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大腦如何形成感官記憶

2021-02-15 心理學空間網
一項新研究將丘腦區域確定為編碼新皮層過去經驗的關鍵信號源。

大腦會對我們的感官系統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編碼。然而,為了感知我們的環境並與之進行建設性的互動,需要在我們以往的經驗和當前目標的背景下解釋這些感官信號。馬克斯普朗克腦研究所的研究小組組長Johannes Letzkus博士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已經確定了這種依賴經驗(experience-dependent)自上而下的關鍵信息源。該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

新皮層是人腦中最大的區域。在哺乳動物進化過程中,新皮層的擴展和分化可以介導許多能夠區分人類與近親的能力。此外,該區域的功能障礙在許多精神疾病中也起著核心作用。大腦新皮層的所有高級認知功能都是通過匯集以下兩種不同的信息流來實現的:一種是來自周圍環境信號的「自下而上」的信息流,另一種是傳輸內部生成信息的「自上而下」的信息流,這些信息流編碼了我們以前的經驗和當前的目標。

「幾十年的研究已經闡明了人們處理環境感官輸入的方式。然而,我們對內部生成信息的了解還處於初級階段。」Letzkus說,「這是我們在理解更高級的大腦功能(如感官)方面最大的差距之一。這促使了世界各地的團隊尋找這些自上而下信號的來源。我們和其他許多科學家先前的研究表明,新皮層的最上層可能是接收攜帶自頂向下信息的輸入的關鍵部位。我們以此為出發點確定了丘腦中的一個區域——一個深埋在前腦內的大腦區域——是這些內部信息的主要候選來源。」

受這些觀察結果的啟發,該研究的第一作者、Letzkus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M.BelénPardi博士設計了一種創新的方法,這種方法能夠讓她在學習範式前後測量小鼠新皮層中單個丘腦突觸的反應。

「結果非常清楚,」Pardi回憶道,「儘管無關聯的中性刺激是由該途徑中的短暫反應編碼的,但學習會大大增強其活動性,並使信號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快,更持久。」 

這表明新皮質中的丘腦突觸編碼了動物的先前經歷。我們確實堅信,當我們將獲得的記憶力與丘腦活動度的變化進行比較時,情況就是如此:這兩者顯示出了了很強的正相關」。

但是這種機制對這些自上而下的記憶相關信號有選擇性嗎?感官刺激可以是相關的,因為我們已經學會與它們聯繫在一起,但這也僅僅是因為它們的物理特性。例如,聲音越大,就越容易引起人和動物的注意。不過,這是一個低級功能,與以往的經驗幾乎沒有關係。

Pardi說:「有趣的是,我們發現這種自下而上的相關性編碼機制非常不同,實際上是相反的。」

考慮到它們的核心重要性,科學家們推測,這些信號在大腦皮層的接收方式必須受到嚴格的調控。Pardi和他的同事在進一步的實驗中解決了這個問題,並與柏林理工大學的Henning Sprekeler博士和他的團隊合作進行了計算建模。結果確實確定了一種先前未知的機制,它可以很好地調節這條通路上的信息,從而將新皮層最頂層的神經元的特殊類型識別為這些自上而下的信號的動態看門人。

「這些結果揭示,丘腦對感覺新皮質的輸入是過去與感覺刺激相關的經驗的重要信息來源。這種自上而下的信號在一些大腦疾病如孤獨症和精神分裂症中受到幹擾,我們希望目前的研究結果也能使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這些嚴重疾病背後的不適應變化,」Letzkus總結道。

M. Belén Pardi, Johanna Vogenstahl, Tamas Dalmay, Teresa Spanò, De-Lin Pu, Laura B. Naumann, Friedrich Kretschmer, Henning Sprekeler, Johannes J. Letzkus. A thalamocortical top-down circuit for associative memory. Science, 2020; 370 (6518): 844 DOI: 10.1126/science.abc2399

 

