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腦健康日關注「頭」等大事,中國腦科技的未來是什麼?

2021-01-14 中科院格致論道講壇

今天是我國的腦健康日,旨在呼籲大家重視腦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腦相關疾病是所有疾病裡社會負擔最大的,佔到了28%,超過了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中國腦科技的未來,就是實現健康中國!

出品:"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中科院院士蒲慕明演講實錄:

過去200年,腦科學的進展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也可能是宇宙間最複雜的物體——結構複雜、功能複雜,比最大的超級計算機不知道還要複雜多少倍。這個複雜的物體是怎麼出現的呢?它是生物演化過程中的一個奇蹟。

大腦外面有皺褶的這層叫大腦皮層,是所有重要的腦功能的關鍵區域。理解大腦,不僅要知道大腦皮層的結構和功能,還要知道大腦皮層裡那些複雜的核團的功能。為理解這些問題,科學家至少花了200年時間。

大腦示意圖

在過去200年裡,腦科學到底有哪些進展?

現在,我們對大腦的了解,比如大腦如何處理信息、神經細胞怎樣編碼和傳導信息、信息如何從一個神經元交互到另一個神經元……這些傳導機制都理解得比較清楚;對不同的神經元做什麼,在各種功能中會產生什麼反應,也很清楚。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諾貝爾獎涉及的神經科學中的重要發現都跟大腦的信息編碼、儲存相關。

但是,我們只對神經細胞如何處理信息了解得很清楚,對整個大腦複雜的網絡結構了解不多。

到底是什麼原理使得神經細胞在某種情況下發生某些反應,我們並不是很清楚;對大腦中的信息處理不太了解,對各種感知覺、情緒,還有一些高等認知功能——思維、抉擇甚至意識等,理解得比較粗淺。

雖說腦科學已有相當的進展,但是未知的比已知的要多得多。我常常打一個比方,腦科學現在的處境,相當於物理學和化學在20世紀初期的處境,有很多事情已經搞清楚,但是重大的理解和突破還沒有出現。

所以現在的腦科學是生物科學裡比較神秘的領域,從這點來說,腦科學將成為未來生命科學發展中很重要的一個領域。在座的年輕人將來想鑽研科學的話,腦科學就是前沿科學,不但在這個世紀,甚至下個世紀依舊是前沿科學。

目前最關鍵的問題?

腦科學中最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對腦的各種功能和神經網絡的工作原理知道得非常粗略。

我們知道大腦不同皮層的部位有不同的功能。比如說,大腦後方是管視覺的,最前方的上方有管運動的、管感覺的、管嗅覺的,前面還有管語言的區域。假如大腦出現損傷,比如腦卒中(俗稱中風)以後,受損區域對應的功能會喪失。

大腦皮層的各個區域負責不同的腦功能

目前,我們只是大致理解腦區和功能的關係,但更多的細節就不清楚了。

舉個例子,現在應用非常廣泛的腦成像技術,即正電子發射圖譜、掃描圖譜的技術叫「PET」,大醫院裡都有。PET有什麼好處?它可以告訴人們,大腦裡哪些區域有電活動,如果有電活動就表明該區域有功能正在進行。如果電活動異常,表明該功能出現異常。

比如我們對大腦功能正常的人進行測試,讓被試者在機器裡躺著,給他看幾個字,你會發現其大腦後方有電活動,表現為葡萄糖使用量的增加。被試者體內的葡萄糖帶有放射性,是被單獨注射到血液中的。研究人員據此可以很快知道被試者的大腦有活動。

給被試者聽幾個字,其聽覺區就有電活動。我們現在對此可以做到實時觀測。叫被試者說幾個字,大腦左側的語言區就有反應。

但是讓被試者閉上眼睛不說不講不聽,回想剛才看到的幾個字是什麼意思,其大腦裡到處都有電活動。這個奇怪的現象說明思考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它牽涉到大腦裡的很多區域。

為什麼只是想幾個字的意義,大腦網絡就全部開始活動?要理解這點,目前還相當困難,需要知道大腦全部的未知奧秘。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腦成像 (PET)

《Science》雜誌在慶祝創刊125周年時,邀請全球幾百位科學家列出他們認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前沿科學問題,最後歸納為125個,其中有18個問題屬於腦科學。

排在最前面的,包括意識的生物學基礎、記憶的儲存與恢復、人類的合作行為、成癮的生物學基礎、精神分裂症的原因、引發孤獨症或者叫自閉症的原因,這都是大家關心且未被解決的重大問題。儘管該問卷是10年前做的,但我們現在公認的重大腦科學問題依舊未變。

