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來臨,圖書電商推出種類多樣的促銷活動,滿減、5折封頂、限時搶購……對讀者來說,平日囤在購物車、收藏夾裡的書,終於可以盡情買買買,如數收入自己的書櫃。然而,視線從電商五彩斑斕的頁面挪開,抬眼看看書櫃,又難免陷入一種自責:去年「雙11」買的書,到現在連塑封都還沒拆。「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大抵如此。
如今,這種情境被賦予一個潮流生動的名字,曰「倉鼠症」。說是倉鼠在冬天來臨之前大量囤積食物,然而囤得太多,忘記儲藏的地點,最後這些辛苦得來的食物白白浪費。囤書人的行為,與此相類。
查閱更多的資料文獻,我們會發現在現代精神疾病診斷中,這類行為有更專業的術語,即「囤積症」。多買兩本書,放著不看,都成了一種精神疾病?對此說法感到不可思議的筆者為求證這個問題,翻開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著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和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教授麥克·埃伯特等人編著的《現代精神疾病診斷與治療》,按照其規定的標準,認真進行了自我診療,居然發現身上存在的「精神疾病」還不少。筆者再認真審視周圍的朋友,發現大家身上似乎都帶著兩三種精神疾病。現代精神醫學規定出什麼「奇葩」又「日常」的疾病?它們都有什麼樣的症狀?男性與女性,老人與年輕人患病率又有什麼差別?我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
那些「日常」的病《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每十到十五年就會根據最新的科研、治療情況對各類精神疾病進行分類、定義。如今的這一版本,完成於2013年,採納、吸取了數百位國際一流水準的精神心理疾病教授、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博士等各界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因而極具科學參考價值。
最新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這一手冊偏基礎工具書,對於每種疾病的診斷特徵、患病率、亞型等都有全面的記錄。按照該手冊的歸納方式,所謂「精神疾病」可再細分為21類和一些未被臨床命名但可能成為臨床關注焦點的其他狀況。細究這21類疾病發生的症狀與場景,不難發現幾乎覆蓋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睡覺到醒來,從工作到生活,從飲食到排洩,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長時間的失調,都有可能被判定為精神疾病。
以睡覺來說,持續性失眠是一種精神疾病,如果已經準備睡眠,超過二三十分鐘仍未入睡就是失眠。睡眠時間過短也屬異常,被稱為「早醒」,總睡眠時間沒達到6小時30分,可以被診斷為早醒。有下限,也會有上限,如果睡眠周期超過9小時,則是患了「嗜睡症」。睡不著不行,睡太短不行,睡太長不行,做一個「精神無疾」的人確實有點難。
與睡覺相呼應的另一件事,莫過於吃。和睡覺同理,飲食跌出一定限度,是「神經性厭食」,超出一定限度,則是「神經性貪食」。結合當前流行的減肥之風,「神經性厭食」似乎更值得我們詳細了解。此病有三大特徵:一是持續的能量攝取限制;二是強烈害怕體重增加或變胖;三是對自我體重或體型產生感知紊亂;這樣的特徵配合著具體可計算的BMI指數,一個成年人的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這一數值小於18.5km/㎡就意味著體重水平偏低,超過30則是超重。以筆者為例,身高1.77米,平方,再乘以18.5,約等於58,也就是說,筆者如果低於58公斤,且仍然限制飲食,恐懼變胖,那就要被判定為「神經性厭食」。
除了吃和睡,我們還要特別來找找所謂的「囤書癖」。此病學名為「囤積障礙」,表現為難以丟棄物品導致物品堆積,以致生活區域擁擠雜亂,且顯著地影響其用途。這種病症還常伴隨著「過度收集」一起發病,所謂過度收集,最常見的形式就是過度購物,其次是收集免費物品(如單頁宣傳品、被他人丟棄的物品)。這並非一個「尊貴罕見」的病,據調查,歐美社會中該病症發病率為2%-6%,男性的患病率明顯更高,老年人(52-94歲)患病率比年輕人(34-44歲)高3倍以上。寫到此處,筆者看了看自己15㎡的房間中堆疊的書、衣服、玩偶,特別是那些放了一兩年都還沒拆封的書,這病,一時半會怕是沒救了。
那些「奇葩」的病根據歐美社會現狀統計,以上病灶發病率都超過2%。之於我們早已熟悉的抑鬱、焦慮發病率更是遠高於這一數值,某種程度上說,這些都已成為我們當代生活中愈加常見的精神疾病。
埃伯特等人編著的《現代精神疾病診斷與治療》為我們進一步拓展了精神疾病的視野。該著作中,作者提出九種在DSM-5標準之外的精神障礙表現。這些疾病在臨床中確實存在,聽起來也實屬「奇葩」,它們分別是:替身妄想症、變狼狂、虛無妄想症、自窺精神病、恐縮症、殺人狂綜合症、北極癔症、巨神溫第高病、Fregoli現象。變狼狂患者會妄想自己是狼或者其他動物,自窺精神病則會產生自己身體為透明的幻覺。
但是,如果加入人類學視角來分析,有些「奇葩」症狀,又讓我們對醫學界這套「病理化」路徑產生幾分反感。如北極癔症,被解釋為主要發生在愛斯基摩人身上的精神疾病,其特徵為突然的叫喊、哭泣或撕毀衣物,患者會在雪地裡跑或打滾,症狀可以很快緩解,但事後患者常常不記得這些事情的發生。又如巨神溫第高病,是在北美印第安部落出現且罕見的疾病,患者常感到自己被惡魔所佔據,有些患者因為會恐懼自己變成惡魔導致極度激越。僅這兩條而言,顯露出歐美主流醫學的幾分「霸道」:在面對原始社會中的「異常」或是無法解釋的現象時,便祭出「精神疾病」的標籤貼上,一切就得到順理成章的解釋。
癔症 圖片來自網絡其實,不論是DSM-5還是醫學研究人員的論著,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閱讀這些精神疾病手冊,會產生全然不同的感悟。從當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它似乎在強調凡事要「適量」,對於吃、睡、玩,還有各式各樣對於生活的需求,既不能無限壓抑,也不能無限張揚。如果站在福柯的角度看,它又可以被看做現代科學權力與商業追求的聯合,醫學知識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地位,以這套標準衡量,不符標準就是患上疾病,掏錢治療才是唯一的拯救道路,由不得半點反抗。若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今天的DSM-5也在關注傳統的社會問題,並試圖與社會學家一同解決人際關係、生活境遇的問題,例如兒童虐待、配偶伴侶冷漠、無家可歸、極端貧困都被劃入DSM-5「可能成為臨床關注焦點」中。在精神疾病手冊中,我們不僅能讀到科學知識,還能發現對人類社會的關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