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華大基因聯合瑞典科學家構建大腦的蛋白編碼基因圖譜

2021-01-15 BioArt生物藝術

大腦是哺乳動物體內最複雜的器官,具有多種多樣的生理機能,錯綜複雜的細胞結構以及極為豐富的基因表達。在不同腦區、細胞和亞細胞層面鑑定大腦的分子構成,必將推進我們對正常和患病狀態下大腦功能的認識和理解。

2020年3月6日,由卡羅林斯卡學院、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和華大等團隊合作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An atlas of the protein-coding genes in the human, pig, and mouse brain(人類、豬、小鼠大腦中的蛋白編碼基因圖譜)。該研究基於多種轉錄組學方法和抗體圖譜技術,對大腦不同區域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子解析,並且提供了高質量的蛋白編碼基因的分子圖譜,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人類蛋白圖譜(The Human Protein Atlas,HPA)是一個大規模研究項目,旨在結合轉錄組學與蛋白組學,探索不同細胞、組織和器官的轉錄本和蛋白質的空間表達水平。目前,HPA下的組織圖譜(The Tissue Atlas)僅僅包含有限的幾個人類大腦區域(大腦皮層、海馬、尾狀核和小腦)的數據。正因如此,我們迫切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從而增進對於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動力學背後複雜的分子過程的理解。

該研究成功地構建了哺乳動物大腦的基因圖譜,是對現有的若干個大腦圖譜項目的重要補充。為了確定大腦在不同系統發育順序上的差異和相似性,研究涵蓋了三個物種的表達譜:靈長類動物(人)、偶蹄目(豬)和齧齒目動物(小鼠)。研究的重要部分之一是將蛋白圖譜和轉錄組數據相結合,對小鼠大腦多個區域的特定蛋白進行了深入研究。所有數據——包括高解析度圖像和元數據——全部公開以便後續研究。

研究團隊首先對GTEx、CAGE和HPA資料庫的人轉錄組數據,以及豬和小鼠的轉錄組數據進行了歸一化,從而消除批次效應,便於進行比較分析。團隊利用UMAP(The Uniform Manifold Approximation and Projection,一種降維算法)分析不同腦區間的基因表達模式,並藉助現有的HPA腦圖譜數據,將豬和小鼠的轉錄組數據一對一地對應到人的同源基因上。三個物種的大腦均被劃分成10個區域,分別是嗅球、大腦皮質、海馬體、杏仁核、基底核、下丘腦、丘腦、中腦、腦橋和延髓,以及小腦。

聚類結果顯示,三個物種的腦幹區(中腦、丘腦、腦橋和延髓)的基因表達較為接近,與下丘腦的差異也較小,而大腦皮質、海馬體和杏仁核互相之間更為接近。為了確定不同腦區的分子特徵,研究團隊根據基因表達特異性進行了分類。在三個物種中,小腦都是包含最多特異性上調基因的腦區。為了進一步分析不同物種間上調基因的差異,研究人員按大腦結構進行了劃分:大腦、下丘腦、腦幹和小腦。圍繞這些上調的基因,分層樹分析支持了先前的大腦結構理論,下丘腦和小腦被聚類到了一起,與此同時腦幹和大腦也聚類到一起。

圖1.三個物種不同腦區的基因表達特徵

研究團隊鑑定出537個不同腦區高表達的基因,包括人們較為熟知的甘丙肽、催產素、加壓素編碼基因(下丘腦),TBR1、SATB2和NEUROD6等轉錄因子(大腦),Hox基因(腦幹)等,也有一些高表達基因的功能尚待進一步的探索。對這些基因的表達進行物種間的比較帶來了許多新發現,比如,由中間神經元細胞表達的轉錄因子TFAP2B在三個物種間有著相似的表達,而促泌素(secretagogin,SCGN),一種在嗅球中表達的鈣結合蛋白,在人小腦的星狀細胞中也有表達,而在豬和小鼠中則沒有。這些差異表達基因可能與大腦的某些功能相關聯。

圖2.物種間的基因表達比較

大腦功能的實現有賴於不同類型的、具有不同「化學表型」的神經元構成的複雜迴路。研究人員分析了三個物種細胞識別基因的分布情況,包括:1053個轉錄因子;與神經遞質生成、運輸和清除相關的63個相關基因;以及118個已知的神經遞質和神經肽的受體的基因。某些轉錄因子在物種間是高度保守的,如EMX1和BHLHE22。而某些則在物種間差異較大,如NEUROD1作為小鼠小腦發育的關鍵基因之一,不僅在小腦,而且在豬和小鼠的視網膜細胞中也有表達,人視網膜細胞則沒有。

