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調控技術——探索大腦的奧秘

2020-12-06 中國數字科技館

神經調控技術已經成為神經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相結合發展得最快的交叉學科,也成為科學研究、臨床治療和醫療器械投資的重點關注對象。

人類大腦可以說是最複雜的信息處理機器了,它能夠產生我們所有的喜怒哀樂,對大腦的研究始終是科學的最前沿。《最強大腦》無疑是近年來最具影響力的綜藝節目之一,各具特點的天才輪番上陣,曬出看家本領,展現超越你想像的神奇技能。《最強大腦》中表現最多的是計算能力、注意力、記憶力。其實,注意力、記憶力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後天訓練的。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辦法通過物理刺激來增強這些能力呢?答案是可能的。實際上,臨床上的某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幾乎沒有很好的藥物治療方式,但是通過物理刺激的方法可以得到很好的療效,這些治療方法不僅可以改善運動能力,而且對認知和情感這樣的高級認知功能也有很好的效果。另外,精神控制或者意念操控這樣的概念在科幻電影中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題材,被不斷地演繹。那麼,在現實中,我們是否有辦法真的操控人的精神呢?

其實,這就是神經調控技術的一個新興領域的研究內容。近年來,神經調控技術已經成為神經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相結合發展得最快的交叉學科,也成為科學研究、臨床治療和醫療器械投資的重點關注對象。神經調控技術在臨床上已經廣泛地用於以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為代表的運動障礙性疾病,並且已經拓展到了慢性痛、抑鬱症、成癮等神經系統疾病,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有報導顯示,對於某些外周和神經相互作用的疾病,神經調控技術也有可能對其進行治療。一般來說,神經調控技術分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兩種方式。

大腦深部刺激技術

大腦深部刺激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一種侵入性的神經調控技術,自發現以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應用,目前已經成為一項很成熟的功能神經外科技術,用於治療各種神經系統疾病,尤其是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由於患者的黑質緻密部多巴胺能神經元退行性病變死亡,從而破壞紋狀體環路而導致運動調節的神經環路失衡,主要症狀包括運動障礙、僵硬和震顫,以及認知和情感障礙。目前,藥物雖有一定療效,但最有效的方法還是DBS。DBS這種方法是1987年由法國著名神經外科專家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Alim-Louis Benabid)發現的,他在進行一次常規的丘腦腹中間核損毀術時,意外發現,對丘腦中的靶點處進行高於100 Hz的電流刺激,可以使震顫停止。平時在丘腦損毀術中尋找靶點時,所用電流是30~50Hz,本納比在那次手術過程中,嘗試使用了不同的頻率,在當時儀器所能達到的最高值100 Hz時,他發現患者的震顫停止了,停止電流刺激後,震顫症狀又出現,再次刺激時,震顫又停止了,這種情況也在多個患者身上得到了證實。DBS主要應用在運動障礙和精神障礙疾病上,其中,運動障礙包括肌張力障礙、亨廷頓病、癲癇、妥瑞氏症候群等,精神障礙疾病包含慢性痛、強迫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抑鬱症等。DBS分為高頻和低頻刺激,高頻刺激可以用於對丘腦腹中間核 (VIM)進行電刺激來治療震顫,對蒼白球內側部(GPi)進行刺激治療異動症,對丘腦底核(STN)進行刺激來治療缺少多巴胺導致的疾病,如帕金森病,這三個都是用130Hz的高頻刺激。而治療步態凍結,則是採用25Hz的低頻來刺激腳橋核(PPN)。高頻刺激的作用是抑制核的活躍,而低頻刺激的作用是激活核的活躍。在肌張力障礙中,刺激GPi和STN都能對肌張力障礙有很好的療效。

除了運動障礙疾病之外,DBS也在其他神經疾病,如癲癇、強迫症、抑鬱症、慢性疼痛以及藥物成癮的治療中得到了推廣。在癲癇治療中,本納比對癲癇患者的STN進行刺激,得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另外,還有團隊對海馬體進行刺激,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在強迫症的治療中,對前囊膜、伏隔核和STN的刺激都有療效。抑鬱症患者的Cg25區過度活躍,在對該位點進行刺激後,活躍部位被抑制,也可以取得一定的療效。在應用DBS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刺激相同位點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一種疾病又可以通過刺激多個位點來治療,但其中有些機制我們還並不清楚。

