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人物|物理學家丁肇中,揭示宇宙產生根源,貢獻全人類

2020-09-26 LEAD立德領導力

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西根州安阿伯城,實驗物理學家。1959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學士和數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1994年起領導AMS實驗在空間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5年首次發現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電子,這些正電子的來源很可能是暗物質碰撞所產生的。丁肇中教授長期從事高能物理實驗,精確檢驗量子電動力學、量子色動力學和電弱統一理論,尋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現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成長經歷


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出生在美國密西根州的安娜堡,父親丁觀海、母親王雋英皆任教於大學,在出生的兩個月後,丁肇中隨母回國。


由於中國那時處於戰亂時期,丁肇中12歲之前並未接受傳統教育。1943年到1945年,丁肇中曾在四川教育學院附屬嘉陵實驗小學(現重慶磁器口小學)讀書。



1948年,丁肇中隨其父母去臺灣,就讀於豐原大同小學,後就讀於臺北市成功中學,一年後轉學到建國中學就讀。1955年,高中畢業後,丁肇中考進臺南市的臺灣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


1956年9月,赴美國密西根大學學習,三年後獲得數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物理學領域影響力人物


丁肇中自六十年代起,就在物理學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1991年,丁肇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34;大會上接受特別榮譽獎時發表了題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演講,這篇演講稿被錄入初中語文新課標教材語文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3課、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4課。


1998年6月2日,美東部時間凌晨6時零9分,發現號太空梭發射升空(STS-91),機內載中、美等國共同研製的「阿爾法磁譜儀」進行運行實驗。阿爾法磁譜儀實驗是一個大型國際合作科學實驗項目,其目的是尋找太空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



實驗由丁肇中教授領導,包括美國、中國、義大利、瑞士、德國、芬蘭等國家和地區的37個研究機構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參加,僅中國參加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不下200人。2011年5月,丁肇中主持建造的第二臺阿爾法磁譜儀,搭載奮進號太空梭升空(STS-134),開始了它在國際空間站的使命-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


2013年4月3日下午五點(日內瓦時間),丁肇中首次公布其領導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18年的第一個實驗結果-已發現的40萬個正電子可能來自一個未知之源,可能是脈衝星或人們一直尋找的暗物質。2017年AMS在太空中已經收集到超過1000億宇宙射線事件,AMS的結果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人才培養


1983年起,丁肇中組織和領導了一個國際合作組--L3組,準備在歐洲核子中心在1989年建成的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LEP上進行高能物理實驗,將在質心系能量為1011eV能區中尋找新粒子,特別是電弱理論預言的黑格斯粒子,並研究Z0及其他粒子物理新現象。L3組共有包括中國在內的約13個國家近600名物理學家參加。丁肇中熱心培養中國高能物理學人才,經常回國選拔年輕科學工作者去他所領導的小組工作;


並受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在歐洲核子中心做的L3實驗,這裡用的是一個周長27公裡的加速器,1000億電子伏特正電子與1000億負電子對撞。它瞬間產生的熱量,相當於太陽表面溫度的4000億倍,也是宇宙誕生最初的1000億分之一秒時的溫度。



實驗儀器使用的磁鐵是1萬噸,探測器包括300噸鈾,均來自蘇聯。這是首次由美國、蘇聯、中國、歐洲等19個國家600名科學家共同參加的大型國際合作。中國政府非常支持L3實驗,提供了很大幫助,包括一臺非常先進的計算機,同時還在上海矽酸鹽工廠生產BGO晶體。 L3實驗共發表了約300篇文章,有約300人因這一研究工程而獲博士學位。


丁肇中小時候在戰亂中的中國長大,很喜歡中國歷史,因戰亂關係他流浪過很多地方。為了中國高能物理的發展,經常來中國從事學術交流和參觀訪問,介紹國際高能物理的發展,努力促進國際物理學界同中國物理學家合作。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實驗物理的科研人才。時任中國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總書記曾這樣評價他,你的實驗已經在天上了,希望你常回國來。


