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去年底才發現自己有Asperger syndrome(阿斯伯格症候群)的。
一次偶然重翻少年時的素材本,看到了這樣一段摘錄↓
當時一知半解,因為早就習慣了自己的普通,根本沒想過能和什麼特殊的病聯繫在一起。
直到查閱大量資料和相關專業書籍並做了書中的所有測試後……結果的傾向性太明顯了,而且相比自閉症/孤獨症,AS中列舉的症狀命中的要多很多(差不多80%)。原本想去醫院診斷,無奈國內正規醫院沒有專門設立為成人診斷AS的科室,要確診只能到一些發達國家,並且費用高昂;另外,目前尚無針對AS明確有效的治療方法,即使確診也不能改變什麼(如是幼年發現還可能通過訓練矯正,成年患者則治療無望了);綜上,只好作罷。
反覆確認後,終於決定坦然接受。這是我第一次對外公開承認自己是一名AS(Asperger syndrome),並沒有什麼值得驕傲、高興、悲傷或同情的事,但礙於長期的自我懷疑,這件事對我而言意義重大。我從很小的時候(可能追溯到幼兒園)就產生了很深的自我懷疑,那時知識有限不知「心理學」為何物,只是對自己在社交場合中出現的某些反應無法理解,隱約感覺到不太對勁,不敢說也不知道怎麼說,就那樣憋著,在巨大的彷徨與恐慌中長大。
所以,其實如果有機會的話我依然希望得到確診,比起治療,確診的意義更多在於對自我的一種慰藉,如同一劑安定劑,讓我可以長舒一口氣,撫平那長久以來深陷彷徨的自我認知殘缺。
在精神心理科上AS雖歸屬於孤獨症譜系障礙或廣泛性發育障礙之下,但並不是孤獨症,因為此病沒有明顯的語言和智能障礙。正常人在發育過程中會自然發展語言、智能和社交能力,而AS只缺失了社交這一項,其他方面和常人無異,且這種社交能力的缺失是先天的。
因此,一直被當做邊緣人對待,在大集體和小圈子之間孤立無援,是AS的常態。據統計,罹患阿斯伯格症候群的概率為0.07%,其中男女比例約為8:1。可見阿斯女的處境更是尷尬,可謂邊緣中的邊緣。
說到這裡,想起大學時的確曾被一個男生稱之為「邊緣人」過,不過他對我的病症毫不知情,只是闡述了他們同學間一種簡單粗暴的劃分方法——好像一個集體總是由幾種人組成:一種跟誰都玩得來的、一種只混小群體的、最後一種看上去我行我素的邊緣人。
而從小但凡有人談及我,總是「高冷」、「拒人於千裡之外」諸如此類的形容。現在想來,終於明白自己為何會給人以這樣的印象,主要是AS完全不懂得如何與人打交道,不會主動親近人,連寒暄都不知道怎麼給表情,久而久之自然練就「面癱」神功。
但所幸AS智能方面的發育並無問題,先天不足可以通過後天學習來補救。就像《故作正常》一書的作者一樣,只要通過觀察學習掌握所謂的社交技巧,就可以裝得和常人一樣談笑風生。只不過AS們在社交活動中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需要事先在心中演練多少遍,是常人所無法想像的。
找到問題的根源後,現在我正嘗試接受,AS怎麼了,社交缺陷怎麼了,我還是要按自己的意願過好這一生。上帝給了我一手爛牌,反正怎麼打都是爛,為什麼還要照套路出牌呢?
於是我決定抵抗。
此後,關於一個阿斯女如何在複雜的群居社會中生存下去,我將在這裡記錄下來。
阿斯女Lemon會專注兩件事:
一、不停行走。用腳步丈量地球,並將旅途中所獲得的經歷、感悟記錄分享。
二、終身學習。在閱讀、聆聽和觀影中所獲得的知識、乾貨記錄分享。
我相信,這個世界對邊緣人群雖然不是那麼友好,但也無惡意,只是缺乏了解和溝通。畢竟AS絕大多數生來不會敞開心扉,默默地忍受著外界的很多偏見,我也只是在這一刻,終於決定要為這個微小的邊緣群體做點什麼,所以我嘗試把想法寫出來,然後,耐心爆棚讀到這裡的你,如果你身邊也有不善社交的人,如果你想知道這樣的人內心是怎麼想的,如果你對旅行or閱讀有興趣,還請多多關照(關注一個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