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中國有很多世界一流實驗物理科學家

2020-12-04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特意花費多日逐字逐句把英文幻燈片改成中文,一個多小時的報告堅持用中文來講,而且拒絕了工作人員搬到身後的椅子。他說:「也許我該試著說說中文。」

11月7日,83歲的美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國際戰略研討會上,回顧了40年來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的物理學研究成果。

「中國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實驗物理科學家。他們有想像力、有發展新技術及領導國際合作的經驗和能力。他們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實驗物理研究,繼續為人類知識作出重要貢獻。」丁肇中談及他與中國科學家合作40年的體會時說。

從膠子到電子和夸克

發現膠子,是丁肇中與中國科學家的第一項合作成果。丁肇中介紹,宇宙中存在引力、電弱力和強力,強力由膠子傳輸。

1977年8月,剛剛恢復工作的鄧小平建議,每年派10位科學家參加丁肇中團隊的工作。當時,丁肇中正在位於德國的佩特拉(PETRA)正負電子對撞機上開展MARK-J實驗。

1978年,第一批中國科學家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唐孝威研究員帶隊加入實驗組。「從那時至今,許多中國科學家參加我的團隊,並作出了世界公認的貢獻。」丁肇中說。

丁肇中介紹,1979年,美國《紐約時報》頭版報導了丁肇中團隊發現膠子的消息。其中特別提到:「27名中國科學家參加了這次試驗,在有關核粒子的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史上,這是第一次,也是中國的一大貢獻。」

這次合作被稱為「中國科技界改革開放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之後不久,丁肇中開啟與中國科學家的第二次合作——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L3實驗。

自1982年至2003年開展的L3實驗,目標是尋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並為這些問題探求答案:有多少種電子?電子有多大?電子能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有多少種夸克?夸克有多大?夸克能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L3實驗是由美國、蘇聯、中國、歐洲等19個國家和地區約600名科學家共同參加的大型國際合作實驗。」丁肇中說, L3實驗產生了一系列新發現,共發表300篇文章,有300人獲得博士學位。

談及中國科學家在L3實驗中扮演的角色,丁肇中介紹,L3實驗需要12噸鍺酸鉍晶體,但當時這種晶體的全球年產量只有4公斤。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生產的鍺酸鉍晶體為這項實驗幫了大忙。此外,來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陳和生、王貽芳等多位科研人員,對L3實驗數據分析也作出重要貢獻。

在遙遠太空研究宇宙線

運行在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AMS),被美國媒體稱為「國際空間站皇冠上的明珠」,這是丁肇中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的第3個實驗。

丁肇中介紹,2011年5月,AMS搭載「奮進」號升空,並被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AMS重達7.5噸,是唯一的空間大型磁譜儀。

「AMS是美國、中國、俄羅斯、芬蘭、法國、德國、義大利、瑞士等16個國家和地區在空間開展的合作,有60個大學和研究所、600位科學家參與。」丁肇中說。

8年來,AMS收集了1470億個宇宙線數據,能量高達萬億電子伏。這一實驗發現,所有的宇宙線實驗結果都與現有理論不符合。

尤為重要的是,AMS實驗還發現,高能正電子宇宙線主要來自於脈衝星或者暗物質。目前高能時統計誤差較大,還不能確定暗物質來源。

丁肇中介紹,在2028年國際空間站退役之前,AMS將持續收集宇宙線數據以降低誤差,屆時會確定正電子超出是否來自暗物質。其間AMS還要解決另外一個基本問題——認識重質量反物質的起源。這些研究將會拓展甚至改變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中國科學家對AMS製造、測試和數據分析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丁肇中評價說。據了解,AMS探測器的「核心」——永磁鐵就由中科院電工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和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共同研製。

AMS的所有實驗結果都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2017年,第一篇AMS論文入選《物理評論快報》編輯推薦十年回顧紀念刊,同樣入選的還有第117號元素的發現,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等。丁肇中提到,來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李祖豪團隊對這篇論文作出重要貢獻。

「過去40年,有很多優秀的中國科學家和我合作,他們對實驗作出重要的貢獻。每個實驗,都自己發展新的儀器,使實驗成功;實驗的結果,改變了對宇宙的認知。」丁肇中總結說。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嶽靚