相關焦點

  • Science:大腦記憶形成新機制
    2017年10月31日/生物谷BIOON/---利用新型的「NeuroGrid」技術,科學家們發現睡眠能夠促進大腦與記憶形成有關區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關結果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大腦中一類叫做海馬區的結構對於新形成記憶向永久記憶轉變具有關鍵的作用,此前研究者們已經發現:在睡眠階段,大腦海馬區會產生一種高頻的神經信號,他們認為這一信號對於記憶的儲存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這項研究則證明了這一信號的存在,以及證明了它們的具體分布位點是在複雜感受性信息進行處理的大腦區域。
  • 感官記憶、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
    讓我們來了解「記憶」究竟是怎麼形成的。一般我們所謂的「記憶」,其實是神經細胞(即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形態,根據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高登博士描述,記憶是由大腦的三個功能組合而成的:一、感官記憶(working memory):感官記憶的保留時間由數秒至3到5分鐘,信息使用過後,很快就會被遺忘
  • Science:發現情景記憶開始形成的時間
    2019年1月12日/生物谷BIOON/---形成和儲存記憶的能力是如何和何時產生的是神經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大腦發育的三個不同階段,而且這三個不同的階段是在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形成之前發生的。
  • 由內而外:大腦如何形成感覺記憶
    我們知道人類的大腦會對我們感官收集的信息進行編碼。然而,為了感知我們的環境並與之進行建設性的互動,這些感官信號需要在我們以前的經驗和當前目標的背景下進行解釋。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由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研究小組組長約翰內斯·萊茨庫斯(Johannes Letzkus)博士領導的一組科學家,已經確定了這種自上而下的經驗依賴信息的關鍵來源。
  • 極光單詞能夠形成反覆記憶,從而讓大腦形成永久記憶
    但對於很多人來說,背單詞最大的痛點就是過程枯燥,不容易記憶。但一款名為「極光單詞」的APP就能很好的解決用戶背單詞時的困境。極光單詞為用戶提供親子英語、醫療英語、商務英語、旅遊英語、航空英語、飛行員英語、會計英語、計算機英語、CFA英語、酒店英語、區塊鏈通識英語等豐富單詞詞庫,可以讓用戶根據自己工作的需求任一切換詞庫。
  • 最新解密:大腦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9月16日,地中海大學的Rosa Cossart教授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即可以儲存記憶的"神經元集合"(neuron assembly
  • 你的大腦如何儲存記憶?
    記憶使我們每個人都很獨特,也使我們的生活具有連貫性。弄清記憶在大腦中是如何存儲的,對於我們理解自己必不可少。那麼,什麼是記憶呢?所謂記憶,就是人們對信息的選擇、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記憶離不開大腦。神經細胞傳遞和接受信息的功能,為記憶奠定了生理基礎。科學研究表明,人腦中大約有140億個神經細胞,而每個神經細胞上有3萬個突觸,因而這些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聯繫數不勝數。如此一 來,大腦就成了一個龐大的信息存儲庫,將我們過去的知識、經驗存儲在其中。那麼,記憶在大腦中是如何存儲的呢?
  • Nat Neurosci:大腦長期記憶形成新機制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7年2月22日 生物谷BIOON/ --最近,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神經元細胞相互交流以調節學習以及長期記憶的方式事實上,這一種久未被發現的新的大腦運作機制能夠對我們理解大腦工作方式起到幫助作用,以及能夠幫我們進一步理解神經推行性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等的發病機制。人類的大腦中含有數千億個神經元細胞,每一個細胞與其它細胞之間都存在一萬個左右的突觸連接。而這些連接之間的信號強弱都取決於多種多樣的大腦工作機制,而這些機制則是長久以來科學家們試圖去解釋的。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Memory Form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地利科學技術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記憶形成的新基石,文章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中海馬體區域的特殊信號通路,同時還揭示了該通路如何控制機體經歷新環境時形成的新記憶。