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9月,華裔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丁肇中和他的「暗物質」研究再次轟動世界:他主持的、有可能解答宇宙起源的AMS實驗取得重大進展——有關宇宙暗物質存在的6個特徵中,已有5個得到確認。
不過,這位78歲的物理學界泰鬥,昨天在與南京醫科大學師生面對面交流時坦言,早年他就讀南京南昌路小學時,成績並不太好,以至於一度生怕學校公布當年的成績單。
現代快報記者 金鳳 通訊員 南醫軒
自嘲:
在南京上小學時
成績不好
「我小時候對念書特別沒有興趣。」昨天,在與南醫大師生面對面時,丁肇中教授先回憶起了他的學生時代。1947-1948年,他曾在南京南昌路小學讀書。
他說,小時候在重慶時,常有轟炸機來「訪問」,注意力不集中,慢慢養成了不念書的習慣。後來,來到南京在南昌路小學讀書時,成績也特別不好。「幾年前,我回到南昌路小學,還要求學校不要公布我當年的成績單。」丁肇中幽默的開場白,一下子就把所有人給逗笑了。
不過,到了大學,丁肇中在物理領域的天賦已經表現出來。當年,20歲的他就讀美國密西根大學時,原本學習機械工程專業,導師發現他不擅長畫工程圖,但對物理有興趣,建議他學物理,「並且告訴我,本科就不要讀了,直接去研究院吧。」
丁肇中說,大學第一學期時,他20歲,是班上年紀最大的學生,到第二學期就成了班上年紀最小的學生。「從高中畢業到拿到博士學位,我用了6年時間,這在密西根大學歷史上還是很少的。」他說,他受到了學校的特別照顧,包括英國歷史文學等在內的必修課都免考。
三個兒女
都沒學物理
他從不幹涉
丁肇中在早年的一篇自傳文章中提及,家庭氛圍對自己的影響很大。「我母親認為我的身體健康是第一位的。」丁肇中說,小時候在重慶,因為戰亂,醫療條件很差,小孩得傷寒、白喉就是不治之症,「有次我生病,看到母親臉色不對,醫生在我的病床上系了紅條。出院後,母親才告訴我,那是病危的意思。我前前後後收到過幾次病危通知書。」
在南京南昌路小學讀書期間,丁肇中時常溜出來,到夫子廟聽相聲看拉二胡。父母對他的教育很開明,從來不認為考第一名是重要的,也從來沒有因為他不念書而責備他,而是讓他發展自己的興趣,「只要是我感興趣的,父母都無條件支持我,鼓勵我。」
父母早年的教育也直接影響了丁肇中對子女的要求。「我的兩個女兒和一個小兒子都不學物理,他們從小跟我在實驗室,接觸大量電子儀器設備,他們就說,長大後絕對不學物理,因為我總是呆在實驗室,從不回家。」丁肇中說,現在,他的兒子學法律,大女兒學生物,小女兒學人文,「我從來不幹涉他們學什麼,就像我父母也從不幹涉我一樣。」
讓他獲諾獎的研究
曾用了5噸肥皂
1976年,丁肇中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從此揚名,他曾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這種新粒子的發現,證明了宇宙中有新的物質存在。但其實,早年研究「J粒子」時,他並不被人看好。
上世紀70年代,物理學家認為所有的粒子都是由3種夸克組成。為了尋找新的夸克,丁肇中決定建立一個高靈敏度探測器。他設計了一個精確度極高的實驗:「相當於北京下雨時,每秒鐘有100億個雨滴,只有一個雨滴是紅色的,我們要從這100億個裡把這個紅色的雨滴找出來 。」
但是當時,整個物理學界都認為這是天方夜譚。直到1972年,美國的布魯凱文實驗室終於接受了丁肇中的實驗。
丁肇中說,這個實驗需要100噸的油、100噸的鉛、10000噸水泥和5噸肥皂,「最困難的是向政府申請5噸肥皂,因為一般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要用這麼多肥皂。」
兩年以後,丁肇中果然發現了一種新的粒子,它具有奇異的特性:它的壽命比已知的粒子長一萬倍。這種新粒子就是後來被命名的「J粒子」。
