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鼠症:囤積癖也是一種精神疾病

2021-01-10 澎湃新聞

「雙11」來臨,圖書電商推出種類多樣的促銷活動,滿減、5折封頂、限時搶購……對讀者來說,平日囤在購物車、收藏夾裡的書,終於可以盡情買買買,如數收入自己的書櫃。然而,視線從電商五彩斑斕的頁面挪開,抬眼看看書櫃,又難免陷入一種自責:去年「雙11」買的書,到現在連塑封都還沒拆。「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大抵如此。

如今,這種情境被賦予一個潮流生動的名字,曰「倉鼠症」。說是倉鼠在冬天來臨之前大量囤積食物,然而囤得太多,忘記儲藏的地點,最後這些辛苦得來的食物白白浪費。囤書人的行為,與此相類。

查閱更多的資料文獻,我們會發現在現代精神疾病診斷中,這類行為有更專業的術語,即「囤積症」。多買兩本書,放著不看,都成了一種精神疾病?對此說法感到不可思議的筆者為求證這個問題,翻開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著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和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教授麥克·埃伯特等人編著的《現代精神疾病診斷與治療》,按照其規定的標準,認真進行了自我診療,居然發現身上存在的「精神疾病」還不少。筆者再認真審視周圍的朋友,發現大家身上似乎都帶著兩三種精神疾病。現代精神醫學規定出什麼「奇葩」又「日常」的疾病?它們都有什麼樣的症狀?男性與女性,老人與年輕人患病率又有什麼差別?我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

那些「日常」的病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每十到十五年就會根據最新的科研、治療情況對各類精神疾病進行分類、定義。如今的這一版本,完成於2013年,採納、吸取了數百位國際一流水準的精神心理疾病教授、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博士等各界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因而極具科學參考價值。

最新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

這一手冊偏基礎工具書,對於每種疾病的診斷特徵、患病率、亞型等都有全面的記錄。按照該手冊的歸納方式,所謂「精神疾病」可再細分為21類和一些未被臨床命名但可能成為臨床關注焦點的其他狀況。細究這21類疾病發生的症狀與場景,不難發現幾乎覆蓋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睡覺到醒來,從工作到生活,從飲食到排洩,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長時間的失調,都有可能被判定為精神疾病。

以睡覺來說,持續性失眠是一種精神疾病,如果已經準備睡眠,超過二三十分鐘仍未入睡就是失眠。睡眠時間過短也屬異常,被稱為「早醒」,總睡眠時間沒達到6小時30分,可以被診斷為早醒。有下限,也會有上限,如果睡眠周期超過9小時,則是患了「嗜睡症」。睡不著不行,睡太短不行,睡太長不行,做一個「精神無疾」的人確實有點難。

與睡覺相呼應的另一件事,莫過於吃。和睡覺同理,飲食跌出一定限度,是「神經性厭食」,超出一定限度,則是「神經性貪食」。結合當前流行的減肥之風,「神經性厭食」似乎更值得我們詳細了解。此病有三大特徵:一是持續的能量攝取限制;二是強烈害怕體重增加或變胖;三是對自我體重或體型產生感知紊亂;這樣的特徵配合著具體可計算的BMI指數,一個成年人的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這一數值小於18.5km/㎡就意味著體重水平偏低,超過30則是超重。以筆者為例,身高1.77米,平方,再乘以18.5,約等於58,也就是說,筆者如果低於58公斤,且仍然限制飲食,恐懼變胖,那就要被判定為「神經性厭食」。

除了吃和睡,我們還要特別來找找所謂的「囤書癖」。此病學名為「囤積障礙」,表現為難以丟棄物品導致物品堆積,以致生活區域擁擠雜亂,且顯著地影響其用途。這種病症還常伴隨著「過度收集」一起發病,所謂過度收集,最常見的形式就是過度購物,其次是收集免費物品(如單頁宣傳品、被他人丟棄的物品)。這並非一個「尊貴罕見」的病,據調查,歐美社會中該病症發病率為2%-6%,男性的患病率明顯更高,老年人(52-94歲)患病率比年輕人(34-44歲)高3倍以上。寫到此處,筆者看了看自己15㎡的房間中堆疊的書、衣服、玩偶,特別是那些放了一兩年都還沒拆封的書,這病,一時半會怕是沒救了。

那些「奇葩」的病

根據歐美社會現狀統計,以上病灶發病率都超過2%。之於我們早已熟悉的抑鬱、焦慮發病率更是遠高於這一數值,某種程度上說,這些都已成為我們當代生活中愈加常見的精神疾病。

埃伯特等人編著的《現代精神疾病診斷與治療》為我們進一步拓展了精神疾病的視野。該著作中,作者提出九種在DSM-5標準之外的精神障礙表現。這些疾病在臨床中確實存在,聽起來也實屬「奇葩」,它們分別是:替身妄想症、變狼狂、虛無妄想症、自窺精神病、恐縮症、殺人狂綜合症、北極癔症、巨神溫第高病、Fregoli現象。變狼狂患者會妄想自己是狼或者其他動物,自窺精神病則會產生自己身體為透明的幻覺。

