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世界:資本主義與精神疾病

2020-12-08 界面新聞

在我們的社會裡,精神疾病乃是導致個體悲痛與苦惱的首要因素。如今,每四個英國人中就有一個曾經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疾病,服用抗抑鬱藥的人數每年達到400萬。「就控訴體制不公而言,」英國作家喬治·蒙比奧(George Monbiot)質問道,「還有什麼理由能比精神疾病的泛濫成災更強有力呢?」

只要明白大部分精神疾病都可預防,此「流行病」的瘋狂蔓延無疑會更加令人不安。社會環境因素與精神疾病的流行之間,有著極高的相關度。利物浦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理察·本託(Richard Bentall)與英國心理學會主席彼得·金德曼(Peter Kinderman)近年來合作進行了許多這方面的研究,令人們開始重視「心理健康的社會性因素」。金德曼表示:「社會性決定因素不僅存在,而且具有壓倒一切的重要性。」

病痛纏身的社會

社會孤立(social isolation)、不平等、異化與斷裂感等體驗,以及物質主義與新自由主義自身的基本假設與意識形態如今是這一病症的關鍵推手——這體現在近來探討該主題的大量文章與談話的標題上,例如,在諮詢精神分析學家大衛·摩根(David Morgen)小有名氣的播客節目《精神分析前沿》(Prontier Psychoanalyst)裡,就有諸如「新自由主義是否對精神健康有危險」以及「新自由主義是否令我們病痛纏身?」等討論。

臨床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傑伊·沃茨(Jay Watts)在《衛報》上撰文稱:「貧困、相對不平等,以及種族主義、性別歧視、流離失所的影響,乃至競爭性的文化,都提高了精神痛苦的發生機率。政府和藥企對這些研究結果並沒有多少興趣,它們不怎麼關心環境因素,更樂於把資金投入到研究那些引發痛苦的基因或生理指標(physical biomarker)上。與此類似,將日益嚴重的精神痛苦與結構性不平等相聯繫的政治意願十分微弱,儘管兩者的關聯是相當穩健的。」

顯然,異常強大且根深蒂固的利益和議程正在有意無意地掩蓋或試圖否認上述這層關係,這也解釋了為何近來有如此多的精神分析學家與臨床醫學家積極發聲,想要揭示出精神疾病背後的廣泛語境。

評論家沒少把社會語境、群體思維(group thinking,社會心理學術語,指同一群體內的人思考模式也易於趨同——譯註)以及環境決定因素與精神痛苦以及精神障礙聯繫起來討論,但我認為我們其實能夠更準確地去刻畫出究竟是社會的哪一具體方面應當為此擔負主要責任。我想這正是談論那個C字詞——也就是資本主義(Capitalism)的恰當時機。

在當代,我們所治療及遭逢的多種形式的疾病與個體痛苦,似乎都與資本主義的運作過程及其副產品有著緊密聯繫。事實上,從許多方面看,資本主義本身就是一個精神疾病生產系統——如果我們真打算嚴肅地探討精神痛苦與疾病的效果,同時也下決心要追溯其起因與源頭的話,那麼我們便需要對導致它們的政治與經濟之肇端的性質進行更切近、更精確且更富有分析性的觀察,深入地了解心理學如何在根本上與資本主義的方方面面發生交織。

無處不在的神經衰弱

體現資本主義與精神痛苦之緊密聯繫的最明顯例證之一,或許就是神經衰弱(Neurosis)的普遍存在。精神病學家、政治科學教授喬爾·科維爾(Joel Kovel)提出:「資本主義中的神經衰弱最令人震驚的一項特徵在於,它是無處不在的。」在其經典之作《晚期資本主義中的療法》(Therapy in latecapitalism,已重印於文章作者主編的《政治的自我》一書中)一文中,科維爾提到了「大眾蒙受神經痛苦的巨大壓力,這一不能承受之重持續地、清楚明白地背叛了資本主義所謂商業文明將會提高人類幸福的意識形態」:

「假如,給定了理智、舒適、樂趣以及選擇,人們仍然很苦惱、無力去愛、缺乏信任和尊嚴感,他們便會開始得出如下的結論,即這個社會秩序裡一定有某種特別嚴重的錯誤。」

近來,學者艾利·扎勒茨基(Eli Zaretsky,《政治的佛洛依德》作者)和布魯斯·柯恩(Bruce Cohen,《精神病學的霸權》作者)在這方面也有傑出之作問世,兩人都探討了」神經衰弱世代「(generation of neuroses)的家庭、性別與資本主義的緊密聯繫。

