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孤獨症、高功能孤獨症、阿斯伯格症候群

2020-12-01 澎湃新聞
孤獨症兒童更喜歡一個人獨處,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視覺中國 資料

孤獨症,高功能孤獨症,阿斯伯格症候群之間是什麼關係?

孤獨症,又稱自閉症,與阿斯伯格症候群同屬於孤獨症譜系障礙,臨床核心症狀表現有很多相似之處。

其中,智商大於等於70分的孤獨症,稱之為高功能孤獨症。

孤獨症和阿斯伯格症候群均為嬰幼兒期起病,呈長期慢性病程,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給個人和家庭帶來重大的痛苦。

孤獨症、高功能孤獨症、阿斯伯格症候群都有哪些臨床表現?

孤獨症

核心臨床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局限的興趣及刻板與重複的行為模式。約70%的孤獨症患者伴有智力低下。

社會交往障礙

社交意願:

孤獨症嬰幼兒表現出沒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勢或者抱起時身體僵直、往後打挺,與人眼神交流少,對於大人的引逗不感興趣、缺乏反應。

隨著年齡增長,他們對與同伴玩耍不感興趣,別人喊他常常不理睬,更喜歡一個人獨處,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部分症狀較輕的患者,存在社交意願,有些患者隨著年齡成長,也會出現社交意願,但均有社交方法的缺陷。

社交方法:

孤獨症兒童不會與同齡兒童分享自己的玩具及食品等,不會向小夥伴表示友好(例如:通過打人或者咬人表示友好)。不會玩過家家(角色扮演)的遊戲。

青少年或者成人階段,很多患者會感覺到自己與人交往存在困難,並常常為此而痛苦。他們與人交往時往往聽不懂別人的「言下之意」,看不懂別人的臉色,說話直接而不顧場合,常常讓別人感覺難堪或者下不來臺而自己卻渾然不知。不懂幽默,把別人的玩笑話當真,因此常被同伴戲弄或者欺負,難以建立友誼。

交流障礙

語言交流:

孤獨症兒童言語發育常遲緩,表現為說話晚、言語表達能力差、很晚才分清人稱代詞「你、我、他」,嚴重的患者甚至終身無語言。

言語形式及言語內容也有缺陷。患者表現出模仿言語——重複別人說的話,或者重複言語,即一句話反覆說。有時患者會反覆問同一個問題,儘管已經知道答案或者家長已經反覆作答,依然反覆詢問。有的患者有自言自語現象,所說的內容為動畫片所看的內容或者別人說的話(如:幼兒園老師說的話)。對於別人的問話,患者常常答非所問,或者突然冒出與談話主題無關的言語。有時孤獨症患者會使用書面化的言語與別人交流,講話引經據典或者成語堆砌或「學究樣」的語言。

在語音、語調、語速、節奏等方面也常存在問題,如用相同節奏、不變的音量與人交流。

患者不會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意願或者內心感受,與別人交流時少主動性的言語,發起及維持談話存在困難,與人交流時互動性差。

非語言交流:

孤獨症患者不會用表情、動作及姿勢輔助交流,常不會用手指,不會用點頭、搖頭以及各種手勢等表達自己的想法。

與人交往時面部表情缺少變化,經常給人以「不苟言笑」、「古板」的感覺。

興趣狹窄及刻板重複的行為模式

興趣狹窄:

孤獨症患者常表現出興趣範圍狹窄,對於感興趣的事物特別痴迷,甚至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對於正常兒童感興趣的事物,孤獨症兒童常不感興趣,但是對於一些單調或者有某種特徵的事物卻表現出痴迷,例如:天氣預報、旋轉的物體等。

窮盡極致地收集感興趣事物的各種相關知識,例如:喜歡蛇,會搜集關於蛇的種類、習性、分布、毒性等相關的知識。

刻板重複的行為模式:

他們經常表現得固執、拒絕改變,例如:出門去某處只走固定的路線、物品放置在固定的地方、極端挑食,對於環境的變化,如:家具位置的變換,會特別敏感,難以接受。上學後對於新環境的適應困難。在他們的書畫等作品中,也可見刻板的特點,如:所畫的動物都似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一樣,寫字大小及筆畫粗細都一樣,畫畫也是畫相同的物品或者相近的題材。

孤獨症患者還表現出對於無生命物品的特殊依戀,如:手中總是要握著一支筆或者攥著東西,長時間只枕一個枕頭,換了別的枕頭就無法入睡等。

有些人還會表現出奇怪的動作,例如:墊著腳走路、反覆玩手、反覆拍手、凝視某處、反覆轉圈等。

高功能孤獨症

高功能孤獨症是指孤獨症中智力大於等於70的孩子,因為症狀相對輕,部分患者某些方面的能力相對好,甚至超常,很多時候他們的上述症狀會被忽視,因此耽誤了早期就診和幹預。

