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孤獨症,不同模型表現不同

2021-01-09 澎湃新聞
同為孤獨症,不同模型表現不同

2020-11-12 13: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狗尾巴花 神經現實 收錄於話題#神經前研 | NeuroHub74個

文獻:Han, K.A., Yoon, T.H., Shin, J. et al. Differentially altered social dominance- and cooperative-like behaviors in Shank2- and Shank3-mutant mice. Molecular Autism 11, 87 (2020).

DOI:https://doi.org/10.1186/s13229-020-00392-9

導讀作者:狗尾巴花

孤獨症是一種異質性很高的神經發育障礙,儘管都以社交障礙和刻板重複行為為主要症狀,個體之間區別較大。

近年來,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許多與孤獨症有關的基因,其中不少負責編碼突觸蛋白,比如Shank家族蛋白(Shank1,Shank2,Shank3)。動物模型中,Shank2和Shank3基因敲除(knock-out,KO)/敲入(knock-in,KI)模型為人腦的「Shank致病說(Shankopathies)」提供了大量富有說服力的證據;並且,Shank2和Shank3模型小鼠的行為表現也不相同,可能能夠解釋孤獨症的高異質性。此前的研究雖然觀察到了Shank2和Shank3小鼠的社會支配(social dominance)行為不同,也發現了幾種受到影響的突觸,卻缺少對兩種模型的社會合作(social cooperative)行為的研究。這項研究旨在填補這一空白。

研究人員使用了兩個行為學測試(圖a),發現Shank2變異小鼠的社會支配行為顯著高於對照組,更有侵略性,但Shank2基因與社會合作行為的關聯並不明確;與之相對,Shank3變異小鼠在社交活動中更為柔順(submissive),無論是支配行為還是合作行為都比較少(圖b,c,d,e)。兩種模型小鼠的社交記憶都是正常的。

- Han et al., Molecular Autism. -

然而,在社交刺激後對小鼠的大腦進行切片觀察時,研究人員發現兩個模型小鼠都表現出內側前額葉皮質(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excitatory synaptic transmission)的減少;說明社會支配行為或許有其他的調控機制。與此同時,社會合作行為的分子和細胞機制尚未明確。但在Shank3模型小鼠中,不同的社交經歷導致了不同的神經元活動/抑制(圖e,g:x軸為c-Fos蛋白密度,y軸為不同腦區縮寫),或許能對未來的研究有一些啟發。

- Han et al., Molecular Autism. -

綜上,該研究發現,不同的孤獨症模型(Shank2和Shank3基因敲除小鼠)會展現出不同的複雜社交行為模式,包括社會支配和社會合作行為的不同。與此同時,特定腦區的神經元活動的不同或許能解釋其社交行為的異常,但背後的具體細胞/分子機制尚未可知。

