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科學家研發出活體繪製腦功能連接組的新方法

2021-01-12 浙江大學

大腦由一座座不同功能的「城市」和「大廈」組成,無數的神經連接就像「信息公路」將它們連接成網絡。基於大腦網絡,信息從感覺器官輸入,在腦內傳遞和處理,最終產生記憶、情緒和行為。因此理解大腦就需要掌握「大腦交通圖」,這就好像人們出行時必須有地圖導航一樣。然而,目前腦科學家們探索大腦奧秘,卻沒有完整的「大腦交通圖」可以參考。

當地時間4月2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系統神經與認知科學研究所王菁教授(Anna Wang Roe)團隊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了一項腦網絡研究方法的最新突破。他們藉助7T功能磁共振系統(fMRI)的巨大成像優勢,並結合紅外光神經刺激(Infrared Neural Stimulation),開發出紅外光神經刺激功能磁共振整合技術(INS-fMRI),並首次在活體腦中獲得亞毫米級的腦連接組,使我們能更快速、更系統、更清晰地看清「大腦交通圖」,了解信息的傳遞。「就好比,我們不僅能知道一個快遞從杭州市浙江大學某實驗樓出發到了北京市,還能知道它到的是哪個轄區,哪條街道,甚至哪幢樓的哪一樓層」,文章的第一作者徐國華介紹說。

這項研究的其他參與者還包括共同第一作者博士生錢美珍,通訊作者張孝通博士、陳崗博士和王菁博士。他們開發的INS-fMRI技術,可以在活體中研究腦網絡,其特點可以概括為更快、更強、更高。

●更快

以往用於繪製腦連接的解剖學方法,通常是在大腦的幾個起始位置注射染料,需要幾周的時間讓染料運輸並給神經連接「上色」,然後犧牲動物製作腦片,最後進行非常耗時的圖像重建和分析。即便這樣,在一個動物中最多只能研究幾個注射位點。

此次王菁教授團隊發明的新技術結合了雷射刺激和磁共振功能成像,快速地以三維形式呈現,在1-2小時的掃描中即可獲得腦功能連接的初步結果,極大地方便了研究全腦尺度各腦區的響應程度,可以在單天實驗中快速進行連接組的研究。徐國華介紹說:「與其慢慢地給公路上色,不如從杭州寄出一堆快遞,在很快的時間內我們就可以知道它們都到了哪些城市。」

「另外,INS-fMRI技術的好處,不只是快速,還在於方便了活體研究,大大減少使用動物的數量,並且可以對同一動物進行多次、持續的跟蹤研究,例如研究大腦發育。」王菁補充說。

●更強

更強表現為可量化與更精準。

紅外光脈衝被0.2毫米直徑的光纖照射到目標腦區,引起該腦區及相連腦區的神經響應,也會引起相應的血氧變化。這種血氧信號能夠被磁共振功能成像捕獲。「連接強度可以經由血氧水平,量化為響應的幅度和相關性」,徐國華介紹。

早年,王菁受到人工耳蝸研究中啟用雷射代替電流激活神經元的啟發,開始了這方面研究,成為最早將紅外光刺激引入到大腦研究中的科學家。這一轉變的意義在於紅外光脈衝將能量傳遞到極小的空間,從而實現精準刺激,並引起連接點響應的空間特異性。

●更高

更高表現為高空間解析度。當使用超高場(7特斯拉)磁共振成像時,這些響應位置可以在亞毫米級解析度上呈現。這就為研究各個皮層功能柱(「大廈」)以及皮層各個分層(「樓層」)的神經活動提供了基礎。「我們將紅外光這一刺激方法與功能磁共振相結合,並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這一實驗方法。」王菁說。

所謂功能柱,是大腦裡面的一個個信息處理單元,大小則只有0.2-0.3毫米。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的大腦均由這些功能柱整齊排布而成;每個功能柱恰好又對應特異的認知功能,互相之間連接成網絡。因此,對於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而言,繪製介於宏觀與微觀之間尺度的腦連接組尤為重要。

