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丁肇中自嘲:在南京上學時成績不好,怕學校曬成績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剛剛過去的9月,華裔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丁肇中和他的「暗物質」研究再次轟動世界:他主持的、有可能解答宇宙起源的AMS實驗取得重大進展——有關宇宙暗物質存在的6個特徵中,已有5個得到確認。

  不過,這位78歲的物理學界泰鬥,昨天在與南京醫科大學師生面對面交流時坦言,早年他就讀南京南昌路小學時,成績並不太好,以至於一度生怕學校公布當年的成績單。

  現代快報記者 金鳳 通訊員 南醫軒

  自嘲:

  在南京上小學時

  成績不好

  「我小時候對念書特別沒有興趣。」昨天,在與南醫大師生面對面時,丁肇中教授先回憶起了他的學生時代。1947-1948年,他曾在南京南昌路小學讀書。

  他說,小時候在重慶時,常有轟炸機來「訪問」,注意力不集中,慢慢養成了不念書的習慣。後來,來到南京在南昌路小學讀書時,成績也特別不好。「幾年前,我回到南昌路小學,還要求學校不要公布我當年的成績單。」丁肇中幽默的開場白,一下子就把所有人給逗笑了。

  不過,到了大學,丁肇中在物理領域的天賦已經表現出來。當年,20歲的他就讀美國密西根大學時,原本學習機械工程專業,導師發現他不擅長畫工程圖,但對物理有興趣,建議他學物理,「並且告訴我,本科就不要讀了,直接去研究院吧。」

  丁肇中說,大學第一學期時,他20歲,是班上年紀最大的學生,到第二學期就成了班上年紀最小的學生。「從高中畢業到拿到博士學位,我用了6年時間,這在密西根大學歷史上還是很少的。」他說,他受到了學校的特別照顧,包括英國歷史文學等在內的必修課都免考。

  三個兒女

  都沒學物理

  他從不幹涉

  丁肇中在早年的一篇自傳文章中提及,家庭氛圍對自己的影響很大。「我母親認為我的身體健康是第一位的。」丁肇中說,小時候在重慶,因為戰亂,醫療條件很差,小孩得傷寒、白喉就是不治之症,「有次我生病,看到母親臉色不對,醫生在我的病床上系了紅條。出院後,母親才告訴我,那是病危的意思。我前前後後收到過幾次病危通知書。」

  在南京南昌路小學讀書期間,丁肇中時常溜出來,到夫子廟聽相聲看拉二胡。父母對他的教育很開明,從來不認為考第一名是重要的,也從來沒有因為他不念書而責備他,而是讓他發展自己的興趣,「只要是我感興趣的,父母都無條件支持我,鼓勵我。」

  父母早年的教育也直接影響了丁肇中對子女的要求。「我的兩個女兒和一個小兒子都不學物理,他們從小跟我在實驗室,接觸大量電子儀器設備,他們就說,長大後絕對不學物理,因為我總是呆在實驗室,從不回家。」丁肇中說,現在,他的兒子學法律,大女兒學生物,小女兒學人文,「我從來不幹涉他們學什麼,就像我父母也從不幹涉我一樣。」

  讓他獲諾獎的研究

  曾用了5噸肥皂

  1976年,丁肇中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從此揚名,他曾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這種新粒子的發現,證明了宇宙中有新的物質存在。但其實,早年研究「J粒子」時,他並不被人看好。

  上世紀70年代,物理學家認為所有的粒子都是由3種夸克組成。為了尋找新的夸克,丁肇中決定建立一個高靈敏度探測器。他設計了一個精確度極高的實驗:「相當於北京下雨時,每秒鐘有100億個雨滴,只有一個雨滴是紅色的,我們要從這100億個裡把這個紅色的雨滴找出來 。」

  但是當時,整個物理學界都認為這是天方夜譚。直到1972年,美國的布魯凱文實驗室終於接受了丁肇中的實驗。

  丁肇中說,這個實驗需要100噸的油、100噸的鉛、10000噸水泥和5噸肥皂,「最困難的是向政府申請5噸肥皂,因為一般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要用這麼多肥皂。」