丁肇中認為,要對自己有信心,做你認為正確的事,不要因為大多數人的反對而改變。而回顧收穫諾獎,他說:「為了得諾獎而研究是很危險的,我做物理研究完全靠興趣,我認為這是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為名為利。」
「在我的項目中
權威是沒有意義的」
1976年拿到諾獎時,丁肇中只有40歲,早年成名的他卻沒有止步。前不久,他主持的、有可能解答宇宙起源的AMS實驗取得重大進展——有關宇宙暗物質存在的6個特徵中,已有5個得到確認。
「參與AMS項目的多國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當中,有的非常有學術地位,有的很有年資,但最終的決定由您定奪,在做決定的過程中一定會有爭議,會有不同的意見,那些大牌科學家為什麼會信服你?」互動環節,南醫大一位教師發問。
丁肇中微微一笑:「在我的項目中,權威是沒有意義的。我的組裡有大學校長,有國家教研室主任,用中國話說,也有部級幹部。我開會唯一的要求是所有人都能發言,不管是高級領導還是年輕的學生,但不能交頭接耳。我聽懂後就做決定,假如沒聽懂就會告訴大家,我不了解,下次再討論,但是否採納意見跟年齡和地位無關。」
「以您現在的資歷,為何不頤養天年,您現在在團隊裡是一個領導者還是參與者?」一位學生很好奇。
丁肇中說:「在美國沒有退休制度,一年前,我太太還替我到學校問,如何辦理退休?」他說,他所就職的美國麻省理工學校表示,他的退休報酬會比在職高3倍,但退休後只能「參與」大的實驗,而不能「領導」大的實驗。「這麼多年,在我的實驗室裡,每一個事情我都知道。這麼多年,我從來不去別人家裡,從來不與人來往,不陷於人與人之間的糾葛,我跟任何人都保持距離,這樣才能冷靜分析。一些象徵性的掛名對我沒有意義。我要做研究,只是因為我有興趣。」
談諾獎
希望中國拿獎人數
跟人口成正比
今年的諾貝爾獎揭曉前,湯森路透的預測名單中有4名華裔科學家有望獲獎,國人的「諾獎情結」再次被勾起來,但最終的結果讓大家希望落空。據了解,新中國成立65年裡,諾貝爾獎共向全球400多位科學家頒獎,而中國獲獎的科學家人數為0。
作為一名華裔諾獎獲得者,丁肇中怎麼看這種現象?「我想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學術的自由,以後一定會有很多人拿到諾貝爾獎。」他解釋說,中國佔世界1/4的人口,在過去幾千年裡,中國人對科學發展是很有貢獻的,希望不久的將來中國拿到諾獎的人數能夠跟中國的人口成正比。
花絮
連稱多個「不知道」
讓提問學生有點小尷尬
「您對哲學有什麼看法?」「沒有看法。」「您覺得年輕人做科研應該有什麼心態?」「這個,我不知道。」
「不了解。」「不便評價。」「沒有資格說這個事」……在昨天的交流會上,丁肇中不時冒出的「不知道」,搞得主持人和提問的學生有點小尷尬。
問及對中國當前高等教育有何看法時,丁肇中搖搖頭:「我不了解中國的教育,不便發表看法。」
「您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摸索,中間有沒有產生過懷疑或茫然?」主持人提出一個很勵志的問題。丁肇中乾乾脆脆地說了個「沒有」,讓對方一時語塞。
還有女生請教「馬上就要讀研了,但是找不到自己的興趣,到底該選什麼方向專攻呢?」丁肇中說:「對於醫學我不了解,所以沒有資格給你什麼建議。物理出一點錯誤還能改,但是醫學出一點錯就很嚴重,所以我不敢說。」
主持人邀請丁肇中給在場的醫學生送上寄語,他停頓了一下,有些為難地看看臺下,「這是我第一次到醫學院,但我對醫學不了解,也不知道該怎麼說,還是校長代表我說幾句話吧。」
學生們盛情難卻,最終丁肇中與大家分享自己的體悟,「我經常對女兒和兒子說,一個人來到世界上只走一次,要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