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腦教育、全腦開發等理念在國內不斷發展和演變,尤其是自2015年以來,中國緊隨世界先進國家腳步,具有中國特色的「腦科學」計劃接踵而至。除了科技與醫療領域的研究,中國腦計劃最大的特色是「基於腦」、「適於腦」的腦科學教育領域的探索與實踐。國際國內的各個大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都在不斷的研究、探索,先後成立了官方的腦科學研究機構,如北京師範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腦科學研究院、華嘉多語教育研究中心、西安思路類腦科學研究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等等,以教育、科學、醫學衛生為主的研究計劃逐漸清晰並逐步走進社會發展舞臺的中央,為廣大公眾所認知。
那麼到底什麼是全腦開發呢,為什麼全腦開發會發展到如今這樣一個高度了呢?
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全腦開發是指利用各種開發大腦的工具,同時開發理性的左腦和感性的右腦,全方位開發大腦的潛能。」其實就是通過相對科學、系統的方法對人腦的功能進行教育、啟發的一種行為,隨著這種行為方式的成熟和完善,逐漸演變成各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從最初的以傳授知識為核心目標的課堂教學行為,逐漸轉變成「終身式學習與終身式發展」的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的以全人教育為核心任務的教學模式,更加系統的把「德、智、體、美、勞、心」六個方面的內容綜合統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統一在學科建設教育中,最終形成以單科來育全人。
隨著信息的高速傳播和普及,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大腦分為左半球和右半球,也就是左腦與右腦。左耳、左視野以及左半身的運動行為與知覺行為所捕獲到的信息,都被第一時間傳輸到我們的右腦;而右耳、右視野、以及右半身的運動行為與感覺行為信息則在第一時間傳輸到左腦。左腦與右半側的身神經系統關連,始終支配著右半身的運動與感覺;而右腦則正好相反,它是與左半身的神經系統相關連,支配著右半身的運動與感覺。也就是說人體左側與右側的神經系統呈一個交叉的狀態,大腦的左右半球各自支配相反一側,左腦與右腦之間通過一條"管道",也就是腦間體來進行聯繫溝通,使左右腦能夠協調的開展工作,維持大腦正常運轉。腦間體的正前方兩眼眉中間的地方有個黃豆大的東西,叫松果體,這個東西非常重要,我們後面再說。
大腦的結構—大腦、小腦、腦幹
根據神經醫學專家的長期研究發現,左腦有專門用來理解語言信息的語言神經中樞,主要用來完成與語言、邏輯抽象、分析、以及數字思考、認識行為等信息的編輯處理功能,它負責人類的語言表達、文字閱讀、書寫計算、排列組合、分類處理,因此它的運行方式是抽象思維。所以說左腦是一個理性的腦,是工具,又叫學術腦。
而右腦則是完全沒有語言處理能力的啞腦,它是負責直覺思維的神經中樞,主要負責雙眼能夠看到的直觀的、幾何式的、綜合繪圖等認知行為信息的捕捉與思考。右腦掌管著人類的情感意識,以及圖畫形象的認識、自然風景的領略、音樂欣賞、舞蹈動作、空間感知、運動技能以及動手製作等功能,它的運行方式是形象思維,可以稱之為藝術腦。
人腦在通過一系列感覺器官將捕捉到的信息第一時間以比較模糊的圖像形態儲存進我們的右腦,就好像膠片一樣,放進了一個巨大的收藏膠片的倉庫中。信息是以圖片、形象的方式記錄進我們的右腦。所以據說右腦能夠捕捉到的信息量通常要比左腦大上數百萬倍。
左、右腦功能分區
人腦的發育經過數十年各個不同的組織研究,通過不同方式總結出了三個階段,得到了當今社會的普遍認同:
