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新證據!丘腦是編碼記憶的關鍵腦區

2020-11-15 腦科學圈

速讀

大腦皮層收集感覺信息進行編碼。為了感知環境並與其互動,我們必須在大腦中結合已存儲的經驗和個人當前目標來解碼這些感覺信號。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團隊確定了丘腦是編碼過去經驗的關鍵腦區。


丘腦在大腦中的解剖位置,紅色區域


導讀

感覺皮層是記憶的重要基礎,儘管其與丘腦有很強的聯繫,但丘腦在記憶中的直接作用還不清楚。本文研究人員藉助在體雙光子鈣成像、光遺傳學、病毒示蹤技術、全細胞膜片鉗記錄和計算模型等手段,發現丘腦部分高級區域(High-order Thalamus)是聯合學習所必須的,不僅傳輸與習得行為密切相關的大腦信號,還受制於局部突觸前抑制。

丘腦的全腦連接

丘腦皮質聯繫是聯合學習的關鍵神經環路

我們的大腦對外界的精準感知需整合外部感覺信號與內部神經衝動,並與先前獲取的刺激信息密切相關。儘管數十年來的工作已經證實感覺皮層如何處理物理刺激信息,但大腦對自上而下的記憶編碼了解甚少。大腦皮層第一層L1是自上而下信息輸入的重要區域,如丘腦部分高階腦區,因此很可能是信息整合的關鍵節點。

為了探究丘腦皮質(Thalamocortical)連接在記憶中的作用,德國弗萊堡大學醫學院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腦科學研究所的雙聘教授Johannes J. Letzkus研究團隊以聽覺皮層為研究對象,發現較高階的內側膝狀體(High-order medial geniculate, HO-MG)在自上而下的聯合學習中起關鍵作用。該研究成果與2020年11月13日在線發表在頂級期刊《Science》雜誌上。

來源於Science雜誌


聽覺皮層L1主要接受內側膝狀體自上而下的輸入

研究人員通過光遺傳學、病毒示蹤技術等技術特異性標記聽覺皮層L1的輸入來源,證實HO-MG是聽覺皮層L1主要的自上而下的投射來源。自上而下的輸入主要傳遞來自高級皮層區域的反饋信息,因此作者使用雙位點注射Cre依賴性逆行狂犬病毒進行定位追蹤發現專門針對於聽覺皮層投射HO-ME神經元的全腦輸入信息,包括大腦皮層、上丘的中層和深層區域、下丘等。因此,HO-MG是將整合的信息傳遞到聽覺皮層L1的關鍵區域。

HO-MG將經驗依賴性的信號投射到聽覺皮層L1

為了直接驗證HO-MG的投射輸入是否將與記憶有關的信息傳遞到聽覺皮層,研究人員訓練小鼠進行'判斷威脅條件'行為訓練來建立聽覺刺激與經驗的關聯。結果表明,HO-MG將聲音的行為相關信息傳遞給聽覺皮層L1,並取決於先前的經驗。該結果突出了HO-MG在記憶形成和傳輸中的核心作用。


HO-MG是聽覺聯合學習的關鍵腦區

相較於HO-MG自上而下的信息輸入,作者接下來想驗證是否HO-MG的信息輸入也編碼了自下而上的抑制作用。通過不同強度的噪音刺激訓練小鼠進行類似的'威脅判斷'行為,結果表明小鼠行為表現隨著刺激強度的增加而降低,意味著在訓練過程中自上而下的控制逐漸減少,進一步證實HO-MG是相關聽覺記憶的關鍵腦區。

研究意義

該研究提供了高級丘腦在自上而下的經驗依賴性記憶中起關鍵作用的直接證據。本文通訊作者Letzkus教授接受採訪時,表示:"這種自上而下的信號在自閉症或精神分裂症等許多腦部疾病中都受到幹擾。我們的希望是,目前的結果能讓人們深刻地理解這些機制為未來的應用提供理論指導''。


參考資料:

M. Belén Pardi, et al, A thalamocortical top-down circuit for associative memory, Science, 2020. 370 (6518): p. 844-848. DOI: 10.1126/science.abc2399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8/844

