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統疾病與心理異常的關係

2021-01-08 城市故事匯

南陽醫專一附院 副院長 郭遂成

文學作品或現實生活中,常常見到有的人在遭受強大的或頻繁的壓力或刺激後,或出現情緒低落、鬱鬱寡歡; 或陷於緊張焦慮、惶恐不安的狀態。這時候,我們就認為他陷入了「抑鬱狀態」或「焦慮狀態」。

幾乎無例外地,出現這樣心理狀態異常的人,似乎總是會伴隨著茶飯不思、五穀不香的現象。很多人還會出現胃脘脹悶、頻繁噯氣、進食哽咽、反酸燒心、咽喉堵塞等諸多不適。醫學家們已經發現了數十種胃腸道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症候群」、「功能性便秘」、「癔球症」等等,它們在人群中相當常見,而且其發生均與心理異常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國內多數大型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人群中消化系統疾病患病率較高,且患者中焦慮和抑鬱情緒比較嚴重。消化系統疾病的人群由於長期遭受病痛的折磨,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劇患者的負面情緒,而這樣的負面情緒又會進一步給消化系統疾病造成負面影響。這樣就可能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心理異常與胃腸道功能異常的內在聯繫尚未完全闡明,但是目前已經發現一些線索。人體內負責主管內臟感覺與運動的神經中樞,與主管情緒反應、睡眠及學習活動的神經中樞,居然都位於同一個部位,這就是邊緣系統。

我們有理由認為,大腦中這個部位出問題了,就會同時影響人的情緒心理和胃腸道功能。也可以設想,內臟的功能紊亂了,會通過內臟神經向上影響邊緣系統,邊緣系統又將紊亂傳遞給心理情緒;反之亦然。

自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學者們陸續在胃腸道內發現了多種原先認為只存在於大腦內的激素。此後,又發現胃腸道內竟然存在著一整套完整的獨立的神經系統。這套胃腸道神經系統與大腦脊髓的中樞系統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也能相互影響。由此提出了「腦-腸軸」的學說,其核心就是大腦與胃腸道可以相互影響。

近年的研究證明,心理壓力對大腦的影響可通過神經及體液下行影響胃腸道,造成諸如黏膜形態、功能、免疫系統改變、胃腸道神經感受以及平滑肌收縮的改變,從而引起胃腸道的功能紊亂和患者主觀症狀。

信息在神經系統內傳遞,是通過電脈衝和化學物質兩種方式的結合。在神經細胞內是電脈衝傳導,而由一個神經細胞向另一個細胞傳遞時,則由前一個細胞釋放一種化學分子,激活後一個神經細胞的電脈衝。這種傳遞信號的化學分子,就叫神經遞質。它起到「通訊員」的作用。 充當神經遞質的化學物質有多種,其中研究較多、比較重要的是5-羥色胺。有趣的是,5-羥色胺同時存在於中樞神經與胃腸道神經中,並同時在調節情緒與胃腸道功能中發揮作用。神經遞質的共同性,也可能是心理異常與消化道功能異常總是並存的原因之一。

對於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針對其不同的心理問題,採取相應的心理幹預措施後,能明顯改善其心理狀況,有利於緩解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保持良好的醫患關係:良好的醫患關係是治療的基礎,醫護人員應與患者主動溝通,注意語言優美,態度和藹,對患者表示充分的尊重,認真傾聽患者陳述,理解患者的病痛,耐心回答問題、解釋病情。

創造良好的治療環境:舒適、整潔的周圍環境可以安撫患者緊張的心理,注意病室的衛生和空間的美化,如配備一些綠色植 物,既可美化病室環境,又可讓患者賞心悅目。同時保持室內溫度在20~24 ℃,相對溼度50%~60%,保證通風良好。健康教育: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對飲食的水平 要 求比較高,應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飲、暴食或食入高脂、高糖類食物。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戒菸、戒酒、提高睡眠質量等。適當的體育運動既能增強體質又能緩解不良情緒。促使患者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降低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提高患者對健康的認識。

一些常見的誤區。

預防心理疾病,主要是保持健康和愉快的心情。―預防心理疾病和預防軀體疾病一樣,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營養、健康愉快的心情,三者不可偏廢。

心理疾病早治晚治都一樣。心理疾病和任何疾病一樣,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治療的延遲只會造成反覆發作、慢抑鬱症除了心情不好外,可以表現為疲乏無力、喪失興趣、食欲不振、體重改變;也可以表現為各種各樣的軀體不適,例如頭暈頭痛、腰酸腿疼;一般都伴有動力減退和認知功能障礙,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滯、記憶力下降;嚴重的可以有自殺觀念甚至自殺行為。性化和精神殘疾。抑鬱症都是以心情抑鬱為主要表現

