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心理治療之前,在氟西汀之前,在深部腦刺激之前,在一切你所熟悉的精神病療法之前,顱鑽、熱水浴、拔牙療法曾盛行一時。精神醫學的歷史可追溯至古希臘及埃及,這段歷史包括了一系列醫學領域內最不可思議的治療手段,時至今日仍餘波未平。其中少數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甚至稱得上真正的突破,但大多數可謂災難。
以下為貫穿人類文明史的各種稀奇古怪的精神疾病治療手段,原文發表於4月13日《Medscape》:
1、環鑽術(Trepanation)
歷史上的環鑽術
環鑽術是已知最古老的神經外科手術:操作者在患者頭蓋骨上鑽一個孔,並移除一塊骨頭,使顱內組織暴露。考古證據表明,環鑽術早在中石器時代就已遍布於世界各地,當時所用器械為粗糙的石制工具。
由於年代久遠,我們老祖宗此舉的確切動機已不可考,但很有可能起源於某種神秘儀式。關於環鑽術最早的醫學應用記載出現於公元前5世紀希波克拉底的著作《頭顱創傷》中,當時被描述為軍事戰爭中顱腦損傷的一種治療方法;而推廣至用於精神疾病及癲癇的治療(其實當時都被稱為「癲狂」),則是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當時人們認為,移走頭蓋骨後留下的孔徑有利於「惡魔出逃」。
環鑽術時至今日仍被討論,少數堅定的追隨者賦予了其「新時代意義」,如有益於意識發展及獲取啟示。
2、癔症的治療
癔病發作
儘管希波克拉底無愧為「西方醫學之父」,但他的某些針對婦女精神疾病的理論卻開啟了數世紀之久的醫學界「厭女症」情結(編註:厭女症[misogyny]是廣泛存在於藝術、現實和種種意識形態表現形式之中的病症,表現為對女性化以及一切與女性相關事物的厭惡)。古希臘醫師將女性精神病症狀歸結於「歇斯底裡症」(即癔症,分離轉換性障礙),認為這是子宮在身體內遊走引起的疾病。因此誕生了一種「聞臭療法」,認為聞惡臭可擊退在身體上部遊走的子宮。柏拉圖還提出了一種「婚姻療法」,認為讓患癔病的婦女結婚懷孕,就能使子宮回到正確的位置上。
到了基督教時代,對歇斯底裡症狀的解釋變成了「惡魔附身」。著名法國神經學家Jean-Martin Charcot認為,癔病是大腦皮質功能受損的結果;但他的學生,另一位著名神經學家約瑟夫·巴賓斯基卻不這麼認為。巴賓斯基認為癔病是純心理性疾病。到了20世紀,癔病已被歸類為分離性障礙,即易感個體在心理應激狀態下表現出分離性症狀或各種軀體症狀。
3、道義療法(Moral Therapy)
皮內爾和道義療法
精神治療的漫長發展歷史中,有一些舉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法國醫生菲利普·皮內爾就是其中一個。因為他的創舉,精神病患者得以從暗無天日的監獄般的精神病院走出,掙脫枷鎖重見陽光。
1792年,皮內爾被認命為巴黎比賽特瘋人院的院長,雖然由於後來的演繹,故事已介於事實與傳說之間,但普遍觀點認為他在比賽特醫院創建了「道義療法」,提出解放精神病患者,反對將病人當做展覽品供好奇的人參觀,還有他們受到的非人對待。在皮內爾的著作《論精神錯亂》中,道義療法包括建立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信任關係,減少刺激,及鼓勵患者參與日常活動。
隨著皮內爾改革運動在法國的盛行,這一理論也逐漸受到了少數英美研究者的關注。但好景不長,此後接連不斷的戰爭、社會變革、根深蒂固的偏見再次將精神病患者打回地獄,懲罰性措施再次恢復流行。直到二百多年後,道義療法才再次成為主流。
4、顱相學(Phrenology)
已被歸為偽科學的顱相學
精神病學史上另一諷刺性的鬧劇是顱相學。顱相學認為,大腦不同的區域掌管著獨特的功能,表現為獨特的人格及心理官能特徵。
