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是如何儲存的?_經濟臺_中國網絡電視臺

2020-12-05 央視網經濟頻道

  記憶是如何儲存的?

  記憶是大腦的核心功能。科學證明,記憶儲存在神經突觸(Synapses)之中。神經突觸是神經細胞之間唯一的連接方式,當外界信息進入大腦後,首先被改變的就是神經突觸附近某些特定蛋白質的種類和數量,並由此引發了突觸連接方式和連接強度的改變,這一改變被固定了下來,記憶便形成了。

  這個模型的問題在於,受外界信號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那個蛋白質壽命極短,通常幾天時間內就會被分解掉,可記憶卻能夠儲存一輩子,這是怎麼回事呢?來自美國斯陶爾斯醫學研究所(StowersInstituteforMedicalResearch)的考斯克·斯伊(KausikSi)教授及其團隊通過一個精妙的實驗,為這個難題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令人驚訝的是,這個答案還和狂牛症有點關係。

  現在大家都知道,狂牛症是一種能讓牛發瘋的傳染病。但過去幾乎沒人敢相信這是一種傳染病,因為傳染因子不含DNA或者RNA這類遺傳物質,而是純的蛋白質,太不符合常識了。後續研究發現,狂牛症的傳染因子是一種罕見的、能夠自我複製的蛋白質,科學家稱其為普裡昂(Prion)。簡單來說,牛腦內存在兩種組分相同但結構不同的普裡昂分子,結構A為正常狀態,結構B為非正常狀態,處於B狀態的普裡昂分子能把A轉變成B,轉變後的B再去改造下一個A……經過一連串反應後,所有的A都變成了B,狂牛症就來了。

  為了便於理解,可以把A想像成一個普通紙板,B則是一個已成型的雞蛋盒。當B壓在A上面時,會把A壓成一個凸凹有序的雞蛋盒B。若干個雞蛋盒互相套在一起,形成的一串雞蛋盒在化學術語上被叫做低聚物(Oligmer)。在狂牛症的例子裡,這種疊在一起的雞蛋盒是有害的。在外人看來,B型普裡昂就相當於一個具有傳染性的病原體,當B進入健康牛腦後,會把其中的A型普裡昂轉變成了B型,最終形成的低聚物破壞了牛腦,讓牛發了瘋。

  再回到記憶儲存的話題。斯伊教授很早就發現,一種類似於普裡昂的蛋白質很可能參與了記憶的儲存過程,但一直沒有確鑿的證據,這次他們終於在果蠅身上找到了答案。原來,果蠅神經系統內有一種名為Orb2的蛋白質具備普裡昂的一切特徵,它既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轉變為另一種特殊的(雞蛋盒)結構。一旦發生後一種情況,它便誘導周圍的正常Orb2蛋白質發生同樣的轉變,最終形成一串Orb2低聚物。這種低聚物長短不一,結構非常穩定,不易被分解,可以在果蠅體內存在很長的時間。

  研究人員首先測量了Orb2低聚物的分布和濃度,發現它和神經刺激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哪裡有刺激,哪裡就會出現低聚物,刺激越強,低聚物的長度就越長,因此也就越穩定。接下來,研究人員篩選出一種基因變異的果蠅,其Orb2蛋白質發生了一個細微的變化,沒法再形成低聚物了。這種果蠅體內的Orb2單體濃度和正常果蠅沒有差別,但卻失去了長期記憶的能力。

  也許有人會問,果蠅還有長期記憶嗎?答案是肯定的。舉例來說,雄性果蠅如果遇到一隻已交配過的雌蠅,一開始仍然會做出求偶動作,但幾次之後它就吸取了教訓,不再浪費時間了。這種記憶力通常能維持好幾天,但Orb2突變果蠅的記憶只能維持24小時,48小時後它便忘記了,又重新開始徒勞地追求那隻雌蠅。

  斯伊教授將研究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今年2月3日出版的《細胞》(Cell)雜誌上。該文指出,記憶之所以能長期儲存,就是因為動物的神經系統中存在著一類與普裡昂非常類似的蛋白質,能夠在沒有DNA或者RNA的情況下做到自我複製,從而將自身特性一直延續下去,並指導神經細胞維持某個特定的突觸連接方式。這類「自補型」蛋白質統稱為「胞漿多腺苷化元素綁定蛋白」(CPEB),果蠅中的Orb2就是其中的一種。

  有趣的是,這個實驗不但為記憶的儲存方式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而且還為很多神經系統疑難雜症找到了一個合理的病因。事實上,大家熟悉的阿爾茲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症、亨廷頓氏症和克雅病等等神經性疾病都與某個普裡昂蛋白的失控傳播有關係。也許正是由於記憶的需要,使得人類的大腦為普裡昂蛋白的傳播提供了一個肥沃的土壤,最終導致了這類疾病的蔓延。

