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發布阿爾法磁譜儀近五年成果—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丁肇中發布阿爾法磁譜儀近五年成果
探測數據對尋找暗物質和反物質意義重大

 

北京時間12月8日24時,國際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瑞士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總結髮布了阿爾法磁譜儀(簡稱AMS)在國際空間站運行五年來的物理成果。目前,AMS已經收集了超過900億宇宙線事例,更多的數據分析還在進行中。

AMS是迄今為止在太空運行的最強大,最靈敏的粒子物理探測器。自從2011年5月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開始獲取數據,將一直持續運行到國際空間站使命結束(2024年)。

丁肇中報告的AMS最新結果涵蓋多種宇宙線粒子的精確獨特的數據,包括在宇宙空間測量的正電子流強和正電子比例,反質子—質子比,以及電子、質子,反質子、氦核以及其它核子的流強。

正電子流強和正電子比例結果,與暗物質的尋找密切相關,一直受到國際物理界高度關注。丁肇中報告最新觀測結果時表示,AMS測量到的正電子數據與暗物質質量與暗物質模型能很好地符合,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源於天體物理現象,如脈衝星。目前還無法得到明確結論。通過在國際空間站預期的壽命內(2024年)持續地收集數據,AMS將可以分辨出這兩個可能的模型。

在反質子—質子流強方面,丁肇中表示,一般認為反質子來自原初宇宙線,如質子,與星際物質的碰撞。但AMS測到的反質子—質子流強比顯著超出了宇宙線碰撞產生的理論預期值。超出的反質子不可能來自於脈衝星,但可以被暗物質碰撞或其它天體物理現象所解釋。

國際物理界高度關注的AMS的另一個重大物理課題是尋找反物質原子核。宇宙大爆炸模型要求在宇宙極早期物質和反物質的數量是相等的。迄今為止我們觀測到幾個電荷為-2,質量在氦範圍內的事例。丁肇中表示,5年來AMS收集到了37億個電荷為+2的氦核事例。今後幾年AMS的主要的任務之一,就是進行極其嚴格的探測器驗證和收集更多的數據,以確定這些電荷為-2的事例的來源。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相關人士評價,AMS譜儀精確測量多種宇宙線粒子的結果是宇宙線觀測的一個裡程碑,並對暗物質和反物質的尋找等物理學前沿研究有重大意義。

據悉,AMS由來自15個國家與地區的科學家組成,中國大陸參加AMS國際合作組的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電工研究所,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山東大學,中山大學,東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其中AMS探測器最關鍵的大型永磁體和主結構是由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設計研製,並成功進行空間環境模擬實驗,成為人類送入太空的第一個大型磁體。

AMS的物理成果大大的擴展了對宇宙線產生、加速以及傳播的認識。它的許多測量結果是現有的物理學、天文學和宇宙論的理論還無法解釋的,要求物理及天文學家們提出創新的理論模型。