相關焦點

  • Science重磅新發現:這個腦區也能影響記憶
    到目前為止,海馬體被認為是負責記憶的最重要的腦區,其他區域只作為輔助。然而,1月13日發表在《科學》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稱為內嗅皮層的腦區在記憶中起著新的獨立作用。 由奧地利科學技術協會(IST Austria)的 Jozsef Csicsvari 教授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表明,在大鼠中,內嗅皮層重現與海馬體輸入無關的運動記憶。
  • 頂刊腦訊-第46周 神經編碼的抽象幾何學
    第46周導讀1、Science | 丘腦是編碼記憶的關鍵腦區的新證據>5、Nature | 初級視皮層方向選擇性的空間連接特徵Science | 丘腦是編碼記憶的關鍵腦區的新證據大腦皮層收集感覺信息進行編碼。
  • 頂刊腦訊-第46周 長時程記憶的基因表達機制
    第46周導讀1、Science | 丘腦是編碼記憶的關鍵腦區的新證據2、Cell | 視覺皮層GABA能神經元的重新分類3、Cell | 神經編碼的抽象幾何學機制4、Nature | 長時程記憶的基因表達機制5、Nature | 初級視皮層方向選擇性的空間連接特徵Science | 丘腦是編碼記憶的關鍵腦區的新證據大腦皮層收集感覺信息進行編碼。
  • Science:大腦如何形成感官記憶
    一項新研究將丘腦區域確定為編碼新皮層過去經驗的關鍵信號源大腦會對我們的感官系統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編碼。然而,為了感知我們的環境並與之進行建設性的互動,需要在我們以往的經驗和當前目標的背景下解釋這些感官信號。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的研究小組組長Johannes Letzkus博士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已經確定了這種依賴經驗(experience-dependent)自上而下的關鍵信息源。該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
  • 大腦存在一個動態評估外界信息重要性的關鍵腦區——丘腦室旁核
    大腦存在一個動態評估外界信息重要性的關鍵腦區——丘腦室旁核 2018-10-31 15:28:09 來源:中國科學報 周末該在家看書還是出去K歌?寒冬將至,該堅持健身還是涮個火鍋?每天,人們都會面臨上百種選擇。
  • Science|華大基因聯合瑞典科學家構建大腦的蛋白編碼基因圖譜
    2020年3月6日,由卡羅林斯卡學院、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和華大等團隊合作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An atlas of the protein-coding genes in the human, pig, and mouse brain(人類、豬、小鼠大腦中的蛋白編碼基因圖譜)。
  • Science:揭示記憶儲存在印跡神經元突觸中
    隨後,在20世紀40年代,加拿大心理學家Donald Hebb提出當神經元編碼記憶以及在共活化記憶或印跡之間形成的連接(也被稱作突觸)時,神經元就得到強化了---這一理論被廣泛地轉述為「一起放電的神經元連接在一起(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這兩種觀點已成為記憶研究的基石---並且在它們首次出現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已經積累了大量支持它們的證據。
  • 科學家利用人工智慧,首次確認了50個新行星
    這些發現共同為MPC子區域在識別獨特實體中的特定作用提供了明確的證據。視覺反應性丘腦後神經元丘腦被廣泛認為是處理來自各個大腦區域的信息並將其傳播到其他大腦區域的腦區,在感知覺和運動執行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Science:新皮質在記憶形成中的門控假說
    記憶形成之後會被轉移到皮層長期儲存,這期間的神經機制一直以來是研究者們試圖解釋的謎團。內側顳葉和新皮質之間的大腦結構之間的信息傳遞在學習記憶中至關重要。然而,新皮質結構中與記憶儲存的腦區分布廣泛,給進一步解釋環路機制帶來了困難。近日德國柏林洪堡大學Matthew E.
  • PNAS:新技術助力深部視覺皮層的功能超聲成像|056期
    這些發現共同為MPC子區域在識別獨特實體中的特定作用提供了明確的證據。視覺反應性丘腦後神經元丘腦被廣泛認為是處理來自各個大腦區域的信息並將其傳播到其他大腦區域的腦區,在感知覺和運動執行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陳根:交織著「記」與「忘」的記憶,是如何發生的?
    記憶涉及的信息獲得、儲存和提取的多個過程,同時決定了記憶需要不同的腦區協同作用。一般認為,記憶的生理基礎與新皮質和海馬體有關。第四層則更多為顆粒性細胞,胞體較小而密集,負責接收丘腦傳遞的感覺信號。第五層和第六層負責傳出信號,其中,第五層包含了最大的椎體細胞,將軸突投射到其他不同的腦區。第六層除傳出信號外,也接收丘腦傳入的反饋信號。新皮質記憶結構化的知識,存儲在新皮質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中。
