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使我們每個人都很獨特,也使我們的生活具有連貫性。弄清記憶在大腦中是如何存儲的,對於我們理解自己必不可少。
那麼,什麼是記憶呢?所謂記憶,就是人們對信息的選擇、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
記憶離不開大腦。人的大腦主要由神經細胞構成,每個神經細胞的邊緣又都有許許多多向外突出的部分,這就是軸突。
在軸突的末端有一個膨大的突起,即突觸小體。每個神經細胞的突觸小體都跟另一個神經細胞的軸突接觸,這就叫「突觸」。
神經細胞就是通過突觸跟其他神經細胞發生聯繫,並且接受許多來自其他神經細胞的信息。神經細胞傳遞和接受信息的功能,為記憶奠定了生理基礎。
科學研究表明,人腦中大約有140億個神經細胞,而每個神經細胞上有3萬個突觸,因而這些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聯繫數不勝數。如此一 來,大腦就成了一個龐大的信息存儲庫,將我們過去的知識、經驗存儲在其中。那麼,記憶在大腦中是如何存儲的呢?
關於記憶是如何存儲的,學術界存在很大的爭議。經典的「倉庫模型」理論認為,大腦像「倉庫」一樣存儲記憶,記憶片段像「貨物」一樣存儲在大腦裡。在這個「倉庫」裡,記憶有可能被分成許多碎塊,存儲在神經原細胞裡。
還有一些科學家提出記憶存儲的新理論。他們認為,記憶是動態而不是靜態地存儲在大腦裡的;記憶不是存儲在神經原細胞內,而是由神經原細胞觸角的狀態來表述的。
例如:當我們的感知變為電信號後,這些觸角會將信號分配到一級又-一級,最後到達肌肉並觸發行為,產生記憶。這一理論將人類的行為與感官聯繫起來,說明記憶是通過「觸景生情」來產生的。
記憶存儲理論眾多非一,大家對於記憶存儲如何理解呢?歡迎大家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