LEAD人物君想說,術業有專攻,丁教授從事的反物質、暗物質研究是一個創舉,能夠揭示宇宙產生的根源,對世界文明、人類發展的貢獻非常大,也為華人爭光添彩。我們應該學習丁教授,潛心修煉,構建核心硬本領,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到極致,努力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版權聲明:文章圖片、以及部分文字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楊振寧獲「求是終身成就獎」,對於他的科學貢獻,丁肇中等人曾經...
    有關楊振寧的科學貢獻,坊間議論從未間斷。讓我們來看看這些人的評價,對於楊振寧的科學貢獻可能會有一個大概的認識。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曾經發表過一次公開演講,他這樣說道——楊振寧教授是20世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對物理學和數學的貢獻極大地增進了我們對自然界的了解。
  • 丁肇中:中國有很多世界一流實驗物理科學家
    11月7日,83歲的美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國際戰略研討會上,回顧了40年來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的物理學研究成果。「中國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實驗物理科學家。他們有想像力、有發展新技術及領導國際合作的經驗和能力。他們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實驗物理研究,繼續為人類知識作出重要貢獻。」
  • ...獲「求是終身成就獎」,對於他的科學貢獻,丁肇中等人曾經這樣評價
    有關楊振寧的科學貢獻,坊間議論從未間斷。讓我們來看看這些人的評價,對於楊振寧的科學貢獻可能會有一個大概的認識。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曾經發表過一次公開演講,他這樣說道——楊振寧教授是20世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對物理學和數學的貢獻極大地增進了我們對自然界的了解。
  • 丁肇中說了這樣一句話
    11月7日,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國際戰略研討會上,83歲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沒有直接談中國要不要建大對撞機,但卻圍繞對撞機建設,講了一番耐人尋味的話。丁肇中在此次研討會上的演講主題是「與中國科學家合作40年的成果」,演講快結束時,他話鋒一轉。丁肇中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國際戰略研討會上作報告。
  • 中國實驗室|丁肇中:過去四十多年,我一直在找電子的半徑
    丁肇中丁肇中,美籍華人,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鎮,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近年來,丁肇中在做的一個重要研究是尋找暗物質。他對暗物質的解釋是:「宇宙中90%的物質是看不見的,因為看不見,所以稱為暗物質。」
  • 丁肇中:過去四十多年,我一直在找電子的半徑—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丁肇中在做的一個重要研究是尋找暗物質。他對暗物質的解釋是:「宇宙中90%的物質是看不見的,因為看不見,所以稱為暗物質。」 在探測暗物質過程中,丁肇中團隊使用的阿爾法磁譜儀(AMS)可以捕捉暗物質的「信號」,進而探測到暗物質。 AMS團隊有很多來自中國的科研人員,在丁肇中看來,東方的學生過於注重物理理論,輕視實驗。
  • 被提問科研是否熬夜,丁肇中講了個鄧小平的故事
    7日,諾獎獲得者、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訪問山東大學。丁肇中說,沒有山大熱科學團隊的貢獻,也就沒有AMS項目現在的成果。未來,山大還將物色推薦物理學尤其是粒子物理方面的學者和博士生加入這一團隊。14年間60多山大人為AMS出力何為AMS,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安裝於國際空間站上的粒子物理試驗設備,它的目的是探測宇宙中的奇異物質,包括暗物質及反物質。
  • 丁肇中:山大具有專注精神 繼續探索暗物質
    今天上午,丁肇中教授來到山東大學,與山東大學校長張榮進行交流,並就下一步的長期合作達成共識。丁肇中教授將攜手山東大學繼續利用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這個前所未有的實驗平臺,進行深入持久的探測研究,邁向人類探測暗物質的新裡程。丁肇中教授表示,國內多所重要的大學對AMS項目的發展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其中就包括山東大學。
  • 丁肇中教授,歡迎回家!
    7月12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82歲的丁肇中教授又回老家了。
