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探索「小宇宙」的奧秘

2020-12-08 人民網

  數字大腦。資料圖片

圖為模擬人腦神經系統而製造出來的神經形態計算晶片。奧地利因斯布魯克醫科大學網站

大腦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破譯大腦運轉密碼、揭開生命之謎,是令無數科學家殫精竭慮的艱難課題。2013年,美歐先後公布了具有戰略意義的人腦研究計劃。加速腦科學研究不僅有助於提升人類健康水平,也可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刺激經濟增長。

5月31日,歐洲「腦科學月」落下帷幕。一個月內,歐洲19個國家的相關機構舉辦了50多場活動,宣介腦科學對於人類健康、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意義,呼籲歐盟各界加強該領域的研發工作。

參加活動的很多科學家說,如同100年前很難想到今天的太空時代和資訊時代,今天的人們也很難想像腦科學的進展將給世界帶來什麼變化。

美歐搶佔戰略制高點,科學家欲為大腦繪製一幅導航示意圖

最近一年,特別是進入2013年以來,全世界圍繞人腦布局的科學研究明顯增多。

2012年夏天,美國6位科學家提出一項名為「人類大腦活動圖譜」的計劃,受到歐巴馬政府的高度重視,經修訂後上升為美國國家層面的大科學計劃。今年4月,歐巴馬宣布將從2014 財年的政府預算中拿出1億美元,啟動這項旨在揭開人類大腦奧秘的研究計劃。

無獨有偶,今年1月歐盟委員會宣布,人腦工程成為歐盟「未來新興旗艦技術項目」之一,並將在未來10年內獲得10億歐元的科研經費。

腦科學研究熱潮,正在全球興起。

人類的大腦是個複雜的「小宇宙」,至今我們依舊對其知之甚少。

今年4月,歐巴馬會見科學家時表示,「作為人類,我們能夠確認數光年外的星系,我們能研究比原子還小的粒子,但我們仍無法揭示兩耳間三磅重物質(指大腦) 的奧秘。」

如果將大腦比作一個城市,那麼目前的技術只能使人們看到城市的大概輪廓,卻無法了解裡面發生了什麼。

美國布朗大學神經科學教授約翰·當納格是「人腦活動圖」計劃的一名核心成員。他說:「最令我感興趣和困惑不解的問題就是大腦如何將思想轉化為行動?對於大腦深層工作原理, 我們仍然了解得不深。」

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科學教授拉斐爾·尤思蒂表示,「人腦活動圖」計劃的目標就是為大腦繪製一幅導航示意圖,並非靜態示意圖,而是一個高解析度的動態圖。「大腦單個的神經元受到刺激時做出什麼反應,和其他神經元怎樣互動,如何轉變為想法、感情乃至最後的行動,都可以觀察得一清二楚。」

有科學家將人腦計劃視為第二個人類基因組計劃。繪製人類基因組圖譜改變了遺傳學,現在人們希望繪製人腦活動圖也能有類似的科學作用。

近些年,歐洲的德國、英國、瑞士等國家也先後推出了本國的神經科學研究計劃。不過,美國和歐盟依然是當今腦科學研究領域的主角,雙方都希望率先搶佔戰略制高點,從而在未來高科技競爭中佔得先機。

「現在是太空競賽以來,美國的研發水平達到新高度的時候了。」歐巴馬信心滿滿地表示。而歐盟「人腦工程」的專網上則這樣寫道:「如果歐洲想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地位,必須現在開始行動了。」

加速腦科學研究有助於提升人類健康水平,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刺激經濟增長

在全球經濟普遍低迷之時,歐美發達國家為何斥巨資加速腦科學研究?