審核:王小龍

相關焦點

  • 丁肇中說了這樣一句話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關於中國到底要不要建大型對撞機的爭論,這些年不但沒有平息,反而有升溫的態勢。11月7日,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國際戰略研討會上,83歲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沒有直接談中國要不要建大對撞機,但卻圍繞對撞機建設,講了一番耐人尋味的話。
  • 讀《丁肇中》,品科學大師傳奇人生
    《丁肇中》顧邁男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7月1976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大廳,春意融融。在一片暴風雨般的熱烈掌聲中,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健步走上講臺,他先用中文,繼而又用英文發表了他因發現J粒子而獲得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著名演講……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他在獲諾貝爾獎後堅持用中文致辭;他為中國培養了數以百計的高能物理科學家;他將「丁肇中科技館」設在故鄉山東日照。近日,由新華社記者顧邁男撰寫的丁肇中傳記《丁肇中》一書,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 【科技日報】「他們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實驗物理研究」
    11月7日,83歲的美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國際戰略研討會上,回顧了40年來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的物理學研究成果。  「中國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實驗物理科學家。他們有想像力、有發展新技術及領導國際合作的經驗和能力。他們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實驗物理研究,繼續為人類知識作出重要貢獻。」丁肇中談及他與中國科學家合作40年的體會時說。
  • 「他們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實驗物理研究」—新聞—科學網
    ——丁肇中談與國內科學家合作40年體會
  • 丁肇中:我這一輩子做每個實驗都有大量人反對
    丁肇中說,高中生並不太了解哪個學科好,學校給了他很多的幫助。從那時起,他就一生與物理為伴。「我學物理純粹是為了興趣,不為名不為利,做實驗才是我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最終,冷門的物理給了丁肇中最高的榮耀。  「小學生」丁肇中:  在科學真理面前我很笨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丁肇中就率領龐大的團隊開始阿爾法磁譜儀實驗,開始了人類在太空探索宇宙之謎的序幕。如今,這個實驗還在繼續,他的團隊有全球600多位頂尖科學家參與。  為什麼要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實驗?
  • 中國將成為世界科研中心?中科院院士主張,花1400億建大型對撞機
    二是、而且中國不差錢,建成之後,中國將成為一個世界科研中心,吸引全世界將近五千多名物理研究者來中國工作。丁肇中在此次研討會上的演講主題是「與中國科學家合作40年的成果」,演講快結束時,他話鋒一轉,說:「我的大多數實驗,受到很多人反對。理由是:實驗沒有物理意義;實驗極困難,不可能成功。」
  • 丘成桐贊成,楊振寧反駁,丁肇中卻搖頭沉默
    楊振寧、丘成桐、丁肇中的意見也是因此相左,其中楊振寧和丘成桐的意見是最大的。中國要建造的大型對撞機,成本達到了200億美元以上,楊振寧說太貴,丘成桐說中國有這個錢。問題在於:目前中國的發展雖然很快,但是高級的科研人員還佔不到世界的1%!
  • 被提問科研是否熬夜,丁肇中講了個鄧小平的故事
    【這部分很輕鬆,但對人生有啟示】「不知道的問題,我沒資格回答」面對丁肇中這樣的大科學家的到來,大學生和媒體都有很多問題想問。「山大距離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還欠缺什麼」、「對中國的科技發展和科學探索方面有什麼建議」,在不同的活動場合,提問者的興趣點也各有側重。
  • 中國實驗室|丁肇中:過去四十多年,我一直在找電子的半徑
    在探測暗物質過程中,丁肇中團隊使用的阿爾法磁譜儀(AMS)可以捕捉暗物質的「信號」,進而探測到暗物質。AMS團隊有很多來自中國的科研人員,在丁肇中看來,東方的學生過於注重物理理論,輕視實驗。去年底,在紀錄片《中國實驗室》拍攝期間,丁肇中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很多成績好的東方學生都喜歡學理論,學量子理論。他覺得這個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他也學過很多。
  • 「一問三不知」的華裔科學家丁肇中,讓中文首次響徹諾獎頒獎典禮