《Science》雜誌慶祝創刊125周年

要理解這些問題,就要知道大腦的神經網絡。神經網絡像電線(纜)一樣複雜,人腦中,上千億的細胞連在一起,送出很多導線——我們叫軸突,跟其他細胞做聯接,最終形成了這一網絡。

大腦網絡非常複雜,神經元數目眾多。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元,而且每個神經元的放電模式不同,編碼模式不同,信息處理方式也不一樣。所以,要理解這個複雜的系統如何工作,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更好地理解這個網絡。

剛才所說的PET Imaging或是MRI Imaging等功能成像手段,提供給人們的是一個分辨度在釐米或毫米階層的宏觀視野。在這個範圍內,大致可以看到神經束在腦區之間的走向。

每個神經束都由成千上萬的神經細胞纖維構成。要進一步知道細節,必須在介觀(介於微觀和宏觀之間的狀態)層面對神經環路進行研究,了解每一個神經細胞如何跟其他不同種類的神經細胞進行聯接,並輸送信息,在各種功能時有什麼活動。

還可以在電子顯微鏡下對細胞進行觀察,從微米到納米層面,這樣的微觀尺度會讓人看得更精細。

三個層面的神經聯接圖譜

目前,神經科學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從已知的宏觀層面進入介觀層面,進而理解大腦網絡結構的形成與功能。

舉例來說,我們把小鼠的52個皮層的神經細胞用螢光標記後切片,重構其三維結構,其中每一種顏色代表一個神經細胞。

神經所嚴軍和華中科技大學駱清銘提供
三維重構52個小鼠皮層神經元的軸突全腦

結果發現,大腦的複雜性難以想像。這還僅僅是52個細胞,人腦有上千億細胞,真正要分析起來,困難該有多大!即便是這52個細胞,也還有不同的種類,它們在大腦中分布的規則也不一樣。

這是目前神經科學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所以,未來腦科學的第一個關鍵點就是在介觀層面上弄清大腦的網絡結構,即圖譜結構。

大腦的信息傳導靠的是電,電活動像電波一樣在神經細胞裡傳導。它跟電子在電線中的傳導不同,因為這種橫波是跨過細胞膜的離子流動造成的——陽離子從外面流入細胞內,造成了波動,波動不斷向前推,其推動速度比電子流的速度慢很多,每秒鐘只有幾百米。

當電波傳到神經軸突終端的時候,會把信息傳遞給下一個細胞,我們稱之為突觸。一個神經細胞之所以能夠把電信息傳給下一個細胞,藉助的是釋放一種叫作神經介質的化學物質。

當神經介質傳到下一個神經細胞後,會繼續觸發下一個細胞的電活動,這就是電信號的傳導模式。

如何觀測電信號以及電信號在網絡中的處理模式等問題,是我們現今要了解的關鍵問題。

腦科學的三個發展方向

關於腦科學的未來,其發展方向有三。

第一個最重要,要理解大腦,這是我們理解大自然的終極目標之一。我們常常提到神秘的外太空,對於人類來說,宇宙中有很多未解之謎,比如暗物質和暗能量等。其實,我們的大腦裡也有一個宇宙,人體的這個內在宇宙的結構是什麼,它是如何工作的,這是我們未來所要了解的。

了解這些有什麼好處呢?

一方面讓我們對自然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有很重要的應用——模擬大腦,創造出像人一樣智慧的機器,這是人工智慧的終極目標,也是腦科學的發展方向之一。

此外,在人口健康方面,大腦是如此重要,我們要保護好大腦、促進智力發展,防止大腦的衰退以及腦疾病的產生,也是腦科學未來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向。

中國科學家經過4年討論,才在2018年正式確定了中國腦計劃的內容。世界各國都有腦計劃,美國、日本、歐盟的腦計劃規模都不小。中國的腦計劃籌劃了4年,很可能在2019年啟動。

該計劃是中國腦科技的未來。那麼,它要做什麼呢?