考慮到孤獨症的性別差異(男性患者多於女性),這項實驗僅使用了雄性小鼠,也因此限制了結論的推廣。除此之外,實驗中特定的行為範式、特定的腦區和特定的動物模型都限定了實驗結果的使用範圍,更多的重複實驗和推廣實驗無疑是必要的。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同為孤獨症,不同模型表現不同》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孤獨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揭開孤獨症遺傳圖譜的神秘面紗,首個大規模中國人群孤獨症基因測序...
    其核心症狀表現為社會溝通和社會交往的缺陷和局限的、重複性行為、興趣或活動,是一種嚴重影響兒童健康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孤獨症患者已超過1000萬,其中0~14歲的患兒超過200萬。不僅如此,中國孤獨症發病率依然在不斷攀升。
  • 兒童有這4個表現,可能是孤獨症的「警報」,越早發現越好
    孤獨症又稱為孤獨性障礙、自閉症等,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代表性疾病。一般情況下,兒童也可能會出現孤獨症。在孤獨症發展過程中,通常會帶來明顯的身體損傷,出現各種不良症狀,因此家長需要多留意孩子的身體情況。如果發現孩子有一些異常的表現,需要提高警惕。
  • 一文讀懂孤獨症、高功能孤獨症、阿斯伯格症候群
    孤獨症兒童更喜歡一個人獨處,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視覺中國 資料孤獨症,高功能孤獨症,阿斯伯格症候群之間是什麼關係?孤獨症,又稱自閉症,與阿斯伯格症候群同屬於孤獨症譜系障礙,臨床核心症狀表現有很多相似之處。
  • 《孤獨症兒童康復科普知識手冊》
    孤獨症是一種腦發育性障礙,以社會交往障礙、溝通交流障礙和重複局限的興趣行為為主要特徵。 孤獨症起病於三歲之前,三歲以後表現明顯,絕大多數兒童需要長期的康復訓練和特殊教育支持。
  • 發現高功能孤獨症兒童的合作行為與正常兒童的異同
    雖然孤獨症個體具有這三個方面的缺陷,但是社會功能缺陷被認為是最基礎的表現。大量的研究發現孤獨症個體在心理理論和移情上存在障礙。而判斷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對錯的道德判斷能力與心理理論能力密切相關,且移情也在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作為社會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道德判斷能力在孤獨症兒童群體中的研究還比較少。另一方面,兒童的抽象道德推理能力與他們日常生活中的親社會行為存在緊密的聯繫。
  • 幾個小建議,讓我們成為孤獨症\自閉症的職場支持者
    如果在職場中遇到患有輕度孤獨症\自閉症的同事,面對他們與我們不同的差異,你會怎麼做?  他們的特質與其他人之間就像隔了一道屏障  但如果我們用理解的角度與他們溝通,其實很大程度就能化解問題  在新的觀念中漸漸地傾向於把輕度孤獨症視為一種人格特質  人本身是多元且複雜的,對於與我們不同的人們  我們選擇以平常心去對待,用同理心來理解差異  為我們身邊擁有這樣特質的人提供一個友善的社會環境
  • 關愛孤獨症患兒:專訪甘肅省婦幼保健院兒保科醫師李佳樾
    在1980年以前,一直認為孤獨症是一種罕見病,發病率大約為2~3/萬,自1980年之後各國報導孤獨症發病率呈顯著上升的趨勢。孤獨症在世界各國各個種族均有發現,儘管各國發病率報導不一,但是出現了發病率顯著上升的趨勢是相同的。1982年陶國泰在我國首先報導了4例兒童孤獨症,目前,孤獨症在我國的發病率也是呈逐年增長的趨勢,而且確診年齡有提前的趨勢,從3歲左右提前至2歲半左右。
  • 《天津市關於加強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的實施意見》正式出臺,為幫助...
    篩查廣覆蓋  我市0—6歲不同年齡段兒童孤獨症篩查廣覆蓋,納入我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康復訓練補貼  為確診的符合條件的7歲及以下孤獨症兒童提供連續的康復訓練救助補貼。  融合教育  2020年底,各區至少確定1—2所普通學校和1—2所幼兒園作為孤獨症兒童融合教育試點學校、幼兒園。
  • 「我行我素」的阿斯伯格症候群 一種容易被誤診的孤獨症
    多動症的孩子怕老師,老師一瞪眼能管一會兒;如果老師瞪眼也沒用,自閉症的可能性很大。」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崔永華解釋,在自閉症患兒中,有一部分孩子語言發育正常、智力正常甚至超常,但是不顧及老師的存在隨性而為,這類孩子往往都是孤獨譜系障礙中的阿斯伯格症候群。