阿斯伯格症候群

相比於孤獨症,阿斯伯格症候群沒有言語發育障礙,也沒有智力障礙,主要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和局限的興趣及刻板重複的行為模式。

社交障礙

他們中的大多數是有人際交往願望的,但缺乏人際交往技巧,不懂得如何和別人打交道,從而容易受同齡人排斥。他們與人交談時通常以自我為中心,會喋喋不休向對方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內容,但過程中無法識別對方的表情和感受,無法判斷對方是否對話題感興趣,無法與同齡人實現話題的互動和分享,更缺乏進一步的情感交流。他們常常會敏銳地發現問題,並且以「過分誠實」的方式表達出來,不會根據當時的社交場景,以委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常常使別人感覺難堪,例如:他們會當眾指出同學胖,讓同學去減肥。

興趣狹窄及刻板重複的行為模式

很多孩子對科學非常著迷,甚至痴迷,如,自幼喜歡汽車發動機,收集相關的模型和雜誌,對於各種發動機的性能如數家珍,喜歡拆解玩具。行為較刻板,如每天先做什麼,再做什麼,不能變化,思考問題直來直去,不能靈活變通,有些孩子喜歡重複問問題,總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勁頭。

如何治療?

研究和臨床實踐證實教育訓練、行為矯正可以改善患者的社會交往行為、言語交流和非言語交流、日常生活技能和適應行為,藥物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緒症狀、衝動行為及共患病。

早發現,早幹預

年齡越小,神經發育的可塑性越強,療效與幹預的開始時間密切相關,臨床上經常見到家長因為不能接受疾病很晚帶孩子來看或者看了以後沒有去訓練,錯過孩子的最佳幹預時期,讓人扼腕嘆息,所以只要發現嬰幼兒存在可疑的孤獨症或阿斯伯格症候群症狀,要立即開始就診和幹預。

選擇科學有效的幹預

因此類疾病病因和病理機制尚不清晰,目前沒有任何特效藥物可以治癒孤獨症或阿斯伯格症候群,家長們切勿因求治心切而盲聽盲從,造成不必要的財產損失。建議各位家長關注治療方法的研究進展,積極和專業醫師溝通,選擇科學合理的治療幹預方法。

個體化治療幹預

孤獨症和阿斯伯格症候群為長期慢性疾病,每個患者發育水平不同,病情嚴重程度不同,情緒行為症狀表現及程度不同,共患病不同,因此,對於每一個患者,都應根據具體情況,予以患者所需的個體化的長期系統幹預。

如何早期識別孤獨症和阿斯伯格症候群?

孤獨症

起病於3歲之前,大約2/3的患兒在出生後逐漸表現出異常。

另外約1/3的兒童,早期有1~2年的正常發育期,之後才退化出現孤獨症症狀。

大部分家長在患兒兩歲前會發現其異常。

言語發育遲緩常是家長帶患兒就診的主要原因,但也有很多家長受「貴人語遲」觀念的影響,延誤了早期就診和幹預。

我國衛計委於2013年頒發了《兒童心理保健技術規範》,其中明確列舉了不同年齡兒童中提示孤獨症的預警徵,詳見下表。

若孩子有以下徵象,建議家長帶其積極至正規醫院就診,確定是否存在孤獨症的問題。

高功能孤獨症或阿斯伯格症候群

早期容易漏診,從而延誤治療,漏診原因主要有:

智力發育水平正常,故而在社交技能要求較低的幼年階段,社交缺陷也未造成明顯的社會功能損害。

部分患者存在某些能力的超常,掩蓋了其存在的社交缺陷,使得其社交困難不易被家長和老師察覺。

家長和老師對該病的臨床表現認識不足,將兒童的社交困難看成是性格內向,從而造成了較多的漏診。

到學齡期,因環境對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要求日益增高,患者有限的社會交往能力越來越難以應對日常的社會交往,患者的社會交往困難日益凸顯出來。尤其到青春期後表現更加顯著。

很多孩子表現孤僻離群,我行我素,不理解和考慮別人的感受,人際關係差,經常和同學發生衝突,行為較同齡孩子幼稚,顯得過於單純,不懂迂迴……

老師和家長經常評價這些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合群、行為幼稚、聰明古怪。

若孩子有以上特徵,建議儘快就診評估,以防錯過孩子的有效幹預時期。

能治好嗎?

