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茲海默病(AD)是威脅全球健康的重大問題,至今為止,藥物治療取得的效果甚微,使得研究者更加有興致地去找尋非藥物相關的新幹預策略。無創神經調控技術經顱磁刺激(TMS)的發展運勢而生。作為潛在的臨床無創幹預手段,TMS可以誘導大腦活性的改變並能夠長調節由疾病造成的神經網絡損傷。
近年來,其在AD中的治療應用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然而,不同研究和個體間的刺激效果卻大不相同,限制了TMS在研究或臨床環境中的大規模應用。這就要求科學家進一步去探索TMS在大腦中的作用機制,為緩解甚至幹預神經退行性疾病如AD等進展而制定精準的TMS無創神經調控方案提供理論基礎。
近日,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科學家Valentin Riedl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名為The physiologicaleffects of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fundamentally differ across the humancortex的研究,揭示了大腦不同腦區對同樣TMS刺激模式的異常應答現象。該研究表明,低頻刺激對大腦感覺和認知區域的功能連通具有相反的作用。刺激前額皮層降低局部抑制作用並擾亂了正反饋和反饋連通。相反,相同的刺激增加了枕葉皮質的局部抑制並增強了前信號傳導。最後,該團隊將功能集成確定為宏觀網絡參數,用以預測單個受試者中特定區域的刺激效果。
總之,該研究揭示了TMS對大腦的調節作用關鍵取決於目標區域的連通性分布,並為研究和臨床應用提供了提高非侵入性刺激敏感性的影像學生物標記物。也為TMS在AD等疾病中的應用,提供精準的指導作用。
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是一種獨特的非侵入性調控大腦活性的技術,可以用來檢測大腦活性與感覺-運動處理之間的因果關係,並且調控如記憶表現等複雜認知功能。此外,TMS已經從科學工具進化為臨床應用工具,通過一系列的脈衝刺激皮層的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技術已經被用來監測並改善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其在抑鬱症中的應用已通過FDA批准。
儘管rTMS有著不可否認的臨床效果,但這種效果在個體中卻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這可能是由刺激作用的異質性以及不同刺激方案造成的。本文關注於通過降低神經元活性達到抑制作用的1Hz rTMS低頻刺激,一方面,低頻rTMS的抑制作用並不能完全由運動區域普及到其它大腦皮層功能區域上,而且到目前為止,為何完全相同的刺激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竟然會誘導出自相矛盾的作用,例如抑制TMS刺激後皮層的興奮現象,依然未可知。由此,該研究假設,調節的方向(激活/抑制作用),主要取決於目標區域的連通狀態及其相關的細胞組成。
1,課題設計
TMS作為電磁場可貫穿皮層數個平方釐米,完全相同的刺激方案造成不同的早期基因表達,且不同大腦區域並不能對磁刺激做出同等應答。細胞數據表明,rTMS能同時調節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和興奮性穀氨酸神經元的興奮性;重複1Hz的TMS刺激明確增加突觸可塑性相關基因表達和GABA-產生的酶類,以及系統水平GABA能的神經傳遞。因此,為了增加TMS的特異性和可重複性,需要建立將區域異質性與相關神經生理學包括在內的大腦刺激跨尺度理論。