相關焦點

  • 阿爾法磁譜儀:在丁肇中的5分鐘遊說中「一步登天」—新聞—科學網
    、科學、運輸委員會上發表演說,成功說服國會支持阿爾法磁譜儀AMS-02項目。 如果說,哈勃望遠鏡的「法眼」,是在地球軌道上採集太空深處的微弱光線,那麼,阿爾法磁譜儀的「魔力」,則是在國際空間站捕捉來自遙遠星系的神秘宇宙線。這是人類第一個大氣層外的「高能物理實驗室」。首席科學家丁肇中說,阿爾法磁譜儀的重要使命是尋找反物質。如果宇宙大爆炸理論自洽,物質和反物質應該是平分秋色、等量齊觀的。人類怎能對另外的「半邊天」無動於衷呢?
  • 阿爾法磁譜儀發布最新成果 推動人類對暗物質研究
    阿爾法磁譜儀發布最新成果 推動人類對暗物質研究 2016-12-09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熱系統總負責人、山東大學教授程林9日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  由世界著名實驗物理學家丁肇中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北京時間凌晨2點在歐洲核子中心公布5年太空實驗成果。據悉,本次公布的太空實驗結果揭示了與以往實驗結果有所不同的新信息,推進了人類對宇宙線產生、加速及傳播的認識。
  • 驚豔世界的阿爾法磁譜儀:有一顆「中國心」,等待了13年
    時隔5年,阿爾法磁譜儀已經累計測量了900億宇宙線事件。北京時間12月9日,在瑞士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項目主持者丁肇中教授發布了阿爾法磁譜儀的「五年成績單」。其中令人驚喜的是,AMS觀察到了幾個反氦3,這一結果震驚了世界,因為它可能是宇宙存在反物質的證據。
  • 丁肇中公布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暗物質可能存在—新聞—科學網
    新華網日內瓦9月18日電(記者張淼 施建國)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18日公布阿爾法磁譜儀項目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
  • 美「天鵝座」飛船為空間站送工具 專修阿爾法磁譜儀
    (新華社記者沈霆攝)新華社華盛頓11月2日電(記者周舟)美國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2日利用「安塔瑞斯」火箭發射「天鵝座」飛船,為國際空間站送去約3.7噸的貨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用於修理空間站上「阿爾法磁譜儀2」的特製工具。
  • 探索宇宙奧秘的阿爾法磁譜儀
    新華網華盛頓5月16日電(記者葛相文 任海軍)美國東部時間16日,由多國科學家參與,項目投入達20億美元的太空粒子探測器 阿爾法磁譜儀2搭乘「奮進」號太空梭升空。
  • 丁肇中團隊稱或已發現暗物質
    2月18日,在美國波士頓結束的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美國麻省理工物理學家丁肇中領導的研究團隊對外宣布,他們的阿爾法磁譜儀發現了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存在的證據 ■ 將於未來幾周發表論文 ■ 如被確認則有望解答宇宙組成之謎2月18日,在美國波士頓結束的美國科學促進會
  • LEAD人物|物理學家丁肇中,揭示宇宙產生根源,貢獻全人類
    丁肇中教授長期從事高能物理實驗,精確檢驗量子電動力學、量子色動力學和電弱統一理論,尋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現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1998年6月2日,美東部時間凌晨6時零9分,發現號太空梭發射升空(STS-91),機內載中、美等國共同研製的「阿爾法磁譜儀」進行運行實驗。阿爾法磁譜儀實驗是一個大型國際合作科學實驗項目,其目的是尋找太空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
  • 【文化評析】丁肇中糾錯42處詮釋「什麼是科學精神」
    【文化評析】 作者:王言虎(新京報評論員)據報導,近日,山東省日照市科技館要把祖籍日照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科學生涯中6個著名實驗模型做出來展示,其中AMS阿爾法磁譜儀模型的製作難度係數最大。為此,科技館不惜重金邀請頂級設計師打造模型。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演示中的每一處細節。
  • 科學家丁肇中的日常生活(組圖)
    4月29日,在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丁肇中主持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組會議。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目前正帶領由數百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分析從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傳回的數據,探索包括暗物質和反物質在內的前沿宇宙問題。
  • 為一個模型糾錯42處 82歲丁肇中告訴你什麼是科學精神
    近日,山東省日照市科技館要把祖籍日照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科學生涯中6個著名實驗模型做出來展示,其中AMS阿爾法磁譜儀模型的製作難度係數最大。為此,科技館不惜重金邀請頂級設計師打造模型。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演示中的每一處細節。
  • 丁肇中:山大具有專注精神 繼續探索暗物質
    原標題:丁肇中:山東大學具有專注精神將攜手繼續探索暗物質今天上午,丁肇中教授來到山東大學並與媒體見面(齊魯網記者 於鵬攝)今天上午,丁肇中教授來到山東大學並與媒體見面(齊魯網記者 於鵬攝)齊魯網濟南10月12日訊(記者於鵬 孟寶樂)近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籍華人科學家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實驗項目(以下簡稱「AMS」)證明
  •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科學精神面面觀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秦曉涵  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PPT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裡,這位82歲的老人質疑、糾錯、再質疑、再糾錯,把氣氛搞得像一場考試。
  • 丁肇中:過去四十多年,我一直在找電子的半徑—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丁肇中在做的一個重要研究是尋找暗物質。他對暗物質的解釋是:「宇宙中90%的物質是看不見的,因為看不見,所以稱為暗物質。」 在探測暗物質過程中,丁肇中團隊使用的阿爾法磁譜儀(AMS)可以捕捉暗物質的「信號」,進而探測到暗物質。 AMS團隊有很多來自中國的科研人員,在丁肇中看來,東方的學生過於注重物理理論,輕視實驗。
  • 丁肇中:中國有很多世界一流實驗物理科學家
    11月7日,83歲的美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國際戰略研討會上,回顧了40年來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的物理學研究成果。「中國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實驗物理科學家。他們有想像力、有發展新技術及領導國際合作的經驗和能力。他們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實驗物理研究,繼續為人類知識作出重要貢獻。」
  • 「他們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實驗物理研究」—新聞—科學網
    ——丁肇中談與國內科學家合作40年體會
  • 被提問科研是否熬夜,丁肇中講了個鄧小平的故事
    此行的重頭戲是商討下一步山大參與阿爾法磁譜儀(簡稱AMS)項目的合作計劃,兩天裡丁肇中行程滿滿,主題講座上思路嚴謹表述流暢,與大學生互動時又將處世感悟和盤託出。大科學家鮮明的個性魅力,給濟南帶來了一股「大師旋風」。
  • 丁肇中受聘擔任國科大名譽教授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丁肇中今日受聘擔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教授,並為學生們帶來題為《發現J粒子實驗》的學術報告。白春禮高度評價了丁肇中的科研貢獻,並結合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強調了基礎科學和原始創新的重要性,論述了國際交流合作、科研與教育融合及人才培養對於促進科研事業發展的積極作用,表示中國科學院將不斷探索新的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推進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科研院所科研製度建設。1974年11月10日,丁肇中領導的實驗組發現新的基本粒子,丁肇中把這個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