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大腦中沒有儲存記憶的地方,記憶便是系統本身

2020-11-25 每日科技網

        【每日科技網】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你最愉快的回憶是什麼:你贏得最爽的一局比賽?你與孩子初次見面的那一刻?你意識到自己墜入愛河的那天?這些都不僅僅是簡單的畫面,是不是?在回憶的過程中,你還能記起當時的氣味、色彩、某人說的趣事、你心中的感覺……等等。

  這些片段僅有幾毫秒長。大腦收集、聯繫並創造這些片段的能力便構成了每段回憶的基礎,往大了說,也就是構成你這個人的基礎。這不只是某種形上學的、詩意的表達方式。每段感覺經歷都會激發神經元細胞的變化,改變它們相互聯結的方式。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大腦便是由回憶構成的,而回憶又會不斷重塑你的大腦。科學家早在數十年前就提出了這一記憶框架,近日發表在期刊《神經元》上的一篇論文又為其增添了新細節:記憶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構成大腦的分子、細胞和突觸能夠記錄時間。

  給記憶下定義就像給時間下定義一樣困難。總的來說,記憶是一個系統發生的某種變化、可改變該系統未來的運行方式。「記憶其實就是再次激活各腦區之間曾經被激活過的聯繫。」該論文的共同作者、神經科學家尼古拉·庫庫什金(Nikolay Kukushkin)指出。所有動物、包括許多單細胞生物,都有某種程度的向過去學習的能力。

  以海蛞蝓為例。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你很難在海蛞蝓和人類之間建立起直接聯繫。但兩者都有神經元,而海蛞蝓也形成了某種類似於記憶的東西。如果你捏了它的鰓,下次你把手指靠近它時、它把鰓縮回去的速度就會快一些。研究人員找到了海蛞蝓學習該動作時隨之加強的突觸連接,以及引發這種變化的分子。驚人的是,人類神經元中也含有類似的分子。

  這和你最愉快的回憶有何關係呢?「神經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們可以和成千上萬的神經元相連、建立起獨特的聯繫。」庫庫什金解釋道。而這些連接之所以能構成神經網絡,是因為這些獨特的聯結關係和突觸能夠隨著信號加強或減弱作出調整。因此,每段經歷都有可能改變這些神經聯繫之間的相對強度。

  但無論是這些分子、還是它們控制的突觸,都不能被視作記憶。「等你仔細研究了這些分子、以及它們的離子通道狀態、酶、轉錄程序、細胞、突觸和整個神經元網絡之後,你就會意識到,大腦中根本沒有儲存記憶的地方。」庫庫什金指出。這是由於神經元具有可塑性。記憶便是系統本身。

  生命之樹上的任何生物都有產生記憶的能力,連沒有神經系統的生物也不例外。科學家曾對細菌進行訓練,使它們能夠預測閃光的出現。庫庫什金解釋道,這種原始的記憶能力具有一定的進化優勢。「有這種能力的生物能夠將過去的經歷與未來相融合,從而應對新的挑戰。」

  人類的回憶最初均由片段組成,即使最寶貴的回憶也是如此。你母親的面龐最初是視網膜上的一片光子,這一信號緊接著傳遞到你的視覺皮層。然後你聽到了她的聲音,你的聽覺皮層再將聲波轉化為電信號。荷爾蒙將這段經歷與情境結合在一起,讓你產生「這個人讓我感覺很好」的感受。除此之外,還有無數信號「傾瀉」進你的大腦之中。庫庫什金指出,你的神經元、構成神經元的分子、以及神經元上的突觸能夠記住這些信號輸入的相對時間,然後將整段經歷「打包」儲存在所謂的「時間窗口」裡。

  記憶顯然無法單獨存在。大腦會將一段經歷進行分解、使之分散在同時出現的多個時間段之內。這是一個互相疊套的系統,一段記憶可同時存在於多個不同長度的時間窗口中。這些時間窗口包含了記憶的每個組成部分,包括分子間的信息交換等。這樣的信息交換過程是你在回憶某個事件時能夠實際感知到的。

  這對於神經科學家來說同樣難以理解。他們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弄清記憶形成過程中的每個細節。「在一個理想世界中,我們能夠及時追蹤每個神經元的行為動向。」庫庫什金指出。然而,就目前而言,即使像人腦連接組(Human Connectome)這樣的尖端項目,也只能將大腦看作一個整體、進行靜態研究。就像產生記憶一樣,使其發展為動態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相關焦點

