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科學」與「偽科學」之間——從顱相學到大腦分區

2020-12-04 中國科普網

兩個世紀前,腦科學還處在黎明前的黑夜,人們憑著好奇和觀測推想腦的功能,其中最著名的是奧地利加爾醫生提出風靡一時的顱相學。

有人看面相、手相,加爾看的是「顱相」。他認為,如果一個人的某種腦功能很強大,對應的某個腦區就很發達,覆蓋這個腦區的顱骨就會突出。加爾把顱骨分為37個區域,分別與某種特徵對應。比如,耳朵上方的顱骨突出代表有「破壞欲」,後腦勺的顱骨發育得好代表「善於交際」,額頭寬廣代表有「想像力」。當時有很多人相信加爾的理論,選擇配偶的時候還要照著顱相學畫冊觀察一番,以免遇人不淑。

加爾沒事兒就跑到監獄、育嬰堂和精神病院,接觸各類特異人士,認真地觀察、測量、觸摸他們的頭部,並留下數字記錄。他想研究富人和高官的頭顱有什麼地方具有特別之處,但是又缺少摸他們的頭的機會,就想方設法搜尋這類人的屍骨。當時,維也納的富豪們憂心忡忡地立下遺囑:「必須絕對防止我的頭骨落入加爾醫生之手,否則,繼承人的全部繼承權將被剝奪。」

加爾如此狂熱地做實驗,他的顱相學應該無懈可擊才對。可是事實上,加爾的研究方法存在很大的漏洞,僅僅根據少量特例就輕易下結論,對與之不符的案例則棄置不顧。後來,越來越多的反例使顱相學敗落了,但是也引發了人們的思考:究竟大腦有沒有分工呢?

第一個給出答案的是法國的神經解剖學家布羅卡。1861年的一天,布羅卡醫生接診了一位很特殊的病人。這位病人在21歲的時候中風,從此再也不會說話,只會發「tan」這個音。布羅卡對病人做了詳細的檢查,發現他的喉頭肌肉等發聲器官都正常,還能聽懂對方的語言,並藉助表情和肢體語言來進行交際。病人去世後,布羅卡進行了屍體解剖,發現在病人的大腦左半球的第三個前額溝回有一處損傷。布羅卡將病人的腦保存於酒精之中,向法蘭西人類學學會描述了他的發現,並發表了轟動科學界的論文——《人是用左腦說話》

布羅卡發現的這個腦區被稱為「布羅卡區」,即運動性語言區。其後不久,奧地利醫生韋尼克發現了另一種失語症。病人能夠清晰地說出單詞,但是語無倫次,還常常杜撰一些新名詞,其腦部損傷發生在顳葉後部,該區域被命名為「韋尼克區」

上述病例證明大腦確實存在分工,每一個腦區負責某種事務,一旦損傷就會發生「罷工」,出現特定的症狀。為了進一步探索大腦的功能定位,科學家們進行了動物實驗。1870年,德國精神病學家希齊希和解剖學家弗裡奇用狗做實驗,發現電刺激狗的大腦皮層不同部位,可引起對側軀體的不同部位的運動。1881年,英國科學家費裡爾損毀了猴子的左側運動皮層,猴子的右邊身體出現癱瘓。英國科學家謝靈頓進一步在麻醉的猴子身上做實驗,用電極刺激它的大腦皮層,並記錄其引起的軀體運動,由此繪製了與軀體運動有準確對應關係的皮層運動區圖譜。加拿大神經外科醫生彭菲爾德在給癲癇病人做手術的時候,順帶用電極刺激病人的大腦皮層,發現會引起特定的運動、感覺,甚至記憶。至此,「腦具有功能分工」這一觀點成為被科學界認可的事實。

然而腦的分工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那麼簡單,或者像機器上的螺絲釘一樣嚴密。很多高級功能對應的腦區是比較彌散的,可能涉及多個腦區,某一個腦區也可能執行各種不同的功能。腦成像實驗也表明,人類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許多腦區都發生興奮,如果僅僅是某一個腦區受到病變損傷,語言障礙往往並不那麼明顯。

