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高功能孤獨症兒童的合作行為與正常兒童的異同

2020-12-01 生物谷

孤獨症是一種神經發育的譜系障礙,典型的臨床特徵主要包括社會功能缺陷、交流和語言缺陷、限制性和刻板的行為和興趣。雖然孤獨症個體具有這三個方面的缺陷,但是社會功能缺陷被認為是最基礎的表現。大量的研究發現孤獨症個體在心理理論和移情上存在障礙。而判斷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對錯的道德判斷能力與心理理論能力密切相關,且移情也在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作為社會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道德判斷能力在孤獨症兒童群體中的研究還比較少。另一方面,兒童的抽象道德推理能力與他們日常生活中的親社會行為存在緊密的聯繫。那麼,智商正常的高功能孤獨症兒童這一特殊群體能否對他人的道德品質做出正確的判斷呢?當他們面對不同道德品質的搭檔時是否會表現出不同的道德行為(如合作行為)呢?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朱莉琪研究組採用道德故事和經典的囚徒困境博弈任務分別考察了高功能孤獨症兒童的道德判斷能力和合作行為以及二者間的關係。

該研究招募了38名6-12歲的高功能孤獨症兒童,同時招募與完成囚徒困境的31名孤獨症兒童相匹配的31名正常兒童參加實驗。兩組兒童的智力不存在顯著差異。兒童先對故事中主人公的道德品質(「好孩子」VS「壞孩子」)進行判斷,在正確判斷主人公的道德品質後與相應的主人公搭檔玩10輪的囚徒困境博弈。結果發現雖然高功能孤獨症兒童能夠正確地判斷他人的道德品質,甚至他們比正常兒童對「壞行為」的界定有更嚴苛的標準,但是在面對不同道德品質的搭檔時他們表現出相似的合作行為,而作為對照組的正常兒童在與「好孩子」搭檔時表現出更多的合作行為。這說明高功能孤獨症兒童的道德判斷能力並不比正常兒童差,但他們後續的合作行為卻不像正常兒童那樣會受到搭檔的道德品質的影響。這項研究為探討高功能孤獨症兒童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實證證據,並為臨床上了解孤獨症的道德判斷特徵和進一步促進他們的親社會行為提供了參考。

該研究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300859和30970911)、心理所科研啟動經費(Y2CQ022005)、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KJZD-EW-L04)和「973」項目子課題(2010CB8339004)的資助。研究結果已在線發表於Scientific Reports (Nature Publishing Online Journal)。(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Scientific Reports    doi:10.1038/srep0431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judgment and cooperation in children with high-functioning autism

Jing Li,  Liqi Zhu  & Michaela Gummerum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moral judgment in children with high-functioning autism and their cooperation in prisoner's dilemma game with partners of different moralities. Thirty-eight 6- to 12-year-old high-functioning autistic (HFA) children and 31 typically developing (TD) children were recruited. Children were asked to judge story protagonists' morality. After making this moral judgment correctly, they were asked to play with the morally nice and the morally naughty child in a repeated prisoner's dilemma gam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HFA and TD children made correct moral judgments, and that HFA children might even have more rigid criteria for what constitutes morally naughty acts. HFA children's cooperation did not differ depending on the morality of the interaction partner, while TD children showed higher cooperation when interacting with the morally nice than the morally naughty child did. Thus, partner's morality did influence TD children's but not HFA children's subsequent cooperation.