經過綜合性教育和訓練,輔以藥物,孤獨症和阿斯伯格症候群患者的預後可以有顯著的改善,部分患者能獲得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但良好預後的前提是早期發現和長期系統幹預。

孤獨症或阿斯伯格症候群患者在常年有效的幹預下,依然會帶有自己的一些特質,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能獲得一般意義上常人的生活和工作。

他們所面臨的困難一方面來自於他們可能與生俱來的特質,一方面來自於家庭、學校、社會對這些特質的不了解和不接納。

國際孤獨症研究會主席巴倫、科恩認為:正常發育人群其實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孤獨症特質」。拋除醫學角度,或許,我們之間的界限沒有那麼清晰,認識這些特點是我們接納和幫助對方的開始。

(原題為:《一文讀懂孤獨症、高功能孤獨症、阿斯伯格症候群》)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我行我素」的阿斯伯格症候群 一種容易被誤診的孤獨症
    多動症的孩子怕老師,老師一瞪眼能管一會兒;如果老師瞪眼也沒用,自閉症的可能性很大。」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崔永華解釋,在自閉症患兒中,有一部分孩子語言發育正常、智力正常甚至超常,但是不顧及老師的存在隨性而為,這類孩子往往都是孤獨譜系障礙中的阿斯伯格症候群。
  • 嗨,孤獨的朋友,你也有阿斯伯格症候群嗎?
    阿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Syndrome,簡稱AS)是廣泛性發育障礙(PDD)的一種,有某些特徵類似孤獨症(Autism,又稱自閉症),如人際交往障礙,刻板、重複的興趣和行為方式,因而也被歸入更廣泛的孤獨症譜系障礙(AutismSpectrumDisorder,簡稱ASD)。
  • 阿斯伯格症候群成年後就好了嗎 天才病是對孤獨症的誤解
    說到阿斯伯格症候群,可能很多人都聽過它的別稱「天才病」,或者「孤獨症」。這種病患在情感交流和社會交往中存在很大的困難,但也有人問阿斯伯格症候群成年後就好了嗎?患有阿斯伯格障礙的孩子通常會在特殊的領域和話題展現出驚人的天賦和興趣,不少父母因此而忽略了早期的引導和培養,天才病其實是對孤獨症的誤解。
  • 阿斯伯格綜合症你了解多少?
    什麼是阿斯伯格綜合症? 這是一種廣泛的神經發育障礙的一種類型,也是屬於孤獨症一種類型。以前將其和一般的孤獨症當作兩種疾病來對待,近年來這個概念叫孤獨症譜系障礙,像一般的孤獨症,以前的孤獨症和阿斯伯格綜合症都是孤獨症譜系障礙裡面的一種具體表現情況。
  • 一文讀懂阿斯伯格綜合症——天才在左,自閉在右?
    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驚人的天賦、卓越的功績,然而,殊不知,阿斯伯格綜合症(Asperger’s Syndrome,AS)已經成為將這三個人聯繫起來的新方式,目前神經科學家已經認定這三人都罹患這一特殊的神經源性疾病。
  • 高功能、低功能自閉症以及阿斯伯格症候群
    很多家長都難以區分自閉症的這幾種類型,高功能自閉症、低功能自閉症以及阿斯伯格症候群,他們同屬於自閉症譜系。那麼他們之間有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呢?我們用概念圖來給大家更直觀的解答,藍色代表智力、智商,也就是孩子對抽象概念理解能力,對事物規律的認識理解,簡單地說,就是聰不聰明。
  • 無法治癒的阿斯伯格症候群主要病因有哪些?怎麼治療會更好?
    導語:阿斯伯格症候群這種疾病一說起來很多人都會覺得十分的陌生,其實這種疾病在中國兒童孤獨症譜系的患病概率是會在26.50/10 000的,阿斯伯格症候群患病概率大概是會在為14.00/10 000。這種疾病的男女患者比例是2.3∶1~6.5∶1,一般會在患者3歲之前起病。這種疾病的好發人群主要是0~6歲嬰幼兒以及男性發病率多於女性。
  • 男孩天才病被退學 阿斯伯格症候群-高功能自閉症
    這個孩子的情況屬於高功能自閉症的一個特型——阿斯伯格症候群。」程醫生表示,有研究認為,很多世界名家也都是阿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因此,這種病還有另一個名字,天才病。 男孩天才病被退學,天才病的名字雖然好聽,但無法掩蓋疾病本身的殘酷。 阿斯伯格症候群的患者會有如下表現: 人際交往困難。
  • 發現高功能孤獨症兒童的合作行為與正常兒童的異同
