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7 13:51:42|
醫學心理學當中心理應激與心身疾病是醫療衛生招聘考試當中經常考查的一項內容,既然它經常會被考查,那麼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精心梳理總結醫學心理學當中心理應激與心身疾病的相關內容。
(1)應激,也被稱為壓力,1936年,塞裡提出了「-般適應症候群」和應激概念,標誌著現代應激研究的開始。其研究發現應激一般經歷了警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個階段。
警戒期:是機體為了應對有害環境刺激而喚起體內整體防禦能力的動員階段。此時機體的主要生理變化為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血壓升高及呼吸心率加快,全身的血液集中供應到心、腦、肺和骨骼肌系統,使機體處於最好的準備階段(準備戰鬥或逃跑)。
抵抗期:如果持續暴露在有害環境之中,機體就會轉入抵抗或適應階段,通過增加合成代謝以增強對應激源的抵抗程度。這個階段某些警戒期反應發生改變甚至逆轉。
衰竭期:如果繼續處於有害刺激之下或有害刺激過於嚴重,機體會喪失所獲得的抵抗能力而轉入衰竭階段。此時動員階段的症狀會再次出現,而且成為不可逆的,也可以造成疾病狀態,產生所謂適應性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2)應激源是指能夠引起個體產生應激的各種刺激。在人類,應激源就是各種生活事件,包括來自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各種事件。
根據應激源的來源分為內部應激源和外部應激源。內部應激源是指產生於有機體內部的各種需求或刺激,包括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生理方面如頭痛、發熱、肢體傷害等;心理方面如期望過高、追求完美、悔恨等。外部應激源是指產生於有機體外部的各種需求或刺激,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方面。自然環境方面有空氣汙染、噪聲、天氣炎熱等,社會環境方面有人際關係不良、工作不順心、夫妻感情不和等。
另外還可以根據應激源的生物、心理、社會、文化屬性來進行分類。
軀體性應激源:指由於直接作用於軀體而產生應激的刺激物,包括理化因素、生物因素和疾病因素等。例如:冷、熱、噪聲、機械損傷、細菌、病毒、放射性物質等均屬於軀體性應激源。
心理性應激源:指導致個體產生焦慮、恐懼和抑鬱等情緒反應的各種心理衝突和心理挫折。心理衝突的形式常見的有3種:①雙趨式衝突:兩樣東西都想要,但是兩樣東西又無法同時得到。例如:既想升學,又想工作就屬於雙趨式衝突。②雙避式衝突:兩樣東西都不想要,但又必須接受其一時,形成雙避式衝突,即所謂「前怕狼,後怕虎」。例如:患病既不想吃藥,又不想開刀就屬於雙避式衝突。③趨避式衝突:對某樣東西既想要,又害怕,如想吃葡萄又怕酸,即屬於趨避式衝突。
社會性應激源:社會性應激源範圍極廣,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諸如家庭衝突、子女生病、親人去世、天災人禍、動亂、戰爭等都屬於此類。
文化性應激源:指一個人從熟悉的環境到陌生環境,由於生活方式、語言環境、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的變化所引起的衝突和挑戰。
(3)心身疾病又稱心身障礙或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礙。理解心身疾病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生物或軀體因素是心身疾病發生和發展的基礎,心理社會應激往往起到「扳機」的作用。②個性特徵與某些心身疾病密切相關。③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後中起重要的作用。④以軀體的功能性或器質性病變為主,一般有比較明確的病理生理過程。⑤心身疾病通常發生在自主神經系統支配的器官上。⑥同一病人可有幾種心身疾病存在或交替發生。⑦病人常有相同或類似的家族史。⑧疾病經常有緩解和反覆發作的傾向。常見的心身疾病有: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原發性高血壓、糖尿病、消化道潰瘍、腫瘤、支氣管哮喘。
以上就是關於心理應激與心身疾病的內容,希望能讓大家對此有更多的了解。小編會持續更新有關醫學心理學的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關注一下。
註: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
(責任編輯:wangxiaojing)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