但目前科研人員只知道功能柱是發揮功能的單元,卻不清楚它們之間具體如何連接。徐國華解釋說:「就像一幢幢高樓,有不同的功能,有的是學校,有的是醫院等等,但我們還不明白這些大樓之間有怎樣的關聯。」

「該方法可以被用於系統性地逐個刺激皮層功能柱,從而全面地描繪靈長類亞毫米水平連接組。」王菁介紹說,這項新技術將為繪製高解析度功能柱的全腦網絡圖奠定基礎,為大規模全腦功能連接研究開啟大門。通過釐清各個功能柱之間的連接,將極大地幫助我們理解靈長類大腦的工作原理以及腦疾病,將促進神經科學、心理學、醫學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發展。

在Science Advances文章中,課題組報導了兩個應用範例,分別對應研究全腦尺度的長程連接,以及局部範圍內的高解析度短程連接。實驗證明了這一新方法的應用將可能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大腦的連接方式和工作原理,繼而更好地理解疾病和精準調控相關腦結構和功能。

論文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4/eaau7046

(文 柯溢能  吳雅蘭/攝影 盧紹慶)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領銜 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領銜 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 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他團隊經過6年的努力,成功繪製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即腦網絡組圖譜。該項研究的最新成果——全腦精細分區圖譜及其全腦連接圖譜在國際學術期刊《大腦皮層》上在線發表。
  • 全新腦圖譜: 繪製人腦精準「地圖」
    這具體指利用多模態活體腦磁共振成像,其中彌散張量成像可以定量測量腦內神經纖維束的走行;另外利用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可以定量計算兩兩腦區之間在一定時間範圍內,功能上的耦合程度,即功能連接信息。彌散是指分子的隨機不規則運動,是人體重要的生理活動,是體內物質轉運方式之一。彌散張量成像(DTI)是核磁共振成像(MRI)的特殊形式,描述大腦結構的新方法。
  • 中國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
    中國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
  • 洪波等與國際團隊合作提出個體腦功能網絡劃分新方法-清華大學新聞網
    Cortical Functional Networks in Individuals)的研究論文,報導了採用功能磁共振信號迭代剖分實現大腦皮層個體功能網絡劃分的新方法,為癲癇、腦瘤等神經外科手術的精準規劃以及神經疾病治療新藥的在體評估提供了準確無創的新路徑。
  • 心理所等建立人類大腦皮層多尺度功能圖譜
    人類大腦皮層具有複雜的層級結構,分別管轄功能等級組織特性。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是可靠無創的腦成像技術,已廣泛用於研究皮層功能內在等級特性。以往各類人腦皮層圖譜的劃分和建立普遍基於局部梯度算法或全局相似度算法,忽略了這一皮層多尺度內在架構。
  • 美開發出繪製腦髓鞘分布圖新法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迅速探測腦中髓磷脂含量的新方法,可用於繪製腦細胞的髓鞘分布圖,而此前要分析髓鞘分布只能通過解剖。新方法有助於繪製更準確全面的腦線路圖,增進人們對大腦工作原理的理解,並有助於開發診斷和治療腦疾病的方法。相關研究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神經科學》雜誌上。
  • 科學家為果蠅幼蟲大腦繪製「地圖」
    由來自多個國家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發布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他們成功為果蠅幼蟲的大腦繪製了神經元連接「地圖」。這個成果向著解析所有動物大腦的終極目標又邁出了一步。
  • Science新研究繪製出大腦皮層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繪製了抑制性神經元迴路的發育圖譜,並報告發現了獨特的迴路形成原理。他們的發現使得科學家們能夠監測神經元網絡結構隨時間的變化,從而捕捉到個體成長和適應環境的時刻。
  • 中科院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246個精細亞區
    該圖譜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以及腦區亞區間的多模態連接模式,突破了100多年來傳統腦圖譜繪製思想,引入了腦結構和功能連接信息對腦區進行精細劃分和腦圖譜繪製的全新思想和方法,比傳統的Brodmann圖譜精細4-5倍,具有客觀精準的邊界定位,第一次建立了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
  • 饒毅等提出腦研究的「化學連接組」新概念
