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腦神經遞質調控」成為精神心理疾病治療的關鍵

2021-01-11 騰訊網

傳統藥物讓患者「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精神心理疾病該怎樣治?

精神心理疾病怎樣治?只能靠長期吃藥維持嗎?

探求引發精神疾病的深層病因,我們發現,精神心理疾病是一種腦神經遞質缺陷、紊亂引發的複雜病症,單純依靠傳統治療,或長期服用藥物是很難治癒的。

一方面,藥物只能抑制患者大腦神經活性,不能修正導致精神心理疾病的神經遞質缺陷。

另一方面,長期服藥會產生一定的毒副作用,造成肝腎損傷,記憶力下降,智力下降,反應遲鈍,精神下降,免疫力下降等,甚至有的患者在服用藥物時,就會突然出現某些肌肉群的張力障礙,還會出現『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等現象。長此以往不僅拖延了病情,還為患者日後的治療帶來了更大的難度。

國內最新醫學研究成果發現,科學調控大腦神經遞質,是精神心理疾病治療的關鍵所在。

專家解讀:修正缺陷神經遞質是治療關鍵

失眠、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精神分裂症、神經衰弱等疾病給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了極大困擾,迫切期待一種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

那麼,精神疾病治療的關鍵點在哪裡?

國內神經系統領域大部分觀點認為,精神心理疾病是由於大腦神經遞質紊亂或敏感變質而引起的丘腦、大腦功能紊亂,而導致患者在感知、思維、情感和行為等方面出現異常。

經多年的臨床探索,「腦神經遞質調控治療體系」的醫學理念受到國內外醫學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我們將人的大腦比喻成一個大的神秘電場,如果把神經細胞比作電線裡面的金屬絲,那麼包在外面的一種叫做髓鞘脂的物質,就類似於外層的塑料皮,不僅能起到絕緣作用,還能加快電信號在神經中的傳遞。精神主理疾病患者之所以發病,是由於某些特定神經遞質缺失或敏感變質,排序錯誤,導致腦部無法產生足夠的髓磷脂,與思考或記憶有關的神經線路得不到髓鞘的充分保護,就會產生混亂,導致發病。

隨著國內外神經醫學研究的發展,與精神心理疾病有關的種種謎團逐漸揭開神秘面紗,現代醫學證實,只有鎖定導致精神心理疾病的大腦異常神經遞質,並針對性進行調控,才能避免精神心理疾病復發。

打破傳統藥物治療瓶頸

「腦神經遞質調控」推動神經醫學發展進程

研究發現,人類大腦中特定的神經遞質與妄想、抑鬱、強迫、食慾減退、失眠、晝夜節律紊亂、內分泌功能紊亂、性功能障礙、焦慮不安等症狀有密切關係。只要能實現讓這些紊亂的神經遞質恢復正常傳導,就可以治癒精神心理疾病。

國內最新研究成果——「腦神經遞質調控」的醫學理念,通過腦源神經傳導檢測,查明患者具體病灶位置,通過周期性腦電刺激和藥物滲透,調節大腦細胞調節因子、神經營養因子、腦細胞激肽緩釋酶等細胞性蛋白酶成分,進而激活休眠的突觸,也能抑制分泌遞質過於興奮的突觸,使得抑制性與興奮性突觸分泌遞質的數量達到有機的動態平衡狀態,並對平衡狀態形成永久「記憶」,保障大腦皮層神經信號的正常傳遞,同時激活大腦病灶部位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和再生能力,達到等精神心理疾病全面康復的目的,也避免了藥物依賴帶來的副作用和其他不安全因素,在國內、亞洲、國際醫學界引起劇烈反響,迅速成為國際精神疾病診療領域的討論焦點。