  兩年以後,丁肇中果然發現了一種新的粒子,它具有奇異的特性:它的壽命比已知的粒子長一萬倍。這種新粒子就是後來被命名的「J粒子」。

  丁肇中認為,要對自己有信心,做你認為正確的事,不要因為大多數人的反對而改變。而回顧收穫諾獎,他說:「為了得諾獎而研究是很危險的,我做物理研究完全靠興趣,我認為這是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為名為利。」

  「在我的項目中

  權威是沒有意義的」

  1976年拿到諾獎時,丁肇中只有40歲,早年成名的他卻沒有止步。前不久,他主持的、有可能解答宇宙起源的AMS實驗取得重大進展——有關宇宙暗物質存在的6個特徵中,已有5個得到確認。

  「參與AMS項目的多國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當中,有的非常有學術地位,有的很有年資,但最終的決定由您定奪,在做決定的過程中一定會有爭議,會有不同的意見,那些大牌科學家為什麼會信服你?」互動環節,南醫大一位教師發問。

  丁肇中微微一笑:「在我的項目中,權威是沒有意義的。我的組裡有大學校長,有國家教研室主任,用中國話說,也有部級幹部。我開會唯一的要求是所有人都能發言,不管是高級領導還是年輕的學生,但不能交頭接耳。我聽懂後就做決定,假如沒聽懂就會告訴大家,我不了解,下次再討論,但是否採納意見跟年齡和地位無關。」

  「以您現在的資歷,為何不頤養天年,您現在在團隊裡是一個領導者還是參與者?」一位學生很好奇。

  丁肇中說:「在美國沒有退休制度,一年前,我太太還替我到學校問,如何辦理退休?」他說,他所就職的美國麻省理工學校表示,他的退休報酬會比在職高3倍,但退休後只能「參與」大的實驗,而不能「領導」大的實驗。「這麼多年,在我的實驗室裡,每一個事情我都知道。這麼多年,我從來不去別人家裡,從來不與人來往,不陷於人與人之間的糾葛,我跟任何人都保持距離,這樣才能冷靜分析。一些象徵性的掛名對我沒有意義。我要做研究,只是因為我有興趣。」

  談諾獎

  希望中國拿獎人數

  跟人口成正比

  今年的諾貝爾獎揭曉前,湯森路透的預測名單中有4名華裔科學家有望獲獎,國人的「諾獎情結」再次被勾起來,但最終的結果讓大家希望落空。據了解,新中國成立65年裡,諾貝爾獎共向全球400多位科學家頒獎,而中國獲獎的科學家人數為0。

  作為一名華裔諾獎獲得者,丁肇中怎麼看這種現象?「我想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學術的自由,以後一定會有很多人拿到諾貝爾獎。」他解釋說,中國佔世界1/4的人口,在過去幾千年裡,中國人對科學發展是很有貢獻的,希望不久的將來中國拿到諾獎的人數能夠跟中國的人口成正比。

  花絮

  連稱多個「不知道」

  讓提問學生有點小尷尬

  「您對哲學有什麼看法?」「沒有看法。」「您覺得年輕人做科研應該有什麼心態?」「這個,我不知道。」

  「不了解。」「不便評價。」「沒有資格說這個事」……在昨天的交流會上,丁肇中不時冒出的「不知道」,搞得主持人和提問的學生有點小尷尬。

  問及對中國當前高等教育有何看法時,丁肇中搖搖頭:「我不了解中國的教育,不便發表看法。」

  「您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摸索,中間有沒有產生過懷疑或茫然?」主持人提出一個很勵志的問題。丁肇中乾乾脆脆地說了個「沒有」,讓對方一時語塞。

  還有女生請教「馬上就要讀研了,但是找不到自己的興趣,到底該選什麼方向專攻呢?」丁肇中說:「對於醫學我不了解,所以沒有資格給你什麼建議。物理出一點錯誤還能改,但是醫學出一點錯就很嚴重,所以我不敢說。」

  主持人邀請丁肇中給在場的醫學生送上寄語,他停頓了一下,有些為難地看看臺下,「這是我第一次到醫學院,但我對醫學不了解,也不知道該怎麼說,還是校長代表我說幾句話吧。」

