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華盛頓5月16日電(記者葛相文 任海軍)美國東部時間16日,由多國科學家參與,項目投入達20億美元的太空粒子探測器 阿爾法磁譜儀2搭乘「奮進」號太空梭升空。作為即將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的最大科學儀器,科學家們期待它能幫助揭示有關宇宙起源的奧秘。
根據大爆炸假說,我們所在的宇宙是在約140億年前由一個非常小的點爆炸而形成,宇宙產生物質的同時,也產生了反物質。兩者數量大體相當,其中「物質」多了一點點。儘管目前物質的存在顯而易見,但反物質存在的證據僅有實驗室觀測到的稍縱即逝的極微量反粒子。科學家認為,反物質無法在地球環境中存在,因為一旦遇到地球上的物質,二者將湮滅,不過反物質在太空中可能存在。因此,諾貝爾獎得主、阿爾法磁譜儀項目首席科學家丁肇中教授領導的團隊希望通過磁譜儀在太空中的觀測,發現反物質和暗物質的蛛絲馬跡,進而探索是否存在反宇宙。
暗物質是宇宙中看不見的物質,也就是說沒有發出可見光或其他電磁波,用天文望遠鏡觀測不到。不過,暗物質同樣產生萬有引力,對可見物質產生作用。根據現有的假說和觀察,科學家估計暗物質質量佔宇宙總質量的90%以上。
阿爾法磁譜儀的主要本領基於其強大而特殊的磁場。帶電粒子進入磁場後軌跡會發生變化,不同帶電粒子的軌跡變化也不同,而不帶電的粒子的軌跡則不會發生變化,因而觀測粒子進入這一磁場後軌跡是否變化,變化程度有什麼不同,就可以推知這是何種粒子。與天文望遠鏡觀測物質發出的可見光和電磁波不同,磁譜儀直接觀測粒子本身。因而,磁譜儀能夠發現天文望遠鏡無法發現的暗物質和反物質。
目前,參與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的科學家來自全球16個國家和地區的56個科研機構,這一項目也被認為是繼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空間站計劃、強子對撞機計劃之後的又一個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磁譜儀的主要部件完工於歐洲和亞洲,其中中國科學家對項目的完成做出了「決定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