    論文的新途徑為「化學連接組學」(chemoconnectomics),它是建立在化學連接組概念之上、結合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方法的研究途徑,並有助於切入化學連接通路。論文的新資源為開展化學連接組學研究,饒毅實驗室通過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製作了逾百個果蠅基因的數百株基因修飾的品系,提供了實現化學連接組學所必需的資源,而其設計和製造對應用至關重要。
  •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以追蹤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研究人員利用電子顯微鏡重建了果蠅的一系列神經元。 Z. ZHENG ET AL.
  • 腦神經科學家繪製出迄今為止最詳細的大腦區域地圖
    新增會議服務和用戶服務兩大功能,為粉絲提供IEEE會議查詢,熱門會議、舉辦會議,同行查找等功能,歡迎試用
  • 俄羅斯科學家繪製出小分子RNA完整基因圖
    俄羅斯科學院普通基因研究所與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聯合課題組共同繪製了人和鼠的小分子RNA完整基因圖,相關成果刊登在《Nature Biotechnology》科學期刊上。
  • 前沿 美國人腦連接組項目(HCP)最新進展:全新腦掃描技術可進行身份鑑定
    而且該掃描儀實現了影片《少數派報告》裡展示的技術,掃描出的個人腦部活動和指紋一樣,具有唯一性,可用來鑑定個人身份,精確率達到 99%。圖片來源:Anastasia Yendiki 和 Viviana Siless/哈佛大學/MGH七年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決定繪製出人類大腦中所有的神經連接圖。
  •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新聞—科學網
  • 人腦的「地圖」——腦圖譜
    大腦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為了了解人腦的結構和功能,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要想知道大腦能運行什麼、操作什麼,首先要了解它是如何組織和連接的,這個複雜的腦部研究形成了腦圖譜。因此,腦圖譜一直以來都是研究腦結構和功能及腦疾病的重要手段。德國神經學家科比尼安·布洛德曼上世紀初繪製出了第一份人類大腦皮層圖。據了解,這幅人腦皮層圖至今仍是比較大腦活動區域及其結構時最常用的參考資料。但由於技術限制,早期的腦圖譜研究存在局限性,如對功能複雜腦區的功能亞區便捷劃分不明確、缺乏精度、與大腦很多區域最新的解剖和功能數據不匹配等。
  • 自動化所腦網絡組圖譜成果入選「2016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其中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領銜繪製的「全新人類腦圖譜」入選。   自動化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他團隊,經過6年努力,成功繪製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腦網絡組圖譜。   蔣田仔團隊繪製的全新腦圖譜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以及腦區亞區間的多模態連接模式,突破了100多年來傳統腦圖譜繪製思想,引入了腦結構和功能連接信息對腦區進行精細劃分和腦圖譜繪製的全新思想和方法,具有客觀精準的邊界定位,第一次建立了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
  • 中國啟動腦成像工廠:工業化方式繪製腦圖譜數據
    但是,一群中國科學家卻能給大腦「拍彩照」,讓大腦空間呈現出一個繽紛的多彩世界;並能精準定位,給每個神經元上都標記門牌號;還可以把各種形狀的神經元單拎出來,清楚地看到每根神經元的走向;最牛的是,他們率先以工業化方式大規模、標準化、高分辨繪製腦圖譜數據……近日,《自然》雜誌的一篇《中國啟動腦成像工廠》報導,使得一家剛剛組建、位於蘇州的腦科學研究所成為全球科學界關注的焦點。
  • 科學家解析本能恐懼的腦功能聯接圖譜
    科學家解析本能恐懼的腦功能聯接圖譜 2015-04-13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字體:,論文報導了此中科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團隊在解析腦功能聯接圖譜領域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原創成果,應用光遺傳學神經環路調控方法、多腦區活體電生理以及跨突觸病毒環路標記等技術,首次證實大腦中高度保守的皮層下神經通路中特定類型的神經元,能夠特異性檢測和快速處理不可預知視覺威脅刺激信號,導致動物產生非習得性恐懼樣防禦反應行為。
  • 科學家繪製出T細胞受體庫的功能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T細胞受體庫的功能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23:57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Tao Wang課題組通過單T細胞轉錄組學繪製出T細胞受體庫的功能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