第一個階段是0-3歲時期,這個階段腦細胞發育迅速增長,65%-70%的感官系統和腦部生理功能在這一階段發育成型;第二個階段是4-12歲時期,在這段時間兒童的大腦剩餘的20-25%的生理功能、思維邏輯功能、語言、藝術、體育、情感、創造等基本發育成熟,尤其是在3歲-7歲時期,當孩子開始學會說話,開始有意識地使用左右手時,就意味著左腦與右腦在不停地接受刺激,做出反應,那麼這種情況下左腦的開發使得孩子處理問題就逐漸的更加理智,更加符合邏輯,形象思維更是佔據主導地位;第三個階段是13歲-21歲,這個階段腦部的生理髮育已經沒有明顯變化,只是在知識、藝術、技能等領域逐漸累加,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辯證與非辯證的理論關係都由初級向中級、高級不斷發展。
從功能上看,在人腦的高級活動中,開發大腦不只是左半球與右半球某一側開發,而是左右半球機體功能整體的協調開發,既關注理性的左腦又關注感性的右腦。從實踐階段上看,第一和第二階段是一個人一生成長發育的最重要階段。根據兒童接受教育實踐的需求與全腦開發訓練的目標進行融合,用特別的教材和教具以及教學體系對青少年兒童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八大智能(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知智能)進行個性化的訓練,從而全面激發左右腦的潛在能力。掌握運用全腦思維和學習的能力,能夠非常有效的全面提升青少年兒童的認知完整性,促進每個人從情感、智力、身體、個性,到意志、興趣、道德、態度、價值觀、等綜合全面的和諧發展。兒童青少年智力的開發在科學的環境下健康成長是特別重要的組成部分
1981年美國斯佩裡博士運用割裂腦實驗,親自證實了大腦不對稱性的「左右腦分工理論」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生理獎,自此,世界各個國家紛紛開始加大對腦部的研究和探索力度,對於大腦潛能的開發也獲得了令世人驚嘆的成就。
美國的Don Tucker教授和Ann Bunnenberg博士於1992年創建的NeuroScan公司是國際公認的腦電實驗室發祥地之一。該公司隸屬於俄勒岡大學的科研型本土企業,科研經費和科研團隊實力雄厚,它承擔起了美國政府建設的多個腦科學領域項目,他們的EGI產品經過數年的研發,已被逐漸打造成為性能更加穩定,功能更加強大,操作也更靈活的系列產品,應用於領域廣泛的科研設備上。在目前的國際社會上(尤其是高導聯腦電領域)已經成為世界上近50%腦科學研究單位的首選產品。他們研發生產的腦電波成像掃描系統,為科研工作者進行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硬體保障,時間解析度能夠精確到毫秒級,可以準確實時顯示出認知活動中不同的時間進程下左右腦各功能區域的活動狀態。
日本在全腦開發領域的探索成果實際上要更早些,最有代表性的七田真博士也是國際著名的全腦,尤其是右腦的開發專家,他同時也是美國紐波特大學日本分校教育系教授。1958年,七田真博士在日本創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七田教育研究所。歷時60年堅持倡導和實踐右腦教育的開發研究與推廣,始終以腦力潛能的開啟為核心目標、通過大量的針對0-6歲嬰、幼兒的腦力開發與實踐、建立起對心靈、智力、語言、動作、社會性情感和行為習慣的全人格綜合教育體系--七田真國際教育。七田式教室能將幼兒不可思議的能力巧妙引導出來,因此他也獲得了包括美國學術大獎及世界和平獎等諸多榮譽。雖然七天真博士10年前就去世了,但是他的研究和教育體系以及他的幾百所全腦教育學校也為日本,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和中國、韓國等國家的全腦開發領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普及作用。
那麼我國的腦研究是20世紀80年代末才開始的,基本上處於起步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國家副總理李嵐清曾在1998年的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素質教育要開發右腦,開發右腦比開發左腦作用還要大...我國的應試教育內容實際上開發的是人的左腦,但是其實左半腦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右半腦才是真正主要的,發揮深層次的思考、創意、記憶等作用。所以有人說,下個世紀的十年實際上是右腦開發的十年,哪個國家在這個問題上有突破,哪個國家就註定會擁有活力。」
