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想要玩手機?可能是網絡成癮,還可能是精神疾病!

2021-01-14 澎湃新聞

健康時報

權威健康資訊,因專業而信賴!


本文專家:郭萬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教授

網絡成癮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教授KIMBERLY S. YOUNG提出的,他在1996年對396名嚴重上網成癮的人做了調查研究後,認為網絡成癮是一種臨床心理障礙。

沉迷於網路遊戲、網上交友、網絡購物等都屬於網絡成癮的範疇,但隨著網絡、智慧型手機的廣泛應用,要從職業、使用習慣、性質等多方面去專業地界定和診斷網絡成癮,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國際公認的疾病診斷及分類標準中,尚未將網絡成癮正式定義為一種疾病。

然而,隨著病理性網絡使用/網絡成癮對心身健康的不良影響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學界對網絡成癮相關問題的研究日益深入,也對形成了基本的共識。

根據國家衛健委會發布的《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的定義,網絡成癮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網際網路使用衝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網際網路後導致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傷等問題。其中,持續時間是界定網絡成癮的一項重要標準,一般情況下,相關行為和問題需至少持續12個月才能界定為網絡成癮。

雖然網絡成癮還沒有100%被認定就是一種病,但現有國際診斷體系已將網路遊戲成癮納入了疾病範疇。

在國際上,目前針對網路遊戲成癮有兩種診斷標準,不管是哪一種診斷標準,都指出了「病理性遊戲行為」的2條核心表現—

第一,遊戲成癮的人不僅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在遊戲上,更重要的是他們忽略了現實生活,無法再承擔以往的社會角色,也不想再參與社會生活;

第二,喪失了對自我行為的控制,讓遊戲完全支配了生活。

大數據顯示:網絡成癮與精神疾病關係密切

雖然說目前網絡成癮算不上病,但並不能忽視它帶來的影響,尤其業內有研究提示網絡成癮與睡眠質量差、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焦慮、抑鬱甚至自殺問題都有關係。

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曾對某大學裡30000+名大一新生做了身心健康狀態調查,結果發現,44.46%的同學都可能有網絡成癮的問題;隨著網絡成癮程度的加重,出現心理、精神問題的風險顯著增高。

這些同學們在剛入學後接受了第一次調查,結果顯示,44.46%的同學可能存在網絡成癮的問題,其中輕度網絡成癮佔比為37.93%,中度網絡成癮為6.33%、重度網絡成癮為0.20%。

同時,心理專家們根據這些同學網絡成癮的嚴重程度劃分了四種嚴重程度等級(無、輕、中、重度成癮),進行了四種精神病理症候群(嚴重軀體症狀、具有臨床意義的抑鬱、精神病質、偏執)、嚴重精神疾病、自殺意念、計劃及行為的共患比例及風險的比較。發現在沒有網絡成癮問題組中,出現這些心理或精神病理現象的共患比例及風險是低於四個組平均水平的,而輕度網癮組則處於平均水平,中度和重度網癮組的風險就明顯升高。

拿抑鬱來說,研究發現沒有網癮問題組裡的學生,抑鬱的患病率僅為1.01%,而輕度網癮組抑鬱的患病率增加到4.85%,在中度及重度網癮組中直接飆升到了24.8%及58.73%。而在嚴重網絡成癮組中,至少共患一種精神病理症候群的概率接近70%。

由於這四個精神病理徵還不包括其它一些較常見的精神病理現象(如焦慮、強迫、注意缺陷-多動等),所以在這組人群中實際存在精神病理症候群的概率還會更高。

為了更科學地得出結論,在距離第一次調查12個月後,華西心理專家又開展了第二次調查。這次發現,抑鬱和網絡成癮之間的關係的確緊密,常常一起出現,或者一個先出現,另一個緊隨其後。比如,入學時存在網癮問題的學生,一年後抑鬱的風險顯著升高,而入學時存在抑鬱的學生,一年後成為網絡成癮者的風險也顯著升高。不僅如此,抑鬱和網絡成癮可能比牛皮糖還粘人,第一年跟著你,第二年可能也還跟著你。

同時,華西心理專家還比較了網絡成癮及單純遊戲成癮與多種精神病理現象(強迫、抑鬱、焦慮、嚴重軀體症狀、睡眠質量、精神病特質及自殺風險)的相關性,發現網絡成癮比單純的遊戲成癮更兇,因為它和這些精神病理徵的關係普遍更緊密。

為什麼會導致網絡成癮?