顱相學最初於18世紀的維也納醫生弗朗茲·約瑟夫·加爾提出,這在當時頗為先進,具有成為腦定位現代理論「種子選手」的前景,但是在實踐中顱相學卻淪為了「客廳遊戲」。顱相學家認為大腦不同區域的結構、大小等可表現在頭骨的比例上,因此通過觀察頭顱形狀就可以判斷人性格上的優缺點。這一方法無疑被當時的殖民主義及種族偏見者利用,如19世紀肯塔基醫生查爾斯·考德威爾就引用顱相學,「證明」美國本土人種的卑劣。
後來,顱相學雖被視為偽科學被趕出了醫學界,但其社會及歷史影響已無法挽回。
5、催眠術(Mesmerism)
麥斯麥和動物磁性療法
催眠術的雛形是18世紀70年代奧地利醫生弗朗茲·安東·麥斯麥提出的「動物磁性學說」,他也被心理學界公認為現代催眠術之父。麥斯麥的理論認為,任何心理精神的疾病均是由自然中的磁場引起的,因此可以通過調整磁場恢復健康。具體治療方法是讓患者服用含高劑量鐵質的液體,然後在麥斯麥的引導下,在身體各處放置磁鐵。麥斯麥還發明了一種裝滿化學物質的大木桶,在桶裡豎立一根鐵柱,再從鐵柱延伸出鐵絲放置於患者生病的部位。
憑藉著不同尋常的天賦(而且還穿著另類的魔法師式紫袍),聲稱自己可以治癒癔病性失明的麥斯麥順利進入了巴黎上流社會。麥斯麥的走紅引起了國王路易十六的懷疑,他下令成立了以班傑明·富蘭克林為首的皇家委員會調查此事,最終揭穿了麥斯麥的「騙術」,並此後禁止麥斯麥術施行。儘管該禁令讓麥斯麥個人學乖了,但他的理論卻長久地流傳了下來,並奠定了後來催眠術的基礎。
6、旋轉療法(Rotational Therapy)
旋轉療法和旋轉椅
19世紀初,運用離心力的旋轉療法成為當時名噪一時的精神疾病療法。「旋轉療法」來源於大名鼎鼎的達爾文的祖父Erasmus Darwin,他提出:使勁旋轉可減輕壓力造成的「腦充血」。Erasmus的理論有一個熱切的擁護者約瑟夫·曼森·考克斯博士,他據此設計發明了一種椅子,專門用於讓患者旋轉。
事實證明,這種方法確實使患者達到了平靜狀態,因此在歐洲傳播開來。德國及愛爾蘭醫生在考克斯設計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神奇般地治癒了一些癔症患者,並且改善了躁狂發作患者的睡眠狀況。雖然這種療法近乎荒謬,但它的價值在於首次描述出重力可誘發生物效應這一現象。
7、外科手術與拔牙
外科手術療法之拔牙
二十世紀初期西方科學迅速發展,但精神病學在眾多學科中的處境頗為尷尬,最引人注目的也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
此時,精神病學界出現了一名悲劇人物——新澤西州國家醫院院長亨利·卡頓。他認為,精神疾病都是由於機體感染後毒素累及大腦引起的,如牙齒、扁桃體、脾臟、子宮等器官的慢性感染。因此,卡頓手術摘除了患者的這些器官,並聲稱達到了80%的治癒率——實際上45%患者都死了。卡頓殘忍而荒唐的療法已一去不復返,但最新的研究確實發現,精神疾病與炎症之間存在著某些關聯。
8、水療法(Hydrotherapy)
名盛一時的水療法
20世紀早期,許多精神科醫生都推崇水的治療效力,他們認為用特別燙或特別冷的水淋浴、泡澡可以治癒多種精神疾病,比如失眠、自殺觀念、攻擊行為及雙相障礙。患者在光線昏暗、舒適的室內泡澡數天,可達到類似冥想的狀態。據伊利諾州公共慈善機構文件記載,水療曾廣泛應用於大量公共及私人醫療機構,且被各地醫生認為是最高級別的催眠及治療方法。
9、瘧疾療法(Malaria Therapy)
以毒攻毒的瘧疾療法
「世紀之病」神經梅毒有著非常獨特的神經系統表現,如誇大妄想、麻痺及痴呆。在一戰期間,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華格納·馮·尤雷克偶然發現,他工作地點的避難居民中晚期梅毒患者在高熱發作中短暫恢復了理智。於是,尤雷克進行了各種誘導發熱的試驗,並最終發現,患者經靜脈注射感染瘧疾後的高熱可緩解神經梅毒症狀,隨後瘧疾可通過奎寧治療。