相關焦點

  • 記憶是如何儲存的?
    記憶是如何儲存的?2012-02-21 12:13 作者:袁越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2年第7期 記憶的儲存方式
  • 上市公司公告速遞_經濟臺_中國網絡電視臺
    (000953)*ST河化:11月8日召開2010年第四次臨時股東大會的提示  (一)會議時間:  1、現場會議召開時間:2010年11月8日(星期一)14:30  2、網絡投票時間:  (1)通過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進行網絡投票的具體時間為:2010年11月8日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交易日的9
  • 我們的記憶,到底儲存在哪裡?
    你有沒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們人類會有記憶?為什麼我們會記住最近發生的事,但對於一些過去很久的事就容易記憶模糊?在我們的大腦中,究竟是什麼在掌管著我們的記憶信息?它是如何「工作」的?主要負責學習和記憶。海馬體是大腦的「內存卡」,因為它的機能是主管人類的近期主要記憶,有點像是計算機的內存,將幾周內或幾個月內的記憶鮮明暫留,以便快速存取。
  • 我們的記憶,儲存在大腦中的這個位置
    你有沒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們人類會有記憶?為什麼我們會記住最近發生的事,但對於一些過去很久的事就容易記憶模糊?在我們的大腦中,究竟是什麼在掌管著我們的記憶信息?它是如何「工作」的?主要負責學習和記憶。海馬體是大腦的「內存卡」,因為它的機能是主管人類的近期主要記憶,有點像是計算機的內存,將幾周內或幾個月內的記憶鮮明暫留,以便快速存取。
  • 大腦長期儲存記憶區域被確認 有助治療記憶退化
    ,但這種作用只是暫時的,這一區域並不構成記憶最終的儲存地。大腦儲存並調用長期記憶的區域,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沒有被發現和肯定。  邦滕皮等人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為了尋找真正儲存記憶的區域,科學家利用腦成像技術,對實驗鼠腦中一種名為c-fos的特殊基因進行了分析,這種基因的表達能夠反應出大腦神經活動的特徵。科學家將實驗鼠放在一個有5個不同路徑的迷宮中,並觀察實驗鼠在辨別並記憶這些路徑時c-fos基因的表達。
  • 外媒:美國科學家破解大腦記憶儲存機制
    參考消息網6月19日報導 研究表明,通過將每段記憶綁定在一部分特定細胞上,人類大腦把記憶片段鎖在了海馬體中,這證實了計算神經學理論家長期以來懷疑的東西。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6月16日報導,這一發現由亞利桑那州巴羅神經學研究所和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在16日的《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它進一步闡明了人類記憶的神經基礎,或許最終能揭示出阿爾茨海默症和癲癇等反過來影響記憶的疾病的新療法。
  • 你的大腦如何儲存記憶?
    記憶使我們每個人都很獨特,也使我們的生活具有連貫性。弄清記憶在大腦中是如何存儲的,對於我們理解自己必不可少。那麼,什麼是記憶呢?所謂記憶,就是人們對信息的選擇、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記憶離不開大腦。神經細胞傳遞和接受信息的功能,為記憶奠定了生理基礎。科學研究表明,人腦中大約有140億個神經細胞,而每個神經細胞上有3萬個突觸,因而這些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聯繫數不勝數。如此一 來,大腦就成了一個龐大的信息存儲庫,將我們過去的知識、經驗存儲在其中。那麼,記憶在大腦中是如何存儲的呢?
  • 記憶儲存在大腦的哪個位置?「C盤」還是「D盤」?
    記憶儲存的部位記憶形成信號主要存儲在大腦皮層、小腦、海馬體和杏仁核等結構中,大腦皮層、小腦、海馬體和杏仁核具有可塑性(plasticity),可塑性就是把信息編碼成神經電信號和化學信號,這些信號被編碼成為網絡結構,形成短時或長時記憶。
  • 3歲孩子沒有記憶?記憶儲存也分「情景」,兩種恐懼難以忘卻
    在生活中每一位寶爸寶媽或多或少的都會聽到過這樣的一句話:孩子在3歲之前是沒有相關記憶的,相較於3歲後的時期,沒有「記憶」的0~3歲的寶寶似乎也不會被世俗的煩惱所「拖累」,無憂無慮的快樂成長。這不由得讓每個人產生疑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又是如何將自己0~3歲的親身經歷「清除」的?
  • 中國網絡電視臺熊貓頻道發布 24小時直播國寶生活
    中國網絡電視臺熊貓頻道發布 24小時直播國寶生活 2013年08月07日 10:11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法科學家發現大腦長期儲存記憶的區域