  • 大腦儲存記憶?不 因為它本身就是記憶
    在回憶的過程中,你還能記起當時的氣味、色彩、某人說的趣事、你心中的感覺……等等。這些片段僅有幾毫秒長。大腦收集、聯繫並創造這些片段的能力便構成了每段回憶的基礎,往大了說,也就是構成你這個人的基礎。這不只是某種形上學的、詩意的表達方式。每段感覺經歷都會激發神經元細胞的變化,改變它們相互聯結的方式。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大腦便是由回憶構成的,而回憶又會不斷重塑你的大腦。
  • 記憶的秘密:大腦不會儲存記憶,因為它本身就是記憶
    在回憶的過程中,你還能記起當時的氣味、色彩、某人說的趣事、你心中的感覺……等等。這些片段僅有幾毫秒長。大腦收集、聯繫並創造這些片段的能力便構成了每段回憶的基礎,往大了說,也就是構成你這個人的基礎。這不只是某種形上學的、詩意的表達方式。每段感覺經歷都會激發神經元細胞的變化,改變它們相互聯結的方式。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大腦便是由回憶構成的,而回憶又會不斷重塑你的大腦。
  • 問答| 為什麼大腦沒有完全儲存記憶的能力?
    …傳統的理論認為:人類的記憶是保存在大腦皮層的。如果大腦沒有儲存記憶的能力,那麼題主認為人類的記憶應該保存在那裡呢?19世紀末的科學家提出了袓母細胞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的大腦活動由神經元放電完成,意識行為、思維以及記憶,都由神經元構成。
  • 不儲存記憶!人類大腦拋開後這樣 它本身是記憶
    在回憶的過程中,你還能記起當時的氣味、色彩、某人說的趣事、你心中的感覺……等等。這些片段僅有幾毫秒長。大腦收集、聯繫並創造這些片段的能力便構成了每段回憶的基礎,往大了說,也就是構成你這個人的基礎。這不只是某種形上學的、詩意的表達方式。每段感覺經歷都會激發神經元細胞的變化,改變它們相互聯結的方式。
  • 外媒:美國科學家破解大腦記憶儲存機制
    參考消息網6月19日報導 研究表明,通過將每段記憶綁定在一部分特定細胞上,人類大腦把記憶片段鎖在了海馬體中,這證實了計算神經學理論家長期以來懷疑的東西。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6月16日報導,這一發現由亞利桑那州巴羅神經學研究所和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在16日的《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它進一步闡明了人類記憶的神經基礎,或許最終能揭示出阿爾茨海默症和癲癇等反過來影響記憶的疾病的新療法。
  • 我們的記憶,儲存在大腦中的這個位置
    你有沒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們人類會有記憶?為什麼我們會記住最近發生的事,但對於一些過去很久的事就容易記憶模糊?在我們的大腦中,究竟是什麼在掌管著我們的記憶信息?它是如何「工作」的?來聽老嶽講:海馬體,又名海馬回、海馬區、大腦海馬,是大腦皮質的一個內褶區,因為形似海馬而得名。主要負責學習和記憶。海馬體是大腦的「內存卡」,因為它的機能是主管人類的近期主要記憶,有點像是計算機的內存,將幾周內或幾個月內的記憶鮮明暫留,以便快速存取。
  • 大腦長期儲存記憶區域被確認 有助治療記憶退化
    7月7日電 法國波爾多大學科學家布盧諾·邦滕皮及其研究小組最近通過研究終於發現了大腦儲存並調出舊時記憶的區域。,但這種作用只是暫時的,這一區域並不構成記憶最終的儲存地。大腦儲存並調用長期記憶的區域,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沒有被發現和肯定。  邦滕皮等人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為了尋找真正儲存記憶的區域,科學家利用腦成像技術,對實驗鼠腦中一種名為c-fos的特殊基因進行了分析,這種基因的表達能夠反應出大腦神經活動的特徵。科學家將實驗鼠放在一個有5個不同路徑的迷宮中,並觀察實驗鼠在辨別並記憶這些路徑時c-fos基因的表達。
  • 記憶儲存在大腦的哪個位置?「C盤」還是「D盤」?
    記憶儲存的部位記憶形成信號主要存儲在大腦皮層、小腦、海馬體和杏仁核等結構中,大腦皮層、小腦、海馬體和杏仁核具有可塑性(plasticity),可塑性就是把信息編碼成神經電信號和化學信號,這些信號被編碼成為網絡結構,形成短時或長時記憶。
  • 記憶有不同類型,大腦儲存它們的方式原來是這樣
    記憶本身就是個未解之謎。涉及人腦的問題往往難以回答,這個一點也不奇怪。人腦通過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來儲存記憶。生活當中經歷的每件事都會造成無數突觸狀態的改變。所謂的記憶,我們可以看作是突觸的集合,每個記憶是由千萬的突出組成,每個突觸,同時又服務於許多的記憶。
  • 夏洛克的「記憶宮殿」是真的嗎?大腦是怎樣儲存記憶的?
    英國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的神經科學家金·斯塔肯菲爾德(Kim Stachenfeld)說,「我們的語言中充滿了推理和記憶的空間隱喻。」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研究表明,至少對於我們記憶和導航這兩種能力來說,這些隱喻在大腦中可能具有物理基礎。大腦中的一個很小的海馬狀結構對這兩種功能都至關重要,而且我們有證據表明,這兩種功能的基礎可能是相同的編碼模式——一種基於網格的表示形式。