  • 不同生物來源的DNA鹼基組成不同,表現在A+T/G+C比值的不同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揭示了遺傳信息是如何儲存在DNA分子中,以及遺傳性狀何以在世代間得以保持。這是生物學發展的重大裡程碑。在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建立之前,早在1868年,Miescher已經從膿細胞提取到核酸與蛋白質的複合物,當時稱為核素(nuclein)。但核酸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卻遲至本世紀50年代才被認識。
  • 教師節,致敬孤獨症兒童康復師!
    談及從事特殊兒童幹預康復的初衷,江婉媛表示,中國有數百萬的孤獨症兒童等著我們去提供專業服務,這是個有意義的職業。從初出茅廬的研究生,到大米和小米的一線康復師,到國際認證副行為分析師,到督導,再到國際認證行為分析師,江婉媛在大米和小米一路進階獲得自身成長的同時,也為孤獨症兒童和家庭帶去希望。
  • 職場孤獨症:其實有解 - 職場 - 世界經理人網站
    職場孤獨症,它與你有多少朋友、多少同學或閨蜜無關,因為他們不能參與你的工作,而工作卻佔據了你一天裡超過了1/3的時間。大白是一家公司的商務主管,負責跟上遊廠家進行價格談判、對接交期等事宜,按理說多年應該得心應手,但他總是在單位裡愁眉不展,少言寡語。
  • 42個故事計劃|達達:在普通人和孤獨症的臨界點上
    【來源:鳳凰網】不少心智障礙者,包括孤獨症家庭都面臨一個問題:不能脫離原生家庭而獨立生活,但父母終究會老去。為此,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孤獨症兒童救助基金會聯合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螢火計劃共同發起了「42個故事計劃」,邀請42個孤獨症家庭,講述他們與疾病抗爭的故事。
  • 三周歲的女孩多動症表現是哪一些
    多動症3歲以下兒童在疾病的時間,這讓很多家長感到十分擔心和心疼了。多動症是兒童時期常見的精神疾病,如果不及時有效的治療,給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三周歲的女孩多動症表現是哪一些?
  • 阿斯伯格症候群成年後就好了嗎 天才病是對孤獨症的誤解
    患有阿斯伯格障礙的孩子通常會在特殊的領域和話題展現出驚人的天賦和興趣,不少父母因此而忽略了早期的引導和培養,天才病其實是對孤獨症的誤解。 而這種病症是從出生起就有的,患上了阿斯伯格症候群的孩子可能在學齡前難以發現問題,但在學齡期就會表現出和其他孩子很大的不同。孤獨症患者有常見的四大表現特徵:人際交往困難、語言溝通不順暢、對外界的刺激和環境反映遲緩、行為模式和興趣刻板化。
  • 孤獨症兒童是天才還是傻子丨希望島特殊教育乾貨分享
    以前,最先被人們關注的是具有某方面天賦的天才孤獨症兒童,這雖然讓很多人對自閉症有了開始的認識,但僅僅只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認知。其實孤獨症兒童在現實生活中一直面臨著數不清的難以預料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這個家庭的工作和生活。
  • 「愛爾啟明星工程」孤獨症康復教師培訓工作(廣東站)正式啟動
    「愛爾啟明星工程」孤獨症康復教師培訓工作(廣東站)正式啟動8月18日,在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的支持下,由廣東省殘疾人康復協會、愛爾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的「愛爾啟明星工程——孤獨症兒童關愛行動」孤獨症康復教師線上培訓工作正式啟動。
  • 兒童亞斯伯格症特徵及表現
    ;(4)理智化之情感表現:如缺乏同理心、傾向於將情緒感受理智化;(5)動作笨拙及身體察覺能力不佳:如奇特的步伐、動作協調不佳;(6)品行問題:如攻擊行為、不服從、消極反抗;(7)在出生後2-3年內呈現出問題,但通常要更晚才會被察覺;(8)具有家族史,幾乎都是男性個案。
  • GF-2影像中不同水體指數模型提取精度及穩定性分析
    本文以GF-2影像為數據源,針對GF-2影像波段的特點,利用不同的水體提取指數模型對兩個不同的研究區進行水體試驗,分析比較不同地區、不同水體提取模型及閾值對水體提取精度和穩定性的影響,為後續利用GF-2影像進行水體提取試驗提供參考和依據。
  • 各指數強弱表現不同
    來源:陳銘炒股樂園各指數強弱表現不同繼昨天我們市場中的各個股指期貨品種和上證指數有個好現象出現後。即多周期D柱雙上現象出現了。今天上證指數表現仍然還說得過去。成交量放大情況和力度以及持續度還需要有個待加強的後續觀察來做進一步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