圍繞神經遞質產生和運輸的相關基因,研究人員發現負責合成神經遞質的酶在三個物種的分布較為相似,體現出哺乳動物大腦構成的保守性,而少數例外情況,也即不同物種間的差異,可能會為神經藥理學研究提供一些線索。比如和目前至少30%處方藥的作用機制密切相關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s)的相關基因,在三個物種間的表達模式存在差異,因此在新藥研發的動物實驗中應該加以考慮。

圖3.哺乳動物大腦中細胞識別基因的表達譜

研究人員對大腦相對於全身其他組織/器官的基因表達進行了比較分析,分為腦組織上調基因、其他組織上調基因和低組織特異性基因。對於公認的420個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的特徵基因(signature gene)的分析表明,這些基因在其他組織也可能有高表達,在相關的研究中應該採取更為全面與整體性的視角。

圖4.大腦中特徵基因在全身各組織的表達

總而言之,該研究結合轉錄組學、蛋白圖譜等多維度數據,對人、豬、小鼠腦中的編碼基因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解析。人類大腦圖譜的構建,將為全世界研究者提供更為豐富的數據資源,以利於對哺乳動物大腦的基因組學研究和進一步探索。

相關焦點

  • Science:對人類血細胞中的所有蛋白編碼基因進行全基因組轉錄組分析
    2019年12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在臨床和研究環境中,血液都是對人類進行分子分析的主要來源,並且是許多治療策略的目標,這突顯了需要對構成人類血液的細胞進行全面的分子圖譜構建。人類蛋白質圖譜計劃(www.proteinatlas.org)是一個開放式資料庫,旨在通過整合各種組學技術(包括基於抗體的成像)來繪製所有人類蛋白的圖譜。
  • 華大海洋聯合發表匙吻鱘基因組染色體圖譜
    近日,華大海洋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次成功破譯了鱘形目、匙吻鱘科、現存唯一物種匙吻鱘(Polyodon spathula)的全基因組序列,構建了首個匙吻鱘高質量染色體圖譜,揭示了鱘魚特有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早期脊椎動物的染色體進化和骨骼礦化機制
  • 華大基因幫丹麥人構建了基因組序列與變異圖譜
    ,華大基因、哥本哈根大學、奧胡斯大學和丹麥科技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合作,共同完成了丹麥人泛基因組項目。中國網 圖丹麥人泛基因組項目起始於2012年初,旨在建立基於丹麥人的基因組序列與變異圖譜,為丹麥國家基因組二期項目作鋪墊。由丹麥政府、各院校、國家基金會與華大基因共同投資支持該項目的設立,並搭建起了以丹麥為中心、輻射歐洲的大型測序平臺。該平臺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緊鄰哥本哈根大學和丹麥國立醫院,歐洲華大基因總部也設立於此。
  • 兩篇Science論文構建出胎兒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的人類細胞圖譜...
    2020年11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在兩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和布羅特曼-巴蒂精準醫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構建出兩個細胞圖譜,用於追蹤人類細胞類型和組織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和和染色質可及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也譯為染色質可訪問性)。
  • 人、豬、鼠大腦蛋白質圖譜問世,進攻人類科學最後的前沿
    今天 Science 雜誌發表了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研究團隊一份關於大腦中所有蛋白質表達圖譜的重磅成果。為了增加對大腦及大腦疾病的神經生物學的基本了解,研究人員對人、豬和小鼠大腦的主要區域進行了全面的轉錄組分析。
  • 首次構建出人類大腦皮層神經發生的基因調控圖譜
    2018年1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構建出人類神經發生(neurogenesis)的基因調控圖譜,其中在神經發生中,神經幹細胞轉化為腦細胞並且大腦皮層在尺寸上擴大。他們鑑定出調控我們的大腦生長並且在某些情形下為在生命後期出現的幾種大腦疾病奠定基礎的因子。
  • 迄今最大人類基因組編碼蛋白互作圖譜問世
    原標題:迄今最大規模的人類基因組編碼蛋白間直接相互作用的圖譜問世   迄今最大人類基因組編碼蛋白互作圖譜問世   可用於預測與癌症相關的新基因   科技日報多倫多12月1日電 (記者馮衛東)據最新一期《細胞》雜誌報導,由加拿大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繪製出了迄今最大規模的人類基因組編碼蛋白間直接相互作用的圖譜
  • 華大等機構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研究成果登《Nature》封面
    2020年11月12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團隊、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在《自然》(Nature)上同期以封面形式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最新研究結果。
  • Science:首次在體內繪製tRNA基因適應度景觀圖
