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醫專一附院 副院長 郭遂成
文學作品或現實生活中,常常見到有的人在遭受強大的或頻繁的壓力或刺激後,或出現情緒低落、鬱鬱寡歡; 或陷於緊張焦慮、惶恐不安的狀態。這時候,我們就認為他陷入了「抑鬱狀態」或「焦慮狀態」。
幾乎無例外地,出現這樣心理狀態異常的人,似乎總是會伴隨著茶飯不思、五穀不香的現象。很多人還會出現胃脘脹悶、頻繁噯氣、進食哽咽、反酸燒心、咽喉堵塞等諸多不適。醫學家們已經發現了數十種胃腸道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症候群」、「功能性便秘」、「癔球症」等等,它們在人群中相當常見,而且其發生均與心理異常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國內多數大型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人群中消化系統疾病患病率較高,且患者中焦慮和抑鬱情緒比較嚴重。消化系統疾病的人群由於長期遭受病痛的折磨,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劇患者的負面情緒,而這樣的負面情緒又會進一步給消化系統疾病造成負面影響。這樣就可能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心理異常與胃腸道功能異常的內在聯繫尚未完全闡明,但是目前已經發現一些線索。人體內負責主管內臟感覺與運動的神經中樞,與主管情緒反應、睡眠及學習活動的神經中樞,居然都位於同一個部位,這就是邊緣系統。
我們有理由認為,大腦中這個部位出問題了,就會同時影響人的情緒心理和胃腸道功能。也可以設想,內臟的功能紊亂了,會通過內臟神經向上影響邊緣系統,邊緣系統又將紊亂傳遞給心理情緒;反之亦然。
自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學者們陸續在胃腸道內發現了多種原先認為只存在於大腦內的激素。此後,又發現胃腸道內竟然存在著一整套完整的獨立的神經系統。這套胃腸道神經系統與大腦脊髓的中樞系統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也能相互影響。由此提出了「腦-腸軸」的學說,其核心就是大腦與胃腸道可以相互影響。
近年的研究證明,心理壓力對大腦的影響可通過神經及體液下行影響胃腸道,造成諸如黏膜形態、功能、免疫系統改變、胃腸道神經感受以及平滑肌收縮的改變,從而引起胃腸道的功能紊亂和患者主觀症狀。
信息在神經系統內傳遞,是通過電脈衝和化學物質兩種方式的結合。在神經細胞內是電脈衝傳導,而由一個神經細胞向另一個細胞傳遞時,則由前一個細胞釋放一種化學分子,激活後一個神經細胞的電脈衝。這種傳遞信號的化學分子,就叫神經遞質。它起到「通訊員」的作用。 充當神經遞質的化學物質有多種,其中研究較多、比較重要的是5-羥色胺。有趣的是,5-羥色胺同時存在於中樞神經與胃腸道神經中,並同時在調節情緒與胃腸道功能中發揮作用。神經遞質的共同性,也可能是心理異常與消化道功能異常總是並存的原因之一。
對於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針對其不同的心理問題,採取相應的心理幹預措施後,能明顯改善其心理狀況,有利於緩解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保持良好的醫患關係:良好的醫患關係是治療的基礎,醫護人員應與患者主動溝通,注意語言優美,態度和藹,對患者表示充分的尊重,認真傾聽患者陳述,理解患者的病痛,耐心回答問題、解釋病情。
創造良好的治療環境:舒適、整潔的周圍環境可以安撫患者緊張的心理,注意病室的衛生和空間的美化,如配備一些綠色植 物,既可美化病室環境,又可讓患者賞心悅目。同時保持室內溫度在20~24 ℃,相對溼度50%~60%,保證通風良好。健康教育: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對飲食的水平 要 求比較高,應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飲、暴食或食入高脂、高糖類食物。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戒菸、戒酒、提高睡眠質量等。適當的體育運動既能增強體質又能緩解不良情緒。促使患者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降低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提高患者對健康的認識。
一些常見的誤區。
預防心理疾病,主要是保持健康和愉快的心情。―預防心理疾病和預防軀體疾病一樣,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營養、健康愉快的心情,三者不可偏廢。
心理疾病早治晚治都一樣。心理疾病和任何疾病一樣,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治療的延遲只會造成反覆發作、慢抑鬱症除了心情不好外,可以表現為疲乏無力、喪失興趣、食欲不振、體重改變;也可以表現為各種各樣的軀體不適,例如頭暈頭痛、腰酸腿疼;一般都伴有動力減退和認知功能障礙,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滯、記憶力下降;嚴重的可以有自殺觀念甚至自殺行為。性化和精神殘疾。抑鬱症都是以心情抑鬱為主要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