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種正常的人類心理,其實屬於精神疾病

2020-12-01 騰訊網

很多人認為,心理疾病離我們非常遙遠。其實不然,很多時候我們對心理、精神類疾病的認知停留在精神分裂症、抑鬱症、雙向情感障礙等嚴重的心理疾病。其實,心理疾病就在我們身邊,一些更輕微的心理障礙由於太常見而被人們誤認為是「正常思維」。

這一類心理障礙一般具有輕微性與自愈性的特點,通常無需心理幹預及治療,對個體的日常工作生活也不會產生明顯影響。但是,我們對這類現象也應該保持警惕,因為這些心理障礙隨時都有惡化的可能性,下面我們列舉四類。

一、正常癖

所謂「正常癖」,指一個人過於死板地遵守各種規則,這些規則可能是社會固有的,也可能是他們自己規定的,他們做事情總是有一個嚴格的流程,不允許出現差異性與個性化。這類人在生活中一般高度自律,行事風格異常嚴謹甚至可以說死板,而這種「規則」一旦受到外界幹擾,他們就會產生大量的負面情緒。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有些人睡覺前衣服必須按照順序依次疊好,或者是對作息時間有著過分嚴格的要求。從心理學角度看,擁有這些行為的個體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如果不加以疏導控制,就有可能發展為「強迫型人格障礙(Forced personality disorder)」,這種心理疾病在人群中發病率為10%-15%左右,屬於比較常見的輕微心理疾病。

二、強迫性重複

強迫性重複是一種的臨床心理現象。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很多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具備了「重複」的特質,無論是遭遇到了快樂或者痛苦的事情,都有可能出現重複體驗的欲望。

這其實是一種人類畸形的心理保護機制,我們總是覺得未知的事物是危險的,是令人恐懼的,儘管它可能給人帶來溫暖和快樂;而熟悉的事物則會帶給人安全感,儘管它可能給人帶來傷害。

我們一般只重複做讓我們感到愉悅的事情。比如,你會重複光臨一家你非常喜歡的餐廳、喜歡用同一個牌子的鋼筆。但在某些情況下,即使一件事情讓人感到難過,也會因為強迫性思維而不斷重複。

比如,許多人在失戀之後又急著和好,一部分原因是感情本身的基礎或者分手只是小打小鬧的日常,另一部分原因則是因為你現在的對象是你所熟悉的,他(她)儘管給你帶來了痛苦,但是仍然好過與陌生人重新建立關係。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下,我們會看到許多戀人分分合合的選擇。

三、否定型落魄

一般情況下,一個人是不會反覆思考「我是誰」、「我的存在有什麼意義」這類高深哲學問題的,但是當人在某些情況下受到巨大的刺激時,內心會出現極度恐懼的應激反應,從而對自我產生懷疑與否定,呈現「否定型落魄」。

在這種情況下,這類人會對自我持懷疑與否定的狀態,同時也會懷疑與排斥其他人,從而失去自己的歸屬感。心理學認為,人類最原始的歸屬感是對於父母的歸屬感,因此,那些陷入「否定型落魄」的人對親情、愛情表現出極度的冷漠,父母與家人在他們看來已經同旁人無異,即使在一個穩定的家庭之中,他們也沒有絲毫的安全感。

四、性情緒轉移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作為世界享有盛名的「精神分析之父」,對於「性」這一概念保持著高度關注,他認為性是人類最為原始與純粹的心理情感表達。但是由於人類的社會文化傳統又往往對「性」保持著排斥與迴避的態度,在封建社會時期尤為明顯。因此,許多人會出現性情緒壓抑的現象,即他們對性的正常欲望受到各種因素的壓制。

弗洛伊德指出,在「性情緒」被壓制的時候,許多最原始真實的情感也會受到壓抑,也就容易出現心理疾病。許多人因沒有受到正確的性知識教育與引導,對性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同時也會因傳統觀念形成強烈的負罪感與羞恥感,最終使得自己長期處於「性情緒壓抑」的狀態下,對性無法形成正確的認識。一些人因此會將自己的性幻想轉移到自己親近的人身上,從而形成「性情緒轉移」,而這種心理大多出現在青春期,正確科學的教育便能有效改善。

即使在正常人群裡,心理障礙也具有普遍性,我們不必因為某些輕微的心理問題就過於擔心,保持良好心態、充實日常生活,大部分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相關焦點

