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等機構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研究成果登《Nature》封面

2020-11-23 大洋網

2020年11月12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團隊、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在《自然》(Nature)上同期以封面形式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最新研究結果。研究團隊發表了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同時通過這一數據建立了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的新方法,並基於這一新方法闡明高密度物種取樣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為深入了解基因組多樣性演化奧秘提供了契機。

建立無參考序列的基因組比對算法Cactus

傳統的比較基因組學分析依賴於某個基因組作為參考序列建立全基因組比對,進而開展相關的比較分析。這一方法存在兩個弊端,一是因為受制於參考基因組而無法識別出其他物種特異序列或者其他物種之間的差異序列,二是因為只獲取單拷貝同源區域而丟失了由分支特異複製事件所帶來的一比多或多比多的同源區域。在多物種比較分析中,由於基因複製、序列丟失或獲得、染色體結構變異等事件存在的情況下,如何獲取更真實且全面的序列同源關係用於後續系統發生關係的解析和比較基因組學相關分析尤為關鍵。

針對此問題,研究團隊建立了適用於多物種且無參基因組的比對算法——Cactus。該算法基於預設的物種關係樹,將複雜的多序列比對問題分解到物種分支上,對每個分支上的物種開展兩兩比對並構建出其祖先基因組序列,而後再基於祖先序列將更多分支的物種基因組排比在一起,從而構建出無參考序列的多基因組比對信息。

這一方法成功地解決了現有多序列比對軟體的弊端,也極大地提高了跨物種的比對效率,減少了由於與參考物種遺傳距離差異引起的比對偏好和序列丟失。例如,363隻鳥類基因組構建的全基因組比對序列總長為981Mb,比之前以雞和斑胸草雀為參考基因組構建的48隻鳥類全基因組比對序列在長度上提升了149%。深圳國家基因庫張國捷教授和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Benedict Paten共同為文章的通訊作者。

高密度物種取樣覆蓋鳥類92%的科階元

無參的全基因組比對數據集為全面解析鳥類遺傳多樣性特徵的演化歷程和分子遺傳機制提供了全新的切入點。在另外一篇文章中,研究團隊藉助Cactus這一算法的優勢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同源基因集合,還開發了一套鑑定任意演化分支特異獲得和丟失序列的方法,從而完整描繪出鳥類物種譜系基因組動態演化圖譜。

研究發現這些動態變化的基因組區域往往存在一些分支特異基因或調控元件,可能與物種特異性狀的起源和演化有關。比如,雀形目鳥類基因組多出一個生長激素基因的拷貝。雀形目中的鳴禽丟失了Cornulin 基因,該基因所編碼的蛋白主要位於食管和口腔上皮細胞,其缺失可能會引起食管上皮的黏彈性特性發生變化,進而使得食管上部直徑可以產生快速變化來調整的聲道,這可能與其多樣化的純音發聲演化有關。

此外,研究發現基於高覆蓋度的物種取樣的基因組比較分析顯著提高了對基因組序列保守性的檢驗效力,實現了在單鹼基分辨度下的自然選擇壓力分析。相比於53個物種的比較分析,363個物種計算得到的單鹼基保守位點從2.1%上升到13.2%。

「在少量物種的比較分析中,我們只能通過嚴格篩選演化速率近乎為0的基因組區域作為超保守區域,因此只能檢測出受到強烈自然選擇的基因組區域。而高覆蓋度的物種比較分析可以極大提高對基因組選擇壓力的檢測靈敏度,以鳥類現有數據來看,我們可以在低於中性演化水平50%左右的演化速率下即可檢測出受到自然選擇的區域。」B10K項目發起人之一、來自深圳國家基因庫、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和哥本哈根大學的張國捷教授強調說,「這些區域可能在演化過程中由於在某些物種分支上提供特殊適應性功能,從而受到較弱的自然選擇壓力。因此這些區域對揭示物種類群的分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於萬種鳥基因組學計劃