非侵入性控腦技術

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和經顱直流電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近年來發展快速的兩項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兩種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可以直接增加認知能力,也可以為多種腦疾病的患者提供輔助治療。

TMS是一種安全無侵入性的大腦功能調控技術,是利用磁場來激活大腦的相應區域,從而對患者產生一定的治療效果。在國際上,經顱磁刺激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腦損傷後康復、失眠及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療中。近年來,我國科學家袁逖飛帶領的小組在TMS治療藥物成癮上取得了多項重要進展。他們與合作者利用TMS技術,對吸毒多年的海洛因成癮者進行了研究,成功降低了成癮者對海洛因的渴求度,這是世界上首次把TMS技術應用到海洛因成癮者上,該研究發表在精神病學領域頂尖期刊《生物精神病學》上。

2008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了TMS用於治療藥物難治性抑鬱症,尤其適用於曾經用過抗抑鬱藥物而療效不佳的成人患者。在臨床試驗中,這樣的患者有相當一部分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統計結果顯示每三位患者中就有一位症狀完全消失。

另外,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增強大腦的認知功能呢?在知名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的一篇報導中,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發現,非侵入性腦刺激可以像手術刀一樣精確地提高某些精確記憶力。準確的記憶對於理解細節至關重要,比如觀察一個城市裡的建築物,這個精確記憶的能力能夠讓人記住所看到的建築的特定顏色、形狀和位置,而不僅僅是其在城市中大而化之的位置。過去的大多數研究只觀察到思考能力在非侵入性腦刺激時的瞬時改善,所以這樣一種對精確記憶力的特異而長效的改善是非常讓人興奮的。這項研究加深了人們對非侵入性方法提高認知能力的理解,為未來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等學習記憶相關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神經調控技術的展望和倫理風險

現有的神經調控技術還是基於主動設置刺激參數的方式來進行調節,如果未來能夠引入深度學習等人工智慧的方法,就有可能對人腦實現更為精確有效的刺激。神經調控技術方興未艾,為疾病的治療帶來了許多新手段。但是,像任何事物一樣,它也可能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後果,甚至引發倫理問題。隨著人們對人腦功能的進一步了解,有可能通過刺激的方式直接產生快感,也可能直接導致焦慮、抑鬱,甚至暴力攻擊行為,這是否侵犯了人之所以為人的自由意志?這樣的控制事關個體的獨立和尊嚴,需要政府、學術界和工業界一起思考相關的倫理風險,才能真正促進神經調控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胡霽,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助理教授。

