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2 13: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狗尾巴花 神經現實 收錄於話題#神經前研 | NeuroHub74個
文獻:Han, K.A., Yoon, T.H., Shin, J. et al. Differentially altered social dominance- and cooperative-like behaviors in Shank2- and Shank3-mutant mice. Molecular Autism 11, 87 (2020).
DOI:https://doi.org/10.1186/s13229-020-00392-9
導讀作者:狗尾巴花
孤獨症是一種異質性很高的神經發育障礙,儘管都以社交障礙和刻板重複行為為主要症狀,個體之間區別較大。
近年來,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許多與孤獨症有關的基因,其中不少負責編碼突觸蛋白,比如Shank家族蛋白(Shank1,Shank2,Shank3)。動物模型中,Shank2和Shank3基因敲除(knock-out,KO)/敲入(knock-in,KI)模型為人腦的「Shank致病說(Shankopathies)」提供了大量富有說服力的證據;並且,Shank2和Shank3模型小鼠的行為表現也不相同,可能能夠解釋孤獨症的高異質性。此前的研究雖然觀察到了Shank2和Shank3小鼠的社會支配(social dominance)行為不同,也發現了幾種受到影響的突觸,卻缺少對兩種模型的社會合作(social cooperative)行為的研究。這項研究旨在填補這一空白。
研究人員使用了兩個行為學測試(圖a),發現Shank2變異小鼠的社會支配行為顯著高於對照組,更有侵略性,但Shank2基因與社會合作行為的關聯並不明確;與之相對,Shank3變異小鼠在社交活動中更為柔順(submissive),無論是支配行為還是合作行為都比較少(圖b,c,d,e)。兩種模型小鼠的社交記憶都是正常的。
- Han et al., Molecular Autism. -
然而,在社交刺激後對小鼠的大腦進行切片觀察時,研究人員發現兩個模型小鼠都表現出內側前額葉皮質(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excitatory synaptic transmission)的減少;說明社會支配行為或許有其他的調控機制。與此同時,社會合作行為的分子和細胞機制尚未明確。但在Shank3模型小鼠中,不同的社交經歷導致了不同的神經元活動/抑制(圖e,g:x軸為c-Fos蛋白密度,y軸為不同腦區縮寫),或許能對未來的研究有一些啟發。
- Han et al., Molecular Autism. -
綜上,該研究發現,不同的孤獨症模型(Shank2和Shank3基因敲除小鼠)會展現出不同的複雜社交行為模式,包括社會支配和社會合作行為的不同。與此同時,特定腦區的神經元活動的不同或許能解釋其社交行為的異常,但背後的具體細胞/分子機制尚未可知。
考慮到孤獨症的性別差異(男性患者多於女性),這項實驗僅使用了雄性小鼠,也因此限制了結論的推廣。除此之外,實驗中特定的行為範式、特定的腦區和特定的動物模型都限定了實驗結果的使用範圍,更多的重複實驗和推廣實驗無疑是必要的。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同為孤獨症,不同模型表現不同》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孤獨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