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醫附院代謝與神經精神疾病研究所科研團隊在脂肪-腦軸調控抑鬱症...

2020-12-05 濱州大眾網

  大眾網·海報新聞濱州3月19日訊(記者 趙越 通訊員 李晨)近日,Nature子刊、分子生物學、神經科學及精神病學Top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分子精神病學,中科院JRC1區,2018年影響因子11.976)在線發表濱醫附院代謝與神經精神疾病研究所科研團隊在脂肪-腦軸調控抑鬱症致病和治療機制研究中的最新研究成果:「Modulation of depression-related behaviors by adiponectin AdipoR1 receptors in 5-HT neurons」。

  論文網頁連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0-0649-0。

  濱州醫學院優秀科研創新團隊成員、研究所科研骨幹李晨博士為本文第一作者和並列通訊作者,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為第一完成單位。

  抑鬱症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精神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脂聯素是脂肪組織分泌的一種重要脂肪因子,能通過血液循環進入腦內作用於其受體調控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本文在國際上首次證明特異性敲除5-HT神經元中脂聯素受體1(AdipoR1)能誘導小鼠產生抑鬱樣行為表型,同時伴有5-HT神經遞質系統關鍵因子表達水平和對SSRI類抗抑鬱藥物氟西汀反應性的改變,且敲除AdipoR1對雄性小鼠的影響更為明顯。此成果為抑鬱症治療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的靶點,為臨床精準用藥提供了理論和實驗基礎。

  研究所成立於2012年,2013年12月獲批山東省醫藥衛生神經精神藥理重點實驗室,2019年獲批濱州醫學院優秀科研創新團隊。研究所具備從整體動物到組織、細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平臺和技術力量,構建了國內一流的精神疾病研究平臺和抗抑鬱藥物篩選行為藥理學平臺。近年來,研究所承擔各級科研課題20餘項,累計科研經費800餘萬元。本論文是該團隊近5年內發表的第4篇中科院JRC1區高水平研究論文。

  李晨,博士,研究所講師。2017年-2019年在美國喬治亞州奧古斯塔大學(Augusta University)喬治亞醫學院神經與再生醫學系完成博士後進修。主要開展情緒障礙致病基因表觀遺傳學修飾的研究。到目前為止,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1項,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1項。以主要參與人(第二位)參與國家或省自然科學基金6項。共發表SCI收錄論文14篇(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5篇),其中影響因子超過10分的5篇,單篇最高影響因11.973,累計影響因子超過80。