    擁有一種準確地告訴你多種流感病毒毒株如何進化的詳細圖譜將是非常有益的。構建這種類型的圖譜是研究一種被稱作適應度景觀(fitness landscape)的概念工具的進化生物學家的目標,其中適應度景觀提供一種可視化觀察和預測進化的方法。自從20時間30年代群體遺傳學家Sewall Wright首次提出以來,適應度景觀的觀點就已非常流行。
  • 跨越1.8億年構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基因組圖譜 Nature發表論文...
    記者今日獲悉,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近日聯合中外多國科學家,繪製出鴨嘴獸和針鼴的高質量基因組,並據此與人、有袋類動物、鳥類和爬行類等多種動物基因組進行比較追溯,最終跨越1.8億年,首次成功構建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已於北京時間1月7日發表於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
  • 中國科學家首次構建高效節水穀物糜子全基因組精細圖譜—新聞...
    讀懂糜子的「初心」
  • 繪製鞍帶石斑魚基因組精細圖譜
    中國水科院黃海水產所等
  • "千人基因組計劃"鎖定高精度遺傳變異圖譜
    由中國、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協作組日前在深圳、倫敦和華盛頓同時宣布啟動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該計劃最終將得到一張精度很高而且覆蓋整個人類基因組的遺傳變異圖譜,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快地精確鎖定與疾病相關的基因變異點。作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延續和發展,千人基因組計劃將成為基因組科學研究向臨床醫學邁進的重要轉折點。
  • 蘭科中心與華大基因正式籤約蘭科植物基因編輯項目
    央廣網深圳7月24日消息(記者李強)近日,國家蘭科中心(簡稱「蘭科中心」)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簡稱「華大基因」)正式就「蘭科植物基因編輯——模式蘭科植物開發項目」進行籤約。但是目前為止,對蘭科植物相關基因的功能研究仍然十分匱乏,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遺傳轉化效率及基因敲除手段的制約,當下的基因編輯技術可實現對目的基因的精確敲除、插入或修飾,其在蘭科植物中的成功應用將極大地推動蘭科植物在基因功能研究及新品種培育研究等方面的發展。
  • Nature:中外科學家首次重建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7日消息,北京時間2021年1月7日,Nature刊發了一項重磅研究成果: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外多國科學家,首次成功構建出了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
  • 華大海洋聯合發表大口黑鱸染色體水平基因組圖譜
    近日,華大海洋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完成了大口黑鱸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精細圖譜的繪製和遺傳解析,研究論文正式發表於國際重要學術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圖1)。
  • 基於ATAC-Seq、HiCHIP數據構建大腦表觀遺傳圖譜
    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科學家們已經鑑定出了數千個與這兩類疾病相關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但這些SNP大多處於基因組的非編碼區域,因此難以確定其功能。染色質可及性和三維基因組構象,繪製了成年人類大腦的多組學表觀遺傳圖譜。
  • 剛解鎖石斑魚基因精細圖譜,島城科學家又破譯大毛蛤「基因天書」
    該研究利用第二、三代測序和Hi-C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構建了國際上首個染色體水平的蚶科動物基因組參考圖譜。研究揭示魁蚶基因組大小為885 Mb,Scaffold N50達到45 Mb,利用Hi-C技術成功將99.35%的組裝序列掛載到染色體上,經進一步分析發現魁蚶基因組中重複序列高達408 Mb,佔基因組總長的46%。
  • 基因檢測助力精準醫療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華大基因聯合實驗室掛牌成立
    華大基因聯合實驗室落戶珠海未來珠海或可實現預防或幹預三成出生缺陷疾病羊城晚報訊 記者黃珏報導:6月13日,華大基因聯合實驗室在珠海中大五院掛牌,這是除深圳基地之外廣東首家聯合實驗室,該聯合實驗室建立之後,未來珠海或可實現預防或幹預三成出生缺陷疾病。
  • 2020年3月6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1.Science:科學家開發出能有效區分細胞中新舊基因轉錄物的新方法doi:10.1126/science.aax3072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胡布勒支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來評估基因轉錄物的產生和降解是如何被調節的,研究者發現,細胞能利用不同的策略來控制轉錄物拷貝的數量,其是細胞正常發揮功能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