首先是保障人類健康的需要。醫學研究已經發現了超過500種腦部疾病,包括從偏頭痛到精神分裂症和老年痴呆症。在歐洲,約1/3的人口會患上與腦有關的疾病,這幾乎影響所有的歐洲家庭,近年來用於這方面的醫療費用每年高達8000億歐元,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加深,這一數字還將上升。加強腦科學研究將有助於帕金森氏症、阿爾茨海默氏症等腦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其次是科學探索的需要。腦科學研究不但可以揭開大腦高智能、高效率、低能耗之謎,對人工智慧、基因學、細胞生物學、生理學、生物信息學、解剖學、行為科學、信息技術、納米技術和營養學都有重要拉動作用。

最後也是提振經濟的需要,人腦工程的產業前景十分廣闊,「錢途」不可限量。

上世紀 90 年代初實施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刺激了美國整整十多年的經濟繁榮,經濟學界一直希冀通過一場以科技帶動的產業革命促使全球經濟擺脫衰退,重新走入一個相對繁榮期,人腦計劃正被視為這樣的發動引擎。

歐巴馬曾表示,「在人類基因圖譜的研究中,我們每投入1美元,就獲得了 140 美元的回報。」美國聯邦政府一項分析研究指出,美國人類基因計劃耗資38億美元,截至2010 年美國已獲得 8000 億美元回報。因投資大致相同,歐巴馬將美國的「人腦計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相比,並期待更高的回報。

隨著腦科學研究的深入,基於基礎性研究而誕生的新學科和新產業將大量湧現,並將產生眾多的就業機會。腦科學研究屬於具有高科技附加值的項目,以此為基礎的產業必將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有研究報告顯示,自2009 年以來,人腦工程領域的產業規模持續增長,2012年相關產業規模約為10億美元,2020年有望增長至60億美元。

腦科學是科學界最難攻克的堡壘之一,繪製人腦活動圖是一項長期工程

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相比,「腦計劃」更加複雜而艱難,因為人類大腦是人體中最複雜的器官,研究者必須要費很大力氣來取得數據並分析、理解數據。

儘管近年來相關科學研究日益深入,但人腦科學仍然是現代人體科學中未知因素最多的領域,是科學界最難攻克的「堡壘」之一。

人類大腦由100多億個神經細胞組成(相當於整個銀河系星體總數),是宇宙中已知的最為複雜的組織結構。大腦的複雜性,還在於神經細胞在形狀和功能上的多樣性,以及神經細胞結構和分子組成上的千差萬別。現在,科學家們還不了解任何單個機體的大腦工作機制,就連只有302個神經元的小蟲也沒法了解它的神經體系。目前人類對小神經元網絡工作機制知之甚少,而在細胞解析層面,對於大腦結構的工作機制基本一無所知。

中國復旦大學腦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楊雄裡指出,「人們不可能像基因組計劃標識出每個基因一樣給每個神經元打上標籤」,未來研究的困難之處不僅在於人腦的細胞數量太多,更在於大腦的活動是動態的、因環境而變化,而且在不同層次上又有不同性質的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院長羅躍嘉認為,大腦研究不但需要理論的進步,還需要技術設備的同步更新。目前來看,技術手段還不足以支撐起研究動態腦的基礎,技術設備研發也不容忽視。「就像我們要去研究火星,首先要建造一艘能夠到達火星的飛船。」 羅躍嘉說。

楊雄裡認為,要繪製出完整的人腦活動圖,10年時間顯然是太短了。以楊雄裡的研究經歷來看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對一個問題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以後,大量新問題會接踵而來。