瘧疾療法在當時頗為有效,但隨著日後青黴素的發現退出了歷史舞臺。儘管如此,尤雷克的貢獻仍是卓越的,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成為第一個獲此殊榮的精神科醫生。
10、胰島素休克療法(Insulin Shock Therapy)
沙克和胰島素休克療法
1922年發現胰島素之後的十年間,德國醫生曼弗雷德·沙克開始使用胰島素治療阿片類藥物的戒斷症狀;不久,他的目光轉向了精神分裂症的治療。給予高劑量胰島素後,患者通常會變得安靜並陷入昏迷,在沙克看來,這就意味著精神病症狀緩解了。
胰島素療法在20世紀30年代與電休克療法一同流行起來,曾被美國最受尊敬的學術機構所採用。然而,隨之而來的是死亡率從1%上升到10%。隨著50年代氯丙嗪的投入使用,胰島素休克療法終被淘汰。
11、化學誘導癲癇療法(Chemically Induced Seizure Therapy)
誘導癲癇療法
1934年,匈牙利神經病理學家約瑟夫·麥杜那觀察發現,精神分裂症與癲癇患者很少出現重疊(該觀點已被證實是錯誤的,研究證明癲癇患者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增高8倍,且兩病之間存在遺傳重疊)。但在當時麥杜那對此堅信不疑,並提出了通過誘發癲癇來治療精神分裂症患者。
最初,他嘗試向精神分裂症患者注射癲癇發作者的血液,之後便轉向了化學藥劑:從開始的樟腦油,直至最終定為戊四氮。麥杜那因意識到癲癇發作的價值並找到了成功誘發的手段,被認為對電休克療法具有先驅貢獻。
12、生命力療法(Orgone Therapy)
威廉·賴希
著名(或臭名昭著)的精神分析學家威廉·賴希1897年出生於奧地利,1957年去世於賓斯法尼亞監獄,他的一生動蕩不安,從弗洛伊德最有前途的學生淪為精神病人聚集區的賤民。與其導師弗洛伊德的「裡比多」理論相似,賴希認為人類的性衝動是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不同之處在於弗洛伊德主張抑制衝動,而賴希主張釋放。
和有魔法師氣質的催眠師麥斯麥相似,賴斯也認為生命受到外部的、超自然生命力的影響,性能量充斥於宇宙各處。賴斯認為他可以駕馭這種力量,並發明了一種金屬外殼、內襯羊毛的木箱,命名曰:生命力蓄能器,並聲稱只要在裡面呆足夠長時間,患者的壓抑和痛苦就會消失。
生命力蓄能器
由於賴希來頭甚大,甚至說服愛因斯坦花了兩周時間研究這個箱子(但愛因斯坦實在找不出任何用途)。FDA對賴希的生命力蓄能器採取了禁制令,賴希最終也被關進了監獄。如果不是60年代水瓶座運動(即新時代運動)的盛行,賴希可能就這麼被淡忘了。
西方新時代運動中,許多藝術領域人士(包括作家亨利·米勒、諾曼·梅勒、威廉·S·巴羅斯)深受賴希理論影響,與此同時,西方也發生了性革命。2006年的投票中,生命力療法位列「前世輪迴療法」和「水晶癒合療法」之後,成為最聲名狼藉的心理治療第三名。
結語
試驗性治療在醫學發展中不可避免,最偉大的成就最開始也可能只是偶然的結果。若非最近幾十年裡的技術突破,精神學領域對我們來說仍是一團迷霧。列舉這些看似荒誕的療法,並不能讓我們生出些許優越感,反而不禁讓人深思:是否今天的「先進」的技術,明天回看也只是個悲劇?
信源:Bret S. Stetka, et al. Odd and Outlandish Psychiatric Treatments Through History. Medscape. April 13, 2016
醫脈通編譯,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