相關焦點

  • 異常氣象變化對人的生理和心理影響大
    人類生活在這種氣象多變的環境中,生理和心理時時都在受其影響。劇烈的氣象變化甚至會使部分人產生生理和心理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統計資料表明,1982年至1983年的厄爾尼諾事件使全球大約10萬人患上了憂鬱症,精神病的發病率上升了8%,至於交通事故也增加了至少5000次以上,可見像厄爾尼諾事件這種異常的氣象變化會導致人的心理異常。
  • 「腦神經遞質調控」成為精神心理疾病治療的關鍵
    精神心理疾病怎樣治?只能靠長期吃藥維持嗎? 探求引發精神疾病的深層病因,我們發現,精神心理疾病是一種腦神經遞質缺陷、紊亂引發的複雜病症,單純依靠傳統治療,或長期服用藥物是很難治癒的。 一方面,藥物只能抑制患者大腦神經活性,不能修正導致精神心理疾病的神經遞質缺陷。
  • 2018山東醫療衛生醫學心理學:心理應激與心身疾病的關係
    2018山東醫療衛生醫學心理學:心理應激與心身疾病的關係 2018-07-27 13:51:42| 醫學心理學當中心理應激與心身疾病是醫療衛生招聘考試當中經常考查的一項內容,既然它經常會被考查,那麼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精心梳理總結醫學心理學當中心理應激與心身疾病的相關內容
  • 怎樣進行消化系統腫瘤的早期篩查?
    徐勤偉東方醫院消化內鏡科副主任醫師從早癌預防的原理上來說我們進行早期篩查的重點是疾病的發病率,也意味著某地區生某種疾病的概率。前六位裡面,除了肺癌和乳腺癌,其他四個全是消化系統腫瘤。除了肝癌可以通過CT、MRI等影像學手段確診,胃、食管、結直腸癌都必須通過內鏡侵入性檢查明確。細看的話男性依次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等,男性前10位惡性腫瘤死亡約佔男性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的87.60%。
  • 心理所發現精神分裂症伴發抑鬱患者大腦結構異常
    ., 2018),與心理社會功能受損、自殺風險及高復發率均有較為密切的關係。目前,尚無明確證據闡明伴發抑鬱患者具有特異性行為和腦形態學特徵。因此,將抑鬱症狀作為獨立的精神分裂症診斷依據始終飽受爭議。對精神分裂症伴發抑鬱患者的大腦形態學特徵的探索,將有助於加深對這一亞群發病機制的理解,為獨立的臨床識別和診斷提供實證證據。
  • 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青少年心理疾病時代已經來臨!
    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主持的「中小學生心理素質建構與培養研究」課題組按照國際標準分別在北京、河南、重慶、浙江、新疆等五個省市區進行的問卷調查表明,我國小學生中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比例是16.4%,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4.2%;初中生中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比例是14.2%,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2.9%;高中生中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比例是14.8%,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是
  • 這四種正常的人類心理,其實屬於精神疾病
    很多人認為,心理疾病離我們非常遙遠。其實不然,很多時候我們對心理、精神類疾病的認知停留在精神分裂症、抑鬱症、雙向情感障礙等嚴重的心理疾病。其實,心理疾病就在我們身邊,一些更輕微的心理障礙由於太常見而被人們誤認為是「正常思維」。
  • 敖奇講蒙醫:消化系統疾病案例分析及蒙醫治療特色(226)
    【 問診目的 】   患者為老年男性,慢性病程,急性發作為上腹痛伴嘔吐,初步判斷為消化系統疾病,包括胃、十二指腸疾病、胰腺疾病或膽道疾病等。因此問診的目的是進一步通過詳細詢問病史對上述可能的疾病進行鑑別。此外,也要警惕心源性疾病導致的不典型症狀。
  • 心理疾病的神經生理基礎
    心理疾病雖然屬於心理範疇,但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建立在大腦的生理活動之上,因此心理疾病有明顯的神經生理基礎。 目前常規理論認為神經症的病因是由於大腦內神經遞質的失調(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也有人說神經遞質失調僅是神經症帶來的結果,而不是導致神經症的原因。
  • 十大常見心理疾病
    核心提示:  當今社會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庭總是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或許說這就是生活,生活本來就不可能事事如人意,免不了遇到很多的問題,然而當這些問題困擾了我們太多,不去想辦法做一個合理的釋放則會堆積成災轉化為各種心理問題,這也就是說不要把任何事情都放在心上,讓時間來治癒,這些心理疾病會影響到人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到家庭幸福,目前存在的十大常見心理疾病有哪些。
  • 消化系統這樣影響全身健康……
