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析本能恐懼的腦功能聯接圖譜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科學家解析本能恐懼的腦功能聯接圖譜

2015-04-13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字體:

語音播報

  49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了來自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包括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王立平課題組、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徐富強課題組、生物物理研究所陳霖團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國強課題組、昆明動物研究所徐林課題組和胡新天課題組聯合合作的研究論文Processing of visually-evoked innate fear by a non-canonical thalamic pathway,論文報導了此中科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團隊在解析腦功能聯接圖譜領域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原創成果,應用光遺傳學神經環路調控方法、多腦區活體電生理以及跨突觸病毒環路標記等技術,首次證實大腦中高度保守的皮層下神經通路中特定類型的神經元,能夠特異性檢測和快速處理不可預知視覺威脅刺激信號,導致動物產生非習得性恐懼樣防禦反應行為。該成果為皮層下神經通路存在性這一神經科學界富有爭議的假說提供了最直接的實驗證據。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為深圳先進院王立平課題組的蔚鵬飛、劉楠和武漢物數所徐富強課題組的張志建。

  人類的恐懼情感是物種進化與生存過程中最重要和最不可或缺的基本情緒表徵之一,外界的恐懼刺激可以激發生物個體特定的防禦行為產生,從而在其生存和繁衍中起到重要作用。對於後天習得性恐懼的形成,人們已經普遍認識了大腦邊緣系統杏仁核為核心的大腦習得性恐懼情感處理網絡,但是對於某些自然賦予的、不需要學習的對天敵或其他危險刺激而產生的本能恐懼反應,大腦處理這些信息的神經環路特徵卻仍不甚清楚。人們曾推測在大腦主要的皮層視覺信息處理加工系統之外,還存在皮層下的「快速通道」,用於對特定的威脅刺激信息進行自動化的快速處理。但是,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缺乏直接的實驗證據,來證明相關神經環路特定細胞類型的聯結特徵及其確切功能。

  此研究中,腦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團隊綜合應用光遺傳技術、神經環路示蹤技術、動物在體多通道電生理記錄和行為學等手段,以小鼠為研究對象,解析了起源於皮層下感知覺整合中心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的中深層興奮性神經元,經過對應於靈長類動物丘腦枕(pulvinar)結構的丘腦外側後核(lateral posterior thalamic nucleus),快速到達外側杏仁核(lateral amygdala)的皮層下神經通路。上丘中深層興奮性神經元會特異性地響應天敵威脅的視覺刺激,通過丘腦的快速中繼通路將信號傳輸至外側杏仁核,並持續激活杏仁核神經元的活動。利用光遺傳學技術特異性的「關閉」或者「打開」這條通路的功能,研究人員發現這條通路特異性地介導了動物本能恐懼反應的產生。此項研究成果有望為進一步解析包括恐懼情緒在內的物種繁衍生存的基本神經環路特徵和精神疾病的發生機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此研究是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腦功能聯結圖譜和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情感與記憶的神經環路基礎」等項目支持下完成的。

  文章連結

 

  研究成果示意圖:用光感基因神經調控技術毫秒級精準,細胞特異的解析出一條皮層下神經通路(黃色線路),可以不經過視覺皮層到達情感中樞杏仁核。此快速通路可以特異性處理小鼠對視覺威脅刺激的本能恐懼反應。用光感基因神經環路調控的方法實現了精準「開」與「關」這一行為。本能的恐懼反應,對物種的生存與繁衍至關重要。