鳥類是物種最豐富的動物群體之一,它們幾乎出現在世界上的每一個棲息地。它們是第五次物種大滅絕後倖存下來的唯一的恐龍譜系,在適應性大爆發後演化出超過10500個物種,展現出多樣的生態、形態和行為特徵。在全基因組數據中,我們不僅可以找到物種演化歷程的印記,也可以基於此來預示物種的適應潛能。

萬種鳥基因組學計劃旨在構建所有現生約10500種鳥類的基因組圖譜,該項目由深圳國家基因庫、中國科學院、哥本哈根大學、史密森博物館、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以及洛克菲勒大學共同主導。

目前發表的研究成果是該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的最新研究成果。科研團隊從現存鳥類的科階元中選取一個代表性鳥類物種,共計獲得363隻鳥類的全基因組數據覆蓋92%的科階元,其中267個物種的基因組數據為首次發布。

項目所使用的樣品主要來源於全球多個博物館所保存的鳥類組織樣品。其中美國史密森博物館、丹麥自然博物館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自然博物館為該項目貢獻了大部分樣品。這使得研究團隊能夠對一些稀有的和瀕危的鳥類物種進行基因組測序,這將為物種保育提供重要的基因組資源。本研究中,首次發布的267個物種基因組使用華大基因自主研發的BGISEQ-500平臺測序完成。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鮑文娟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楊洪權