但是,如果加入人類學視角來分析,有些「奇葩」症狀,又讓我們對醫學界這套「病理化」路徑產生幾分反感。如北極癔症,被解釋為主要發生在愛斯基摩人身上的精神疾病,其特徵為突然的叫喊、哭泣或撕毀衣物,患者會在雪地裡跑或打滾,症狀可以很快緩解,但事後患者常常不記得這些事情的發生。又如巨神溫第高病,是在北美印第安部落出現且罕見的疾病,患者常感到自己被惡魔所佔據,有些患者因為會恐懼自己變成惡魔導致極度激越。僅這兩條而言,顯露出歐美主流醫學的幾分「霸道」:在面對原始社會中的「異常」或是無法解釋的現象時,便祭出「精神疾病」的標籤貼上,一切就得到順理成章的解釋。

癔症  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不論是DSM-5還是醫學研究人員的論著,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閱讀這些精神疾病手冊,會產生全然不同的感悟。從當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它似乎在強調凡事要「適量」,對於吃、睡、玩,還有各式各樣對於生活的需求,既不能無限壓抑,也不能無限張揚。如果站在福柯的角度看,它又可以被看做現代科學權力與商業追求的聯合,醫學知識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力地位,以這套標準衡量,不符標準就是患上疾病,掏錢治療才是唯一的拯救道路,由不得半點反抗。若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今天的DSM-5也在關注傳統的社會問題,並試圖與社會學家一同解決人際關係、生活境遇的問題,例如兒童虐待、配偶伴侶冷漠、無家可歸、極端貧困都被劃入DSM-5「可能成為臨床關注焦點」中。在精神疾病手冊中,我們不僅能讀到科學知識,還能發現對人類社會的關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死在120噸垃圾旁邊的囤積癖紳士,並非「窮人才撿垃圾」
    顯然,張懷樹老人的囤積行為已經到了病態的程度,完全超出了我們對囤積的一般理解,實際上它也是一種被承認的心理疾病——囤積癖(囤積症)。就像抑鬱和抑鬱症之間有很大區別一樣,囤積行為和囤積癖也需要用不同的眼光看待。
  • 為了生存,動物有不同囤積妙招,不愁吃喝的人為什麼也喜歡囤積?
    它的唾液是有毒的,蟲子還有富餘的時候,會咬一口蟲子,注入一種毒素,讓蟲子以一種癱瘓的狀態儲存著,這樣鼩鼱就能隨時隨地吃到新鮮食物。若蟲子中途清醒過來,鼩鼱還會再咬一口,讓蟲子繼續癱瘓著,直到享用它為止。
  • 不捨得扔東西也是病!你是重度囤積狂嗎?
    家中衣物堆積如山,仿佛生活在垃圾堆裡,但哪一樣也捨不得扔,而且仿佛永遠也停不下來囤積的腳步……這並不是自理能力差或者犯懶,其實這也是一種病。上個月,世界衛生組織將囤積症單獨列為一種精神疾病。來看看英國《每日郵報》對一位患者的採訪故事。
  • 陪娃刷動畫片,看到愛攀比的蜣螂、囤積癖松鼠和害羞猞猁…
    蜣螂的糞球不光是提供給雌性產卵的育兒室,也是蜣螂幼蟲的食物來源,糞球越大,能給後代提供的保障越多。那些能夠團起並推動更大的糞球的雄性蜣螂,會更受雌性蜣螂的青睞,獲得更好的繁殖機會——因此,蜣螂叔叔會有這種攀比心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 這4種情結,在心理學層次分析,其實都是精神疾病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弗洛姆01 首卷語在每個人的成長中,心理健康都是很重要的一門功課。大家天生都是一張白紙,無論是學識還是心理建設都需要後期的學習。
  • 人民日報評論:同性戀絕非一種精神疾病
    這本教材說,性傾向不止一種,不管是同性戀還是雙性戀都屬正常,絕不是疾病。的確,這應該是一個共識,同性戀絕非一種精神疾病。早在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正式將同性戀從疾病名冊中去除;2001年,中華精神科學會也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分類中刪除。不歧視同性戀,並且保障其權益,更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原則。
  • 這四種正常的人類心理,其實屬於精神疾病
    很多人認為,心理疾病離我們非常遙遠。其實不然,很多時候我們對心理、精神類疾病的認知停留在精神分裂症、抑鬱症、雙向情感障礙等嚴重的心理疾病。其實,心理疾病就在我們身邊,一些更輕微的心理障礙由於太常見而被人們誤認為是「正常思維」。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四種異常的喜好,其實是精神疾病
    在中國,人們並不像歐洲那樣被從思想上控制,但是同樣也有儒家思想作為一種引導人們觀點的主流思想存在。 無論東西方,都存在一些有悖於常人的異常喜好,這些喜好其實已經算是精神疾病了。
  • 有多少種物體,就會有多少種特殊情結 —— 戀物癖