《政治的自我》

舉個例子,弗洛伊德19世紀末在維也納所涉獵到的心理學諸領域,尤其突出的一塊便是神經衰弱——依據科維爾的說法,弗洛伊德注意到,它與現代社會的「正常」發展如影隨形、完全不可分離——他還補充說,這一切深深地根植於現代人的異化體驗當中。「所謂神經衰弱,」科維爾說,「就是一個主體渴望自由,但又與自己的過往歷史發生衝突時所產生的自我異化感。」

說起分析異化的大學者,馬克思當然是首屈一指,他揭示出資本主義經濟中的異化乃是內生性的、結構性的——例如,異化「迷失」或「受困」於產品之中,並通過商品得以具象化——異化不僅表現在許多顯而易見的案例中(如血汗工廠中生產出來的耐克產品)——進而,從一種更加廣泛、更為普遍的意義上講,整個資本主義的生產與發明系統都在以某種方式產生異化。

如帕馮·庫埃拉(Pavon Cuellar)所言,「馬克思第一個認識到這種異化事實上被容納在了某些事物中,並且透過這些事物而得以道成肉身——亦即『商品』(commodities)」(語出《馬克思主義與精神分析》)。他接著指出,當這些「成為了膜拜對象的」商品被消費時,它們似乎就得到了維繫,並許諾將會歸還於生產過程中遭受異化而流失的主體性-社會性環節:「異化了的人丟失了他們幻想(或期待)能夠在那些被崇拜的東西中尋回的部分。」

這種對於異化的理解切中了馬克思關注的核心問題。如今,人們或許熟知他的資本理論——關乎資本主義當中的剝削、利潤以及控制等問題如何持續地表現出來並翻新——但就我本人對馬克思的關注而言,則側重於一個經常被忽視或誤解的方面,也就是他對人類創造性與生產性的核心地位及其重要性的強調——他稱之為人類的「巨大生產力」——19世紀初的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事實上已經對此予以了高度的重視。

馬克思指出,這種無窮無盡的創造性能量以及變革潛能在現有的體制下,已經直接地從我們身上被奪走了,並被轉換為某種異在的(alien)、客體性的、具有奴役性並為我們所崇拜的東西。

重構欲望

他喚起的這幅圖景就好比是母親剛生下一個孩子——這或許是另一種形式的勞動——就馬上被奪走,接著就被轉換成了某種異類,成了某種類似於玩偶的東西——也就是商品。而他所在意的正是這位母親的精神將會遭受何種影響。這一點在馬克思看來乃是異化與不適的根源,是一種人類精神的極度錯位(dislocation),而這構成了工業資本主義的典型特徵。此外,如帕馮·庫埃拉所表明的那般,我們沒法通過「買買買」來消除異化——也就是通過製造更多的玩具和娃娃——因為那本身就是異化發生的源頭所在,異化正是在此獲得具象化並不斷重生的。

眼下人們也都廣泛認同消費主義與物質主義乃是當今一攬子精神健康問題的關鍵因素,如成癮和抑鬱等。喬治·蒙比奧指出,「『買買買』與抑鬱、緊張以及關係的破壞有著緊密勾連。它不僅具有社會危害性,還會毀滅自己。」精神分析療法專家蘇·格哈特(Sue Gerhardt)對此一關聯有過相當精彩的分析,她認為現代社會裡的人們經常「混淆了物質福利與精神福利」。在《自私的社會》(The Selfish Society)一書中,格哈特揭示出消費資本主義極為成功且無情地對我們進行了洗腦,乃至我們的整個神經系統都受到其圖景的重塑。「假如忽視了資本主義對我們的欲望和衝動的重塑乃至於營銷,」她提到,「我們將會錯過它的一些要害之處。」

我們還可以談一談資本主義的另一個關鍵方面及其對精神疾病的影響,那就是不平等問題。除了精神疾病生產系統這一特徵之外,資本主義還是個不平等的生產系統。皇家精神分析學會(Royal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不平等是精神疾病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不平等程度越大,對健康的影響也就越惡劣。最貧困家庭的孩子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的風險是最富有家庭孩子的三倍。精神疾病與剝削、低收入、失業、低教育水準、身體健康狀況不佳以及高健康風險行為的增多有著密切關係。」

一些評論家甚至指出,資本主義自身作為一種存在方式或思考世界的方式,或許可以徑直視為一套「精神病學的」或病理性的系統。現代金融與企業體系與被診斷為臨床精神病患的個體之間有著某些令人驚訝的呼應關係,許多分析者都曾談到過這個問題。