相關焦點

  • 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研究結果發布
    本報訊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捷及其團隊,聯合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多家單位,在《自然》以封面形式同期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了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的研究結果。
  • 【中國科學報】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研究結果發布
    【中國科學報】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研究結果發布 2020-11-18 中國科學報 【字體、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多家單位,在《自然》以封面形式同期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了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的研究結果。
  • 登《Nature》封面!華大等機構發表有關鳥類基因組數據研究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 11月12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團隊、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在《自然》(Nature)上同期以封面形式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最新研究結果。
  • 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研究結果發表
    11月12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捷及其團隊,聯合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多家單位,在Nature上以封面形式同期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了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的研究結果。該研究團隊發表了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同時通過這一數據建立了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的新方法,並基於這一新方法闡明高密度物種取樣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
  • 「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獲新進展:已完成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
    中新社昆明11月12日電 (記者 胡遠航)旨在構建全球現生約10500種鳥類基因組圖譜的「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取得新進展。研究團隊已成功發表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同時通過這一數據建立全新的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的新方法,並基於這一新方法闡明高密度物種取樣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
  • 「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獲新進展:已完成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解碼」
    中新社昆明11月12日電 (記者 胡遠航)旨在構建全球現生約10500種鳥類基因組圖譜的「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取得新進展。研究團隊已成功發表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同時通過這一數據建立全新的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的新方法,並基於這一新方法闡明高密度物種取樣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這是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的消息。
  • 華大基因參與發起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
    4月24日,《美國科學院院刊》正式發布「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BP)科研展望文章。華大基因是該項目的發起單位之一,他們稱,這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生命科學領域又一件大事,堪稱生物「登月計劃」。華大基因發起生物登月計劃據科技日報4月25日消息,華大聯合創始人、華大基因理事長楊煥明,華大執行長、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徐訊,深圳國家基因庫副主任張國捷均參與其中。徐訊表示,這一具有裡程碑式意義的項目將幫助我們全面了解地球生命演化的奧秘。
  • ...基因組數據研究登《Nature》封面!進一步揭示基因組多樣性演化...
    2020年11月12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團隊、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在《自然》(Nature)上同期以封面形式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最新研究結果。
  • 人類基因組計劃後,華大基因又發起了一項更宏偉的項目
    文|周夢亞剛宣布將測序儀交由「代工巨頭」富士康生產,華大啟動「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的消息又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生命科學領域又將迎來一件大事——華大基因與美國斯密森尼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項目組聯合發起了「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比人類基因組計劃更宏大的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arth BioGenome Project, EBP)即將啟動,目標是破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因組。
  • 從全基因組水平構建鳥類物種生命樹—新聞—科學網
    首屆萬種鳥類基因組項目研討會
  • 現生鳥類「親戚」關係如何?萬種鳥基因組圖譜提供重要線索
    100多年來,科學家們對現生鳥類物種的分化過程和物種關係樹提出了眾多猜想,然而答案仍莫衷一是。近十年前,隨著一項覆蓋現生約10500種鳥類的萬種鳥基因組學計劃啟動和研究的深入,科學家有望構建起所有鳥類的基因組圖譜,解析鳥類演化的歷程。11月12日,《自然》雜誌以封面論文形式,同期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了該計劃第二階段的研究結果,為深入了解基因組多樣性演化奧秘提供了契機。
  •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華大基因榮獲「2019年度中國最受尊敬企業獎」
    20年前,曾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從事研究工作的汪建與楊煥明、於軍、劉斯奇共同創辦了華大基因,並於同年9月成功申請到人類基因組計劃1%的基因測序任務。1999年9月9日,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宣布成立,並代表中國承擔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1%的任務。從這時開始,一張「為了祖國的榮譽」的標語,一直掛在華大實驗室的牆上。「為國爭光」的精神,也一直記掛在所有華大人的心裡。對於華大而言,完成基因組計劃後,令其更加聲名鵲起是在3年後。2003年4月,非典肆虐。
  • 水生所聯合發布「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
    水生所聯合發布「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 2020-01-03 水生生物研究所 【字體: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是國際上首次針對原生生物界的大規模基因組測序計劃,是在水生所已先期完成的500餘種原生生物基因組測序的基礎上提出的,後續將依託各發起單位保藏的3000多種株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的種質資源,通過持續的樣品採集和宏基因組數據挖掘,以極端環境和汙染環境為重點研究區域,以纖毛蟲、金藻、小球藻、球蟲為重點研究類群,計劃在未來3年(2020年—2022年)完成約一萬種原生生物的基因組測序和分析
  • 我國科學家啟動「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
    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 通訊員 熊奇12月30日,全球首個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Protist 10,000 Genomes Project,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發布 吳言攝原生生物是生物五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之一,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已描述的物種數超過6萬種,未知種類難以估量。
  • 【科技日報】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近日,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Protist 10000 Genomes Project, 簡稱P10K)正式發布,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 華大基因參與"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發布
    e公司訊,4月24日,《美國科學院院刊》正式發布「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的科研展望文章。該項目的提出,有助於整合世界各地的生物基因組研究,使之形成更有價值的科研體系,促進物種研究工作有序而高效地進行。上述項目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生命科學領域又一件大事,目標是破譯地球上所有真核生物的基因組。作為該項目的發起單位之一,華大基因始終關注生物多樣性研究,通過基因科技已解碼眾多地球物種,發起國際合作深入科學研究。
  • 華大基因發起生物「登月計劃」:十年破譯已知真核物種基因組
    華大基因發起生物「登月計劃」:十年破譯已知真核物種基因組 劉傳書/科技日報 2018-04-25 08:10
  • 華大基因發起 全球數千名科學家參與 生物「登月計劃」十年破譯...
    4月24日,《美國科學院院刊》正式發布「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BP)科研展望文章。華大基因是該項目的發起單位之一,他們稱,這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生命科學領域又一件大事,堪稱生物「登月計劃」。華大聯合創始人、華大基因理事長楊煥明,華大執行長、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徐訊,深圳國家基因庫副主任張國捷均參與其中。
  •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近日,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Protist 10000 Genomes Project, 簡稱P10K)正式發布,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 推斷系統發育關係和鳥類物種多樣化遺傳機制
    近十年前,隨著一項覆蓋現生約10500種鳥類的萬種鳥基因組學計劃啟動和研究的深入,科學家有望構建起所有鳥類的基因組圖譜,解析鳥類演化的歷程。11月12日,《自然》雜誌以封面論文形式,同期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了該計劃第二階段的研究結果,為深入了解基因組多樣性演化奧秘提供了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