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Pathway Gates Novelty-Induced Contextual Memory Form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地利科學技術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記憶形成的新基石,文章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中海馬體區域的特殊信號通路,同時還揭示了該通路如何控制機體經歷新環境時形成的新記憶。
  • Science最新發現:睡眠δ波有助於長期記憶的形成
    生物學跨學科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已經表明,我們睡眠時發出的δ波並不像科學文獻幾十年來所描述的那樣,是大腦皮層休息時靜默期的產物。
  • Science:新皮質在記憶形成中的門控假說
    記憶形成之後會被轉移到皮層長期儲存,這期間的神經機制一直以來是研究者們試圖解釋的謎團。內側顳葉和新皮質之間的大腦結構之間的信息傳遞在學習記憶中至關重要。然而,新皮質結構中與記憶儲存的腦區分布廣泛,給進一步解釋環路機制帶來了困難。近日德國柏林洪堡大學Matthew E.
  • Science: 新發現!睡眠時我們的大腦記憶是如何儲存的?
    2019年10月19日訊/生物谷BIOON/---近日,來自法國法蘭西學院生物學跨學科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已經表明,我們睡眠時大腦產生的三角波並不會隨著皮質區域的靜止而變得沉默,相反,它們會通過隔離一簇特殊的神經元而有助於長期記憶的形成。這些結果於2019年10月18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大腦是如何將不同的事件聯繫起來形成記憶的?
    她描述,垃圾車發出的噪音讓她引起極大的心理恐慌,她的大腦在垃圾車發出的響聲與她曾經目睹到的毀滅性景象之間形成了一種深刻而持久的聯繫。這個故事由臨床精神病醫生穆森·艾哈邁德(Mohsin Ahmed)博士轉述,他強調,這是大腦記憶具有連接時間、分離事件的強大能力的有力例子。
  • Science:海馬體之外還有形成記憶的新系統
    2017年1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直到現在,海馬體仍然被認為是與形成和喚醒記憶有關的最重要腦部區域,其他區域只起到次要作用。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大鼠的內嗅皮質能夠進行運動記憶的重放不需要經過海馬體。當空間記憶形成,內嗅皮質區域的細胞特別是網格細胞會發揮導航系統一樣的作用。它們為海馬體提供位置信息並提供一些動物移動距離和方向的提示,大鼠通過海馬體內形成的神經元網絡編碼位置和移動信息。
  • 人類首次精確發現大腦記憶形成原理
    目前,科學家首次精確發現人類大腦記憶是如何形成的。英國萊斯特大學一支研究小組能夠探測到人們大腦記憶歸檔經歷事件所激活的神經細胞。這項「特殊發現」可能有助於更好地解釋記憶損失,以及研究新的方法治療阿爾茲海默症和其它神經系統疾病。研究小組發現當新的記憶形成時,大腦神經細胞如何有區別地立即激活。
  • 美科學家捕捉到老鼠大腦記憶形成的過程
    最新視頻顯示老鼠大腦中的分子移動形成新的記憶,研究人員稱,這對於我們理解大腦如何運行具有重要意義。騰訊科學訊(悠悠/編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研究人員最新視頻拍攝到老鼠大腦中記憶的真實形成過程,視頻中顯示老鼠大腦螢光分子移動形成新的記憶。
  • 如何更好的使用大腦?啟動記憶:大腦的使用說明書
    1、聯覺靈敏的感官大多數偉大的「天才的」記憶者們和所有偉大的記憶學家們,都不斷增強他們感覺的靈敏度,然後把這些感覺混合起來,形成增強的記憶。逍遙右腦提示一個人使用大腦中的區域越多,他的整體記憶能力就越強,並且整個記憶過程也就越輕鬆愉快。
  • 大腦的思維和記憶原理
    記憶:人類思維中信息內容的儲備與使用過程,記憶是人腦對經驗過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它是進行思維、想像等高級心理活動的基礎。人類記憶與大腦海馬結構、大腦內部的化學成分變化有關 。如果你真的覺得這件事很重要那就要增強刺激信號,這樣大腦就會產生新的神經突觸,形成了固定的反射迴路(記憶迴路)。
  • Science | 新證據!丘腦是編碼記憶的關鍵腦區
    為了感知環境並與其互動,我們必須在大腦中結合已存儲的經驗和個人當前目標來解碼這些感覺信號。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團隊確定了丘腦是編碼過去經驗的關鍵腦區。導讀感覺皮層是記憶的重要基礎,儘管其與丘腦有很強的聯繫,但丘腦在記憶中的直接作用還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