為了調節認知,感覺和功能異質性區域,該研究在3個不同的日期對27位健康參與者前額葉(FRO),枕葉(OCC)和顳頂葉對照(CTR)區域給予參數完全相同1Hz持續20分鐘的rTMS刺激,利用靜息態fMRI測量刺激前後大腦的活性(圖1 A)。對於每個個體,根據刺激前功能網絡的分析利用神經導航提取個體化刺激靶點(綠色球體)(圖1 B)
2,完全相同的刺激方案表現出異質化作用
相同參數rTMS刺激OCC和FRO區域對全腦功能連通性有著相反作用,分別表現為增強(黃色體素)和降低(藍色體素)。這種功能連通性的改變不僅是對刺激靶點的直接影響,也包括對非刺激靶點的間接影響。相比於FRO造成的廣泛區域的影響,TMS刺激OCC後作用出現在比較集中的大腦區域,而CTR靶點或者TMS刺激CTR後其他區域的功能連通性均無改變。與刺激靶點所在大腦半球一致的是,大腦功能連通性的改變也多於非刺激一側半球。
圖2. TMS對大腦功能連通性的相反作用
3,TMS刺激對全局功能整合的影響
通過分析大腦整個皮層的功能整合性,在腦圖中採用一致模塊分析鑑別局部(z)和全局(h)整合節點的強度(圖3A)。結果顯示,在rTMS所有條件下均能一致地找到3個模塊,它們在三個級別中均比同類隨機網絡具有更高的模塊化程度。不同受試者Pre TMS時,FRO靶點的h值顯著高於OCC靶點。(黃色圈代表TMS刺激靶點)。OCC靶點rTMS刺激後的紅色和藍色模塊交換的相關性增加,FRO靶點rTMS刺激使綠色和藍色模塊更分離,表明這些節點之間的功能連通性較少。
研究進一步量化了rTMS刺激前後的局部及全局整合值的影響,顯示OCC靶點及整個圖的全局整合增加,而FRO靶點及整個圖的全局整合刺激前後無變化。總之,基線時全局整合較低感覺節點的刺激或許通過直接連通到全局整合節點來增加全腦的相互作用。然而,靶向具有強大的全局整合的前額葉節點對全腦整合沒有影響,大概是因為最初高密集水平的連通抑制了刺激效果。
圖3. TMS刺激對全局功能整合的作用
4,大腦功能整合可作為rTMS廣泛作用的預測標誌物
作者採用隨機森林分類器鑑別靶向OCC-和FRO rTMS刺激前後全腦切割圖譜和歸屬的151個特徵的差異,OCC-和FRO-TMS總的預測有效率為67%。全局整合顯示整個大腦皮層有兩部分分布,OCC靶點(紫色圓圈),感覺運動皮層和早期整合區域具有較低的h係數,覆蓋高認知網絡的額頂葉皮層,與FRO靶點(粉色圓圈)相似,具有最高的h係數,提示全局整合可能會預測感覺和認知區域對低頻刺激的不同反應。
圖4.大腦功能整合預測TMS效果
5,總結
TMS 的神經調節作用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為神經精神疾病中異常大腦活動提供了無創治療方法。目前有關TMS存在低療效且難重複的報導部分阻礙了該方法的推廣應用。本研究證明,刺激目標區域的連通性狀況從根本上影響了TMS的調節方向。這是對特定刺激頻率決定皮質興奮或抑制的一般假設,以及不同大腦狀態下調控的變異性的關鍵擴展。不僅如此,研究結果表明大尺度上的功能整合可作為預測TMS刺激特殊應答模式的預測指標。
總之,本文系統的研究了rTMS的區域特異性,並對TMS高變異性做出了解答,(1)利用電場神經導航識別個體功能性靶區;(2)利用神經影像學研究被刺激網絡之外的刺激效果;(3)刺激對照區域測試目標區域的功能特異性;(4)最終將宏觀網絡水平的發現與生成的模型相結合,提出與電磁刺激相關的細胞機制。其中,TMS對認知網絡的刺激可擴散至整個大腦,認知中心的強大相關性可能仍會補償局部影響並減弱刺激作用。該結果不僅能指導TMS臨床治療靶點的選擇,更有利於提高其有效性,為神經退行性疾病如AD的治療提供無創神經調控新方法
參考文獻:
Castrillon G, Sollmann N, Kurcyus K, Razi A, Krieg SM, Riedl V. The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fundamentally differacross the human cortex. Sci Adv. 2020;6(5): eaay2739.
編譯作者:Helen (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 (Brainnews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