網絡成癮是一種行為成癮,其發生可能涉及(但並不限於)以下四種機制:

1.認知行為模型

由於自身原因難以建立現實人際關係,從而更傾向於虛擬環境,在其中獲得滿足。比如平時不善言辭、不擅交際的人,在學校單位甚至家庭裡沒有存在感,一旦發現自己在網上發帖引起了關注,或者遊戲打得好獲得了認同和滿足,那這個人肯定就更願意活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

2.神經心理學模型

每個人都喜歡追求愉悅,逃避痛苦,這是人的天性,而網絡的使用可以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獲得愉悅和滿足,這種感受可以促使這個人持續地使用網絡,一旦成癮形成,這種感受就會轉化為一種習慣狀態,從而把上網變成一個固定行為。

3.補償理論

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學習好=好孩子的單一評價系統,這也就導致許多年輕人需要在網絡線上活動中找尋「精神補償」,通過參與網絡活動找尋自尊與自我身份認同。

4.情景因素

網絡可以幫助我們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困境,比如剛經歷離婚痛苦的人可能上網尋求幫助,考試失敗的學生可能通過遊戲尋求安慰。此外,網絡還可以幫我們應對孤獨感,比如在家寂寞的老人通過上網找尋熱鬧或者親情,比如有人新到一個單位不適應,跟同事不熟悉,下班後就會把時間投入到網上緩解孤獨感。

測一測有沒有網絡成癮?

很多人以為愛上網、愛打網路遊戲入迷了,不想上學、不想上班,才算是網絡成癮,但其實網絡成癮通常起病較為隱匿,不容易被發現。

為了方便大家快速評估,這裡為大家準備了Dr. Young 研發的網絡成癮測試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Test, IAT),一共20道題,做完加一下得分,看看網絡成癮嚴不嚴重。

正常使用:0~30分

輕度成癮:31~49分

中度成癮:50~79分

重度成癮:80~100分

根據研究,如果得分符合中度以上成癮,存在精神病理症候群的可能性就接近四成了!

化解網癮要找對方法

在網絡成癮的人群中,青少年網癮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重點問題,而想要讓問題得到解決,找對方法是關鍵。

1. 「戒癮學校」封閉式管理不靠譜

不管是已經被曝光的一些網戒機構,還是隱藏得深,號稱能戒除網癮的什麼書院、遊學營,把孩子丟進去只會遭受心靈和身體的雙重摧殘。

當然,也有部分家長反映孩子在進入這些機構後,真的聽話了,但從心理專家的角度來看,這種聽話只是孩子更加懂得隱藏自己,他們的內心深處,也許只剩下了麻木和仇恨。

2. 暴力斷網或者沒收手機等電子產品也沒用

這樣的方法想必不少家長都用過。以為把網斷了,把手機、電腦收了,孩子接觸不到這些東西,就可以把網癮戒了,但這樣的方式只會引起孩子激烈的情緒反應,甚至有新聞報導這樣的行為導致孩子跳樓自殺,或者傷害家人的慘劇……

3.及時尋找專業的幫助才是正解

關注可能存在的抑鬱、強迫、焦慮等共患精神障礙,及時到專業的精神科醫生處評估、診斷和治療,必要時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治療。

此外,可針對家庭教育、生活環境、心理創傷與應激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防治心理幹預與調整。由於「缺少關愛「可能是導致網絡成癮的一個重要因素,需要得到家庭成員的足夠重視。如果家庭成員之間的幹預和調整難以進行或效果不佳,建議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或諮詢。