  • 丁肇中受聘擔任國科大名譽教授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丁肇中今日受聘擔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教授,並為學生們帶來題為《發現J粒子實驗》的學術報告。白春禮高度評價了丁肇中的科研貢獻,並結合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強調了基礎科學和原始創新的重要性,論述了國際交流合作、科研與教育融合及人才培養對於促進科研事業發展的積極作用,表示中國科學院將不斷探索新的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推進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科研院所科研製度建設。1974年11月10日,丁肇中領導的實驗組發現新的基本粒子,丁肇中把這個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 丁肇中團隊稱或已發現暗物質
    2003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宣布,根據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的觀測數據,發現了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並估算出宇宙由73%的暗能量,23%的暗物質和4%我們已知的物質組成,可以說4%以外的部分大都屬於未知。如果此次暗物質的發現能夠得到確認,那麼人類對於宇宙的認知無疑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 最有機會超越楊振寧的物理學家,在獲得諾獎時,全程用中國話演講
    那麼這個可能就是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第四:研究光子產生矢量介子之機制,並證實光子與矢量介子間的相似性。第五:在CERN的ISR研究雙緲子事例,測量矢量介子的Scaling性質及產生機制。發現膠子噴流。第六:在正負電子對撞機PETRA上研究膠子的性質。第七:精確測量緲子的電荷不對稱,驗證標準模型。
  • 科學家丁肇中的日常生活(組圖)
    4月29日,在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丁肇中主持阿爾法磁譜儀項目組會議。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目前正帶領由數百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分析從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傳回的數據,探索包括暗物質和反物質在內的前沿宇宙問題。
  • 丁肇中發布阿爾法磁譜儀近五年成果—新聞—科學網
    丁肇中發布阿爾法磁譜儀近五年成果
  • 他是20世紀迄今在世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沒有之一
    如果問20世紀迄今在世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有哪些?或者說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有哪些?楊振寧一定都是繞不開的一位。例如楊-米爾斯理論是描述弱電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是近幾十年的物理學的基礎之一,可揭示宇宙中大部分物質和能量的作用規律。除了黑洞武器和重力子放射線射出裝置之類引力系的東西和利用暗能量的假想裝置,現實中和絕大部分科幻作品中描寫的生命體、技術裝備、武器與動力系統都在這理論適用的範圍內。 另外有6個菲爾茲獎是研究楊振寧的方程而來,3個和楊米爾斯方程相關,3個和楊巴克斯特方程相關。
  • 預告:10月31日「青春勵志故事」人物丁肇中
    丁肇中 資料圖   他出生在美國密西根州的安娜堡,因為是早產兒,他有了美國公民身份。  他在權威的批評和責難下毫不示弱、始終堅持對新的科學觀點的探求,最終發現了基本粒子-J粒子,開啟了人類認識微觀世界的新境界。   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作為美籍華裔科學家,在諾貝爾頒獎臺上他用漢語對人生、對科學的真知灼見,讓中華之聲響徹諾日爾獎授獎大廳。   探索無止境,他難以停下真理探索的腳步,他更難以割捨對祖國的一片情。
  • 不少網友認為楊振寧對科學界的貢獻僅次於牛頓,是否言過其實?
    對於物理學家排名的問題一直被討論,從未定論過,因為官方根本就不敢這麼做,除了怕評審不公導致科學圈子的聲討,同時也是對這些科學家的敬畏。楊振寧是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但是他最多能排進物理學家排行榜的前十名!
  • 76歲的英國物理學家霍金去世 霍金對人類的貢獻以及他的生命意義論
    霍金:再見了,人類!廣袤的宇宙中有美麗的星雲,有吞噬一切的黑洞,霍金擺脫了束縛自己軀體數十年的輪椅,告別了人類和地球。霍金的第二個貢獻,就是提出了「無邊界宇宙模型」。霍金第三個重要的學術貢獻,便是「黑洞輻射」,也被稱為「霍金輻射」。
  • 為什麼有些貢獻的物理學家名字變成了單位,而愛因斯坦沒有!
    為什麼那些作出一點貢獻的物理學家,他們的名字就可以做成一個單位或者一項名稱,但是愛因斯坦的卻沒有呢?其實愛因斯坦根本沒有必要用這種方式讓後人記住!就因為他是愛因斯坦!《時代》雜誌在2000年的時候評選100位世紀人物,每一個人都是20世紀的頂尖人物,然後又從這一百位頂尖人物中選取一個最頂尖的人物上年度雜誌的封面,而這個人,就是愛因斯坦!
  • 諾獎得主丁肇中自嘲:在南京上學時成績不好,怕學校曬成績
    剛剛過去的9月,華裔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丁肇中和他的「暗物質」研究再次轟動世界:他主持的、有可能解答宇宙起源的AMS實驗取得重大進展——有關宇宙暗物質存在的6個特徵中,已有5個得到確認。  不過,這位78歲的物理學界泰鬥,昨天在與南京醫科大學師生面對面交流時坦言,早年他就讀南京南昌路小學時,成績並不太好,以至於一度生怕學校公布當年的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