  4月9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了來自中國科學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包括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王立平課題組、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徐富強課題組、生物物理研究所陳霖團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國強課題組、昆明動物研究所徐林課題組和胡新天課題組聯合合作的研究論文Processing of visually-evoked innate fear by a non-canonical thalamic pathway,論文報導了此中科院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團隊在解析腦功能聯接圖譜領域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原創成果,應用光遺傳學神經環路調控方法、多腦區活體電生理以及跨突觸病毒環路標記等技術,首次證實大腦中高度保守的皮層下神經通路中特定類型的神經元,能夠特異性檢測和快速處理不可預知視覺威脅刺激信號,導致動物產生非習得性恐懼樣防禦反應行為。該成果為皮層下神經通路存在性這一神經科學界富有爭議的假說提供了最直接的實驗證據。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為深圳先進院王立平課題組的蔚鵬飛、劉楠和武漢物數所徐富強課題組的張志建。
  人類的恐懼情感是物種進化與生存過程中最重要和最不可或缺的基本情緒表徵之一,外界的恐懼刺激可以激發生物個體特定的防禦行為產生,從而在其生存和繁衍中起到重要作用。對於後天習得性恐懼的形成,人們已經普遍認識了大腦邊緣系統杏仁核為核心的大腦習得性恐懼情感處理網絡,但是對於某些自然賦予的、不需要學習的對天敵或其他危險刺激而產生的本能恐懼反應,大腦處理這些信息的神經環路特徵卻仍不甚清楚。人們曾推測在大腦主要的皮層視覺信息處理加工系統之外,還存在皮層下的「快速通道」,用於對特定的威脅刺激信息進行自動化的快速處理。但是,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缺乏直接的實驗證據,來證明相關神經環路特定細胞類型的聯結特徵及其確切功能。
  此研究中,腦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團隊綜合應用光遺傳技術、神經環路示蹤技術、動物在體多通道電生理記錄和行為學等手段,以小鼠為研究對象,解析了起源於皮層下感知覺整合中心上丘(superior colliculus)的中深層興奮性神經元,經過對應於靈長類動物丘腦枕(pulvinar)結構的丘腦外側後核(lateral posterior thalamic nucleus),快速到達外側杏仁核(lateral amygdala)的皮層下神經通路。上丘中深層興奮性神經元會特異性地響應天敵威脅的視覺刺激,通過丘腦的快速中繼通路將信號傳輸至外側杏仁核,並持續激活杏仁核神經元的活動。利用光遺傳學技術特異性的「關閉」或者「打開」這條通路的功能,研究人員發現這條通路特異性地介導了動物本能恐懼反應的產生。此項研究成果有望為進一步解析包括恐懼情緒在內的物種繁衍生存的基本神經環路特徵和精神疾病的發生機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此研究是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腦功能聯結圖譜」和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情感與記憶的神經環路基礎」等項目支持下完成的。
  文章連結
 