  學生們盛情難卻,最終丁肇中與大家分享自己的體悟,「我經常對女兒和兒子說,一個人來到世界上只走一次,要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曬愛因斯坦成績單,同樣拿諾獎的屠呦呦、莫言成績怎麼樣
    諾貝爾獎官方近期不光公布了各個領域的獎項,還公布了愛因斯坦高中時的成績單,愛因斯坦在代數、幾何、投影幾何、物理、歷史這5科全部得滿分6分,德語語言文學、義大利語語言文學、自然歷史、化學等科目得5分,即使是地理、繪畫、工業繪圖也取得了4分,最差的是法語語言文學,只有3分。
  •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科學精神面面觀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秦曉涵  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PPT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裡,這位82歲的老人質疑、糾錯、再質疑、再糾錯,把氣氛搞得像一場考試。
  • 南京高中學霸自學大學化學 與諾獎得主英語對話
    今年3月30日,南京一中迎來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莫爾納爾教授,學校的幾位化學學霸獲得與諾獎得主對話的機會,高二(2)班的劉天嘯就是其中一位。英語也是他的強項,獲得2016年全國中學英語能力競賽全國一等獎,所以,他與諾獎得主可以輕鬆用英語對話。 「自然生長」出來的小學霸 劉天嘯的成長經歷,處處體現著「自然」二字。奶奶是中學語文老師,小天嘯最早是受到了奶奶的啟蒙,還未正式上學就能跟著奶奶讀出並記下家周圍的公交線路。
  • 丁肇中對話南醫大學生 頻說不知道詮釋科學精神
    昨天,諾獎得主丁肇中來到南醫大,與學生們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對話中,這位「倔老頭」說得最多的是「不知道」,他用自己的方式向學生詮釋了什麼叫「科學精神」。不時冒出「不知道」主持人不知如何接下句丁肇中走進會場時,幾乎所有學生都激動地用手機對準了他,搶拍下這位大人物的入場瞬間。
  • 諾貝爾官方公布愛因斯坦成績,數學成績不好,是對他最大的誤解!
    上學的時候,老師為了激勵我們學習,經常會舉一些天才科學家的例子,就比如愛迪生曾經說過的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以及愛因斯坦在小時候數學成績是非常差的,正是由於他靠後天的努力才成為了聞名於世界的科學家,因而獲得了諾獎。那麼事實上,愛因斯坦真的是傳聞當中的學渣嗎?
  • 未來是否期待獲得諾獎?接受...
    ,中科院院士,諾獎得主丁肇中的門生……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有一段令人「羨慕嫉妒恨」的開掛人生。王貽芳家住南京清涼山漢中門一帶,從小學到大學,他在南京的「學習軌跡」沒離開過以此為中心的5平方公裡方圓。以至於學成歸來和故鄉老友聚會時,王貽芳還常常和朋友們說起這則玩笑。「就近入學,我家就住漢中門,小學讀的就是家門口的清涼山小學,中學嘛讀的也是就近的四中,但這兩個學校現在都沒有了。」
  • 「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員」丨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②
    劉霞 綜合整理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物理學獎篇1、最年輕得主:威廉·勞倫斯·布拉格亨利·布拉格小時候因為學習刻苦,成績優良,被保送到威廉皇家學院,同學大都是富家子弟,衣著講究,而布拉格家中很窮,連買一本書都非常困難,更不用說買新衣服了。
  • 諾獎得主丁肇中:一問三不知,卻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人在世上只走一次,應選自己感興趣的事」丁肇中是世界矚目的華裔諾獎得主,他把一生的時間都投入在實驗物理的研究上,發現新粒子,主導AMS研究等,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孜孜不倦、心無旁騖追求物理事業「學習頂呱呱,可惜不合群」,在丁肇中工作的地方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這是對丁肇中「沉迷」實驗物理的最好評價。不過在最初的時候,丁肇中選擇工程學,這個專業找工作容易,符合當時的社會需求,得到父母的雙手贊成。
  • 華裔諾獎得主丁肇中:一問三不知,卻率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人在世上只走一次,應選自己感興趣的事」丁肇中是世界矚目的華裔諾獎得主,他把一生的時間都投入在實驗物理的研究上,發現新粒子,主導AMS研究等,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丁肇中學了一年,成績平平,並沒有任何出挑之處。他的老師目光獨到,慧眼識珠,及時識別出「千裡馬」,建議他「趕緊轉專業,去學物理,同時念數學」。丁肇中一陣竊喜,老師說到他的心坎上,這正是他心中所願的。
