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葉錚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英爽團隊和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周曉林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認知心理檢測和神經心理評估等技術,發現丘腦底核的異常激活是新發帕金森中序列工作記憶損傷的神經基礎。
-
腦科學日報:人類大腦的驚人可塑性;怎樣讓大腦保持最佳狀態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葉錚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張英爽團隊和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周曉林研究組合作完成。然而,有些人天生就沒有胼胝體,但他們的大腦竟然在如此不利條件下,開闢出了一條適應之路。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神經科學家Vanessa Siffredi和同事揭示出,缺乏胼胝體的兒童的大腦可塑性甚至更深。研究表明,在那些缺少胼胝體的人中,大腦會重新布線,並創建全新的連接路徑,通過其他大腦區域重新分配信號,通過中腦和前腦保持通信流過鴻溝。
-
航天人為何關注腦科學?
確切的說腦科學與整個自然科學領域都有關係,而且與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社會科學也密不可分。也就是腦科學已經不限於人腦本身。大腦本身的研究不能局限大腦本身,因為沒有感官信息傳遞,大腦與外界斷絕,這就無法研究。另外,人是有意識的,與動物不同,而意識的研究至今沒有解決,這說明大腦本身的研究,還與其他因素有關,這就是人的心,這是不是靈魂需要證實?
-
腦科學日報:大腦用多久記住一個新單詞?意識解離是什麼?
2,Science Immunology:單細胞測序揭示腦脊液免疫環境來源:生物通儘管存在血腦屏障和血-腦脊液屏障,但T細胞通過腦脊液(CSF)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監控著其中的病原體。與此同時,T細胞也可能導致神經炎症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MS)。
-
吳華:教育本質上是對大腦的塑造,每個教室都是一個腦科學實驗室
包括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等在內的國內外專家跨界研討腦科學知識和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與發展。教育就是對大腦的塑造在整個論壇中,一個被反覆提及的觀點是:教育的本質就是對人腦的塑造,尊重教育規律在很大意義上就是尊重腦的發育發展規律。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楊雄裡教授在發言一開始就提出:教育從本質上是對大腦的塑造。
-
【腦科學與教育】看「腦科學」引發的課堂與學習模式改變
腦科學的研究最為關鍵的領域還在於塑造人腦本身,而教育的實質其實就是在發展和建構我們的大腦。今天,現代化的教育已經無法脫離對腦科學的研究。任何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品質的提升;任何一項知識的獲取、合作的建立、行為的變化、情緒的調節;以及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反應力和自控力的養成都與腦科學密不可分,其背後都是對大腦的深層認識與科學塑造。
-
江蘇「大腦計劃」呼之欲出 搶佔人類腦科學研究制高點
本報訊 「發達國家競相投巨資探究人類大腦,江蘇作為發達省份,應儘快啟動大腦計劃,搶佔人類腦科學研究制高點。」這是參加9日在南京郵電大學舉行的江蘇大腦計劃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們達成的共識。 此次江蘇大腦計劃研討會,吸引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市腦科醫院等高校和醫療單位參與。
-
匯創新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在滬發布,描繪大腦「地圖」
匯創新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在滬發布,描繪大腦「地圖」 2020-09-09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大咖講述腦科學與人工智慧—新聞—科學網
所幸的是,在近5年至10年間,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研究大腦的技術手段也越來越趨向多樣化。現代腦科學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在短時間內得到了蓬勃發展。 實時腦成像: 幫助把控「走神」的注意力 布朗圍繞實時腦成像技術,為現場聽眾解讀了意識、思維、注意力等大腦的種種奇妙「密碼」,展現了人類大腦思維優化的無限可能。 注意力是布朗一直以來的研究重心。他說,從學習到工作,注意力在人類社會各個領域中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
深圳先進院腦信息中心:探索腦科學「信息化」 致力基礎前沿研究
探索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是人類科學研究最偉大的挑戰之一。大腦的內部究竟是何模樣?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認知研究所(簡稱「腦所」 )和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新成立的腦信息中心(簡稱「中心」),同時也是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在深圳建設的分中心,就正是一支孜孜探索這些問題答案的腦科學交叉研究團隊。
-
腦科學認知史|所有的心裡都發源於大腦,但大腦是探究人性的禁區
另一位來自「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的醫生弗朗茨·約瑟夫·加爾(Franz Joseph Gall)在巴黎出版了一本《關於一般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的解剖學和生理學,根據顱骨構成的觀察,了解人與動物的若干智力稟賦與道德傾向的可能性》。正式為積攢了10年內功的「顱相學」奠基,奏響了19世紀最激進的腦科學狂想曲。
-
我國設立首個腦科學本科專業!一文了解什麼是「腦科學」?