  • 這4種情結,在心理學層次分析,其實都是精神疾病
    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有一些人在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會變了一種心境,甚至會心理變態。雖然在如今的社會人們並不認為心理障礙是一種疾病,但是卻紛紛遠離心理變態之人,覺得他們都是惡魔一樣的存在。中世紀的歐洲就會對很多病人進行凌辱和虐待,在他們的認知裡,當身體感受到疼痛的時候就是病魔遠離之時。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四種異常的喜好,其實是精神疾病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人類的內心當中,對於周邊的事物總是存在一種「非黑即白」的認知,並且本能地將其進行歸類與對立。 在這當中,比較常見的便是類似於「善惡終有報」、「是福不是禍」等說法,都體現了這樣的一種本能。
  • 「腦神經遞質調控」成為精神心理疾病治療的關鍵
    精神心理疾病怎樣治?只能靠長期吃藥維持嗎? 探求引發精神疾病的深層病因,我們發現,精神心理疾病是一種腦神經遞質缺陷、紊亂引發的複雜病症,單純依靠傳統治療,或長期服用藥物是很難治癒的。 一方面,藥物只能抑制患者大腦神經活性,不能修正導致精神心理疾病的神經遞質缺陷。
  • 精神疾病成輟學重要原因 大學生心理健康須重視
    5月25日是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有媒體報導,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鄧小虹近日向外界透露,精神疾病在不少高校中已成為大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因精神疾病休學、退學的人數分別佔總因病休學、退學人數的37.9%和64.4%。
  • 可能是網絡成癮,還可能是精神疾病!
    沉迷於網路遊戲、網上交友、網絡購物等都屬於網絡成癮的範疇,但隨著網絡、智慧型手機的廣泛應用,要從職業、使用習慣、性質等多方面去專業地界定和診斷網絡成癮,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國際公認的疾病診斷及分類標準中,尚未將網絡成癮正式定義為一種疾病。
  • 誘發心理疾病十大因子
    這類人群長期處於精神高度緊張狀態下,  而又得不到應有的調試,身心過度疲勞,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焦慮不安、抑鬱症、精神障礙等心理問題和疾病。從生理角度講,長期精神高度緊張也會使其內分泌功能失調,人體免疫力下降而導致各種生理疾病產生,甚至會導致過勞死。  感情和家庭變故引發的心理重壓現代社會中,因為感情和婚姻家庭變故所引發的心理問題和疾病越來越多。
  • 精神疾病的積極意義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命科學教授蘭多夫·內瑟(Randolph Nesse)認為,精神疾病的高發現象肇始於操縱了人類基因卻沒有照顧到我們情緒健康的自然選擇。此外,這類自然選擇的過程發生在上萬年之前,那個時候,在現代城市中特有的生存壓力還沒有出現,這就導致我們如今的生存環境與自然選擇與我們適應的那個環境之間出現了錯配。
  • 瘋狂的世界:資本主義與精神疾病
    社會環境因素與精神疾病的流行之間,有著極高的相關度。利物浦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理察·本託(Richard Bentall)與英國心理學會主席彼得·金德曼(Peter Kinderman)近年來合作進行了許多這方面的研究,令人們開始重視「心理健康的社會性因素」。金德曼表示:「社會性決定因素不僅存在,而且具有壓倒一切的重要性。」
  • 心理解析:最異常的五種人類行為,第四種很普遍!
    喜歡聞別人身上的汗味從行為心理學角度分析,喜歡聞別人的汗味屬於異味癖的一種。心理學家指出,人類雖然已經經歷了長時間的進化,但依然保留著部分動物的習性,所以有些人喜歡去聞別人的汗味。人所以會出汗,不僅是因為自然環境的變化,還與個體內心情緒變化有關。
  • 世界精神衛生日-弘揚抗疫精神 護佑心理健康
    10月9日當天,新疆精神衛生中心(烏市第四人民醫院)展開主題為「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的世界精神衛生日系列活動,通過心理健康講座、為社區免費贈送心理健康科普手冊、線上宣傳等形式,進一步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教,引導公眾學習心理調適方法,提升全民心理健康水平。
  • 廣州心理完全健康者僅一成 成精神疾病高發地帶
    」,廣州某醫院舉辦的大型諮詢活動透露,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精神壓力日趨增大,廣州已成為精神疾病的高發地帶。有調查表明,心理完全健康者只佔有10%,有輕重度抑鬱、焦慮等心理疾病者佔10%,而處於亞健康狀態的則佔到70~80%。