作者:胡霽

本文來自《張江科技評論》

相關焦點

  • 探索大腦的奧秘,人造大腦
    對於人自身的大腦研究科學家可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研究,但是對於我們人類的大腦構造其實還存在著很多的未解之謎,而且我們的人類大腦能力遠遠的要比機器之類的更加的活躍我們人類大腦的魅力在於它具有重要性以及獨特性。由此很多科學家提出是否能夠直接運用現在的高科技技術製造出人造大腦呢?
  • BMC帶你探索大腦的奧秘
    大腦損傷可以導致癱瘓、失語、失明、失聰甚至人格的改變。大腦如何使我們成為與眾不同的生物?大腦通過什麼認識和感知世界?關於大腦有多少奧秘? 一年一度的Brain Awareness Week正式到來,BMC編輯們精心為大家遴選了旗下相關專題及頗具影響力的期刊和文章。各位技術大拿、科研牛人們,對腦科學剛興趣的讀者,精彩內容奉上,歡迎閱讀!
  • Science Advances:無創神經調控技術新發現,不同腦區應答不同
    無創神經調控技術經顱磁刺激(TMS)的發展運勢而生。作為潛在的臨床無創幹預手段,TMS可以誘導大腦活性的改變並能夠長調節由疾病造成的神經網絡損傷。近年來,其在AD中的治療應用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然而,不同研究和個體間的刺激效果卻大不相同,限制了TMS在研究或臨床環境中的大規模應用。
  • 初始大腦的奧秘
    大腦是以怎樣的方式來運行人類那些精細、複雜、高端的生命活動的呢?這一奧秘是科學家們一個世紀以來孜孜不倦的探索。人類大腦有強大的認知功能 人的視、聽、嗅、味等感官受到外界信息刺激會產生神經衝動,大腦能對感官傳入的信息進行組織和分辨,並賦予整體意義的加工,客觀事物外部的各種屬性便在人腦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也即形成一個事物的感性認識。感性認識的事物可以暫時或持久地保持在記憶中,在特定刺激消失後,通過回憶可再現出來。
  • 中國科學家探索「人工冬眠」奧秘 有望治療神經系統疾病
    事實上,科學家們正在設想,人類能否像冬眠的動物一樣,通過事先儲備能量、降低體溫、減少代謝等方式進入低能耗狀態,為一些疾病的治療乃至太空的探索帶來新的可能。腦認知科學和腦疾病研究所,於2014年11月16日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聯合建立。
  • 科學家揭時間快慢奧秘:與大腦神經元活躍度有關
    科學家揭時間快慢奧秘:與大腦神經元活躍度有關   據英國《每日郵報》今晨報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兩位科學家進行的一項關於大腦感受時間快慢的實驗,讓人們可以通過主觀改變大腦神經元的活躍程度,來影響對時間快慢的感知。  科學家們指出,腎上腺素將會影響大腦神經元的活躍程度。越快樂的時候大腦神經元就越活躍,於是人們就感覺時間過得越快。
  • 神經生物學 | Nature:革命性新技術
    新探針擁有960個記錄位點,能同時記錄跨大鼠和小鼠不同腦區數百個神經元的活動,讓研究人員了解大腦不同部分如何協同處理信息,幫助人類更好地理解抑鬱症或阿爾茲海默症的神經迴路,從而產生新治療方法。新探針由霍華德醫學研究所(HHMI)、艾倫腦科學研究所、慈善和Wellcome基金會投資550萬美元研發。
  • 腦科學,探索「小宇宙」的奧秘
    今年4月,歐巴馬宣布將從2014 財年的政府預算中拿出1億美元,啟動這項旨在揭開人類大腦奧秘的研究計劃。 無獨有偶,今年1月歐盟委員會宣布,人腦工程成為歐盟「未來新興旗艦技術項目」之一,並將在未來10年內獲得10億歐元的科研經費。 腦科學研究熱潮,正在全球興起。 人類的大腦是個複雜的「小宇宙」,至今我們依舊對其知之甚少。
  • Cell Reports:研究揭示組蛋白伴侶調控神經幹細胞機制
    大腦皮層是哺乳動物大腦中高度發達的中樞區域,負責控制認知、記憶、情感行為等重要機體功能。正常胚胎大腦皮層發育對於維持皮層功能十分關鍵,全面深入了解胚胎大腦皮層發育機理及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胚胎大腦皮層發育過程受到細胞內外多種信號分子的精準調控,以保證大腦正常發育的時序性。表觀遺傳調控是皮層發育過程中的關鍵調控因素。
  • 兒童神經調控技術,幫自閉症、多動症孩子更好康復
    邀請6位大咖,從兒童康復技術、親子相處、多動症家庭幹預策略、語言能力提升、兒童生長發育營養和心理調節等方面,為家長帶來滿滿的乾貨。 「大咖來了」第一場 在講堂中,他分享了兒童神經調控技術(經顱磁、腦電生物反饋治療
  • 《大腦的奧秘》:腦科學家們的「燒腦」之作—新聞—科學網
    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成為了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為此,美國、歐盟和日本先後啟動了大型腦研究計劃,而中國也並不打算落後,即將啟動自己的「腦計劃」。 為了讓公眾更加關心和理解腦科學研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神經所)的一群腦神經科學家合力撰寫了一本科普圖書《大腦的奧秘》,幫助讀者去探尋腦科學領域的熱點問題。