相關焦點

  • 濱醫煙臺附院院長楊軍年初一成功實施巨大腦瘤手術
    楊軍院長在為患者做手術  水母網2月26日訊(YMG記者 明君 通訊員 志勇 劉英 維萍 攝影報導)2015年春節,對濱醫煙臺附院神經外科來說,又是一個忙碌而充實的節日全國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博士生導師、濱醫煙臺附院院長楊軍教授,著名神經外科專家、濱醫煙臺附院副院長王國棟教授心繫神經外科每一位重症病人的安危,春節期間堅持到病房查房,或通過網絡查看危重患者和指導疑難病例患者的治療,憑藉自己對醫學的執著追求和對患者的滿腔愛心,溫暖和感動著每一位病患和家屬,感染和激勵著身邊的每一位醫護人員。
  • 濱醫附院病理科:提供關鍵信息,指導臨床治療
    承擔著附院乃至黃河三角洲區域臨床病理診斷、會診、質量控制等工作任務。濱醫附院病理科創建於1977年,經過近40年的建設,幾代人的勵精圖治,病理科與時俱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現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學術風格的專業,在省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成為在魯北地區設備最先進,技術力量最雄厚的病理領軍學科。11月18日,記者走進濱醫附院病理科了解了科室的發展狀況及高精尖技術。
  • 腦科學日報|最新文章總結:咖啡因對神經精神疾病的治療意義
    2,Neuron | 曹銳峰團隊揭示細胞整合應激反應調控生物晝夜節律的機制來源:BioArt9月12日,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曹銳峰團隊與加拿大麥吉爾大學Nahum Sonenberg和Shimon Amir團隊(共同一作為Salil SauravPathak和柳棟博士)合作在Neuron雜誌上發表文The eIF2α Kinase GCN2 Modulates
  •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治療抑鬱症的新靶標,網友:謝謝你們
    記者26日從中國藥科大學獲悉,該校洪浩團隊經多年研究發現,一種名為TGR5的受體與抑鬱行為相關,這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神經精神領域學術期刊《生物精神病學》上。研究人員進一步採用了病毒追蹤、光遺傳學、化學遺傳學及光纖鈣信號記錄技術,結果顯示,TGR5通過激活一神經環路產生抗抑鬱作用。「這些結果表明,CA3錐體神經元TGR5參與並調控抑鬱行為,增加腦內TGR5可能有抗抑鬱作用。」洪浩說,接下來,團隊將尋找中樞TGR5激動劑,進一步明確中樞TGR5激動劑的抗抑鬱作用,以期開發出安全高效的新型治療抑鬱症藥物。
  • 磁控膠囊內鏡系統正式落戶濱醫附院
    4月30日,濱醫附院健康管理部消化內鏡中心成功完成第一例磁控膠囊胃腸鏡檢查。  1.合併心肺疾患且有嚴重出血傾向者;  2.體形肥胖、氣道畸形等不能耐受胃鏡檢查或麻醉風險過大者;  3.反覆發作腹痛等不適,不願接受胃腸鏡檢查的兒童(>8歲);  4.嚴重高血壓、心臟病、肺部疾病患者,如嚴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哮喘、呼吸衰竭等患者;  5.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普通內鏡檢查患者;
  • 濱醫煙臺附院泌尿外科大力推行日間手術 更多患者因此受益
    水母網12月1日訊(通訊員 單光明)近日,在濱醫煙臺附院泌尿外科住院的張阿姨出院了,出院時她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伸出大拇指對泌尿外科二病區王英磊主任團隊連連稱讚:「你們太了不起了,我之前的擔驚受怕在你們這裡做一個日間手術就好了,徹底輕鬆了,還幾乎沒受什麼痛苦!
  • 濱醫附院引進先進的雷射美膚治療儀
    人民網濱州5月12日電 近日,濱醫附院皮膚科在魯北地區率先引進兩臺先進的雷射美膚儀器——美國科醫人強脈衝光治療儀(Lumenis one王者之心-M22)和 Medlite C3雷射美膚系統。
  • 濱醫煙臺附院導航式服務助其轉危為安
    膠東在線1月11日訊(通訊員 郝亮 左宏) 近日,濱醫煙臺附院肝膽胰脾外科用精湛的醫術與精心的護理成功救治一例重症肝膿腫感染性休克的高齡患者。家住牟平的孫大媽(化名),入院10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體溫最高達到40℃,自行在家口服感冒藥,結果病情逐漸加重,在當地某醫院診斷為肝膿腫,治療3天後未見明顯好轉,反而出現神志恍惚,血壓下降、心率增快等休克表現,家人萬般焦急,打聽到濱醫煙臺附院肝膽胰脾外科在治療肝膿腫方面有豐富經驗,遂決定轉入濱醫煙臺附院進行救治。當天夜裡寒風凜冽,雨雪交加。
  • 濱醫附院李洪波醫師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濱醫附院呼吸內科副主任李洪波副主任醫師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五年評選表彰一次,代表著我國勞動工作者的最高榮譽。勞動模範授予企業職工、農民和其他勞動者,先進工作者授予機關事業單位幹部職工,對外統稱為勞動模範。
  • 中外名家齊聚鄭大五附院,共話消化疾病新進展