更多健康生活知識

長按識別二維碼,下載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原標題:《隨時想要玩手機?可能是網絡成癮,還可能是精神疾病!》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戒網如戒毒 國家衛健委明確青少年網絡成癮診斷標準
    「別急著給孩子配手機,你會後悔的。」「相信我,如果想孩子學習好,晚幾年再給他買手機。」「我兒子現在寫作業都要開著手機上網,說是要查學習資料,我就納悶了,以前沒有網絡的我們,是怎麼查到資料的?」」什麼查資料啊,就是聊QQ,玩遊戲,現在四五歲的小孩都會上網了,玩得比我還溜。
  • 玩手機傷眼又傷腦 最新研究:藍光可能傷腦並加速衰老
    玩手機傷眼又傷腦 最新研究:藍光可能傷腦並加速衰老 2019-10-24 10:55:45 來源:揚子晚報  |  作者:楊甜子 | 字號:A+ | A- 玩手機傷眼又傷腦 每天曬「藍光」還會加速衰老「真的不要時時刻刻盯著你的手機、平板或是筆記本了,屏幕發出的藍光可能會加速衰老並最終縮短你的壽命。」
  • 未來的精神疾病可能通過腦部掃描和計算機算法進行診斷「研究速遞」
    大多數現代醫學都有物理測試或客觀技術來定義我們的疾病。然而,精神疾病的診斷在這方面是欠缺的,當然也沒有任何程序可以區分具有相似症狀的不同精神疾病。 由於疾病分類學是精神病學的一個關鍵方面,它是患者評估和治療選擇的基礎,因此以客觀評估為中心的診斷,可以建立一個更可靠的分類決策,這對精神病患者是很有幫助的。神經影像學是一種可能有助於診斷過程的客觀手段,儘管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但它目前並未用於輔助精神病學的診斷決策。
  • 孩子經常玩手機有什麼危害?每天超過2小時,可能影響大腦功能
    不僅如此,經常性玩手機還容易導致孩子的睡眠質量有所下降,導致孩子的認知能力嚴重受阻。思維能力孩子需要成長,尤其是其思維能力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提升。長期看手機會讓孩子的眼睛受損,尤其現在很多孩子都害怕父母發現自己玩手機,經常躲在被窩裡偷玩手機。
  • 中國青少年心理疾病發病率逐年增加
    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表示,全世界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發病率在20%左右,我們國家低一點,但是也是在逐年增加。陸林建議,青少年要正確認識心理問題,保持積極向上健康的心理狀態,要學會積極暗示、適當宣洩、轉移注意力等方面來調整自己。
  • 手機藍光不僅傷害眼睛:還有可能增加抑鬱機率
    而這樣的後果也是嚴重的:過度的藍光輻射,會造成近視;還有可能引發視覺模糊,導致視覺疲勞;激發褐色色素使皮膚產生雀斑;甚至還有可能導致失明。藍光對人身體的危害一直被人反覆提及,勸青少年少玩手機類電子產品的做法是正確的。值得警惕的是,最近有研究表明,藍光不僅對人身體有危害,對人情緒也有影響,藍光有可能提升抑鬱機率。
  • 科學家:使用基因手段治療精神疾病可能扼殺未來的天才
    科學家警告,基因科學的進步有朝一日可能會消滅癌症等疾病——但是可能也會在未來抹殺掉史蒂芬·霍金這樣的天才。 詹姆士·庫什蓓克(James Kozubek)博士說,通過改變人類基因的手段,消除抑鬱症、精神分裂等疾病,可能會扼殺掉莎士比亞或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因為創造力和高智商通常與這樣的症狀相伴隨。作家患躁鬱症的機率是常人的十倍。詩人患此疾病的概率則是常人的40倍。
  • 中國青少年心理疾病發病率逐年增加 院士建議這樣做
    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表示,全世界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發病率在20%左右,我們國家低一點,但是也是在逐年增加。陸林建議,青少年要正確認識心理問題,保持積極向上健康的心理狀態,要學會積極暗示、適當宣洩、轉移注意力等方面來調整自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性格大變 可能是精神疾病早期症狀
    精神疾病的早期表現不是很明顯,一般情況下看不出來。
  • 無緣無故的「嗨」,可能是精神疾病
    但是要警惕,這種無緣無故的「嗨」,有可能是精神疾病的表現。 一、這種「嗨」,在醫學上有個名字——「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 簡單來說,高峰體驗就是個人達到自我實現時達到自我實現時所感受到的一種趨於頂峰、超越時空、超越自我的滿足與完美體驗,精神世界裡的巔峰狀態,是一種暫時的、戰慄的、極度強烈的幸福感。