    在美國的大學不支持他,他就跑到了德國做這個實驗,用了整整八個月的時間,證明了之前哈佛大學世界級專家「電子有體積」的實驗和結論是錯誤的。作為實驗物理學家,丁肇中做過無數的實驗,不少實驗顛覆了以往物理學的基本知識。當然,丁肇中最著名的實驗還是1974年發現J粒子的實驗。這個實驗的難度有多高?他戲稱是「北京下雨時每秒有100億個雨滴,他要從中找出一個紅色的雨滴出來」。
  • 丁肇中祖居景區免門票了!
    為貫徹「陽光海岸·活力日照」旅遊品牌,讓更多遊客親身感受「有一種生活叫日照」的人文魅力,日照東方太陽城景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主動履行國有企業社會責任,助力文旅產業復工復產,更好的展示丁肇中祖居呈現的日照本土歷史文化風貌及愛國主義精神,即日起中國(日照)東方太陽城丁肇中祖居景區免門票遊覽
  • 丁肇中:以科學的態度面對一切
    從發現到應用要經過幾十年丁肇中正在組織進行的AMS實驗,是美、中、俄等十幾個國家的56個大學和研究所合作的大型科學實驗。AMS的目標是尋找由反物質組成的物質、暗物質和宇宙線的來源。那麼開展這項研究有什麼意義?
  • 丁肇中教授,歡迎回家!
    7月12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82歲的丁肇中教授又回老家了。
  • 丁肇中:「一問三不知」的諾獎得主,卻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但是凡事皆有例外,一問三不知者也可能是極具才華卻又極其謙虛之人,就比如說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很多人都會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或者維持自己的所謂人設,即便是面對不熟知的問題也要大談特談,用誇張的語言掩蓋自己的不足,不願意將自己的薄弱之處暴露在公眾面前。
  • 丁肇中:「一問三不知」的諾獎得主,卻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但是凡事皆有例外,一問三不知者也可能是極具才華卻又極其謙虛之人,就比如說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儘管他本人在物理學研究方面擁有著極高的成就,同時也帶領著自己的中國學生到達了科技前沿,但他卻仍舊秉持嚴謹認真、虛心求教的態度面對工作中的每一次試驗和生活中的每件小事。
  • 丁肇中雖生美國,是中科院外籍院士,卻在諾貝爾獎典禮上說中國話
    或許,對於丁肇中來說,科學事業和實驗研究就是他人生的太陽,國家就是他的太陽,指引他渡過那些沾滿泥水的漩渦,成功地躍過龍門,為中國正言。膠子噴注、確定三代中微子種類的數目只有三代、領導AMS實驗在空間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首次發現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電子等這些都是丁肇中和他的團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執著所取得的成就。而這些成就,不斷刷新著人類的物理知識,推動世界人類文明和科學的進步。
  • LEAD人物|物理學家丁肇中,揭示宇宙產生根源,貢獻全人類
    由於中國那時處於戰亂時期,丁肇中12歲之前並未接受傳統教育。1943年到1945年,丁肇中曾在四川教育學院附屬嘉陵實驗小學(現重慶磁器口小學)讀書。這是首次由美國、蘇聯、中國、歐洲等19個國家600名科學家共同參加的大型國際合作。中國政府非常支持L3實驗,提供了很大幫助,包括一臺非常先進的計算機,同時還在上海矽酸鹽工廠生產BGO晶體。 L3實驗共發表了約300篇文章,有約300人因這一研究工程而獲博士學位。
  • 丁肇中:過去四十多年,我一直在找電子的半徑—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丁肇中在做的一個重要研究是尋找暗物質。他對暗物質的解釋是:「宇宙中90%的物質是看不見的,因為看不見,所以稱為暗物質。」 在探測暗物質過程中,丁肇中團隊使用的阿爾法磁譜儀(AMS)可以捕捉暗物質的「信號」,進而探測到暗物質。 AMS團隊有很多來自中國的科研人員,在丁肇中看來,東方的學生過於注重物理理論,輕視實驗。
  • 日照歷史上的今天 | 7月12日 丁肇中回鄉!(文末有福利)
    丁肇中教授回鄉2018年7月12日至13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一行來日照市,研討推進日照市科技館項目,並回到東港區濤雒鎮祖居省親。這是丁肇中教授的第七次回鄉。「日照這個城市非常乾淨,非常現代化,和瑞士一樣的,我非常喜歡。」
  • 丁肇中受聘擔任國科大名譽教授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丁肇中今日受聘擔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教授,並為學生們帶來題為《發現J粒子實驗》的學術報告。白春禮高度評價了丁肇中的科研貢獻,並結合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強調了基礎科學和原始創新的重要性,論述了國際交流合作、科研與教育融合及人才培養對於促進科研事業發展的積極作用,表示中國科學院將不斷探索新的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推進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科研院所科研製度建設。1974年11月10日,丁肇中領導的實驗組發現新的基本粒子,丁肇中把這個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