    搜查了他的寢室,發現一堆證物,那時大家才明白了,原來他有強烈的戀物癖!   可以這麼說,有多少種物體,幾乎就會有多少種戀物癖。   戀物癖患者可以在對物體迷戀的過程中達到性高潮,這些物體通常都是非生物的,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女士們的內衣和鞋子。除此之外,一種特定的接觸性刺激,比如橡膠、塑料,特別是表面膠皮製的衣物,滑滑惹人愛。
  • 精神疾病的積極意義
    圖源:Florian Gaertner Getty Images此時此刻,差不多每5個美國人裡就有1個人正飽受某種精神疾病的困擾。並且,我們中的一半人都會在人生中的某個時間點上被確診某種精神疾病。哪怕低落情緒是一種正常精神狀態,一旦你認識到它通常沒有益處,就應該想方設法擺脫這種狀態,恢復過來。
  • 有戀物癖的人是不是變態?超職教育心理學
    關於戀物癖的新聞層出不窮,大多是一些男子古怪變態的行為影響甚至威脅到了被害者的生命,所以我們一聽到戀足、戀絲襪、戀頭髮,就覺得好噁心,好變態。戀物癖中,最常見的一種是戀足。義大利的研究表明,對身體有特殊癖好的人中,戀足癖佔到了47%。
  • 11個戀童癖冷知識,讓我想保護好全世界熊孩子
    戀童癖是精神疾病,指無法控制地對兒童產生愛戀或性吸引力。怎樣算是戀童:1. 對青春期前的孩子(小於 13 周歲)反覆地強烈地表現出性的興趣,如性幻想、性衝動或涉及性的行為,這種狀態至少持續 6 個月;2. 性幻想、性衝動或行為幹擾了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3.
  • 【蓋章了】科學事實證明:恐音症其實也是一種疾病
    在2013年,阿姆斯特丹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系列診斷標準,將恐音症歸為一種新的精神紊亂。當時有研究者提出,恐音可能是其他潛在精神障礙的表現,曾認為這是因為我們自身情緒管控欠佳。而現在,有科學事實證明,恐音症其實也是一種疾病。恐音症患者對某些噪音、特別是口腔噪音極度敏感,例如別人咀嚼食物時發出的聲音。
  • 瘋狂的世界:資本主義與精神疾病
    在我們的社會裡,精神疾病乃是導致個體悲痛與苦惱的首要因素。如今,每四個英國人中就有一個曾經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疾病,服用抗抑鬱藥的人數每年達到400萬。「就控訴體制不公而言,」英國作家喬治·蒙比奧(George Monbiot)質問道,「還有什麼理由能比精神疾病的泛濫成災更強有力呢?」只要明白大部分精神疾病都可預防,此「流行病」的瘋狂蔓延無疑會更加令人不安。
  • 為什麼現代精神外科手術可以治療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複雜難治的,部分患者可以通過足程足量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改善症狀,從而回歸正常生活。但也有不少病程在3年及以上,通過藥物等傳統內科治療效果差甚至無效的難治性精神疾病患者,一直深受著疾病的折磨,通常我們會建議其接受手術治療。 提及手術治療精神疾病,部分人會驚訝,甚至會不相信。
  • 幹細胞治療精神疾病的研究進展
    隨著神經系統精神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長,中國已有1.73億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其中4300萬被登記為嚴重心理健康問題。基於現有的我國人口總數,大約平均每8個人就有1人有精神疾病的問題。 現行列為嚴重精神障礙的疾病有:精神分裂症、偏執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和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等。
  • 哈佛醫學博士語出驚人:新冠肺炎致死率不到1%,沒必要囤積口罩
    哈佛醫學博士聲稱新冠肺炎致死率不到1%上個星期三,在他為一本雜誌撰寫的一篇文章中說,人們不應該為新冠肺炎感到焦慮,畢竟致死率連1%都不到,所以也不要囤積食物和口罩為自我隔離做準備。福特斯認為,研究鑽石公主號郵輪可以對疾病傳播對生命損失的嚴重程度做出更現實的估計,畢竟一艘被隔離的船是研究病毒最理想的實驗室,沒有一個實驗室出來的數據比這(船)出來的更真實了。他說道:"我們都知道,船上共有3711名乘客,其中約705人感染了冠狀病毒,死亡的人數卻只有6人,這說明什麼,新冠肺炎的死亡率非常低!
  • 歐陽妮妮一床被子曾盤了27年,關於孩子的戀物癖,挖掘需求是關鍵
    前段時間歐陽娜娜的姐姐歐陽妮妮,就因為一床盤了27年的被子而引發熱議,同樣是戀物癖的一種體現。而面對孩子的這種心理需求,其實不能說是疾病,關鍵在於家長如何疏導。是他安全感的一個來源,而且心理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幼兒戀物癖」。02為什麼孩子會對某一樣東西情有獨鍾?一般原因出自這三點:第一:父母的陪伴質量不高有的父母,雖然是陪在孩子的身邊,可是他們卻不是在用心陪孩子,只是自己在做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