《美國精神病人》劇照

譬如,在世界範圍內享有權威地位、發明了廣為接受的「黑爾精神病量表」(Hare Checklist)的精神病學家羅伯特·黑爾(Robert Hare)曾對記者瓊·榮森(Jon Ronson)說:「我不該只在監獄裡做研究。我原本應當花些時間去股票交易所裡看看才是。」「但交易所裡的精神病顯然沒有連環殺手的精神病那麼嚴重,不是嗎?」採訪者問道。「連環殺手會毀掉很多家庭,」黑爾聳聳肩,「但企業與政治性的……精神病會毀掉諸多經濟體。他們毀掉的乃是社會本身。」

病理性的機制

喬爾·貝肯(Joel Baken)在《企業組織》(The Corporation)一書中指出,上文提到的種種特徵被現代企業組織系統性地吸收和整合——成為了它的基本組成部分以及慣常操作模式(modus operandi)。「企業的法定使命,」他提到,「乃是無情以及無一例外地追逐自身利益,無論這將會對他人造成何種有害的後果。」就此而言,企業從其法律定義上看就是一種「病理性的機制」,貝肯還列出了他在企業的病理學機制中所診斷出來的一系列特徵(缺乏同理心、追逐自我利益、鋪張浪費、低情商、攻擊性、對社會漠不關心),以凸顯企業組織本身就好比是一個精神失常的病人。

為什麼這一系列當代社會與經濟實踐過程產生了如此多的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礙?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回到啟蒙運動的一整套計劃,尤其要關注誕生於那個時代的一整套人類心理學模型。現代資本主義源自一種十七世紀的人的觀念,它是一種脫離聯繫的、不連續的、非接觸性的自我——這樣的人只被競爭以及狹義的「理性」自利所推動——經濟人(homo economicus)的概念不僅驅動著整個啟蒙計劃及其經濟模型,同時也為該計劃背書。艾因·麥基奇裡斯特(Iain McGilchrist)指出:「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這兩種思路認為,人類關係差不多只是以功利、貪慾和競爭為基礎的,它們取代了那些基於聯繫和文化連續性的思路。」

現在我們知道這一自我模型是多麼地錯誤以及如何具有毀滅性的了。新近的神經科學研究探討了「社會性大腦」(social brain),此外,現代的依系(attachment)理論、發展心理學以及人際神經生物學的重大進展,也已經決定性地改寫並修正了前面所提到的那個荒唐、過時且孤立的「理性」個體觀——並且還透過對「右腦」主體間性、無意識過程、群體行為、大腦發展過程中同理心以及心智化(mentalisation,心理學術語,指一種透過表面行為認識他人精神狀態的能力——譯註)的角色,以及對情感與認知發展中的語境與社會化之重要性的研究,揭示出一種對人類發展與認同的遠為豐富且更為精緻的認識。

神經科學家大衛·伊格爾曼(David Eagleman)發現,人類大腦本身就依賴於他人的大腦才能確認其存在並成長——他認為「我」(me)這個概念依賴於「我們」(we)的真實性:

「我們乃是一個單數意義上的大型超有機體(superorganism),單個人的神經網絡嵌入到了一個極為龐大的神經網絡之網中。我們的大腦從根本上就是彼此相連並且相互溝通著的,個人的界限從何處開始以及在何處結束甚至都是不太清楚的。你自己是誰與我們是誰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以下這條顛撲不破的真理乃是深深地銘刻在我們的神經迴路當中的:我們需要彼此。」

因此,依賴性與「我們」這種兼具社會性與生物性的存在乃是不可分離、渾然一體的,它好比是我們這臺主機中的電路:按照心理學家路易斯·科佐利諾(Louis Cozolino)的說法:它「使愛變得鮮活起來」。「沒有單一的大腦這種東西,」科佐利諾的發現與另一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Winnicott)形成了共鳴,「大腦只存在於其它許多大腦構成的網絡之中。」鑑於上述發現的諸多意義,某些人已經把這一新式的、對於相互依賴、雙邊合作以及社會性大腦等一系列深層結構的神經-科學認識統稱為「神經馬克思主義」(neuro-Marxism)。

Andrzej Krauze的插畫

看起來,資本主義根植於一套具有根本缺陷的、幼稚且過時的十七世紀人性觀當中——它試圖讓我們自認為是彼此孤立的、自力更生的、不與他人接觸的、競爭性的、去語境化的存在——一種無情無義的、非社會化的實體。這種自我觀對我們以及我們的後代所產生的危害已經不可勝數。