  • 掌控神經「編程」 揭開情緒奧秘
    原標題:掌控神經「編程」 揭開情緒奧秘  如果長期沉浸於負面情緒和壓力應激,在一定時間內得不到調節,本來只是短暫的情緒變化經過長期積累,就有很可能導致腦功能持久性的變化,引起抑鬱症。   ■本報記者 黃蔚   為什麼人會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愁」?
  • 想探索人類大腦奧秘?玩這個遊戲就行
    動幾下滑鼠,你就可以為解開人類大腦之謎做出貢獻。聽起來是不是很酷?Eyewire就是這樣一款讓普通人為科學做出貢獻的遊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計算神經科學教授Sebastian Seung的神經科學實驗室從幾年前開始進行一項名為Connectome的龐大科學研究計劃,該計劃的最終目的是解開人類大腦之謎,檢測由於大腦神經連接錯位而可能導致的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病症。Eyewire則是這項龐大計劃的一小部分。
  • 神經血管耦合的調控機制
    神經血管耦合的調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3 11:08:19 哈佛醫學院Chenghua Gu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發現中樞神經系統小動脈中的小窩介導神經血管偶聯。
  • 研究發現組蛋白變體H2A.z調控大腦發育的機制
    大腦是一個高度複雜、精密有序的結構。由多樣的神經元以及神經膠質細胞等構成複雜的神經元網絡,調控著語音、情緒、學習、記憶和思維活動等功能。胚胎大腦是研究腦發育機理以及探究某些神經發育疾病的重要模式系統。在胚胎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元發生(neurogenesis)始於腦室區(ventricular zone,VZ)和腦室下區(subventricular zone,SVZ)的神經前體細胞,通過一定的遷移模式到達正確位點,最終組成高度精細、複雜的神經迴路。胚胎大腦發育異常導致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癲癇等神經發育疾病。
  • 首次構建出人類大腦皮層神經發生的基因調控圖譜
    2018年1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構建出人類神經發生(neurogenesis)的基因調控圖譜,其中在神經發生中,神經幹細胞轉化為腦細胞並且大腦皮層在尺寸上擴大。他們鑑定出調控我們的大腦生長並且在某些情形下為在生命後期出現的幾種大腦疾病奠定基礎的因子。
  • 記憶法原理篇—大腦的奧秘
    ,了解自身大腦的奧秘。古語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下面就讓我們來揭開大腦的奧秘吧。在《超體》中主角使用了藥物CPH4,使得大腦利用率達從正常人的10%開發到了100%進化成神。不管電影裡的觀點是否正確,我們大腦具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大腦使用奧秘等待著每個人的探索。
  • 腦科學日報:調控大腦尺寸的基因;孕婦為什麼吃的多?
    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發現大腦尺寸調控基因 來源:小柯生命 Knoblich研究團隊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鑑定出一個ER分泌調控因子參與大腦尺寸決定。相關論文於10月29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異質組織中細胞解析度的CRISPR-LIneage追蹤(CRISPR-LICHT),可在人腦類器官組織中進行並行功能喪失(LOF)研究。
  • 探索人腦的奧秘:別信《超體》,人類已使用了100%的大腦
    而他的講解正如書中一般,以科學家探索大腦奧秘的經歷為線索,將艱深的腦科學知識轉化為淺顯有趣的故事,對在場的讀者娓娓道來。分享會現場 供圖:志達書店腦科學研究就像發現新大陸在當天的分享會上,顧凡及首先講述了科學家對於視覺的探索。首先,他介紹了視覺感受野的概念。
  • 腦科學日報:將大腦連接到電腦的神經電極;壓力和抑鬱之間的聯繫
    1,3D列印神經電極有助於將大腦連接到電腦來源:腦機接口社區由三所高校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在該新研究,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原型神經植入物可以用於開發治療神經系統的問題。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混合列印技術,以生產接口監測和啟用神經系統的功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