  研究成果示意圖:用光感基因神經調控技術毫秒級精準,細胞特異的解析出一條皮層下神經通路(黃色線路),可以不經過視覺皮層到達情感中樞杏仁核。此快速通路可以特異性處理小鼠對視覺威脅刺激的本能恐懼反應。用光感基因神經環路調控的方法實現了精準「開」與「關」這一行為。本能的恐懼反應,對物種的生存與繁衍至關重要。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將啟動
    力爭2025年完成小鼠、2035年完成獼猴「圖譜」繪製本報訊(記者黃辛、卜葉)9月27日,「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啟動前期工作座談會在上海召開。本次會議明確了該計劃的推進路徑,宣布了中國工作組的成立,並就該計劃的具體實施思路和舉措進行研討。
  • 科學家解析出本能防禦樣行為的神經環路
    」的神經環路解析的又一進展。VTA參與了腦內重要的認知加工如獎賞、厭惡、成癮、動機、情緒、記憶等,眾多精神疾病的發生如精神分裂症、自閉症、抑鬱症、藥物成癮等常伴有VTA功能的異常。因此這項研究有望為研究VTA參與新的腦功能與腦疾病的發生提供可能依據。
  •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中國工作組成立
    」這一倡議,認為其符合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基本原則,同意並支持由科學界先行發起「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上海將在科技部的統一部署與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戰略任務,全力以赴推進腦圖譜大科學計劃以及腦科學領域相關工作,積極探索開拓新形勢下國際科技合作的新局面。
  • 先進院率先研發靈長類腦結構與功能圖譜技術
    腦科學被發達國家視為科研領域「皇冠上的明珠」,近年來,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紛紛推出各自的「腦計劃」,其中腦科學相關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成為本輪腦科學研究的重點攻關領域之一,腦結構與活動圖譜技術也由此獲得快速的發展。中科院深圳先進院路中華博士10月28日在中心書城舉辦的創新知行薈活動上透露,先進院課題組已研發出新一代的靈長類腦結構與功能圖譜技術,此項技術有望填補國內空白。
  • 2018上海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招聘...
    人類大腦是自然界最複雜的系統,闡明人腦認知功能的神經基礎是人類認識自然與自身的挑戰。人類大腦有數百種以上不同類型、總數達1011的神經細胞(即神經元),神經信息是通過神經元之間的神經纖維聯接所形成的神經環路進行傳遞和處理。大腦功能,諸如感覺加工、學習、記憶、情感等,都涉及大腦不同腦區、不同核團和不同類型神經元的協作。
  • 我國科學家領銜 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領銜 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 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他團隊經過6年的努力,成功繪製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即腦網絡組圖譜。該項研究的最新成果——全腦精細分區圖譜及其全腦連接圖譜在國際學術期刊《大腦皮層》上在線發表。
  • 2019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招聘公告...
    2019全國事業單位輔導課程人類大腦是自然界最複雜的系統,闡明人腦認知功能的神經基礎是人類認識自然與自身的挑戰大腦功能,諸如感覺加工、學習、記憶、情感等,都涉及大腦不同腦區、不同核團和不同類型神經元的協作。因此,在全腦尺度上解析結構和功能神經聯接圖譜是揭示腦工作原理的關鍵,同時也是突破現行智能技術瓶頸、構建非馮·諾依曼系統構架和計算模型的關鍵。在單神經元水平繪製大腦神經聯接圖譜是揭示腦認知功能神經基礎的關鍵。小鼠腦結構相對簡單,且與人腦有很高保守性。
  • 復旦大學馮建峰教授團隊首次繪製大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Neural,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anatomical basis of brain-network variability and its characteristic changes in mental disorders」)的論文,該研究通過核磁共振掃描技術定量刻畫人類大腦各區域的動態相互作用模式,揭示了大腦產生動態變化機制,首次繪製了動態腦功能網絡圖譜。
  • 人腦的「地圖」——腦圖譜
    大腦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為了了解人腦的結構和功能,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要想知道大腦能運行什麼、操作什麼,首先要了解它是如何組織和連接的,這個複雜的腦部研究形成了腦圖譜。因此,腦圖譜一直以來都是研究腦結構和功能及腦疾病的重要手段。德國神經學家科比尼安·布洛德曼上世紀初繪製出了第一份人類大腦皮層圖。據了解,這幅人腦皮層圖至今仍是比較大腦活動區域及其結構時最常用的參考資料。但由於技術限制,早期的腦圖譜研究存在局限性,如對功能複雜腦區的功能亞區便捷劃分不明確、缺乏精度、與大腦很多區域最新的解剖和功能數據不匹配等。
  • 段樹民:腦科學的發展對技術進步和身心健康都有重要影響
    如果做到這一步,最基本的一個東西就是你要解析大腦的信號,知道大腦是如何運作的。只有解析好大腦,我們才知道如何將大腦的指令很好地傳到外部儀器。解析大腦實際上也是我們腦科學這些年不懈努力的工作。科學家們曾認為如果將來的研究做到極致的話,我們應該能夠在分子細胞微觀水平上解釋大腦各種功能的工作機理,包括最神秘的意識。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性格各異,所具有的特長也是各異的。