  • 數據統計:我國僅200人從事青少年精神疾病治療
    這種現象使得小宣無法正常上學,父母無奈將他帶到醫院進行全身檢查,但均未發現器質性病變,成人精神科醫生也未能對此作出診斷。  「這就像大學教授不一定掌握教育學齡前兒童或小學生的方法與技巧一樣,成人精神科專家未必完全掌握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因為術業有專攻。」
  • 心理疾病有哪些症狀?
    核心提示:到目前為止,精神心理疾病是目前發病率非常高的疾病,雖然我們看上去沒有對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傷害,有的患者甚至看上去十分健康,但是患有心理疾病時間較長以後,帶來的影響往往是不容小覷的,生活中一定要多注意適當觀察,才能夠及時發現心理疾病的症狀。
  • 「偏執狂」有四種表現 遭遇莫與其講理
    原標題:遭遇「偏執狂」 莫與其講理 該病有四種表現,無論智商高低都可能患病   該病有四種表現,無論智商高低都可能患病   天天有人說「我愛你」,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若兩情相悅,這或許是一種極致的幸福。但如果,這只是一場自以為是的愛情呢?
  • 心理疾病的神經生理基礎
    心理疾病雖然屬於心理範疇,但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建立在大腦的生理活動之上,因此心理疾病有明顯的神經生理基礎。 目前常規理論認為神經症的病因是由於大腦內神經遞質的失調(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也有人說神經遞質失調僅是神經症帶來的結果,而不是導致神經症的原因。
  • 生命與健康┋精神疾病與精神病是一回事嗎?
    神經症是一種輕度精神障礙,包括恐懼症、焦慮症、強迫症、抑鬱性神經症、癔症、疑病症、神經衰弱等。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常將精神病與以上兩種病症混為一談,其實精神病與以上二者是有所不同的。人們常說的精神病多指重性精神病,精神病指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的認識、情感、意志、動作行為等心理活動均可出現持久且明顯的異常,不能正常地學習、工作和生活,動作行為難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態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殺或攻擊、傷害他人的行為傾向。許多精神病患者有妄想、幻覺、錯覺、情感障礙、哭笑無常、自言自語、行為怪異、意志減退的症狀,絕大多數患者缺乏自知力,不承認自己有病,不主動尋求醫生的幫助。
  • 十大常見心理疾病
    核心提示:  當今社會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庭總是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或許說這就是生活,生活本來就不可能事事如人意,免不了遇到很多的問題,然而當這些問題困擾了我們太多,不去想辦法做一個合理的釋放則會堆積成災轉化為各種心理問題,這也就是說不要把任何事情都放在心上,讓時間來治癒,這些心理疾病會影響到人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到家庭幸福,目前存在的十大常見心理疾病有哪些。
  • 精神分裂症最常見的幻覺是什麼?這四種症狀要注意!
    每天將分享推薦權威精神心理相關的治癒經驗精神分裂症是典型的精神病性疾病,患者在發作期間大腦神經傳遞過於興奮,出現一系列症狀。精神分裂症,不僅會影響到身體健康,對家庭和社會都造成嚴重影響。那麼精神分裂症出現的幻覺是什麼呢?精神分裂症出現的幻覺是聽力幻覺,這也是比較典型的症狀。所謂的幻覺是指發生的事情不存在,這是患者的主觀體驗。
  • 疾病汙名:一種次生性社會心理病毒
    即使在非人為操控的自然災禍和疾病領域,尋找汙名化表徵和替罪羊仍然是不同社會及群體處理危機的一種手段。所以,關於疾病汙名的問題,其實是個社會問題,也是文化心理問題。[1]它像一面透鏡,折射出一些人在面對社會危機時扭曲的靈魂鏡像。本文將以瘋癲、愛滋病和中蠱為例,具體來談。
  • 女人對男人越好,他越不會珍惜,其實是一種正常心理
    有人曾說,男人都有不知足的本質,女人對他越好的時候,他就越不去珍惜,這條定理幾乎每個人都逃不過。實際上這是一條正常心理。一位義大利的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實驗,被試的是兩對戀愛中的情侶。人都是這樣的,這是人類的普遍心理共性,沒有人例外,包括男人。所以同理可證,女人對男人越好,他越不會珍惜,其實是一種正常心理。一、男人的戀愛犯賤心理學在戀愛心理學中有個分支,叫做男人的戀愛犯賤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