  • 法科學家發現大腦長期儲存記憶的區域
    新華網巴黎7月5日電(記者楊駿)法國波爾多大學科學家布盧諾·邦滕皮及其研究小組最近通過研究終於發現了大腦儲存並調出舊時記憶的區域。據稱,這一發現為今後人們有針對性地治療記憶退化病人提供了可能。  邦滕皮等人早先的研究表明,大腦海馬區對於記憶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但這種作用只是暫時的,這一區域並不構成記憶最終的儲存地。
  • 大腦儲存記憶準確位置為突觸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近日宣布,他們成功通過螢光蛋白質標記儲存記憶的神經元突觸,在細胞水平上確認了大腦儲存記憶的具體位置為突觸(synapse)。實驗人員可以用肉眼看到螢光標記。有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大腦儲存記憶準確位置獲證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日前宣布,他們成功通過螢光蛋白質標記儲存記憶的神經元突觸,在細胞水平上確認了大腦儲存記憶的具體位置為突觸(synapse)。實驗人員可以用肉眼看到螢光標記。有關成果發表在近日的《科學》雜誌上。
  • 記憶並非大腦的專利,肚皮也能儲存記憶?
    記憶,是人腦最為重要的功能之一,影響著一個人的理性決定。當我們說「記性不好」時,主要是指大腦的神經記憶不好。首先讓我們從大腦的神經記憶說起。神經記憶分為短期和長期兩種。短期記憶只在大腦裡保留數分鐘,比如當我們聽到一個新電話號碼後,可以短期記住,直到把它寫在紙上。不過,這種記憶極其有限,而且非常不牢靠。要使短期記憶轉為長期記憶,就要依靠位於大腦顳葉深部的海馬體。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記憶都存儲在海馬體中,如果在短時間內一個記憶片段被重複提及的話,海馬體就會將其存入大腦皮層,成為長期記憶。
  • 巴黎科學家發現大腦長期儲存並調出記憶的區域
    法國波爾多大學科學家布盧諾·邦滕皮及其研究小組最近通過研究,發現了大腦儲存並調出舊時記憶的區域。這一發現為今後人們有針對性地治療記憶退化病人開闢了新路。 邦滕皮等人早前的研究表明,大腦海馬區對於記憶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但這種作用只是暫時的,這一區域並不構成記憶最終的儲存地。大腦儲存並調用長期記憶的區域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沒有被發現並確定。
  • 螞蟻在大腦的不同部位儲存長期和短期記憶
    我們大腦的左右兩邊儲存著不同種類的記憶:例如,左側負責語言信息,而右側負責視覺信息。但事實證明,我們並不是唯一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螞蟻像人類,黃鶯和斑馬魚一樣,也在它們的大腦的不同側面儲存不同的記憶,這一過程被稱為側化。 當涉及到氣味的記憶時,蜜蜂和大黃蜂似乎表現出偏側性。
  • 科學學習,增強大腦記憶的方法
    我們通過學習,使相關信息在大腦中存儲起來,那麼的記憶是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在腦間蒸發,消失殆盡呢? 「遺忘式學習」理論的第一條法則便是:任何記憶都具備兩種能力,即存儲能力與提取能力。存儲能力就是指記憶存儲的能力,只會越變越強,永遠不會減弱。每個擁有健全大腦的人的存儲能力都是相同的。
  • 3歲孩子沒有記憶?記憶儲存也分「情景」,兩種恐懼難以忘卻
    在生活中每一位寶爸寶媽或多或少的都會聽到過這樣的一句話:孩子在3歲之前是沒有相關記憶的,相較於3歲後的時期,沒有「記憶」的0~3歲的寶寶似乎也不會被世俗的煩惱所「拖累」,無憂無慮的快樂成長。這不由得讓每個人產生疑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又是如何將自己0~3歲的親身經歷「清除」的?
  • 記憶是否可以在我們大腦中永久存在?
    近代醫學的普遍結論是,記憶存在於人的大腦皮層中,基於人的腦容量來講,儲存一個人一生的記憶其實並沒有任何難度。那麼記憶是否永久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中呢?記憶是永久的,但是不一定能調取出來如果將人的大腦比喻為一臺電腦,如果這臺電腦存儲了海量的信息,如果沒有有效的調用手段,那麼我們是無法查看我們想要的信息的,這就像人體讀取記憶一樣,如果你不能調取出來,那麼縱然它一直存在於你的大腦中,你其實也是不知道的!
  • 你的大腦如何儲存記憶?
    記憶使我們每個人都很獨特,也使我們的生活具有連貫性。弄清記憶在大腦中是如何存儲的,對於我們理解自己必不可少。那麼,什麼是記憶呢?所謂記憶,就是人們對信息的選擇、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記憶離不開大腦。神經細胞傳遞和接受信息的功能,為記憶奠定了生理基礎。科學研究表明,人腦中大約有140億個神經細胞,而每個神經細胞上有3萬個突觸,因而這些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聯繫數不勝數。如此一 來,大腦就成了一個龐大的信息存儲庫,將我們過去的知識、經驗存儲在其中。那麼,記憶在大腦中是如何存儲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