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作為一種復發率較高的慢性精神疾病,首次發病是最佳的治療時機,從發病到治療經歷的時間越短,患者康復的機會就越大。數據顯示,首次發作後沒有使用抗精神病藥鞏固治療,70-80%的患者在1年內會有第2次發作,而使用抗精神病藥鞏固治療可以把1年內復發率降到約30%。但我國精神分裂症患者開始治療的時間普遍偏晚,從發病到就診的平均時間為1.5年;而更為讓人擔心的是,即使開始治療,由於對藥物存在排斥心理或擔心藥物依賴性,很多患者一旦感覺症狀減輕或者好轉便自行減藥或停止用藥,導致疾病復發。研究顯示,中斷藥物治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病情復發的風險是堅持藥物治療患者的5倍。
隨著復發次數的增加和病程的延長,患者的大腦神經會發生不可逆的損傷,使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逐步下降,出現暴力傾向增強,甚至出現自殺、傷人等嚴重問題。而復發造成的頻繁入院和更長的住院時間使得患者對治療的牴觸情緒加重,甚至需要對患者採取強制入院等措施,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更大的經濟負擔。對於這類患者來說,選擇手術治療也許是他們最佳的治療手段,也是最後的一道防線。為什麼這麼說呢?
功能神經科專家認為,大腦邊緣系統中存在情感環路系統,它是腦內與情緒活動最密切相關的結構,一旦情感環路中的神經核團出現信息傳遞的異常,其患者精神就會出現錯亂。大量的神經解剖和電生理學研究證實,邊緣系統的神經核團,他們具有不同的神經功能。藉助立體定向技術和物理方法,將特定電極送至神經病理環路的特定靶點上,使接觸部位的神經細胞發生射頻消融或抑制,可以控制神經病理衝動的異常傳導,從而去除異常精神症狀。
以下通過一則精神分裂症術後案例輔以說明,患者高鎖鎖(化名),女性,30歲,精神分裂症病史8年。因家屬自行停藥致病情多次復發,自知力、親情感缺失,社會功能嚴重下降,藥物治療近乎無效,於2018年8月行第五代腦立體定向神經調控術,距今術後2年症狀控制良好,藥量減少4/5,目前已重新回歸社會。
22歲畢業那年,患者因求職不順出現失眠、疑神疑鬼、思維跳躍、胡言亂語等症狀,懷疑同學在背後說自己沒出息,半夜不睡覺拉著父母聊天,說自己馬上要開公司賺大錢了,家屬見其精神異常,便帶她到北京某精神專科醫院就診,診斷為精神分裂症,予以奧氮平等藥物治療,療效尚可。出院後,因家屬反感藥物副作用,不顧醫生的勸阻將藥量減少一半,同時放鬆了對患者服藥的監管和督促,也沒有堅持定期到院複查,直接導致了後期患者病情的再次發作。
2012年初,患者憑空聽到有人在耳邊批評她、命令她,就像一個控制了她生命的魔鬼,她感到恐懼、受迫,但又無法擺脫。在幻聽的支配下,患者曾跑到天橋上大喊大叫,無故打罵路過的行人;半夜將音響開到最大,不讓鄰居睡覺;衣著不得體,不顧周圍人的閒言碎語,穿著內衣就上街閒逛。在父母的再三追問下,患者坦言:「他一直在我耳邊說話,我必須聽從他的命令,他才會饒過我和爸爸媽媽,我不能反抗他」。家屬這才反應過來,自己貿然減藥、放鬆監管、未定期複查的愚蠢行為將女兒再一次推入病魔的掌中,再度就醫時予以氯氮平、阿立哌唑等藥物口服治療,經1年2個月的系統治療,療效始終不盡如人意,幻聽、敏感多疑、胡言亂語、行為異常等症狀反覆多次發作。
2018年除夕,據家屬回憶,在這個闔家團圓的節慶日子裡,因門外突然傳來的鞭炮聲驚嚇到患者,當天夜裡患者便將自己反鎖在房中,用刀片割傷自己的手臂、小腿,嘴裡喃喃自語「他在警告我,我不該反抗」。家屬發現送至醫院急救時,患者已失血近800毫升,意識模糊、口唇蒼白、呼吸急促,好在送醫救治及時。出院後,家屬為防止意外再次發生,晝夜輪班看護患者,但不斷出現的「命令性幻聽」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讓家屬幾近陷入了悲觀絕望之中。
2018年7月,經術後病友推薦,家屬了解到我院功能神經科可以通過手術治療精神分裂症,遂進行了電話諮詢。在與我科醫生預約床位後,家屬立刻辦好了醫保轉診手續,如約來到了我院進行住院治療。
術中畫面
術後,患者生命體徵平穩、情緒溫和,術前敏感多疑、失眠、脾氣暴躁等症狀獲得消除,幻聽症狀獲得有效改善,出現的頻率明顯減少,可與家屬進行日常溝通、問答切題、邏輯清晰,可在家人陪同下,一起在病房走廊散步。出院前,專家再三叮囑患者及家屬,回家後仍需少量服藥對症治療殘留症狀,在藥物的作用下幻聽出現的頻率會逐步減少,但切記不能自行減藥停藥,患者及家屬承諾會按時按量服用藥物。
術後一年隨訪,患者按時服藥,自覺頭腦清晰、身體輕鬆,耳邊再也沒有擾人的聲音出現了,知道心疼父母,在家會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父母的鼓勵下還積極參與社區志願者活動,力爭早日回歸社會找到工作,報答父母多年的辛苦與守護。
那如此高效的手術安全嗎?
第五代腦立體定向神經調控手術屬於微創手術,手術創口只有3CM左右,相較於傳統的開顱手術,具有侵襲性小、創傷小的優勢,最大程度減少了對患者的傷害。手術前行MRI-3D序列薄層掃描與MRI-DTI掃描,根據患者的核心症狀選擇手術靶點,將MRI、DTI及CT掃描數據,輸入計算機手術定位計劃系統,進行CT、MRI及DTI等圖像融合,然後根據核心症狀,鎖定手術靶點,獲取三維坐標,計算最佳手術路徑,避開重要神經血管,大大提高手術安全性,從而較好地規避了手術風險。且手術操作不在腦的智能區、運動區和語言區域,術後不會出現呆傻、偏癱、失語等現象,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手術計劃系統
總之,精神分裂症的治療是一個複雜和長期的過程。在此過程的不同階段,監護人要客觀、正確地選擇多種治療方法和綜合治療措施,同時加強對患者的日常監管和健康輔導,只有這樣,精神分裂症患者才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和預後。
本文由: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 功能神經科 編輯發布,原創文章,嚴禁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