就像上面講的三個方向,中國的腦計劃具有一體兩翼的結構。

主體結構是前面介紹的腦認知功能的神經基礎,也就是網絡基礎,我們必須知道它的圖譜結構,弄清楚聯接圖譜,結構圖譜。在此基礎上,搭建各種平臺,幫助解析上述圖譜的功能。

為此,我們希望啟動一個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做全腦介觀層面上的神經聯接圖譜。對於介觀圖譜,不僅中國科學家感興趣,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有興趣。通過該計劃,人們能夠研究動物特別是模型動物(包括小鼠、獼猴等跟人最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的大腦圖譜。

其中一翼要做腦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形成各種新型的醫療產業。

另外一翼是類腦人工智慧、類腦計算、腦機接口等與人工智慧相關的新技術,該領域對未來的人工智慧產業具有重大影響。

這就是目前中國腦計劃的方向,也是大家公認的最好的方向。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腦計劃相比,雖然我們的計劃啟動得慢,但我們的設計是最圓滿的,希望它的實施也是最圓滿的。

發展方向之一:理解大腦

那麼,大腦認知的原理是什麼?

第一個是基本的腦認知功能。我們的感覺、對外界信息的接收,包括感知覺、學習和記憶、情緒和情感、注意和抉擇,這些都是基本的腦認知功能。果蠅、小鼠、猴子,甚至斑馬魚、線蟲等很多動物都有這種基本功能。

至於高級的腦認知功能,只有靈長類以上比較高等的動物才有。包括共情心與同情心——你悲痛了,我也感到悲痛;社會認知,在社會群體裡面的認知;合作行為,人的合作行為是非常特殊、非常複雜的;各種意識,比如人的自我意識;語言,人類的語言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非常複雜的語言。

了解上述認知功能產生的機理,對於設計類人腦的下一代人工智慧具有重要意義。

想要設計出不僅能夠理解語音、辨識語音,還能理解語義的人工智慧設備,還需要知道人的大腦是怎樣處理語言的。

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先有模式動物。我們不能直接在人體上做實驗,因為涉及到倫理問題。

由於獼猴的大腦結構跟人非常靠近,是很好的模式動物。所以我們要先在獼猴等動物身上進行各種操作,查找工作原理,之後引申開來,看看人類的大腦是否與此相同。

認知功能的神經基礎裡面,最關鍵的還是要製作出全腦神經聯接圖譜。我們需要知道大腦裡神經元的種類、神經元的類型怎樣定出來。這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做相關研究,我們也要做。

了解了神經元類型之後,還要弄清楚各腦區每一類神經元的輸出纖維跟輸入纖維,以及它們要送到哪裡去,這是結構圖譜。

有了結構圖譜,我們才能摸清它們的電活動,看看電波何時會出現,又是如何傳導信息的,這就是活動圖譜。

全部圖譜出來後,才能夠解析神經環路的最終功能。

發展方向之二:疾病診斷與治療

在我國,腦科學的一項重大應用就是為健康中國服務。如何維持健康的大腦發育以及智力發育,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問題。維持大腦的正常功能,延緩大腦退化,這些都是健康生活所必需的。

對於老齡化社會而言,神經退行性疾病是個大問題。目前,中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億多,是世界上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甚至超過了印度。與此同時,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不斷增加,新生兒的壽命期望值是65歲,中國已基本進入老齡化社會。

中國目前65歲以上的人群有1億3千萬
出生時壽命期望值

因此,防治各種與老齡化相關的疾病顯得非常重要。以大家最常聽到的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為例,假如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到2050年,全世界會有超過1億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症;在8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平均1/3的人有發病的可能。這不是一個小數字。

據國際阿爾茨海默症協會(ADI)發布的報告,到2050年,全球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人數將增加至1.315億人

如果中國腦計劃能夠在15年之後,把老年痴呆的發病期從85歲延緩到95歲,這就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其實,不僅是老年痴呆,其他疾病也會給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包括各種神經類和精神類疾病在內的腦相關疾病,是所有疾病裡社會負擔最大的,佔到了28%,超過了心血管疾病,也超過了癌症。因此,重大腦疾病的診斷和幹預是未來腦科技領域一項非常重要的研究內容。

各種疾病的社會負擔

什麼是重大腦疾病?比如說,幼年期的自閉症或者孤獨症與智障,中年期的抑鬱症和成癮,阿爾茨海默症與帕金森症等老年期的退行性腦疾病等等,都屬於重大腦疾病。

只有充分了解它們的機理,才能夠找到最有效的解決方法。但我們在這方面的了解有限,尤其是對抑鬱症、雙相(俗稱躁鬱症)、精神分裂等精神類疾病,並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要把這些問題搞清楚,可能還需要幾十年時間。

