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安阿伯城,實驗物理學家。1959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學士和數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1994年起領導AMS實驗在空間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5年首次發現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電子,這些正電子的來源很可能是暗物質碰撞所產生的。丁肇中教授長期從事高能物理實驗,精確檢驗量子電動力學、量子色動力學和電弱統一理論,尋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現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成長經歷
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出生在美國密西根州的安娜堡,父親丁觀海、母親王雋英皆任教於大學,在出生的兩個月後,丁肇中隨母回國。
由於中國那時處於戰亂時期,丁肇中12歲之前並未接受傳統教育。1943年到1945年,丁肇中曾在四川教育學院附屬嘉陵實驗小學(現重慶磁器口小學)讀書。
1948年,丁肇中隨其父母去臺灣,就讀於豐原大同小學,後就讀於臺北市成功中學,一年後轉學到建國中學就讀。1955年,高中畢業後,丁肇中考進臺南市的臺灣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
1956年9月,赴美國密西根大學學習,三年後獲得數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物理學領域影響力人物
丁肇中自六十年代起,就在物理學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1991年,丁肇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34;大會上接受特別榮譽獎時發表了題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演講,這篇演講稿被錄入初中語文新課標教材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3課、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4課。
1998年6月2日,美東部時間凌晨6時零9分,發現號太空梭發射升空(STS-91),機內載中、美等國共同研製的「阿爾法磁譜儀」進行運行實驗。阿爾法磁譜儀實驗是一個大型國際合作科學實驗項目,其目的是尋找太空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
實驗由丁肇中教授領導,包括美國、中國、義大利、瑞士、德國、芬蘭等國家和地區的37個研究機構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參加,僅中國參加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不下200人。2011年5月,丁肇中主持建造的第二臺阿爾法磁譜儀,搭載奮進號太空梭升空(STS-134),開始了它在國際空間站的使命-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
2013年4月3日下午五點(日內瓦時間),丁肇中首次公布其領導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18年的第一個實驗結果-已發現的40萬個正電子可能來自一個未知之源,可能是脈衝星或人們一直尋找的暗物質。2017年AMS在太空中已經收集到超過1000億宇宙射線事件,AMS的結果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人才培養
1983年起,丁肇中組織和領導了一個國際合作組--L3組,準備在歐洲核子中心在1989年建成的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LEP上進行高能物理實驗,將在質心系能量為1011eV能區中尋找新粒子,特別是電弱理論預言的黑格斯粒子,並研究Z0及其他粒子物理新現象。L3組共有包括中國在內的約13個國家近600名物理學家參加。丁肇中熱心培養中國高能物理學人才,經常回國選拔年輕科學工作者去他所領導的小組工作;
並受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在歐洲核子中心做的L3實驗,這裡用的是一個周長27公裡的加速器,1000億電子伏特正電子與1000億負電子對撞。它瞬間產生的熱量,相當於太陽表面溫度的4000億倍,也是宇宙誕生最初的1000億分之一秒時的溫度。
實驗儀器使用的磁鐵是1萬噸,探測器包括300噸鈾,均來自蘇聯。這是首次由美國、蘇聯、中國、歐洲等19個國家600名科學家共同參加的大型國際合作。中國政府非常支持L3實驗,提供了很大幫助,包括一臺非常先進的計算機,同時還在上海矽酸鹽工廠生產BGO晶體。 L3實驗共發表了約300篇文章,有約300人因這一研究工程而獲博士學位。
丁肇中小時候在戰亂中的中國長大,很喜歡中國歷史,因戰亂關係他流浪過很多地方。為了中國高能物理的發展,經常來中國從事學術交流和參觀訪問,介紹國際高能物理的發展,努力促進國際物理學界同中國物理學家合作。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實驗物理的科研人才。時任中國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總書記曾這樣評價他,你的實驗已經在天上了,希望你常回國來。
LEAD人物君想說,術業有專攻,丁教授從事的反物質、暗物質研究是一個創舉,能夠揭示宇宙產生的根源,對世界文明、人類發展的貢獻非常大,也為華人爭光添彩。我們應該學習丁教授,潛心修煉,構建核心硬本領,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到極致,努力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版權聲明:文章圖片、以及部分文字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