相關焦點

  • 「大腦掃描」 失眠抑鬱檢測全省獲新突破
    失眠抑鬱症已成為人們健康的大敵。患者:張先生年齡:43歲職位:某公司經理病史:6年家住撫順的張生先是位工作非常認真、事業心極強的人,自從做上經理後工作更加繁忙。競爭激烈使他壓力很大,後來就感覺思維遲緩腦子不好使,總記不住事,思考問題很困難。心理負擔更重了。後來發展為情緒低落,不愛動、言語少、精神恍惚。
  • 長文解析| 精神疾病診斷新標誌物?神經遞質和大腦網絡的相互作用
    神經遞質系統精神疾病患者不僅存在異常的靜息態網絡,他們的神經遞質系統也存在異常狀態。例如,精神錯亂和躁狂症狀被認為和異常的多巴胺(dopamine,DA)活動有關,而血清素的異常也被發現和情感障礙有關係。
  • 手術治療難治性精神疾病讓家屬看到治癒的希望
    精神疾病是腦功能性疾病,它與大腦邊緣系統的神經核團(杏仁核、扣帶回、內囊前肢、中央隔區、伏隔核、尾核下束、眶束、額束等)的神經遞質異常分泌、代謝紊亂有密切關係,神經遞質功能紊亂是精神疾病發病的重要基礎。
  • 神經遞質掌控睡眠? 安定兒治療儀"撥亂反正"找回睡眠
    常見的有心理因素引發的失眠,如生活發生重大事件,會造成失眠焦慮;環境因素引發的失眠,睡眠環境的突然改變、強光、噪音等都有可能影響睡眠;此外還有藥物因素、身體疾病因素、精神疾病因素引發的失眠。而大量研究和學說表明,失眠和神經遞質存在密切聯繫。20世紀初,著名"美國醫學會醫生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埃裡克·布雷弗曼博士在《大腦邊緣風暴》一書指出,失眠存在與腦神經遞質活動異常有關。
  • 為什麼現代精神外科手術可以治療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複雜難治的,部分患者可以通過足程足量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改善症狀,從而回歸正常生活。但也有不少病程在3年及以上,通過藥物等傳統內科治療效果差甚至無效的難治性精神疾病患者,一直深受著疾病的折磨,通常我們會建議其接受手術治療。 提及手術治療精神疾病,部分人會驚訝,甚至會不相信。
  • 濱醫附院代謝與神經精神疾病研究所科研團隊在脂肪-腦軸調控抑鬱症...
    大眾網·海報新聞濱州3月19日訊(記者 趙越 通訊員 李晨)近日,Nature子刊、分子生物學、神經科學及精神病學Top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分子精神病學,中科院JRC1區,2018年影響因子11.976)在線發表濱醫附院代謝與神經精神疾病研究所科研團隊在脂肪
  • 精神疾病成輟學重要原因 大學生心理健康須重視
    5月25日是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有媒體報導,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鄧小虹近日向外界透露,精神疾病在不少高校中已成為大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因精神疾病休學、退學的人數分別佔總因病休學、退學人數的37.9%和64.4%。
  • 科學家發現工作記憶的關鍵物質!有望研發出治療神經疾病的新藥物
    科學家發現工作記憶的關鍵物質!有望研發出治療神經疾病的新藥物  Connor Feng • 2020-03-26 11:00:22 來源:前瞻網 E2839G0
  • 醫學揭秘:影響人類失眠的神經遞質
    核心提示:衛生部最新數據顯示,目前約78.3%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睡眠困擾,久治不愈的患者就佔40%,針對這種情況有專家指出,這不僅僅與外部應激性因素直接相關,導致患者失眠久治不愈的原因在於:未查明真正病因,並開展行之有效的治療。此外,睡眠障礙的產生主要與腦部神經遞質紊亂有密切的關係。
  • Medscape:精神疾病治療的「黑歷史」
    精神醫學的歷史可追溯至古希臘及埃及,這段歷史包括了一系列醫學領域內最不可思議的治療手段,時至今日仍餘波未平。其中少數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甚至稱得上真正的突破,但大多數可謂災難。關於環鑽術最早的醫學應用記載出現於公元前5世紀希波克拉底的著作《頭顱創傷》中,當時被描述為軍事戰爭中顱腦損傷的一種治療方法;而推廣至用於精神疾病及癲癇的治療(其實當時都被稱為「癲狂」),則是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當時人們認為,移走頭蓋骨後留下的孔徑有利於「惡魔出逃」。
  • 舒利氨-腦神經功能紊亂是怎麼回事?
    腦神經紊亂是因長期的精神緊張,心理壓力過大造成的各種不適症狀出現。只有知道它具有什麼症狀,才能知道是否出現了腦神經功能紊亂,然後進行及時的治療,盡最快的速度恢復身心健康。那麼,腦神經紊亂的症狀都有哪些呢?
  • 腦神經元能同時釋放兩神經遞質
    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生科院,杜克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首次報導了腦神經元能同時釋放穀氨酸和乙醯膽鹼兩種經典神經遞質,並通過不同傳輸方式激活突觸後神經細胞
  • 消化系統疾病與心理異常的關係
    這種傳遞信號的化學分子,就叫神經遞質。它起到「通訊員」的作用。 充當神經遞質的化學物質有多種,其中研究較多、比較重要的是5-羥色胺。有趣的是,5-羥色胺同時存在於中樞神經與胃腸道神經中,並同時在調節情緒與胃腸道功能中發揮作用。神經遞質的共同性,也可能是心理異常與消化道功能異常總是並存的原因之一。
  • 一種新神經遞質可降低神經元活動
    科學家們可能已經發現了為何標準的帕金森氏病治療常常只在有限時間內有效的原因。
  • 寄生蟲感染如何引發精神疾病?
    弓形蟲的慢性感染與人類的某些神經系統疾病有關,並改變了齧齒動物的行為。,從而為潛在的靶向治療提供機會。,可能有助於開發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方法。去甲腎上腺素和神經炎症與神經心理障礙有關,如精神分裂症、阿爾茨海默病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
  • 心理疾病的神經生理基礎
    心理疾病雖然屬於心理範疇,但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建立在大腦的生理活動之上,因此心理疾病有明顯的神經生理基礎。 目前常規理論認為神經症的病因是由於大腦內神經遞質的失調(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也有人說神經遞質失調僅是神經症帶來的結果,而不是導致神經症的原因。
  • 復旦科學家發現腦區調控動機行為機制,為睡眠障礙治療提供新思路
    該研究可為臨床治療睡眠障礙、藥物成癮等精神疾病提供新思路。近日,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已在線發表了該成果。黃志力課題組經研究發現,存在於伏隔核腦區中的多巴胺的兩種不同受體陽性神經元分別可調控覺醒和睡眠,而腹側蒼白球(腦區)則是這二類神經元的下遊「成員」之一,但其本身是否調控覺醒和動機行為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