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認為,精神病人治癒的希望很渺茫,這讓家屬焦慮不安!
精神疾病是腦功能性疾病,它與大腦邊緣系統的神經核團(杏仁核、扣帶回、內囊前肢、中央隔區、伏隔核、尾核下束、眶束、額束等)的神經遞質異常分泌、代謝紊亂有密切關係,神經遞質功能紊亂是精神疾病發病的重要基礎。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世博園院區)功能神經科專家團隊,通過CT、MRI、DTI圖像融合技術、微電極細胞定位技術、射頻電極調控與DBS調控定位手術治療難治性精神疾病,可令患者更好地回歸家庭和社會,消除肇事、闖禍的根源,讓社會和家庭回歸安靜和祥和。
手術治療精神病的理論基礎如下:
(1)情感環路理論:人腦邊緣系統,一般是指Pazez環路,即情感環路。這是腦內與情緒、情感活動關係最密切的結構。通過立體定向手術,射頻調控或者DBS調節邊緣系統上相關的神經核團功能,阻斷某些神經元間的聯繫,可減輕或消除精神症狀。
(2)神經遞質理論:神經遞質代謝失衡是引起精神活動異常的原因之一。人腦邊緣系統的神經核團,釋放多種神經遞質;微創手術以邊緣系統上的神經核團為靶點,調控神經遞質及其受體變化,以去除精神疾病患者的不良情緒和異常行為,從而控制精神症狀。
邊緣系統重要神經核團功能:
(1)杏仁核—控制情緒衝動;
(2)扣帶回—控制各種幻覺;
(3)內囊前肢—控制思維異常;
(4)中央隔區—控制衝動、攻擊行為;
(5)伏隔核—控制各種妄想、強迫思維及強迫行為;
(6)尾核下束—控制抑鬱、自傷、自殘、自殺;
(7)眶束、額束—主管焦慮、恐懼等。
上海市東方醫院(世博園院區)功能神經科專家團隊應用的「神經調控手術」治療「難治性精神疾病」是科室核心技術之一,也是科室重要的發展方向。這種手術真正體現了現代精準、微創的醫學理念。術前經CT、MRI、DTI掃描,再經計算機定位軟體計算,進行精準靶點定位,有效避開腦部危險區域,其計算機定位誤差僅為正負0.01毫米。術中藉助特定電極,對腦內特定神經核團靶點進行射頻消融或者調控,從而實現臨床治癒目的。該技術具有創傷小,只需在頭部取1-3cm左右小切口,鑽0.5-1cm的小骨孔就可以完成手術,它具有侵襲性小、副作用少且症狀控制理想等優點,深受業界同行及廣大家屬的好評。
我科開展「精神外科」治療的基本流程。
1) 精神疾病患者入院後,需要經精神科專家認真檢查、仔細評估,找出其核心精神症狀;
2) 功能神經外科手術專家需要根據患者的核心症狀選擇手術靶點;
3) 精神疾病患者需要術前行MRI-3D序列薄層掃描與MRI-DTI掃描(圖1);
4) 手術當天,在全身麻醉下,醫生給患者頭部安裝立體定向儀行CT軸位薄層掃描(圖2);
5) 手術專家將MRI、DTI及CT掃描數據,輸入計算機手術定位計劃系統,進行CT、MRI及DTI等圖像融合,然後根據核心症狀,鎖定手術靶點,獲取三維坐標(圖3、圖4);
6) 術中根據各神經核團靶點坐標值做1個小切口,鑽5毫米骨孔,調整立體定向手術導向裝置,經骨孔插入電極(3毫米),進行神經核團靶點位置驗證(圖5);
7) 應用DBS或者神經射頻儀,對手術靶點進行神經功能調控,手術時間3小時(圖6);
8)手術結束後去ICU甦醒,第2天回病房治療和康復;一般術後第2天可以下地行走,術後7~8天拆線,術後10天左右精神症狀獲得良好控制,住院第14天後臨床治癒出院。總住院時間約2周左右。
圖1:精神疾病患者術前行MRI-3D序列薄層掃描與MRI-DTI掃描
圖2:在手術當天,在全身麻醉下醫生給患者頭部安裝立體定向儀或貼敷機器人手術Mark
圖3-1:手術前行CT軸位薄層掃描
圖3-2:CT、MRI及DTI圖像融合,鎖定手術靶點,獲取三維坐標
圖4、立體定向手術靶點-神經核團坐標值
圖5:做1個小切口,鑽5毫米骨孔,調整立體定向手術導向裝置
圖6:應用DBS或者神經射頻儀,對手術靶點進行神經功能調控
術後查房
典型病例介紹:
劉某某,男,30歲,法國留學碩士,因「憑空聞聲、敏感多疑、脾氣暴躁、衝動易怒5年餘」入院。患者25歲碩士畢業後留在法國工作,因為工作壓力大,加之性格孤僻,經常覺得有人在說他壞話,偶爾聽到耳邊有多種聲音在罵他;工作中常常懷疑同事,認為都在議論他;上班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時常不能完成工作。家人曾帶他去法國精神專科醫院就診,確診為精神分裂症,並用抗精神藥物治療,療效欠佳。回國後,曾在某市精神專科醫院強制住院2次,略有恢復。回家後不久又變得自言自語,經常無故發脾氣、摔東西,打傷過父母多次。
2016年,來到上海市東方醫院功能神經科住院治療,再次確診為精神分裂症,有手術適應症,無禁忌證。術後,患者原有的幻聽、自言自語、敏感多疑、被害妄想、脾氣暴躁、攻擊行為消失,思維恢復正常。現患者承認自己有病,自覺接受藥物治療,已回訪3年餘,現已踏上工作崗位。
在2008年1月~2019年1月之間,我科專家團隊共實施「難治性精神疾病」手術3329例,經過術後6個月~10年的臨床隨訪,臨床總有效率為91.8%。該手術的高效性,離不開院內多學科醫療團隊的密切協作,如影像科、麻醉科、ICU等各科專家的參與;病人的康復全程亦需要精神科專家的長期隨訪指導和健康教育。因此,我科開展的精神外科微創手術,也是多學科技術協作的完美呈現。
(本號的醫學科普文章由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功能神經科醫編小組發布,禁止抄襲)
諮詢電話:15921230693(微信同號)
醫院科室: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南院)功能神經科
醫院性質:公立三級甲等醫院 全國醫保定點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