不過,我們也不可能等到把致病機理完全搞清楚了才去治病,所以在致病機理完全清楚之前,必須研發出各種腦疾病的早期診斷指標。

一旦有了診斷指標,就可以進行早期幹預。比如說記憶開始衰退了,有哪些手段可以減緩或延遲衰退。這些幹預手段可以是吃藥,也可以是物理、心理或是生理幹預。

玩遊戲也是一種幹預手段,它是一種心理和生理的幹預手段,你要動,你要想,你要做出快速反應。

如果能夠設計出針對某一種功能異常的很好的幹預手段,對腦疾病患者來說也是好事。不一定需要完全摸清機理,只要知道哪一個功能失常,所以對於功能的定量測量又變得非常重要了。

在腦疾病診治中所研發出的各種幹預手段,在應用到人體之前,必須先進行動物實驗,這涉及倫理問題。

如果沒有研發清楚,是不能夠進行臨床實驗的。因此,建立起很好的獼猴等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疾病模型,就變得非常重要。

科研人員可以在研發出的獼猴的疾病模型上測試診斷手段是否有效,之後再進行臨床實驗。

除了機理不清楚之外,腦疾病治療還面臨著很難找到特異的藥物靶點這個難題。

藥物都有副作用,但其他疾病藥物的副作用不像腦疾病藥物的副作用那麼大。這是因為腦疾病產生的原因在於大腦的某些網絡出現異常。

有些網絡異常產生這種病,另外一些網絡異常產生其他疾病。但是藥物是針對分子和細胞的,而大腦網絡都是由類似的神經細胞跟神經突觸聯接形成,我們很難找到特異的藥物。

這也是為什麼大的製藥公司做了20年的腦疾病藥物研發,其中大多數都以失敗告終,以至於多數大公司放棄了相關研發。

因為每種藥物的研發周期異常漫長,十幾二十年時間,幾十億美金的投入,研製失敗率在90%以上,大公司覺得划不來,所以就放棄了。

現在只能依靠科研人員在實驗室做出很好的產品,大公司才緊隨其後投入進去做檢驗。

在臨床前,為判別藥物是否可用,也要進行動物實驗。檢測的首要指標就是藥物的安全性,即看動物使用後是否安全,健康會不會受到不良影響,以及藥物的代謝問題等等。

以前常常用獼猴等靈長類動物進行藥物檢測,但目前還缺少靈長類動物的藥效檢測模型。

這是因為進行藥效檢測的前提是,獼猴等靈長類動物出現相關疾病的症狀,才能進行藥效實驗。但目前研究人員手中並沒有靈長類動物的相關模型,以前的模型都是小鼠的,是不能用的,所以我們也在努力建模。

最近所做的克隆猴項目也是為了研發出克隆猴的疾病模型,以便應用於腦疾病治療方面。

克隆猴

發展方向之三:類腦智能

腦科學研究的另外一個重要應用就是腦機智能技術、類腦研究方面。

在該領域中,未來很重要的一個發展方向,就是腦機接口和腦機融合的新方法,還有各種腦活動的刺激方法、調控方法以及新一代人工網絡模型和計算模型。

儘管現在的深度網絡計算模型很好,但與人腦相比,還差得很遠。如果能夠更進一步研發出類人腦的新型計算模型和新的類似神經元的處理硬體,並將它們應用到新一代計算機上,有可能做出更優秀、更高效的計算機,它們的計算能力也將更接近人類,並且能耗更低,效率也更高。

此外,類腦計算機器人和大數據處理也是未來類腦研究的方向。我重點談談圖靈測試。

大家也許聽說過圖靈測試,如何判斷一臺機器具有人的智能?圖靈在70年前就提出過這樣一個設想:在彼此看不到對方的情況下,分別與一臺機器和一個人對話,並在對話過程中,分辨出對方是機器還是人。

如果無法分辨出對方的身份,就可以認定這臺機器具有人的智能。其中語義的理解是最關鍵的。

Alan Turing

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希望做出能夠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通過測試的標準是什麼?現在的標準是,只要有1/3的人在5分鐘之內辨別不出跟自己對話的是機器還是人,即可認定機器獲勝。

小冰是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在中國推出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可以通過對話不斷提升自己,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增強回應能力。

雖然問世多年的小冰具有很高的對話能力,但人們還是很容易就知道它不是真的人,而只是一臺機器。

在今天,如果真正要做出好的類腦智能,必須依靠新的圖靈測試。什麼是新的圖靈測試?