科技日報重磅喜訊!國內高校將首次在腦科學領域展開本科生教育。近日,浙江大學成立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擬設生物醫學(神經科學方向)和臨床醫學(神經精神醫學方向)兩個方向,這填補了本科神經科學專業的空白。腦科學,是目前最具挑戰性的前沿學科之一。「腦科學研究的規模和需求已經大大超過了眾多的一級學科。
-
X-Brain:大腦與意識之間的解釋鴻溝與物理難題
物理、化學和生物可以解開大部分關於生命的謎題,但卻無法闡明大腦和「感覺」這種主觀感受之間的關係,哲學家通常將後者稱為感受質(qualia)。意識通常被理解為人自覺擁有的想法,記憶和認知。 專家們不知道人類意識是如何產生的。然而,他們在如何定義它的各方面問題上通常意見一致。
-
腦科學日報:突觸形成和樹突發育的關係;人類大腦會因分形而愉悅
Mater:生物材料和3D生物列印策略用於構建膠質母細胞瘤和血腦屏障模型來源:奇物論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陳紹琛教授對生物材料和3D生物列印策略在構建膠質母細胞瘤和血腦屏障模型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介紹。作者在文中綜述了目前3D生物列印的GBM和血腦屏障模型,介紹了GBM和血腦屏障的微環境成分和用於模擬原生組織的相關生物材料以及實現模型製備的相關生物列印策略。
-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他把大腦帶回家後浸泡在防腐藥劑裡,然後用樹脂凝固,再切成大約200片。但由於條件的限制,在43年的時間裡,他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研究成果。在帶著大腦跑遍幾乎整個美國後,他把愛因斯坦的大腦還給了普林斯頓大學醫院。隨著科技的發展,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進展。據研究表明,愛因斯坦的大腦比常人的要小。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1,大腦,很複雜! 來源:原理 南佛羅裡達大學Salvatore Domenic Morgera教授團隊將生物工程研究集中在了大腦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上。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1,大腦,很複雜!來源:原理南佛羅裡達大學Salvatore Domenic Morgera教授團隊將生物工程研究集中在了大腦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上。團隊的整體目標是科學地解釋所有在認知任務中激活不同大腦區域的連接,這些連接包括了解剖學上的物理連接,以及更為複雜的「無線」連接。
-
各國紛紛搶佔「大腦制高點」,我國如何發展特色腦科學?
腦科學是二十一世紀最富有挑戰性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是引領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及科技革命的前沿技術。腦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的健康、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及新型信息產業的發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國際科技競爭的重要戰略領域。但是,腦科學研究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而且單單是神經系統層面上對大腦的認知都還存在著大量的問題。
-
浙江大學發布「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十大科學問題
浙江大學發布「意識、腦與人工智慧」十大科學問題2018年9月,浙江大學發布「雙腦計劃」,布局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會聚研究,聚集全校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物質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眾多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啟探索腦認知、意識及智能的本質和規律。
-
《大腦的故事》:腦科學領域的《時間簡史》
《西部世界》的熱映,使很多人對大腦產生了興趣。我們是如何感知世界的,意識來自何方,決策的機制是什麼,機器人會有自我嗎?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書單:《認知神經科學》、《腦與意識》、《思考,快與慢》、《人工智慧簡史》、《失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