型,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兒童發展與學習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楊元魁博士說。
  • 小心這些披著 腦科學外衣的偽科學
    那麼,這些測試有科學依據嗎?我們的大腦是否有左右腦分區,它們是怎麼分工合作的?左右腦開發是否會產生不同的人格特質?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兒童發展與學習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楊元魁博士說。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無奈地表示,作為人類,我們能夠確認數光年外的星系,我們能研究比原子還小的粒子,但我們仍無法揭示兩耳間三磅重的物質(指大腦)的奧秘。        因此,大腦也被戲稱為「三磅的宇宙」,就如同宇宙一樣,難以琢磨又令人神往。
  • 哲學解析如何分辨科學與偽科學
    曾經的舊中國愚昧落後,江湖術士橫行,百姓深受其害,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科學知識得到了全面普及,人們使用科學來解釋世界中的一切現象,杜絕了封建迷信。但在嶄新的時代面前,我們又面臨新的挑戰,以龐氏騙局和傳銷為代表的新興騙局,披著靚麗的科學外衣,仍在不斷的迷惑眾人。
  • 小心這些偽科學
    小心這些偽科學   左撇子智商高、古典音樂能提升記憶力、左腦負責抽象思維、右腦負責形象思維……   在某短視頻平臺上,搜索「左右腦」「腦測試」等關鍵詞,就會跳出許多關於大腦測試的小視頻,如看一個圖像,如果你看到的是順時針旋轉則說明你是右腦型思維,逆時針旋轉則說明你是左腦型思維等;還有視頻博主稱,左腦主要掌管抽象思維,右腦主要負責形象思維;在這些測試視頻中,還會出現測試左右腦哪個更靈活的測試連結
  • 仙俠修真文,一朝穿越成修真菜鳥,披著五行廢靈根外衣綻放仙芒!
    仙俠修真文,一朝穿越成修真菜鳥,披著五行廢靈根外衣綻放仙芒!大家好,可愛的小編又來咯!小編今天來給你們強推幾本小說,都是小編精心挑選出來的喔,今日最值得推薦的文是一朝穿越成修真菜鳥,披著五行廢靈根外衣綻放仙芒!
  • 電子菸,披著戒菸外衣的癮君子!
    隨著越來越多的對電子菸的調查,其披著戒菸的文明外衣,逐漸被褪去,它也終於露出了它吃人的本來樣貌。我們終於知道電子菸實則是地地道道的癮君子!筆者敬請諸君,請遠離電子菸
  • 《黑豹》:瓦坎達之戰,披著科幻外衣的部落衝突?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非洲未來主義」是集合文化美學、非洲藝術、科學與歷史哲學等因素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發展。它多通過科幻等現實元素與非西方宇宙論結合起來,用以批判當代黑人的困境,為當代黑人所受到的不公對待與歧視發聲,呼籲人們重審歷史。而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很好的貼合了這一主題,也使身在白人主義盛行的非洲裔有了共鳴。為了更好的暗射出這一主題,電影在藝術表現包括服裝以及族群的設置上,做到了最大程度的還原。
  • 真正「大智若愚」的人,都是披著「偽老實」外衣的狠人
    能把「老實」的外衣裝得「毫無破綻」,則是一個人的機變和能力。偽老實人,多是扮豬吃虎的狠人說到「扮豬吃虎」這個詞,有人就覺得很疑惑,為何一隻單純的豬能把老虎吃掉?很簡單,因為這只不是豬,而是披著豬「外衣」的「獅子」。
  • 教育機構說要給孩子全腦開發?別讓偽科學當道!-1
    看完之後再點一下就回到文章啦)兒童教育為什麼要重視腦科學1、全球趨勢:全世界的腦計劃正在蓬勃發展不只是我們國家重視腦科學,全世界都在重視腦科學。實際上,這些腦科學的知識不僅可以用在教育上,還可以和神經經濟學、IT和工程學相結合。
  • 《超人總動員2》終回歸 披著動畫外衣討論現實題材
    原標題:《超人總動員2》終回歸 披著動畫外衣討論現實題材 很多成年觀眾評價,它是又一部披著動畫外衣,開始討論現實題材的電影。但這些主題在近十幾年裡已經被各種超級英雄電影講了個遍,該片也沒有特別有新意的地方,只是把問題提出來一一呈現,並沒有給出答案。而且,由於該片合家歡動畫的屬性,電影選擇了用家庭的力量來化解——只要一家人團結,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這樣處理,實在過於小兒科和套路化。
  • 這些「偽科學」的方法,你可能正在用,小心甲醛超標緻癌!