相關焦點

  • 一文讀懂孤獨症、高功能孤獨症、阿斯伯格症候群
    孤獨症兒童更喜歡一個人獨處,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視覺中國 資料孤獨症,高功能孤獨症,阿斯伯格症候群之間是什麼關係?孤獨症,又稱自閉症,與阿斯伯格症候群同屬於孤獨症譜系障礙,臨床核心症狀表現有很多相似之處。
  • 《孤獨症兒童康復科普知識手冊》
    (4)一部分孤獨症兒童開始時的發育呈現與正常孩子相同的狀況,直到2—3歲時孤獨症症狀才顯現出來。 (5)一部分父母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缺乏知識,一開始是忽視,後來是不相信,想觀望一段時間,結果使診斷時機推遲。
  • 靜進醫生:孤獨症兒童的自我意識
    人類進化至今,自我意識印刻在我們的認知深層,促成了我們識別敵友、倫理道德、害羞窘迫、價值觀念、助人為樂及利他行為等。三歲以後的正常兒童,將個人行為與所接受的道德和價值觀做比較時,他們會自動地將更多注意力放在提高自我意識上。
  • 兒童有這4個表現,可能是孤獨症的「警報」,越早發現越好
    孤獨症又稱為孤獨性障礙、自閉症等,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代表性疾病。一般情況下,兒童也可能會出現孤獨症。在孤獨症發展過程中,通常會帶來明顯的身體損傷,出現各種不良症狀,因此家長需要多留意孩子的身體情況。如果發現孩子有一些異常的表現,需要提高警惕。
  • 教師節,致敬孤獨症兒童康復師!
    今年是江婉媛在孤獨症(自閉症)兒童幹預康復機構大米和小米度過的第5個教師節。「我的心願是希望每個孩子與世界自由溝通,能夠在大米和小米享受到更適合的幹預服務。」真摯的話語說出了這位一線孤獨症兒童康復師的心聲。  2016年,江婉媛從深圳大學心理學系畢業後加入大米和小米。
  • 【星星課堂】如何運用消退法減少孤獨症兒童不良行為的發生?
    今天星星課堂教大家如何運用消退法減少孤獨症兒童不良行為的發生,我們先一起來看一個案例。
  • 《天津市關於加強孤獨症兒童康復服務的實施意見》正式出臺,為幫助...
    「歷經18年實踐,我們已累計服務孤獨症兒童超過1萬餘人次,學員月評估達標率均在90%以上,穩定率達到97%」「為促進孤獨症兒童回歸主流生活,宜童長期與包括四所國辦幼兒園在內的共計10家幼兒園、託兒所開展融合教育實踐合作,如今,宜童畢業班孤獨症兒童升入普通小學人數逐年攀升,僅2020年就有34名孤獨症兒童升入普通小學,連續6年獨立入學率維持在83%以上」……  升入小學
  • 關愛孤獨症患兒:專訪甘肅省婦幼保健院兒保科醫師李佳樾
    李佳樾:兒童自閉症又稱兒童孤獨症,是以交流、語言障礙和行為異常為特徵的發育障礙疾病,是兒童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兒童孤獨症由美國兒童精神病學家Leo Kanner1943年首先描述,這類兒童從嬰兒時期開始,「天生的不能與周圍的人們建立正常的情感聯繫」,似乎與環境是隔離的,語言異常或者根本就沒有語言,不尋求擁抱、待人如同待物、很少目光接觸、行為刻板等。
  • 為什麼有些人說自閉症兒童都是天才?聽聽兒科主任怎麼說
    雖然亮亮從外表看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他總是因為各種「不能被周圍接納」的不良行為,被11所小學或幼兒園勸退,他的爸爸媽媽為此傷透了腦筋。最後去醫院診斷為自閉症,是一種高功能自閉症的一個特型——阿斯伯格症候群。
  • 孤獨症兒童是天才還是傻子丨希望島特殊教育乾貨分享
    以前,最先被人們關注的是具有某方面天賦的天才孤獨症兒童,這雖然讓很多人對自閉症有了開始的認識,但僅僅只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認知。其實孤獨症兒童在現實生活中一直面臨著數不清的難以預料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這個家庭的工作和生活。
  • 兒童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
    這些診斷的共同點是,患者在三個方面表現出問題:語言能力下降、社會交往障礙和重複刻板行為。甚至自我傷害也是很常見的,自閉症患者在壓力或快樂的時候可能會打自己的臉或咬自己的手。輕度自閉症患者,例如阿斯伯格綜合症,可以有相對正常的對話,因此被認為是正常的甚至是高功能的,但是他們仍然很難理解和使用非語言交流,例如手勢、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