除了語言能力之外,測試指標還應包括對各種信息的感知能力與處理能力。

具體來說,可以讓一個機器人和一個人各自操作一隻機械手來玩一個玩具,同時要求他們彼此間就動作情況進行對話,以便進行判別。我們很容易發現,類似測試可比跟一臺計算機對話複雜多了。

團隊合作方面也是測試內容。叫一個機器人與人類合作進行某些活動,比如進行比賽,觀察大家是否能夠辨別出來隊員中哪個是機器人哪個是人。這些都是新的圖靈測試所涵蓋的內容。

我們可以期待,未來二三十年內,可能出現能夠通過新的圖靈測試的、具有通用人工智慧的類腦人工智慧。

謝謝大家!

「SELF格致論道」講壇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致力於精英思想的跨界傳播,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SELF是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縮寫,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關注微信公眾號SELFtalks獲取更多信息。

本文出品自「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中國腦健康日首屆公益匯活動情滿三秦
    2015年9月16日是第十六個中國腦健康日,當日,陝西省慈善協會、中國民族衛生協會癲癇防治大會組委會、西安市蓮湖區殘疾人聯合會在西安中際中西醫結合腦病醫院聯合舉辦了「中國腦健康日首屆公益匯」 活動,啟動A腦慈善康復項目,為西北地區腦病患者帶來福音。
  • 腦陸科技:中國腦機交互領域的踐行者,用腦科學引領下一代人機互動...
    中國腦計劃制定為15年計劃(2016-2030),分為兩個方向:以探索大腦秘密、攻克大腦疾病為導向的腦科學研究和以建立和發展人工智慧技術為導向的類腦研究。目標是在未來十五年內,在腦科學、腦疾病早期診斷與幹預、類腦智能器件三個前沿領域獲得國際領先成果。順應國家政策方針,積極響應「十三五」規劃重大項目,腦陸科技於2018年應運而生。
  • 中國啟動腦成像工廠:工業化方式繪製腦圖譜數據
    但是,一群中國科學家卻能給大腦「拍彩照」,讓大腦空間呈現出一個繽紛的多彩世界;並能精準定位,給每個神經元上都標記門牌號;還可以把各種形狀的神經元單拎出來,清楚地看到每根神經元的走向;最牛的是,他們率先以工業化方式大規模、標準化、高分辨繪製腦圖譜數據……近日,《自然》雜誌的一篇《中國啟動腦成像工廠》報導,使得一家剛剛組建、位於蘇州的腦科學研究所成為全球科學界關注的焦點。
  • 航天人為何關注腦科學?
    航天人為何關注腦科學?討論什麼是腦科學?腦科學的研究範疇,航天人為什麼關注腦科學?三大「宇宙難題」「造就」未來設計……」。這篇文章提出三大「宇宙難題」:在未來,人擁有什麼能力最重要?在未來,人是機器的主人還是奴隸?在未來,世上最強大的力量是什麼?不難看出,人類若到火星,怎麼生存?
  • 中國腦電聯盟在京成立—新聞—科學網
    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致辭 10月28日,由北京師範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共同發起建立的「中國腦電聯盟
  • 【珍藏】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
    2018年12月15日,由四川省發改委支持,電子科技大學聯合四川省人民醫院(四川省精神醫學中心)、四川省腫瘤醫院(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四川省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等在川從事腦科學、腦疾病和類腦智能技術的高等院校和醫療機構,共同成立了「四川省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院」。
  • 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機構概覽
    2016年11月,蒲慕明院士等科學家遞交報告,闡述中國腦計劃主要有三大支柱:基於認知方面的神經機制的基礎研究;神經性疾病早期診斷和介入的研究成果轉化;用於發展人工智慧以及機器人的類腦研究。2018-2019年,「中國腦計劃」已經啟航。那麼未來,它的「戰場」會在哪裡?brainnews編輯部帶你來系統盤點一下。
  • 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2020版發布
    2016年11月,蒲慕明院士等科學家遞交報告,闡述中國腦計劃主要有三大支柱:基於認知方面的神經機制的基礎研究;神經性疾病早期診斷和介入的研究成果轉化;用於發展人工智慧以及機器人的類腦研究。2018-2019年,「中國腦計劃」已經啟航。那麼未來,它的「戰場」會在哪裡?
  • 長城展示「黑科技」 腦控汽車是個什麼鬼?
    9月1日,長城汽車第5屆科技節在徐水工業園區哈弗分公司拉開帷幕。開場前的一段暖場視頻,讓小記真正見識了什麼叫做「腦洞大開」:在以哈弗Concept R和Concept B為主角的短片中,展示了當下最熱門的智能科技與互聯繫統,自動駕駛、人機互動、智能家電控制、多媒體娛樂系統等高科技應用悉數登場,展現出長城汽車對未來汽車發展的美好願景。
  • 從侯沛紅《國家科技計劃於腦科學》學術報告看腦科學研究新方向