很多人相信並且被鼓勵去相信如下看法:以上這些問題以及失序——精神錯亂、精神分裂、焦慮症、抑鬱症、自殘——種種源自於一個「病態世界」(權且引用一下詹姆斯·希爾曼(James Hillman,心理學家,曾為榮格的學生——譯註)的恐怖描述)的綜合症乃是他們咎由自取的,而非這個世界本身的問題。「但如果你的情緒問題並不完全在於你自己呢?」,湯姆·西維爾森(Tom Syverson)問道。「如果它其實是我們的問題呢?如果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生活在一個錯誤的社會呢?阿多諾的這句話或許是對的:『人無法正確地去過一套錯誤的生活。』」

看起來,「錯誤地活著」的根源在於我們生活在一個完全與我們的心理與神經特質相牴觸的社會與經濟系統之內。我們有必要認識到自己的內在與外在世界其實是頻繁互動、相互塑造的,因此,與其將我們對社會與經濟實踐的理解同我們對心理學以及人類發展的理解割裂開來,不如將其合為一體,使其相得益彰。為實現這個目的,我們不僅需要在政治世界與個人世界之間發起一場新的對話,需要建立一種新型的、整合式的心理健康模型,更需要探索一種新的政治。

(翻譯:林達)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裡。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相關焦點