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將「腦科學與認知」列入基礎研究領域的八個科學前沿問題之一;2012年,全腦教育被列入到全國的「十二五」重點課題中;到了2016年,《「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又被列為國家重點研究方向;今年1月份,國務院發布實施《關於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再次明確提出,加強對腦科學等重大科學問題的超前部署。全球的科學家們紛紛預言,腦科學的發展將在21世紀的自然科學領域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現在看來,預言正在逐漸實現。
孩子的早期教育更應該遵循大腦自然發育的規律,任何偏廢左腦或是右腦的做法都是不應該提倡的。美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李政道曾說:"科學和藝術,是硬幣的兩面,誰也離不了誰"。對於一個優秀的人而言,他的左腦和右腦一定是均衡的發展的。
國內的全腦開發早期出現的是速讀記憶能力、珠心算能力等,然而隨著全腦開發的認知體系、技術手段越來越科學完善,到了2010年以後逐漸派生出三大類具有代表性的左右腦開發形態,他們褒貶不一,形式各異:
第一類是大腦潛能開發
以體系化課程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訓練方式,訓練方法,比如說HSP波動記憶速讀法;圖形速讀記憶法;Keylight全腦教育法;心腦潛能開發七步訓練法等等。以「心腦潛能開發七步訓練法」為例,顧名思義,大腦的潛能開發分為七步。
第一步 注意力訓練:以遊戲、平面媒體互動等方式有意識的對學生開展訓練,讓學生上課聽得進、記得牢。
第二步 心靈重塑: 使孩子熱愛學習、積極向上,自信心提升,感恩父母,充滿正能量。
第三步 右腦學習力: 學生右腦想像力大門開啟後不再只靠左腦死學硬記。
第四步 激活腦能量: 激活學生大腦能量,讓學生在學習、思考中極易爆發靈感。
第五步 「掃描式」 波動速讀法: 一目十行,過目不忘。15-20分鐘看完一本書。
第六步 "模塊式」全科輸入法: 將語、數、外各科知識點在大腦中立體保存、清晰再現,並能做到隨用隨抽取的學習能力。
第七步 "照相式」英語記憶法: 開啟學生大腦內視覺、內聽覺功能,學生可以隨著腦中回放的英語文字和語音進行抄寫、跟讀,即輕鬆達到默寫和背誦甚至倒背如流。
HSP波動記憶速讀就比較「神奇」了,它被稱之為一種高速的感知能力。要開發出這種能力,必須具備一個基礎,那就是HSP能力。HSP是單詞「Heightened Sensory Perception(高等感官認知)」的英文縮寫。它代表了超5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高等感官認知能力。包含透視能力、遙視能力、非視覺觸知能力、心靈感應能力、預知能力等人體的「特殊」能力。
在波動記憶速讀的狀態中,大腦的受訓者能夠像看電影那樣看到圖像在他們眼前展開。在進行訓練的時候,書本會被直接放置在孩子們的大腦上方或者額頭前面,進行快速的翻頁訓練來訓練孩子們感知波動的信息。一開始的時候,感知的信息會比較少,比如說只能感知到書本裡一個人物的名字,一個故事發生的場景等。但是隨著訓練的加深,感應到的信息就會逐漸增多。在這樣的狀態之下,大腦的潛能得到更充分的調動,閱讀速度、理解率、記憶力都比普通的速讀有更大的提高,當然閱讀的效率也就比普通速讀要高了,一本幾萬字的書用不了幾分鐘就能看完,不但能夠毫無困難地理解其中的內容,而且還能夠清晰地記得書上的內容。
近幾年,市場上關于波動速讀記憶法的科學有效性一直爭議不斷,有些機構為了賺取利益,不斷誇大其作用和能力,「神奇」之處令人嘆為觀止,以此收取高昂的「開發」費或「培訓」費。國家教育部對此現象也給予了高度關注,「量子波動速讀教育法」更是被部分行政主管部門要求禁止使用,這個細分領域的發展亂像也逐漸被規範。
學生接受波動速讀記憶測試