    核心提示:  在第20個「中國腦健康日」即將到來之際,為深入探討網際網路賦能醫療健康行業,挖掘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核心價值,推動醫療服務模式發展,9月11日由陝西省保健協會、陝西省慈善協會聯合主辦的「網際網路+精準醫療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 中外腦科學研究者在滬解密大腦意識與科技關係
    中外腦科學研究者在滬解密大腦意識與科技關係 2017-06-09    圖為「CSTS(世界大腦意識與科技峰會)科學家見面會」現場。
  • 體驗未來黑科技!BCI腦控機器人亮相2019世界機器人大賽總決賽
    其實,全球範圍的腦控技術研究已經開展多年,美國、日本、俄羅斯、德國等國家的科學家都在腦科學和認知科學領域的研究都取得了十分可觀的進展。目前,「中國腦計劃」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 —— 「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已經被列入「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的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和工程項目,中科院也已於2017年初成立了包含20個院所80個精英實驗室的腦科學和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 中國全腦開發教育發展現狀淺析
    近年來全腦教育、全腦開發等理念在國內不斷發展和演變,尤其是自2015年以來,中國緊隨世界先進國家腳步,具有中國特色的「腦科學」計劃接踵而至。除了科技與醫療領域的研究,中國腦計劃最大的特色是「基於腦」、「適於腦」的腦科學教育領域的探索與實踐。
  • 浙大新成立了一個很酷的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
    12月27日,浙江大學醫學院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也必將成為我國決勝未來的戰略必爭。在這個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的年代,發展腦科學與腦醫學是浙江大學在戰略前瞻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決策,也將成為未來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從辦學基礎和創辦時機看,學校具有發展腦科學與腦醫學的卓越學科生態,其成立大勢已成。
  • 我國設立首個腦科學本科專業!一文了解什麼是「腦科學」?
    到底什麼是腦科學呢?認識腦、保護腦、創造腦是人類科學發展的長期目標,以神經計算和類腦智能為代表的腦科學是當前國際科技前沿的研究熱點,世界各國腦計劃陸續出臺、穩步推進。,「命名1990年1月1日開始的十年為腦的十年」。
  • 腦科學教育成關注重點 引發人們對學習產生全新認知
    陝西大千教育連續舉辦四屆的「全腦教育成果大賽」中,小選手們不俗的表現引起了教育界和科學界的廣泛關注。跟蹤、走訪中發現,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早在各國的「腦科學計劃」領域將成果轉化為教育實踐經驗。砥礪前行,十年深耕累積下的腦科學教育實踐數據不但受到國內精品賽事欄目《最強大腦》人才資料庫的關注和引入,更引起了中國教育智庫網未來學校腦科學教育研究院的關注,一致認為:「未來學習是以腦科學為支撐的學習。」鳳凰非梧桐不棲。
  • 【人物聚焦】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江實驗室腦...
    【人物聚焦】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長張旭:探究「盜夢空… 2020-12-01 15: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球七大"腦計劃",中國腦計劃有望成為最大規模最前沿腦計劃
    科技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早已充分認識到腦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在既有的腦科學研究支持外相繼啟動了各自有所側重的腦科學計劃,全球目前共有七大「腦計劃」,他們分別在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中國推出。
  • 「腦育未來」掀起科普頭腦風暴
    5月23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以「腦育未來」為主題舉辦第十屆公眾科學日,首次採用線上直播形式,邀請五位腦科學領域科研人員開展腦科學公開課、腦科學趣味實驗等科普活動,並以連線方式與深圳中學、紅嶺實驗小學、坪山二外等校的中小學生互動,探尋大腦的奧秘。活動共吸引近50萬人次收看。
  • 探訪中國腦科學專家韋鈺老師
    2017年9月15日,北京眾邦策劃部拜訪了原教育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神經認知科學家韋鈺老師,為我們正在設計的科技館青少年腦科學工作室內容把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