  • 理性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和發展
    資本主義最先在歐洲興起而不是在同樣有著資本主義萌芽的東方產生,這似乎又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絕大多數人拿到這個問題都會不自覺地開始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儒教的批判,但是韋伯在儒教與道教中主要舉出中國這個世界大國作為例證,雖然中國有很多有利於資本主義興起的因素,但卻終究沒有發展出資本主義,韋伯認為:儒教缺乏將世界加以理性化的轉化工作。
  • 網絡社會學 | 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在作者引言之後,第一部分「問題」有三章,分別是「宗教派別與社會分層」、「資本主義精神」、「路德的『天職』觀:本書的研究任務」;第二部分名為「禁欲主義新教諸分支的實踐倫理觀」,下設「入世禁欲主義的宗教基礎」和「禁欲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兩個章節。
  • 閻克文:《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誤讀史
    編者按:幾十年來,《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部學術作品在中國被廣泛討論。至今,《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在中國已有13個翻譯版本。值新版《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出版之際,北京世紀文景邀請該書譯者和研究者閻克文以「《新教倫理》的誤讀史」為主題進行了分享。本文根據閻克文在會上發言整理。
  • 讀《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有感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本書是由偉大的馬克思韋伯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政治。經濟學家和哲學家,由他來寫的。我特別喜歡他那韋伯其實他以前是德國著名的,海德堡大學出來的那麼後來又做個老師,可以說它在全球思想界的影響。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罪惡的資本主義真的那麼「罪惡」嗎
    #每日國際視野#思修老師在課上說過這樣一句話:「對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因素,如果真的要找關鍵性的條件,那可能就是宗教,即基督教新教,對此,馬克斯·韋伯在他的《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有詳細的闡述」。我也是藉此契機,接觸到了這本書,並馬上被它嚴密的邏輯和新奇的觀點所吸引。
  • 西方資本主義是如何奴役世界的?
    從本質上講,資本主義文明是吸血鬼、海盜和掠奪者的世界。它的目標是徵服、掠奪和奴役其他世界。大多數情況下,被西方掠食者入侵的部落、民族、國家和文明都迅速退化或死亡。西方的海洋文明一直將其殖民地、海外省份視為消費的外部對象,並源源不斷向西方國家輸送利潤,最終完成資本積累。而殖民地則被破壞並被吸乾。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文新譯本譯者感言
    譬如,卡氏譯本書後附錄的「關鍵詞彙表」,其中既有如理性化、價值合理性、功利性地適應世界、經濟傳統主義一類的閱讀韋伯時常見的詞彙,也有一些比較生僻、易有歧見的、與宗教心理有關的術語,如力求聖化生活、見證、心理報償、感覺、人的需求和欲望的神化等側重內在精神領域的詞彙。
  • 遊弋於資本主義溫水中的世界
    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人類學教授理察·羅賓斯(Richard Robbins)的《資本主義文化與全球問題》,深感當下世界正是那隻遊弋於溫水中的青蛙,它正在快樂地走向死亡。關於資本主義之實質,多年前讀過法國米歇爾·博德(Michl Beaud)的《資本主義史》(涉及時間到1980年為止),行文簡練,概括準確,不過視野局限於經濟學,難以給人以更多的感性認識。
  • 精神疾病患者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神經科學家親歷
    Lipska  作為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大腦銀行的負責人,我每天都被各種大腦包圍著。這些大腦有的被泡在福馬林瓶子裡,有的被凍在冰箱裡。我每天工作的一部分,就是要把這些大腦切成小塊,並研究其分子和遺傳學結構。我研究的專業是精神分裂症,一種毀滅性的疾病,經常讓患者難以分清現實和幻覺。
  • 沙威筆記|資本主義的發展動力學
    意識形態的轉向資本主義的發展和人的成長一樣,既有外表的一面,也有內心的一面,如果說斯密和馬克思採取的工具論視角令他們關注資本主義的外表,那韋伯的立足點則是價值論視角,他關注資本主義的內心——用他自己的話說,那叫資本主義精神(spirit of capitalism)。
  • 馬克斯·韋伯著作中的工業化與資本主義
    正是工業化、資本主義和民族的自我保存之間的關鍵性的聯繫的觀念,激發起馬克斯·韋伯對1918年的社會主義嘗試發起了激烈的和(讓我們坦率地說)憤怒的進攻。按照他的觀點,社會主義是與西方理性的觀念相矛盾的,也是與民族國家的觀念相矛盾的;因此,它是一個世界歷史性的錯誤,即使不是世界歷史性的罪惡的話。
  • 恩格斯晚年對資本主義變化的認識及其時代意義
    時至今日,「儘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47)。這就要將恩格斯對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認識作為「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48),時刻追蹤當代資本主義複雜詭詐的新變化,辯證審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資本主義當代新變化的關係。
  • 資本主義必然滅亡 社會主義必然勝利
    站在這樣的歷史制高點上看去,當前世界歷史上發生的這點兒變化,實在是小事一段,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出現的曲折,是社會主義螺旋式前進的一個插曲;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的新變化,無非是把「兩個必然」實現的進程推進了一步。從這個意義上說,時間永遠不會成為資本主義的朋友。
  • 資本主義社會的滅亡符合科學嗎
    一、科學原理資本主義社會的滅亡可以肯定地說,不科學,不符合科學原理,甚至是反科學的。科學永遠預測不了美國的毀滅,只能預測美國永遠第一,即使出一些毛病,通過改革,迅速恢復健康肌體,然後一直世界第一,沒有國家可以戰勝美國,沒有國家可以取而代之。即使是如日中天的中國,GDP趕上了美國,人均GDP才1/6,要持平需要多少年?100年差不多。世界資源能源挖光了咋辦?開發新技術,新能源啊!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解密與批判性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學習研究當代世界馬克思主義思潮,對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具有積極作用。」西方馬克思主義直接延續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傳統,展開了對資本主義的全面批判。 深度切入西方社會現實 西方馬克思主義在長達9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形成了理論觀點各不相同的諸多流派。
  • 茶葉與資本主義:中國早期茶葉貿易中的全球資本主義悖論
    但事實上,鴉片戰爭後的茶葉貿易能幫助我們理解資本主義歷史的一些重要部分。放眼北大西洋以外的世界,尤其是19世紀中國的茶葉產區,現代資本主義持續發展,其特點是靈活且面向全球。即使在中國內地,我們也發現資本積累既不依賴於引人注目的技術創新,也不依賴於特定的階級關係,而是體現在全球競爭這一新的社會邏輯中。
  • 會議|對話儒家與韋伯:儒家倫理抑制了資本主義發展嗎?
    在中國,這個論斷曾引發焦慮:既然儒家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這是否意味著只有拋棄儒家、引入韋伯所謂的新教精神,我們才能趕上現代世界理性化道路的末班車?它也招來質疑:先不談儒家能不能算作「儒教」,韋伯在論述儒家思想中大量論證細節本就有違史實,況且,莫非儒家不能和新教一樣自成一類現代化範疇麼?
  • 幹細胞治療精神疾病的研究進展
    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隨著神經系統精神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長,中國已有1.73億成年人患有精神疾病,其中4300萬被登記為嚴重心理健康問題。基於現有的我國人口總數,大約平均每8個人就有1人有精神疾病的問題。 現行列為嚴重精神障礙的疾病有:精神分裂症、偏執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和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等。
  • 精神世界的基本粒子——文字
    我們生活的世界,包含兩個部分: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從而派生出了人類的兩大哲學:唯物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本質區別就是:物質決定精神還是精神決定物質!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爭論千年,至今不止!目前差不多只有中國信奉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哲學。
  • 虛無主義是資本主義派生物——世俗時代的信仰何以可能
    在不同文化傳統中,不同的人性理解規定了一個民族和文化的思想視域,也內在規定了信仰精神的不同方向。西方人以理性的方式面向世界,在信仰世界與世俗世界的兩極對立中追尋抽象的超感性世界,從而在對此岸世界的外在超越中把信仰精神實體化,從而導致信仰的宗教化。對於中國的文明傳統而言,信仰所指向的超越世界並不在彼岸世界,而是在現世的生活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