第二類是物理幹預開發
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美國的EGI系列產品,他們開發的網狀電極是一種革命性的創新,拓展了腦電的應用研究領域。包括新生兒腦電檢測、兒童認知發展研究、精神疾病患者、軍事、公檢法、航空航天及交通領域等,北師大腦認知研究院就採購了好幾套。它最大特點就是價格昂貴,一般家庭很難接觸到。
國內通過技術引進、技術創新和國家的政策推動,智能腦開發、腦動態技術的發展也日趨成熟,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秀產品越來越多。如北京的視友科技公司作為國內最早一批進入可穿戴腦電應用領域、腦電技術產業化的公司,已經能夠系統的完成可穿戴腦電儀、智能腦電外設、大腦健康系統、腦電及認知雲數據平臺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功能。其自主研發的MindXP、CUBand腦電儀、腦波燈、腦波賽車等產品,已經應用到了學校、企業、政府機關等單位的腦素質、心理健康等訓練場景中。(本人與該公司無任何關係)
物理腦波測繪圖
那麼它們是基於什麼原理對大腦潛能開發進行刺激和幹預的呢,這就要說說我們前面提到的這個黃豆大小的松果體了。
松果體是一個紅褐色的小豆狀物體,它位於間腦腦前丘和丘腦之間。松果體是由腦膜、被膜、血管、神經膠質細胞、松果體細胞和神經纖維等部分構成,他的成分及形成構造就不展開說了,但是它的生理功能可能很多朋友不太清楚。
美國和日本的醫學生物科學家通過收集大量的禽類動物以及部分人體的松果體進行研究證明,松果體會分泌一種激素,學名叫褪黑激素,由於褪黑激素的分泌受光照和黑暗的調節,因此,晝夜周期中光照與黑暗的周期性交替就會引起褪黑激素的分泌量相應地出現晝夜周期性變化。它不光會成為人體的"生物鐘"調控人體機能,而且它還能干預並影響人類的神經運動行為,比如覺醒、睡眠、智力、情緒等等。
最有趣的是,松果體被稱為連接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大門,當它被激活時,會產生歡愉感及合一感,提供人體一種全知的感受。數千年前古埃及文明以及世界各大宗教、文化與傳統信仰的文獻中都有對松果體的探究,古埃及還把松果體稱為第三隻眼以及「歐西裡斯之眼」。現代科學的始祖,解析幾何之父,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笛卡爾(1596-1650年)認為,人腦中的松果體是人類「靈魂的寶座」。就連美元鈔票的背面也有對松果體的引用,即所謂的「全視之眼」,據說人類可以通過瑜伽、冥想、適當的腦波刺激這個腺體的運作,激發它的遙感、遙視等更多功能。
對於人類而言,大腦的複雜程度和作用是其它任何器官無法比擬的,理解大腦的運行機制並進行科學的開發仍然是世界各國科學家們搶佔的科學高地。
在19世紀,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戈登·拜爾教授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他通過智力測評,將78名3-4歲的幼兒分成了三個小組:第一組一邊聆聽α腦波共振一邊遊戲;第二組必須用電腦來輔助遊戲活動;而第三組則只是自由遊戲,不採用任何形式輔助。過了9個月,戈登教授利用拼圖等方式對這三個小組的孩子分別進行了智力測試,他驚訝的發現,通過α腦波共振學習和遊戲的孩子平均結果提高了35%,而另外兩個小組的孩子則未發現有任何明顯的提高。
目前α、β等腦波幹預設備已經被應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有大量的智力不健全的青少年、一些自閉症的患者、有多動症、感統失調的孩子,甚至一些視力或感官系統障礙的患者都在被腦波產品影響著,這無疑是令人欣喜和期待的。
第三類是多語言教育法
語言學習能夠非常有效地促進青少年兒童腦功能的成長發育。最有代表性的是我國的華嘉多語教育研究中心的MTRP教學法,同時也是三大類全腦開發方式中更契合兒童智力發育特點的自然教學方法:
