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遭遇「偏執狂」 莫與其講理 該病有四種表現,無論智商高低都可能患病
該病有四種表現,無論智商高低都可能患病
天天有人說「我愛你」,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若兩情相悅,這或許是一種極致的幸福。但如果,這只是一場自以為是的愛情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心理科專家指出,無視對方的拒絕,深陷自己的邏輯,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偏執狂」。患者大多表現為特別執拗,思考問題的方式以自我為中心,容易鑽牛角尖,「一根筋」,行為方式容易走極端。在職場和情場上遭遇「偏執狂」,需冷靜應對,否則可能引發嚴重後果。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江瀾、查冠琳
典型案例:聽不懂拒絕
在一次熟齡未婚青年聯誼會上,廣州女白領曉麗(化名)和某公司財務經理陳生(化名)相識。由於兩人是老鄉,出於禮貌,曉麗和陳生交換了聯繫方式。第二天,陳生便發動了狂熱的愛情攻勢,隔三差五送花到曉麗的公司不說,每天電話、QQ和微信輪番問候。全方位的愛情轟炸讓本就無意的曉麗避猶不及,她向陳生表明了態度,拒絕了對方。
沒想到,陳生卻自以為是地認為,曉麗是「在考驗愛人的忠貞」。愈挫愈勇的他繼續送花,每天說「我愛你」,手機不接就打曉麗的座機,座機不接就打到公司前臺。曉麗曾在朋友圈拉黑他,但過了幾天,他又頑強地「鑽」進她的微信群。他不僅打聽到曉麗的住址,每天刻意在路上製造偶遇,還想方設法找到曉麗的同學,執拗地訴說「兩人真摯的愛情」,試圖通過迂迴包抄的方式,滲透進她的生活。
曉麗換了QQ,換了手機號碼,最終被迫換了工作,到外地躲了半年。「他為什麼聽不懂別人的拒絕呢?」曉麗一想起這場 「桃花劫」就覺得心驚肉跳。
四類表現 都屬「妄想」
「無視對方的拒絕,沉浸在自以為是的愛情裡,怎麼也叫不醒,這種情況,極有可能屬於偏執狂。偏執狂的病程發展緩慢,以持久存在、不可動搖和系統化的妄想為突出症狀,思維保持邏輯和條理。妄想內容常為被害、誇大、嫉妒、疑病等。」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心理科陶炯副主任醫師指出,根據臨床表現,偏執狂可分為四種類型:
色情狂:堅信某一異性對自己充滿愛慕之情,將對方的隻言片語、表情動作,解讀為在對自己表達愛慕。即使被對方反覆拒絕,也認為是在「接受愛的考驗」,因而窮追不捨,死纏爛打。
嫉妒狂:堅信伴侶或配偶對自己不忠,為揪出「第三者」,常會跟蹤、監視配偶,或偷看配偶的日常物品、通話記錄、簡訊等方式,甚至限制配偶的日常活動,不允許配偶與異性正常交流。
訴訟狂:認為受到別人的迫害,權利受到別人的侵犯,為「維護自身權益」,會反覆地進行訴訟。
誇大狂:自認為才華橫溢、了不起,愛自我吹噓,「滿嘴跑火車」,有時會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遭遇偏執狂 冷處理是上策
和偏執狂的人有了過節,甚至被盯上,該如何自保?
心理專家支招說,首先,不要與偏執狂「針尖對麥芒」,也不要試圖對其擺事實、講道理。「偏執狂沉浸在自己的邏輯中,聽不進與自己相悖的觀點。當偏執狂受到批評反駁時,往往會情緒激動,甚至出現偏激的行為。」
鄭倆榮建議,冷處理、「躲」為上策,要避免和偏執狂發生正面衝突。
職場中遇到表現出攻擊行為的偏執者,可尋求其他人的幫助,例如向上級反映。可能的話,不要與其合作,暫時脫離接觸。如患者的行為危及自身安全,也可以尋求法律的幫助。
對於有嫉妒妄想的配偶,可以請對方信任的長輩、家人出面幹預,將其帶到醫院心理科就診。如果對方有威脅行為,立即報警。
對於有鍾情妄想的偏執狂,除了像曉麗那樣脫離接觸之外,患者家屬應給予其更多的關注和支持,例如培養其他的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
對於有誇大妄想的偏執狂,對其言論可採取不置評的應對方式。
聰明與否都可能掉進偏執的「坑」
接觸過偏執者的人們,常常困惑於對方「不能理解基本的人情世故」。
實際上,偏執的成因與智商的高低無關,聰明與否均有可能掉進「偏執」的坑裡。「偏執狂的妄想的指向是固定的,很多病人以某一個症狀為主。」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心理科鄭倆榮主治醫師指出,例如有的以鍾情妄想為主的偏執狂患者,除了一根筋地認為「對方愛我」之外,在工作、正常社交等方面很可能表現正常,除非引發嚴重後果,一般難以得到及時、準確地鑑別。
醫學界傾向於認為,偏執狂的成因可能與遺傳、個性特點以及神經遞質的失衡有關。「偏執在人群中的發病率不算高,但處理起來很棘手。」鄭倆榮說,若偏執狂的妄想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的時間,妄想的指向局限在某一方面,且沒有幻覺,則需高度注意「偏執狂」的可能。如果存在幻覺,則可能屬於偏執性精神病等其他精神疾病。
對偏執狂的醫學幹預多採取藥物治療的方法。利培酮、奧氮平、喹硫平等抗精神藥物,有助於消除或減輕病人的妄想,令失衡的神經遞質恢復平衡。心理治療也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然而,鄭倆榮坦言,在心理疾病的治療中,偏執狂屬於治療效果比較差的病種。「病人除了相對固定的妄想,其他方面的表現是正常的。病人往往自認為正常,很少主動來治療。」鄭倆榮說,即使有些病人被家人帶來看病,也表現得非常抗拒,服藥不規律,因而療效較差。
小貼士
不希望孩子「一根筋」?從家庭教育做起
精神心理疾病的激化,或多或少與成長期的經歷有關。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根筋」,不妨從家庭教育做起。例如,在夫妻不和諧、彼此互相猜疑的家庭中長大,孩子會變得較為敏感,容易產生對周圍人的不信任感。
鄭倆榮建議,對孩子心理最好的呵護就是讓孩子生活在愛和自由的環境裡,用寬容之心對待孩子,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大人為釋放壓力,經常在家裡講職場是非和家族恩怨,這是人之常情,但千萬要注意避開孩子。
(責編:羅娟、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