    古人說的沒有錯,騙子雖然多,但是行騙的方法一般都是「換湯不換藥」的,我們在除甲醛的時候也會碰到許多錯誤的方法,卻被人冠以科學的名號,這其實就是典型的騙局,也有很多人把這樣的情況稱為「偽科學」。所謂偽科學就是好像有些道理,但是實際應用上卻沒有效果,但卻容易瓦解人的理性,自動跳進騙局之中。一些典型的常見偏方都有「偽科學」的意思,比如果皮除醛法,依據果皮上的小孔讓人相信它是可以吸附甲醛的,但實際上它並沒有那樣的屬性,只能散發出一些氣味騙騙人罷了。
  • 十院士專家揭開偽科學內幕:浙大量子隱身衣、滴血測癌等在榜
    人們常說「騙子不可怕,就怕騙子有文化」,在如今社會分工日趨細化、科學專業門檻越來越高的時代,一旦騙子「懂」科學並以「偽科學」為原料炮製流言,那後果將是誰也不願看到的。在前不久由北京市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共同舉行的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發布會上,10位院士專家共同揭開這些「科學」騙局的內幕。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金兼表示,相比謠言,「科學流言」的產生一般指非主觀故意,大多受限於傳播人的知識和時空,經常披著科學的外衣反映社會的一些痛點和癢點。
  • 吸引力法則:極具吸引力的偽科學和騙局
    腦可以劃分成各個不同的區域,全腦的功能是通過各個腦區共同協作而體現的,各個腦區的活躍度以及活躍的方式都會影響腦的功能與其行為(也就是思考、情感等等),而各個腦區某種意義上相互獨立而相互協作,腦中存在許多線程並行,把全腦的功能簡化成單線程輸出的說法是在耍流氓。然後大腦的腦電當然存在頻率,但是各腦區是不同的,否則人們在研究大腦的儀器上插一堆電極幹啥?
  • 豈能打著鍾南山旗號販賣偽科學
    疫情暴發以來,不少自媒體蹭熱點,兜售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打著鍾南山旗號販賣偽科學,更是容易成為爆款。 2月9日,鍾南山團隊發布論文,揭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多項臨床特徵。雖然論文根本沒有提到吸菸與感染新冠肺炎之間的關係,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個名為「姚講姚說課堂」的微信公眾號,在分析論文中披露的數據後,竟然炮製出「吸菸者感染率明顯遠低於非菸民」的驚人結論。
  • 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
    原標題: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   我們首先要說清楚科學是什麼,特別是科學有三個要素,然後馬上就會明白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了。同一個宗教教義不同的宗教領袖的解讀經常不同,而且可能會相互衝突,因此在獨立性和唯一性方面也和科學有很大區別。科學在發展的中間階段也會出現不同的理解和解讀,但是通過下面講的科學方法,最後總是會得到統一的。但是宗教很難做到這一點,宗教派別有可能變得越來越多、矛盾變得越來越大。   偽科學反對已有的科學並不是質疑,而且全盤否定,另起爐灶。而偽科學也往往不允許別人質疑,只要求別人接受。
  • 電影《雲南蟲谷》豆瓣評分3.2,披著盜墓外衣的愛情片太坑爹
    唯一有印象的就是胖子和女朋友轟轟烈烈的愛情,還有胡八一和Shirley朦朦朧朧的感情披著盜墓外衣的愛情片,最終得到的只有觀眾的吐槽看了豆瓣評價中差評,覺得吐槽的最犀利的一條是,非行導演說「絕不會讓粉絲失望」,觀眾看完的感覺是「絕望」。
  • 別再給孩子做什麼「右腦/全腦開發」,那是偽科學
    其實,「左右腦分工理論」是一種已被否認的偽科學,建基於該理論之上的各種「腦開發」培訓,都是無本之木。大腦兩個半球存在不同分工,這種猜測至晚可以追溯到1830年代。早期的一些腦科醫生和神經學家認為,左腦比右腦更開化,更文明,如果右腦佔據主導地位,人就有可能失去理性,進入瘋狂狀態。
  • 專家解析科學和偽科學的區別:看其是否有功利性
    不久前,中國科學報社發起百名院士聯合籤名,呼籲用科學精神抵制低俗迷信,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很多媒體積極響應。  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在推動這些偽科學的流行?公眾該如何辨識科學與偽科學?近日,中國科協舉辦「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邀請反偽科學領域的知名人士,逐一解答了這些問題。
  • 顱相學的消亡及其後浪腦科學,大道輪迴(三)
    顱相學所使用的工具(參見下圖),這些「後浪」們都擁有,而且比它更高級、更優越。  (2)  另一個重要原因,也許是更為根本的原因,那就是顱相學暗渡陳倉,「借屍還魂」,改頭換面在當代的腦科學中悄悄存活下來。
  • 歷史|「科學」與「偽科學」之間——從顱相學到大腦分區
    兩個世紀前,腦科學還處在黎明前的黑夜,人們憑著好奇和觀測推想腦的功能,其中最著名的是奧地利加爾醫生提出風靡一時的顱相學。有人看面相、手相,加爾看的是「顱相」。他認為,如果一個人的某種腦功能很強大,對應的某個腦區就很發達,覆蓋這個腦區的顱骨就會突出。加爾把顱骨分為37個區域,分別與某種特徵對應。比如,耳朵上方的顱骨突出代表有「破壞欲」,後腦勺的顱骨發育得好代表「善於交際」,額頭寬廣代表有「想像力」。當時有很多人相信加爾的理論,選擇配偶的時候還要照著顱相學畫冊觀察一番,以免遇人不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