  • Neuron:清華郭增才系統繪製清醒小鼠皮層-丘腦功能性投射圖譜
    》(Mapping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rom the dorsal cortex to the thalamus)的研究論文,開發了腦區間功能性連接的高通量構建方法,繪製了清醒小鼠背部皮層區域到丘腦的功能性連接圖譜,發現了各皮層腦區對丘腦不同區域的因果性影響,確立了皮層-丘腦-皮層通路在大腦信息處理中的重要作用
  • Science:海馬體之外還有形成記憶的新系統
    2017年1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直到現在,海馬體仍然被認為是與形成和喚醒記憶有關的最重要腦部區域,其他區域只起到次要作用。但是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腦部的內嗅皮質區域在其中發揮著新的獨立作用。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大鼠的內嗅皮質能夠進行運動記憶的重放不需要經過海馬體。當空間記憶形成,內嗅皮質區域的細胞特別是網格細胞會發揮導航系統一樣的作用。它們為海馬體提供位置信息並提供一些動物移動距離和方向的提示,大鼠通過海馬體內形成的神經元網絡編碼位置和移動信息。
  • Neuron | 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
    由於研究已知海馬無法接受來自視網膜細胞的直接投射,接下來作者推測光療對海馬功能的調控作用應由可編碼光信息的腦區所介導。為了驗證此假設,作者首先通過c-Fos mapping實驗在全腦尺度深入分析了哪些與海馬功能調節相關的腦區可被光療刺激所激活。
  • Science:發現情景記憶開始形成的時間
    2019年1月12日/生物谷BIOON/---形成和儲存記憶的能力是如何和何時產生的是神經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大腦發育的三個不同階段,而且這三個不同的階段是在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形成之前發生的。
  • Cell:研究揭示大腦工作記憶新圖譜
    2020年10月1日訊/生物谷BIOON/---在《細胞》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提供了證據,表明工作記憶並不是整齊地局限在一個大腦區域,而是需要至少兩個大腦的同步活動。這一發現挑戰了人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工作記憶只是大腦一部分的假設,並有助於科學家查明其遺傳和機制基礎。
  • 2020年3月6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1.Science:科學家開發出能有效區分細胞中新舊基因轉錄物的新方法doi:10.1126/science.aax3072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胡布勒支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來評估基因轉錄物的產生和降解是如何被調節的,研究者發現,細胞能利用不同的策略來控制轉錄物拷貝的數量,其是細胞正常發揮功能不可或缺的
  • 由內而外:大腦如何形成感覺記憶
    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由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研究小組組長約翰內斯·萊茨庫斯(Johannes Letzkus)博士領導的一組科學家,已經確定了這種自上而下的經驗依賴信息的關鍵來源。 新皮質(neocortex)是人類大腦中最大的區域。
  • Science連發3篇論文:記憶提取機製取得重大進展,關於海馬尖波漣漪
    海馬結構異常或者切除海馬都會導致情景記憶受損。著名的雙側海馬切除的癲癇病人H.M.在術後無法形成新的情景記憶。海馬硬化或者萎縮也是在家門口迷路的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一種重要臨床診斷指標。 近年來,諸多研究確認了海馬在記憶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關於海馬究竟如何幫助我們回憶看過的風景,見過的人和經歷的事仍存在很多不同的解釋。
  • 丟失的記憶能否找回,這一點很關鍵
    男子失憶30年因觀看疫情新聞找到家人  丟失的記憶能否找回,這一點很關鍵  近日,因腦部受傷已經失憶30年的打工者朱家明偶然在收看疫情新聞時,忽然想起了家鄉和親人的相關信息,並在民警的幫助下找到了自己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