  • 「我行我素」的阿斯伯格症候群 一種容易被誤診的孤獨症
    多動症的孩子怕老師,老師一瞪眼能管一會兒;如果老師瞪眼也沒用,自閉症的可能性很大。」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崔永華解釋,在自閉症患兒中,有一部分孩子語言發育正常、智力正常甚至超常,但是不顧及老師的存在隨性而為,這類孩子往往都是孤獨譜系障礙中的阿斯伯格症候群。
  • 正確認識兒童多動症
    這類患兒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學習、行為及情緒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暫、活動過多、情緒易衝動、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在家庭及學校均難與人相處,日常生活中常使家長和老師感到無可奈何。 國內兒童青少年多動症總體患病率為6.26%,其中男性患病率高於女性。
  • 自閉症認知幾近空白:兒童精神健康亟待關注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星星的孩子,孤獨症(自閉症)患兒。「我的孩子,不會和別人不同」6歲的安安,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是一個安靜的男孩,從4歲診斷為自閉症,到現在已經2年了。安安所患的自閉症,也就是常說的孤獨症,患兒表現為語言、社交、行為等方面的全面異常。對這種精神殘疾,醫學界尚無治癒方式,症狀輕的能大學畢業,症狀嚴重的甚至終身無法進入社會。
  • 【福州星田兒童發展中心】兒童語言障礙及語言障礙的病因是什麼?
    雖然語言發育進程是按照正常兒童的順序,但其速度比正常兒童的慢,當環境對兒童語言的要求增加時,語言的總是就更為明顯了,某些染色體和遺傳性疾病伴有語言障礙,例如唐氏綜合症( 21- 三體綜合症)的兒童有程度不等的語言障礙;脆性 X 綜合症兒童的語言障礙為韻律和語言內容是有特別的形式。
  • 招募兒童孤獨症相關研究實驗組及對照組
    孤獨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或稱「自閉症譜系障礙」、「孤獨症」、「自閉症」,主要表現為社會交往和溝通障礙、興趣範圍狹窄、行為刻板或異常,是一系列神經發育障礙的統稱。孤獨症兒童在社交、溝通和行為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障礙,他們相對於正常兒童承受著更多的生存、生活及精神壓力。
  • 多動症兒童擁有異常大腦功能模式
    這項發現是由19名患者中有此症狀的兒童及另外23名兒童記憶一系列簡單的字母,並用一臺功能性磁力成像掃描儀追蹤他們的神經活動跡象所證實的。       多動症應該算是最常見的兒童行為問題。越來越多的生物醫學證據表明,被診斷為多動症的兒童擁有異常的大腦功能模式,並會一直持續到成年。這份研究報告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
  • 兒童多動症(ADHD)病因原來是這個
    2020-08-04 16:10:23 來源: 思睿明精神心理健康 舉報   兒童多動症又稱注意力缺陷多動症
  • 關懷身邊的小謝爾頓,兒童強迫症小常識
    兒童青少年是強迫症的高發人群,兒童強迫症患者臨床表現具有年齡特性,如兒童強迫症中強迫檢查發生率高於對稱和清潔,攻擊或傷害的強迫思維發生率比成人高,如對災難性事件的恐懼,或擔心自己或父母死亡或疾病,這與兒童的發展水平和需求相關。
  • 最新研究發現,孤獨症或與腸道菌群有關?腸道健康究竟有多重要!
    提到孤獨症,很多人都覺得很陌生。孤獨症兒童被稱為「來自遙遠星球的孩子」,很多人對他們的印象要麼是電影《雨人》中有超能力的樣子,要麼就是「低能兒」的代稱。實際上,孤獨症譜系障礙(ASD)是一組複雜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以受損的社交功能,重複刻板行為,狹窄興趣為主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