    12月26日,2020年度(第三屆)幽門螺桿菌、微生態與消化道疾病論壇在鄭州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由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主辦,論壇邀請了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巴裡·馬歇爾(BarryJ.Marshall)教授、德國科學院院士ThomasF.Meyer教授、臺灣大學黃凱文教授及鄭大五附院院長鄭鵬遠教授等國內外知名消化疾病專家,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同探討幽門螺桿菌、微生態與消化疾病最新理念與研究進展。論壇由鄭大五附院副院長湯有才主持。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
    作為最常見的精神疾病,抑鬱症已影響了全球超過 3 億人。了解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對於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但是,由於病徵類型多樣,抑鬱症的病理學成因至今仍沒有定論。
  • 濱醫煙臺附院支氣管鏡下高頻電圈套切除腫瘤造福患者
    56歲的徐女士,近一周以來總是發熱、咳嗽,她來到濱醫煙臺附院就診,經過一系列檢查,被確診為支氣管平滑肌瘤。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劉書盈帶領呼吸內鏡團隊,經過綜合考慮,決定為患者行支氣管鏡下腫瘤高頻電圈套切除。因瘤體較大,堵塞嚴重,考慮到患者耐受問題,由劉書盈主任和呼吸內鏡室副主任於冰,間隔1天分2次成功利用高頻電圈套器將腫瘤完全切除,腫瘤基底部利用電凝處理防止復發。
  • 飲食影響抑鬱症的八種可能的生物學途徑
    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的飲食炎症水平通常大大高於普通人群,比如,促炎症食物(精製碳水化合物和反式脂肪)的攝入量更大,抗炎症的營養(主要來源於天然食物和植物性食物)攝入低。縱向追蹤研究也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具有更具炎症性的飲食模式的個體,患抑鬱症的風險更大。因此,將飲食從促炎症的模式改變成抗炎症的模式,幫助對抗炎症,或許可以降低精神疾病的發作和嚴重程度。
  • 全球3.1億人患有抑鬱症!幹細胞能不能治療這種疾病?
    抑鬱症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抑鬱為主要症狀的精神神經障礙性疾病。目前由於社會競爭激烈,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以及慢性病的精神壓力,使抑鬱症患病率、復發率、自殺率及疾病負擔均居高不下,已成為公共健康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抑鬱症成為全球第二大疾病負擔源2019年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抑鬱障礙終身患病率達6.8%,約有9500萬患者,成為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負擔源。
  • 四川科學家團隊腦科學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誌 精神疾病也可以拍...
    傳統的神經放射影像學,就是通過放射影像手段觀察人的大腦神經,看是否有腫瘤、炎症等;而精神放射影像學,則是把這種手段用於揭示精神疾病的病理機制。「這門學科最精彩的地方就在於——人的精神出問題了,就會在大腦上有相應的影像表徵!」龔啟勇表示,這種表徵可能包括腦區體積變化、血流量增減、代謝水平變化等。
  • 「腦神經遞質調控」成為精神心理疾病治療的關鍵
    精神心理疾病怎樣治?只能靠長期吃藥維持嗎? 探求引發精神疾病的深層病因,我們發現,精神心理疾病是一種腦神經遞質缺陷、紊亂引發的複雜病症,單純依靠傳統治療,或長期服用藥物是很難治癒的。 一方面,藥物只能抑制患者大腦神經活性,不能修正導致精神心理疾病的神經遞質缺陷。
  • ...研究所科研團隊解析人源大麻素受體CB2結構,為藥物設計開啟新篇章
    坐落於張江科技園核心區的上海科技大學也迎來了「開門紅」——該校iHuman研究所領銜的科研團隊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大麻素受體CB2與新型拮抗劑複合物的三維精細結構,揭示了配體對受體的精細調控方式,為免疫調節類疾病、炎性神經痛、腫瘤等疾病的藥物研發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結構理論基礎。
  • 神經調控技術——探索大腦的奧秘
    神經調控技術在臨床上已經廣泛地用於以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為代表的運動障礙性疾病,並且已經拓展到了慢性痛、抑鬱症、成癮等神經系統疾病,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有報導顯示,對於某些外周和神經相互作用的疾病,神經調控技術也有可能對其進行治療。一般來說,神經調控技術分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兩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