  • 不要關燈玩手機了,西安一男子常熄燈後玩手機,導致眼睛失明!
    健身的小夥伴們好,一個則來自@人民日報的微博:男子關燈玩手機致左眼短暫失明,警惕眼中風。近日,陝西西安一男子常熄燈後玩手機,導致眼睛短暫失明,後確診為眼卒中,即眼中風。醫生稱長時間玩手機是誘因,嚴重可致盲,而發病率最近呈年輕化趨勢,每月能接診將近20例病人。轉發提醒,不要關燈玩手機。
  • 玩電腦時刷手機或改變大腦結構 可能讓你記憶衰退
    玩著電腦刷手機,可能讓你記憶衰退 石雲雷 如今,一邊看電視一邊玩電腦,一邊看Pad一邊玩手機,成了大多數年輕人的常態。答案可能偏向後者。 玩電腦時刷手機或改變大腦結構 2014年,一項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的研究發現,同時操作多個電子產品(也稱為媒體多任務操作)或會給人的社交情緒和認知帶來負面影響。
  • 手機可能成為氣象探測儀
    例如,通過手機結合GPS定位獲取的信息,應屬於這個範疇。一是直接在手機上安裝傳感器,如溫度、氣壓、溼度傳感器等,就可以直接獲取氣象探測數據了;二是通過手機傳播一些非數字信息,如文字、圖片等,描述天氣狀況,處理這些信息會更複雜一些。美國強風暴實驗室實施了一個項目,通過公眾手機APP,收集天氣情況報告。他們結合GPS定位,接收並處理用戶選擇上報的天氣類型信息。
  • 倉鼠症:囤積癖也是一種精神疾病
    對此說法感到不可思議的筆者為求證這個問題,翻開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著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和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教授麥克·埃伯特等人編著的《現代精神疾病診斷與治療》,按照其規定的標準,認真進行了自我診療,居然發現身上存在的「精神疾病」還不少。筆者再認真審視周圍的朋友,發現大家身上似乎都帶著兩三種精神疾病。現代精神醫學規定出什麼「奇葩」又「日常」的疾病?它們都有什麼樣的症狀?
  • 孕期玩手機會導致胎兒畸形嗎?答案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別忽視
    原來朋友懷孕後一直上班,老公也比較忙,就把老家的婆婆接過來照顧他們了,剛來的時候還挺好的,婆婆還是很和善的,只是沒幾天,婆婆就找老公說讓把朋友的手機換成老人機,原因是現在的手機天天開著無線網有輻射,會導致胎兒畸形的。還舉例說村裡的某某某就是因為懷孕玩手機,生了個孩子是六指。嚇得老公趕緊給朋友換成了老人機,為了耽誤了不少工作!懷孕玩手機,真的會導致胎兒畸形嗎?
  • 虛擬雲手機永遠在線 雙開多開玩手遊輕鬆愜意
    玩手遊還在看配置?雲設備讓你省省心近些年來,手機硬體和遊戲配置成功掛鈎,成為購機的第一重點,能玩、順暢才是最為核心的需求。「兩年換一代設備」的說法,一方面體現了設備硬體進步速度飛快,另一方面也是遊戲性能和畫面越來越精緻帶來的成本。
  • 精神疾病的積極意義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命科學教授蘭多夫·內瑟(Randolph Nesse)認為,精神疾病的高發現象肇始於操縱了人類基因卻沒有照顧到我們情緒健康的自然選擇。此外,這類自然選擇的過程發生在上萬年之前,那個時候,在現代城市中特有的生存壓力還沒有出現,這就導致我們如今的生存環境與自然選擇與我們適應的那個環境之間出現了錯配。
  • 實測N卡串流軟體Moonlight,手機/平板隨時也能玩3A?
    不過長時間對著電腦,腰確實難受,尤其是上周天氣還有點冷,如果能在暖暖的被窩裡面打遊戲那就更好了~ 手遊是不可能玩的,一輩子都不可能玩.gif 正所謂懶是人類的第一動力,於是奶茶就發現了一款串流神器:Moonlight,不僅能讓你躺在床上玩,甚至還能在外面用行動網路也能暢玩3A大作~ 這樣的神器自然也是要分享給各位聚友的,下面就容奶茶細細說來~ 文章開始前,先給大家普及下串流的基礎概念: Streaming
  • 幫你分析5個原因,有的可能是嚴重疾病
    但是如果咬得很嚴重的話,傷口很有可能會出現炎症,導致潰瘍。下面就起來了解一下吃飯總咬到舌頭的原因。為什麼吃飯時總是咬到舌頭?1、神經系統障礙如果人們長期熬夜,大腦的供血不足,神經系統的運行出現異常,就會使大腦無法正常控制口腔,牙齒就更容易咬到舌頭。除此之外,中風、血管硬化等疾病也會導致舌頭被咬到,並伴有流口水等症狀。一般頻發於老年人身上,家人也要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