「人類對大腦的認識是絕對真理,在某一個歷史時期我們所認識的是相對真理,我們可以無限逼近大腦的奧秘,但不能窮盡。」楊雄裡說。 

相關焦點

  • 「通中名師附校行」——探索宇宙奧秘 培育科學精神
    江蘇省南通中學物理教師朱華執教了一堂介紹宇宙學知識的展示課——《宇宙探秘》。朱老師的這堂物理課,不僅體現了物理課堂的「教學性」,同時也體現了物理課堂的「教育性」。嫻熟運用適切的教學手段在引課時,朱老師通過播放視頻《哈勃望遠鏡下的宇宙》,激起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再通過指導學生自讀、合作交流,初步掌握太陽系的組成,了解宇宙起源理論。
  • 《大腦的奧秘》:腦科學家們的「燒腦」之作—新聞—科學網
    胡珉琦 宇宙之中,大腦,大概可以被認為是人類已知的最複雜、最精細的體系。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成為了當前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為此,美國、歐盟和日本先後啟動了大型腦研究計劃,而中國也並不打算落後,即將啟動自己的「腦計劃」。 為了讓公眾更加關心和理解腦科學研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神經所)的一群腦神經科學家合力撰寫了一本科普圖書《大腦的奧秘》,幫助讀者去探尋腦科學領域的熱點問題。
  • 人體小宇宙與自然大宇宙
    要達到科學發展的中級階段、高級階段,今後還有很長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現代科學不僅對物質能量的研究探索如同冰山一角,在對人類自身的研究探索中,甚至連冰山一角也不到!所謂的生命科學僅僅探索到人體基因層次,基因是如何構成的?人體又是如何產生出生命基因的?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人類的思維是什麼?從何而來?這些問題都是未知之謎。
  • 渾儀:探索宇宙奧秘
    就在眾人對開幕式翹首以盼之際,鳳凰江蘇先為網友做個小科普,少為人知的是,在這個小小的儀器裡,竟然藏著古人對宇宙的探索,藏著日月星辰的奧秘。古人認為宇宙像一個圓雞蛋渾儀,也叫渾天儀,上古時稱「璿璣玉衡」(一作「璇璣玉衡」,出自中國古籍《尚書·舜典》,原文為「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因晦澀難懂,漢代起分兩種看法,一主星象說,認為代表北鬥七星;一主天文儀器說,便指渾儀)。
  • 八桂小記實踐採寫:親手製作望遠鏡,探索望遠鏡的科學奧秘!
    11月29日,八桂小記者與小小科學家一起在廣西區科技館親手製作望遠鏡,聽科普老師講解望遠鏡的科學奧秘。八桂小記者一路跟隨科普老師探索各個科學現象奧秘,最後進到科普教室體驗望遠鏡的科學奧秘,還摺疊瞭望遠鏡。
  • 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幾多驚喜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 題: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幾多驚喜  新華社記者王昆、劉欣  「用星系自轉曲線可以偵測到暗物質。」「引力波是一種探索宇宙的理想工具。」「詹姆士·韋伯太空望遠鏡何時升空?」……在剛剛結束的2018騰訊WE大會上,世界頂尖科學家闡釋了人類探索宇宙的先進方法、技術和工具,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揭開宇宙神秘面紗。  宇宙中是否存在額外維度和暗物質?  從目前的觀測看來,人類生活在一個均勻的,各向同性的三維空間加上一維時間,即四維時空中。
  • 腦科學,21世紀的新趨勢
    據研究表明,愛因斯坦的大腦比常人的要小。但是頂葉會比常人的寬。頂葉影響著人們的空間意識,這也許是他空間理論科研成就的因素之一。「如果人的大腦被100%開發出來會變成什麼?」那位老師說,「宇宙。」是啊,大腦是個小宇宙,宇宙是個超級大腦。
  • 探索宇宙奧秘的阿爾法磁譜儀
    作為即將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的最大科學儀器,科學家們期待它能幫助揭示有關宇宙起源的奧秘。根據大爆炸假說,我們所在的宇宙是在約140億年前由一個非常小的點爆炸而形成,宇宙產生物質的同時,也產生了反物質。兩者數量大體相當,其中「物質」多了一點點。儘管目前物質的存在顯而易見,但反物質存在的證據僅有實驗室觀測到的稍縱即逝的極微量反粒子。
  • 探索宇宙奧秘解讀自然界的奇思妙想
    對於這些燒腦的問題,很多人都用唯物主義論解釋了宇宙是客觀存在的,無論一個人的生死地球照樣轉,宇宙照樣存在,因為現實中我們看到的也是如此。這樣有會有一個問題,這一切都是客觀視角發生的事,但如果有一天你從這時世界上消失了,是不是也意味宇宙唯一一個主觀視角也消失了呢?
  • 人類對宇宙奧秘的探索,是一場關於時空的追尋