    《電子神經學雜誌》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腸道與大腦關係密切,甚至很多腦病的發生都與腸道有關。腸道是如何影響大腦的?哪些腦病跟腸道有關?生活中如何正確呵護腸道?訪權威專家,為你一一解答。腸道與大腦間有條「高速公路」由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尼克·斯賓塞教授等人進行的新研究,從神經學角度詳細闡述了胃腸消化系統是如何影響大腦的,其原理被稱為「腦腸互動理論」。他們發現,人的腸壁布滿一種特殊神經元,其靠近脊髓,可直達大腦,腸道就是通過這些神經元與大腦進行交流的。
  • 誘發心理疾病十大因子
    這類人群長期處於精神高度緊張狀態下,  而又得不到應有的調試,身心過度疲勞,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焦慮不安、抑鬱症、精神障礙等心理問題和疾病。從生理角度講,長期精神高度緊張也會使其內分泌功能失調,人體免疫力下降而導致各種生理疾病產生,甚至會導致過勞死。  感情和家庭變故引發的心理重壓現代社會中,因為感情和婚姻家庭變故所引發的心理問題和疾病越來越多。
  • 葵花葯業:消化系統用藥發展前景無限
    我國是病毒性肝炎的高發區,根據衛生部《2012中國衛生統計年鑑》,2010年我國病毒性肝炎的新發病人數為132萬人,發病率為0.99‰,高居各類傳染性疾病的首位。胃腸病是臨床常見疾病,生活壓力加大、生活飲食不規律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胃腸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現代人的消化系統疾病反覆發作已成為一種常態,特別是慢性胃病,如慢性胃炎、胃潰瘍、慢性腸炎等已成為常見病、多發病,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特別是 5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更為多見,如不及時治療,長期反覆發作,極易轉化為癌腫。
  • 心理疾病有哪些症狀?
    核心提示:到目前為止,精神心理疾病是目前發病率非常高的疾病,雖然我們看上去沒有對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傷害,有的患者甚至看上去十分健康,但是患有心理疾病時間較長以後,帶來的影響往往是不容小覷的,生活中一定要多注意適當觀察,才能夠及時發現心理疾病的症狀。
  • 中國青少年心理疾病發病率逐年增加
    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表示,全世界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發病率在20%左右,我們國家低一點,但是也是在逐年增加。陸林建議,青少年要正確認識心理問題,保持積極向上健康的心理狀態,要學會積極暗示、適當宣洩、轉移注意力等方面來調整自己。
  • 有一種疾病不常聽很常見也很容易患上,它的名字叫植物神經紊亂
    是不是挺納悶的,植物神經跟人有什麼關係,這植物神經雖然叫植物,但不是植物的,是人的,準確的說應該叫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人的很多地方,比如心肌、平滑肌、內臟活動、腺體分泌都不是由人的意志控制的,而是由大腦皮質和下丘腦進行支配和調節,被稱作自主神經。自主神經有兩大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
  • 33歲男子多次趴鐵軌「嚇」火車尋刺激,是一種心理疾病!
    行駛中的列車,網絡配圖有些惡作劇是因為有心理疾病有些人的心理狀況千奇百怪,可以說是有畸形的心理疾病,為了尋求所謂的刺激,行為也很荒誕。這些人的行為貌似是惡作劇,但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病態,一些行為不僅給自身安全帶來危險,也會給其他人或公共財產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 好醫生康復新液獲2020「消化系統用藥『鑽石』品種」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8月20日訊 近日,「尋找消化系統用藥『鑽石』品種――2020年度最具市場競爭力消化系統疾病用藥品牌榜評選」結果正式發布,好醫生康復新液從231個消化系統品種中殺出重圍,上榜2020年度最具市場競爭力消化系統疾病用藥品牌榜,並排名第一
  • 職業女性:生活中哪些常見心理壓力?又該如何才能學會心理調適?
    4、缺乏安全感:職業女性普遍存在缺乏安全感的現象,心理承受能力是比較差的,有一種朝不保夕的危機感。同時,長期的艱辛勞作,會使他們感到心身疲憊而心生厭煩。長期如此,就會導致她們的心理失衡,那麼心理壓力就會越來越大。職業女性應該怎樣進行心理調適?
  • 疫情之下常見的心理疾病有哪些?專家教你這樣調整自己
    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醫學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彭國球以「疫情之年,出現心理疾病怎麼辦」為題,向網友全面地分享了疫情期間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以及如何調節的小技巧。  疫情之下常見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疫情給很多人的生活造成了方方面面的影響,不光是日常的衣食住行,還有可能導致心理疾病。彭國球表示,疫情之下,常見的心理疾病主要有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