    新華網巴黎7月5日電(記者楊駿)法國波爾多大學科學家布盧諾·邦滕皮及其研究小組最近通過研究終於發現了大腦儲存並調出舊時記憶的區域。據稱,這一發現為今後人們有針對性地治療記憶退化病人提供了可能。  邦滕皮等人早先的研究表明,大腦海馬區對於記憶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但這種作用只是暫時的,這一區域並不構成記憶最終的儲存地。
  • 中央電視臺《國家記憶》欄目組走進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
    2021年1月6日,國家檔案局宣傳處李鳳洲處長和中央電視臺《國家記憶》欄目組郭曉清編導等來到我院進行採訪、拍攝。為建黨100周年獻禮,國家檔案局和中央電視臺《國家記憶》欄目組攝製檔案事業開創及發展的系列紀錄片,我院的採訪拍攝作為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 巴黎科學家發現大腦長期儲存並調出記憶的區域
    法國波爾多大學科學家布盧諾·邦滕皮及其研究小組最近通過研究,發現了大腦儲存並調出舊時記憶的區域。這一發現為今後人們有針對性地治療記憶退化病人開闢了新路。 邦滕皮等人早前的研究表明,大腦海馬區對於記憶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但這種作用只是暫時的,這一區域並不構成記憶最終的儲存地。大腦儲存並調用長期記憶的區域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沒有被發現並確定。
  • 夏洛克的「記憶宮殿」是真的嗎?大腦是怎樣儲存記憶的?
    最近的發現還促使一些研究人員提出,同樣的編碼模式可以幫助我們處理其他類型的信息,包括視覺、聲音和抽象概念,其中,最雄心勃勃的建議甚至大膽地提出,這些網格代碼可能是理解大腦如何處理一般知識、知覺和記憶細節的關鍵。健忘症和六邊形1953年9月1日,27歲的亨利·莫萊森(Henry Molaison)為了治癒癲癇進行了一次冒險的實驗性嘗試,隨後他被世人稱為「H.M.病人」。
  • 記憶的秘密:大腦不會儲存記憶,因為它本身就是記憶
    科學家早在數十年前就提出了這一記憶框架,近日發表在期刊《神經元》上的一篇論文又為其增添了新細節:記憶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構成大腦的分子、細胞和突觸能夠記錄時間。給記憶下定義就像給時間下定義一樣困難。總的來說,記憶是一個系統發生的某種變化、可改變該系統未來的運行方式。「記憶其實就是再次激活各腦區之間曾經被激活過的聯繫。」
  • 神經記憶網絡技術白皮書NMN
    當器官再次感知同源數據時,海馬體將反饋已通過神經元神經記憶網絡旨在通過神經算法加速處理多鏈信息存儲以及解決信息交互延遲、安全等問題。其技術本質是利用神經算法構建異於普通公鏈結構的複雜神經網絡結構,使用邊緣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打通多鏈信息交互與存儲單元之間的信息溝通壁壘神經記憶網絡結構:structure區塊鏈技術————結構名稱————神經機制1、擬海馬體算法——數據層——神經末梢感知將感知到的數據,通過擬海馬體算法處理,轉換成為系統通用的可分類傳導儲存的數據
  • 大腦儲存記憶?不 因為它本身就是記憶
    科學家早在數十年前就提出了這一記憶框架,近日發表在期刊《神經元》上的一篇論文又為其增添了新細節:記憶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構成大腦的分子、細胞和突觸能夠記錄時間。給記憶下定義就像給時間下定義一樣困難。總的來說,記憶是一個系統發生的某種變化、可改變該系統未來的運行方式。「記憶其實就是再次激活各腦區之間曾經被激活過的聯繫。」
  • 大腦儲存記憶準確位置為突觸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近日宣布,他們成功通過螢光蛋白質標記儲存記憶的神經元突觸,在細胞水平上確認了大腦儲存記憶的具體位置為突觸(synapse)。實驗人員可以用肉眼看到螢光標記。有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大腦儲存記憶準確位置獲證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日前宣布,他們成功通過螢光蛋白質標記儲存記憶的神經元突觸,在細胞水平上確認了大腦儲存記憶的具體位置為突觸(synapse)。實驗人員可以用肉眼看到螢光標記。有關成果發表在近日的《科學》雜誌上。
  • Science:揭示記憶儲存在印跡神經元突觸中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試圖理解大腦在何處和如何儲存記憶。在20世紀初,德國科學家Richard Semon創造了術語「印跡(engram)」來描述大腦中記憶的物理表徵。隨後,在20世紀40年代,加拿大心理學家Donald Hebb提出當神經元編碼記憶以及在共活化記憶或印跡之間形成的連接(也被稱作突觸)時,神經元就得到強化了---這一理論被廣泛地轉述為「一起放電的神經元連接在一起(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這兩種觀點已成為記憶研究的基石---並且在它們首次出現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已經積累了大量支持它們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