  • 12月25日,3位諾獎得主將助陣揭曉中國國際學校排行榜
    2020年12月25日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能獲得學術界最高榮譽獎項——諾貝爾獎的得主們,都是做出了改變整個人類發展的創造性研究成果的科學家和思想家。在京領聖誕之夜,諾獎得主們將引導和改變中國青少年的人生發展,暢談科研人生,共話創新人才培養,共同揭曉京領2020中國國際學校系列排行榜!
  • 丁肇中:「一問三不知」的諾獎得主,卻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但是凡事皆有例外,一問三不知者也可能是極具才華卻又極其謙虛之人,就比如說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因此,丁肇中便聽從父母建議,選擇了工程學專業不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物理學專業進行學習。但在大學一年級結束之時,他的成績並沒有非常出眾。
  • 丁肇中:「一問三不知」的諾獎得主,卻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但是凡事皆有例外,一問三不知者也可能是極具才華卻又極其謙虛之人,就比如說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儘管他本人在物理學研究方面擁有著極高的成就,同時也帶領著自己的中國學生到達了科技前沿,但他卻仍舊秉持嚴謹認真、虛心求教的態度面對工作中的每一次試驗和生活中的每件小事。
  • 從成績倒數第一到拿諾獎,他是如何實現傳奇逆襲的?
    小柴昌俊在諾獎發布會上,他曬出了一張倒數第一的成績單,讓所有人意識到,眼前的這位76歲的諾獎得主,甚至都算不上一個「好學生」。山內恭彥1949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湯川秀樹為了紀念自己獲諾獎而設立的獎學金制度
  • 丁肇中:1976年物理學獎 發現全新基本粒子
    《丁肇中:1976年物理學獎 發現全新基本粒子》文章已經歸檔,不再展示相關內容,編輯建議你查看最新於此相關的內容:丁肇中:1976年物理學獎 發現全新基本粒子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祖籍山東日照,美國人,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 「一問三不知」的華裔科學家丁肇中,讓中文首次響徹諾獎頒獎典禮
    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家頒獎典禮,原本與往年無異,卻因為當年的獲得者——丁肇中堅持用中文演講,而多了幾分別樣的色彩。即使當時受到美國駐瑞典大使的「警告」,丁肇中依然不畏「強權」,堅持自己的主張。於是,丁肇中成了第一位在諾獎頒獎典禮上用中文演講的得主。這位華裔諾獎得主,雖然自稱「性格不合群」,接受採訪「一問三不知」,卻親自帶領中國的學生參與國際尖端科研項目。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
  • 目標諾獎!學渣逆襲全攻略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曾有一段坎坷的求學經歷。就讀醫學預科生時,凱林的研究課題非常枯燥,他最終完成得很糟糕,只得到C+的成績。他當時的導師甚至在他成績單上專門註明:凱林先生看起來是個聰明的年輕人,而他的未來就在實驗室之外的任何地方。
  • 「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員」丨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
    1 最年輕得主:威廉·勞倫斯·布拉格(25歲因在利用X射線研究晶體結構方面的開創性貢獻與父親攜手榮膺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英國物理學家威廉·勞倫斯·布拉格是著名物理學家威廉·亨利·布拉格的兒子,25歲時因其在利用X射線研究晶體結構方面的開創性貢獻,與父親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對同時獲得諾貝爾獎的父子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提問:上海正在建設科創中心,與你以前在上海上學時相比,現在的上海有什麼變化?餘金權:完全不一樣!當我還在上海求學時,真的比較艱難。我們沒有最新的設備,沒有足夠的信息,沒有網絡,沒有電腦。出國之前我完全沒有用過電腦,當時寫論文全是手寫的。
  • 跨越16個時區 3位諾獎得主「雲對話」江蘇企業家
    北京時間11月22日晚,一場別開生面、跨越16個時區的高端「雲對話」在南京舉行。圍繞著「全球經濟展望與中國企業家新思維」這一主題,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分別於義大利、美國芝加哥、美國加州在線發表精彩演講,並與江蘇近200名企業家大咖的代表展開視頻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