    數百年來,人類從來沒有停止對天空和宇宙的探索,從「日心說」到「宇宙大爆炸」,這不僅是一場對行星與恆星探索,更是一場對宇宙起源、時間歷史的偉大追尋。從人造衛星升空到月球漫步再到火星探測,這是人類對無垠宇宙的憧憬、也是對未知空間的嚮往。
  • 人類有可能永遠也無法破解宇宙的全部奧秘,越探索謎團越多
    在人類沒有走出地球之前,我們對地球之外的世界感到好奇,古時期的人們甚至認為地球就是整個宇宙,天上的太陽和星星都是地球的一部分。古人之所以會有這種認知,是因為那個時候沒有發達的科學,沒有能力探索整個地球,沒有能力走到地球的盡頭。
  • 探索宇宙奧秘,今天是第五個航天日
    兒子愛好航天,他的夢想就是當一個航天員,每天都看有關宇宙奧秘,航空航天的視頻,書本。今天是中國第五個航天日,從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從此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的序幕。
  • 【探索星空的奧秘】活動致辭稿
    衷心感謝各位領導、嘉賓來我校參與《探索星空的奧秘》活動!浩瀚的宇宙中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我們人類一直在探索、研究,希望能掌握宇宙的密碼,促進科學的進步、文明的發展。為了研究宇宙的奧秘,我們發明了天文望遠鏡,觀測星空;發明了宇宙飛船,翱翔太空;發明了空間站,進行太空探索實驗。探尋宇宙奧秘的過程,也是人類科技不斷進步的過程。
  • 人體小宇宙與自然大宇宙
    古人將人體成因歸於天地陰陽二氣和合,並通過入靜入空的內向探索,發現了人體潛含著天地萬物的內景隧道,將人體定義為是與天體大宇宙全息相應相通相合為一濃縮的小宇宙。源於此理,故有「天人相應、天人合一」之說。可以說,人類的祖先早在數千年前,已經通過人體自身這部生命儀器從內到外探索出人體的全部奧秘,並將人體小宇宙與天體大宇宙緊密聯繫起來同體認知。
  • 探索宇宙的奧秘,科技小知識之一切是如何開始的?
    今天,小編帶你探索宇宙的奧秘,解密一切是如何開始的。宇宙很大,非常非常大。但如果關於宇宙的起源,我們的理論是正確的,那麼宇宙就曾經很小,非常非常小。事實上,它一度並不存在。大約在138億年前,物質、能量、時間和空間從無中自發地產生出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大爆炸」。那麼,這是如何發生的?換句話說:萬物的起源是什麼?
  • 戴瓊海院士:腦科學研究是諾貝爾獎「富礦」
    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國務院參事戴瓊海在杭州舉行的2020生命健康未來峰會上介紹,自1906年西班牙神經組織學家拉蒙·卡哈爾獲諾貝爾獎以來,100多年中有120多項獲諾貝爾獎的研究與腦科學有關,說明全球科學界對腦科學研究特別青睞
  • 陳天橋腦科學研究院首發年報,試圖解碼人腦奧秘
    自2016年底成立腦科學研究機構以來,盛大網絡創始人、慈善家陳天橋在腦科學方面的進展也引人關注。日前,陳天橋夫婦出資成立的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Chen Institute,以下簡稱TCCI)公布了第一份年度報告。
  • 《宇宙的探索》
    >《宇宙的探索》 李良 編著內容簡介探索未知世界是人類的天性,自古以來,正是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人類不斷加快探索宇宙的步伐,不斷地取得新的成就。當人們不再為吃飯穿衣等基本需求發愁時,科學無疑將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探究宇宙的結構,研究各種天體是如何起源、如何演化的,以及我們的宇宙未來向何處演化;這些問題看似與日常生活無用,實則關係著地球人的命運。探索宇宙時常面臨著各種觀測技術的挑戰,在攻克這些困難的過程中,必將顯著地提升人類的能力,並為實現在宇宙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基礎。
  • 新華時評: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新華時評: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陳芳 胡喆/新華社 2019-01-03 19:36
  • 破解人類大腦的奧秘,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普及腦科學
    破解人類大腦的奧秘,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普及腦科學 新民網9月12日消息,今日(9月12日),一部展示腦科學領域令人驚嘆的發展進步和潛力誘人的機遇的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向全球發布,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