回到顱相學的風波,也不能說顱相學一點兒依據也沒有,然而顱相學過分誇大了腦的分工及其結構功能之間的聯繫,最終淪為「偽科學」。科學與偽科學之間,有時只隔著一顆自我懷疑、求真務實的心。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王欣 華中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會員

編輯:毛夢囡

終審:尹宏群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眾號ID:kepuing>

相關焦點

  • 顱相學為什麼是偽科學?
    >(該單詞的意思是「對心智的研究」)的「學說「曾風靡一時,從卡爾·馬克思到維多利亞女王都對此深信不疑。,但是加爾理論基於的三個見解,仍然構成了我們理解大腦、心智和行為之間關聯的基礎。神經科學之路但是這並非顱相學的終點。它沒有作為一種流行的偽科學觀點(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的佔星術或水晶改變命運的胡話)而逐漸式微,如今前沿的腦科學揭示,顱相學的一個主要觀點很可能是正確的——那就是特定的功能定位於大腦的特定部位。
  • 顱相學的消亡及其後浪腦科學,大道輪迴(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若干年後的今天,這種學說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偽科學理論。但其核心理念卻「死而不僵」,換個形式在「後浪」腦科學中「輪迴轉世」。  1  顱相學的退潮與消亡  顱相學的市場化達到頂峰的時候,聲譽開始急劇下降。其腦功能定位的觀點受到了新的研究成果的挑戰。
  • 新顱相學的誤導:犯罪人臉識別算法的「黑歷史」
    文 Catherine Stinson譯 as「顱相學」這個詞聽起來真的太老派了。像是從一本歷史書中拎出來似的,夾在放血療法和兩輪腳踏車的檔案之間。在我們想來,這種根據頭骨大小和形狀來判斷一個人價值的做法早已經過時了。然而不曾想到的是,顱相學卻再次抬頭。
  • 根據顱相學,完美男子應該長啥樣?
    顱相學,簡單說就是看頭顱形狀確定人的心理與特質。
  • 拆解大腦:腦門大就聰明嗎?一分鐘了解大腦構造和分工
    顱相學(Phrenology)19世紀初,歐洲研究大腦的科學家中流行著一種學說,叫顱相學(Phrenology),認為人的心理與特質能夠根據頭顱形狀確定。(不過在《三國演義》裡,這個部位可能是魏延的「天生反骨」……)顱相學分區圖雖然顱相學現今已被認定為偽科學,但它仍然會出現在大部分神經科學教材中
  • 我們應該如何鑑別偽科學?
    科學歡迎一切挑戰和反駁不同觀點的嘗試。相反的,偽科學則傾向於敵視任何對其教條的挑戰與反駁。然後,查找相關的研究。科學是由不斷增長的知識和研究來支撐的。隨著新事物的發現和新研究的進行,圍繞同一個主題的想法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偽科學則往往是相當靜態的,自從這個想法問世以來,可能沒有什麼改變,而且也可能不存在什麼新的研究。
  • 教你辨別什麼是偽科學,科學理論的標準是什麼?
    什麼是偽科學?偽科學是一種假科學,它基於錯誤或不存在的科學證據提出索賠。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偽科學以一種使它們看似可能的方式提出主張,但對這些主張幾乎沒有經驗支持。圖形學,數字命理學和佔星學都是偽科學的例子。
  • 腦科學認知史|所有的心裡都發源於大腦,但大腦是探究人性的禁區
    另一位來自「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的醫生弗朗茨·約瑟夫·加爾(Franz Joseph Gall)在巴黎出版了一本《關於一般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的解剖學和生理學,根據顱骨構成的觀察,了解人與動物的若干智力稟賦與道德傾向的可能性》。正式為積攢了10年內功的「顱相學」奠基,奏響了19世紀最激進的腦科學狂想曲。
  • 星相學是偽科學?可是真正學到精髓的人卻能才華橫溢自我修復