  • 段樹民:腦科學的發展對技術進步和身心健康都有重要影響
    如果做到這一步,最基本的一個東西就是你要解析大腦的信號,知道大腦是如何運作的。只有解析好大腦,我們才知道如何將大腦的指令很好地傳到外部儀器。解析大腦實際上也是我們腦科學這些年不懈努力的工作。科學家們曾認為如果將來的研究做到極致的話,我們應該能夠在分子細胞微觀水平上解釋大腦各種功能的工作機理,包括最神秘的意識。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性格各異,所具有的特長也是各異的。
  • 全新腦圖譜: 繪製人腦精準「地圖」
    影像數據技術讓繪圖更精準樊令仲說,自動化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突破傳統腦圖譜繪製瓶頸,提出了「利用腦結構和功能連接信息」繪製腦網絡組圖譜的思想。「基於國際上腦圖譜的發展及我們團隊的研究積累,我們提出了利用腦連接信息而不是傳統的形態信息構建腦圖譜的新思想,建立了構建新一代腦圖譜的理論和方法體系。」樊令仲說,自2010年以來,該團隊在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資助下,聯合國內多家綜合性醫院及研究院所對腦網絡組圖譜的繪製方法和功能驗證進行系統的研究,對腦網絡組圖譜使用需要的工具和軟體進行了全面的評測。
  • 中國腦健康日關注「頭」等大事,中國腦科技的未來是什麼?
    大腦外面有皺褶的這層叫大腦皮層,是所有重要的腦功能的關鍵區域。理解大腦,不僅要知道大腦皮層的結構和功能,還要知道大腦皮層裡那些複雜的核團的功能。為理解這些問題,科學家至少花了200年時間。該計劃是中國腦科技的未來。那麼,它要做什麼呢?就像上面講的三個方向,中國的腦計劃具有一體兩翼的結構。主體結構是前面介紹的腦認知功能的神經基礎,也就是網絡基礎,我們必須知道它的圖譜結構,弄清楚聯接圖譜,結構圖譜。在此基礎上,搭建各種平臺,幫助解析上述圖譜的功能。
  • 中國科學家首繪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機器人或有人類思維
    信息 中國科學家首繪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機器人或有人類思維 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國科學家首次繪製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 復旦團隊首繪人類大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復旦團隊首繪人類大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來源:新民晚報      記者:張炯強     新民網編輯:戴慧菁    2016-07-26 12:28
  • 全新人類腦圖譜
    原標題:全新人類腦圖譜據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 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他團隊經過6年的努力,成功繪製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即腦網絡組圖譜。該項研究的最新成果——全腦精細分區圖譜及其全腦連接圖譜在國際學術期刊《大腦皮層》上在線發表。人類腦圖譜是理解腦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石。
  • 腦認知功能圖譜與類腦智能交叉研究平臺結構封頂暨中科懷柔腦智...
    腦認知功能圖譜與類腦智能交叉研究平臺結構封頂暨中科懷柔腦智創新產業研究院揭牌儀式舉行 2020-12-04 自動化研究所    自動化所所長徐波表示,腦認知功能圖譜與類腦智能交叉研究平臺的順利封頂標誌著項目建設工程取得了重要階段性勝利,為工程順利竣工並按期投入使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 中科院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246個精細亞區
    該圖譜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以及腦區亞區間的多模態連接模式,突破了100多年來傳統腦圖譜繪製思想,引入了腦結構和功能連接信息對腦區進行精細劃分和腦圖譜繪製的全新思想和方法,比傳統的Brodmann圖譜精細4-5倍,具有客觀精準的邊界定位,第一次建立了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
  • 我國在腦科學領域獲重大突破 解析人腦前額葉皮層
    4月12日從科技部獲悉,在973計劃的支持下,我國科學家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繪製了人腦前額葉發育的單細胞圖譜並揭示神經幹細胞的重要作用。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人腦前額葉皮層是人類大腦高級功能的關鍵組成部分,參與記憶形成、短期儲存以及調取功能、語言功能、情緒調節等功能。前額葉皮層的細胞組成是其形成神經網絡和執行豐富功能的生物學基礎。但是人腦前額葉皮層由哪些細胞構成,這些細胞是如何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的,這些關鍵科學問題之前研究較少。
  • 華中科技大學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 立足前沿,探秘人類「神經密碼...
    「這一領域的研究,對人類認識腦、保護腦和模擬腦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深遠的經濟社會影響。」研究院副院長李安安說,人腦由數百種以上不同類型、總數達千億級的神經細胞組成,每個神經元與數千個其他神經元聯接形成「神經環路」,特定神經環路傳遞和處理神經電信號的過程形成特定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