    孤獨症是一種神經發育的譜系障礙,典型的臨床特徵主要包括社會功能缺陷、交流和語言缺陷、限制性和刻板的行為和興趣。雖然孤獨症個體具有這三個方面的缺陷,但是社會功能缺陷被認為是最基礎的表現。大量的研究發現孤獨症個體在心理理論和移情上存在障礙。而判斷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對錯的道德判斷能力與心理理論能力密切相關,且移情也在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 孤獨症人士的未來會怎樣?
    ,我還沒看到答案,成年的孤獨症群體如何融入社會,如何安置,如何實現自理,如何滿足需要?」 我是成年後在美國留學時被診斷的高功能孤獨症譜系障礙(asd)人士,dsm4的阿斯伯格症候群人士。自診和專業診斷對我人生和社交等能力進步有主要影響。我也希望因為我的經歷,相似的人能夠少走彎路。 我從2015年末開始科普孤獨症譜系障礙,從17年開始管理成年asd人士的互助群孤獨者聯盟,並因為家長求助多開了相應的家長群。
  • 兒童出現性格孤僻,無法正常的社交,請家長警惕阿斯伯格症候群
    導語:阿斯伯格症候群好發人群在剛出生到六歲的嬰幼兒時期,大多數為男童。他們的臨床症狀表現在社會交往以及溝通障礙、興趣狹窄、動作和行為刻板,如果不及時治療發現很有可能由此引發的並發疾病有抑鬱症和多動症。這種精神疾病需要長時間持續治療才能痊癒,持續時間長久。就診常見檢查為阿斯伯格診斷量表和孤獨症譜系障礙篩查問卷或者兒童阿斯伯格症候群測試等等。一般使用藥品包含利培酮和舍曲林。
  • 興奮多動或因高功能自閉症 常被誤診為多動症
    與閉口不言的普通自閉症患兒大相逕庭,這群孩子很可能是班上的「搗蛋王」,活潑好動,不聽指揮,且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看似更像「多動症」,但其實,他們很可能患了「阿斯伯格症候群」,即語言發育正常的高功能自閉症。專家介紹,這種病臨床發病率甚至高於普通的孤獨症,而它的危險之處在於:不被老師和家長認知,所以教育手段單薄;表現更易被界定為性格障礙或多動症。
  • 阿斯伯格症候群是什麼 阿斯伯格症候群的治療方法
    原標題:阿斯伯格症候群是什麼 阿斯伯格症候群的治療方法   7歲男童歡歡每天看電視只看新聞聯播,會跟別人滔滔不絕地講美俄政治經濟軍事關係,但是講話時的思維比較混亂。經過醫生確診,歡歡得的是典型的「阿斯伯格症候群」。那麼阿斯伯格症候群是什麼呢?
  • 阿斯伯格症候群的遺傳性
    阿斯伯格症候群的遺傳性,是很多研究人員探索的方向。專家研究發現,阿斯伯格症候群人士的大腦和普通人的不同。
  • 孩子出現社交障礙,可能是阿斯伯格症候群,家長千萬要警惕
    因為「天才病」這一稱呼,不少家長對孩子患有阿斯伯格症候群都不以為意甚至有些小期待,而類似的看法會讓孩子錯過了早期的培養和引導,從而加重自閉症的情況。 阿斯伯格症候群在新生兒的發病率是0.7%、嬰幼兒期是1%―1.2%,相比之下嬰幼兒時期的患病率更高,所以這類病徵並非全是先天導致。 那麼具體的,阿斯伯格症候群的病因又有哪些呢?
  • 一個自白:當我接受了自己是阿斯伯格症候群這件事
    我是去年底才發現自己有Asperger syndrome(阿斯伯格症候群)的。一次偶然重翻少年時的素材本,看到了這樣一段摘錄↓當時一知半解,因為早就習慣了自己的普通,根本沒想過能和什麼特殊的病聯繫在一起。
  • VR技術可治療阿斯伯格症候群和多動症
    (原標題:VR技術可治療阿斯伯格症候群和多動症)
  • 阿斯伯格症候群和多動症,你真分的清楚麼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阿斯伯格綜合症與多動症也是容易被混淆的,中山大學的醫學博士靜進醫生說:「從大量門診資料來看,阿斯們被誤診為多動症的情況甚多。」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清兩者的異同,靜進醫生從社會行為、語言、學習和運動等各個方面出發,給出了他的分析與思考—— 問題由來 最近在學術會議上總有基層兒科/兒保醫生問起我:阿斯伯格症候群(簡稱AS、阿斯們)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也叫多動症,簡稱ADHD)如何鑑別,
  • 阿斯伯格星球一日遊
    星系,這個星系包含了自閉症和阿斯伯格症候群等星球。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繼續了解阿斯伯格星球,雖然在星系中失去了自己的名字,但這個星球上還有很多居民,值得我們去認識,以此進一步了解孤獨症譜系障礙。接下來我們就簡稱它為阿斯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