    星座之說被大夥認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最初的太陽星座,到深入後的星盤整讀,月亮、上升、水冥、金冥,以及合相、拱相、刑相等星盤學知識的全面認識,這才慢慢發現星相學並不單單只是某某星座與某某星座合適與不合適的說辭,雖說在一眾星座論「準」和「不準」 的看法後,還多了一層性格養成的導向,但依然有人會將其套上「迷信」、「偽科學」的外衣,似乎這門學問總有些玄乎,甚至帶有忽悠色彩
  • Medscape:精神疾病治療的「黑歷史」
    精神醫學的歷史可追溯至古希臘及埃及,這段歷史包括了一系列醫學領域內最不可思議的治療手段,時至今日仍餘波未平。其中少數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甚至稱得上真正的突破,但大多數可謂災難。已被歸為偽科學的顱相學精神病學史上另一諷刺性的鬧劇是顱相學。
  • 第二節 神經心理學的發展歷史
    但另一方面,加爾的學說成為後來在歐美社會上廣泛流行的「顱相學(phrenology)」或「骨相學」的理論支柱。顱相學不是一門科學,它把人的頭蓋劃分為大大小小共三十七個聯絡的區域,並增補和修訂加爾的心理能力三十七種,分屬「感情」和「理智」兩大類。它認為大腦是由許多獨立的器官組成,每一個器官都管理著一種單獨的、天生的心理能力。頭顱的哪一部位隆起,就表示那一部分的大腦較大,某一種精神能力或才能就突出。
  • 心理科普|花10分鐘認識你的大腦
    大腦功能定位研究的起源18世紀左右,德國醫生弗朗茲·約瑟夫·加爾,花了很長時間,在陌生人頭皮上面搗鼓,他不是理髮師,也不是按摩師,更不是什麼瘋狂的腦子控,他是一名顱相學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 顱相學理論的人。
  • 科學與偽科學兩者之間的親密關係
    科學是神聖的,大家都知道只要是科學的都是靠譜的,大家不知到的是科學也時有不靠譜的,我們把這種科學性的東西叫做偽科學。科學與偽科學之間有著很親密的關係,科學與偽科學就像是親密的兄弟倆,從小玩到大,相愛相殺就是科學與偽科學之間的關係。
  • 盤點科學史上8個錯誤的科學理論
    然而,它們仍然是科學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環。顱相學理論>在夏洛特·勃朗特的小說《簡·愛》中,主人公研究了她未來對愛情的興趣,發現「與善良相比,她更喜歡代表智慧的大腦部分」。像19世紀的許多學者一樣,勃朗特對顱相學非常著迷。顱相學是通過頭骨的形狀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德國醫生弗朗茨·約瑟夫·加爾提出了這一理論。他說,大腦是由許多部分組成的,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某個區域峰值越高,其相關功能就越發達。從那時起,大量的顱相學專家一直在競相解釋如何解釋大腦,但到了20世紀,這一理論被歸為偽科學。
  • 小心這些披著 腦科學外衣的偽科學
    那麼,這些測試有科學依據嗎?我們的大腦是否有左右腦分區,它們是怎麼分工合作的?左右腦開發是否會產生不同的人格特質?誤區:左腦負責抽象思維,右腦負責形象思維真相:大腦存在功能分區,但並非按左右腦劃分「所謂左腦負責邏輯、推理等抽象思維,右腦負責藝術、空間等形象思維,並將人分為左腦型和右腦型,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
  • 小心這些披著腦科學外衣的偽科學
    那麼,這些測試有科學依據嗎?我們的大腦是否有左右腦分區,它們是怎麼分工合作的?左右腦開發是否會產生不同的人格特質?誤區:左腦負責抽象思維,右腦負責形象思維真相:大腦存在功能分區,但並非按左右腦劃分「所謂左腦負責邏輯、推理等抽象思維,右腦負責藝術、空間等形象思維,並將人分為左腦型和右腦型,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兒童發展與學習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楊元魁博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