M(MULTILINGUAL),即基礎多語、主題多語,利用語言學習刺激腦部神經元活動,促使其保持活躍生長;T(THEME),即主題培養,以主題遊戲活動、文化活動等形式幫助幼兒認知世界,健全人格發育;R(REGULATION),即規則意識,通過行為指導,行為帶領,規範兒童的日常行為,培養未來世界小公民意識;P(PERFORMANCE),即展示能力,通過詩歌、舞蹈、小話劇等形式促進多語言表達,培養兒童勇敢的展現自我,快樂成長。
兒童健康學習
1861年法國神經學家兼外科醫生保羅.布羅卡(Paul Broca,1824-1880)對一些失語症患者進行研究及治療時發現此一區域,位於大腦皮層額下回後部的44、45區,故以其發現者的名字命名為布羅卡區。美國哈佛大學的語言專家歷時40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大腦的這個區域能夠本能地區別正確和錯誤的語法規則,能分析綜合與語言有關肌肉性刺激。雖然漢語、英語、俄語、韓語等屬於不同的世界語系,都具有截然不同的語法規則,但它們都是一種人類能夠接受的正確規則,所以任何人都能夠運用我們的布羅卡區域通過學習手段掌握那些外語。相反,只要大腦中的布若卡區域改變了,人便會失去理解任何語法的能力,不管給他多少語言教育,這在臨床上稱之為:「運動性失語症」。
研究結果表明,布若卡氏區(Broca's Area),在3到7歲時工作達到極致狀態,在7到10歲部分閉合工作,在15歲青春期之後基本全部閉合不再工作。用科學的手段闡明了,為什麼成年人再學習語言很困難,而孩子們學習能力超強。尤其是在3-7歲就是我們所謂的學齡前兒童是人一生中的語言黃金年齡,在7歲上學以後,這個區域的效果就遞減了一半。
長期以來流行於學術界的"定位論"認為,特定區域的大腦皮層控制著具體的語言功能,某個腦區如果發生障礙就會引起某種與之相聯繫的語言功能的喪失,比如布羅卡區和維爾尼克區的損傷會分別影響到語言的表達功能和聽覺認知功能。
青春期後才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人,其第二語言學習區域就位於大腦的布洛卡區,距離母語學習區大約有9毫米的距離,而從2-4歲就開始學習第二、第三語言的兒童,其第二語言學習區域和母語學習區域幾乎是重疊的。研究表明,語言的刺激能夠有效促使腦細胞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出現大腦皮質增厚,皮層神經迴路更加複雜,樹突分枝增多或延長,灰質體積增加,白質密度增大等大腦發育現象,這些現象通俗講就是使人更加聰明。
隨著中國在全球社會影響力的不斷提高,中國與世界的交融也越來越廣泛,兒童的第二語言第三語言學習越來越受到家庭、學校及社會的重視。對兒童來說,多語言學習已經不僅是一種溝通交流的工具,它更能有效的促進兒童腦功能的開發和完善,尤其在認知世界、社會行為等各個方面影響兒童的成長發育。經過長期的跟蹤研究發現,接受單一語種學習的孩子比身處多個語種環境下學習成長的兒童在認知度、注意力、控制力、思維邏輯等多方面不能表現出明顯優勢。
克萊爾.克拉姆契明確指出,語言學習者通過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有助於提升文化「移情」能力,走向一種既不同於母語文化,又區別於外國語文化的「第三種位置」從而達到一種比較和互鑑的「超文化」新境界。因此,對於多語教育而言,在開發兒童全腦發育的基礎上,遵循生理成長規律,促進兒童啟發智力,認知世界有著更加明確的發展方向。
孩子的教育和健康安全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同時,社會發展在更多時候既是共同包容的,又是激烈競爭的。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全腦開發關係著民生質量,科學教育影響著國家發展。兒童的健康成長,不可能靠某個家庭、某個學校、某個組織單方面完成,因此也希望可以多跟大家學習交流,共同探討,讓我國的腦開發事業朝著更加健康、安全、科學、有序的方向發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北京華嘉專修學院」作者:何志強。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如有侵權,馬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