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綜合整理
1、最年輕得主:威廉·勞倫斯·布拉格
(25歲因在利用X射線研究晶體結構方面的開創性貢獻與父親攜手榮膺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英國物理學家威廉·勞倫斯·布拉格是著名物理學家威廉·亨利·布拉格的兒子,25歲時因其在利用X射線研究晶體結構方面的開創性貢獻,與父親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對同時獲得諾貝爾獎的父子。然而,父子倆都沒有去瑞典領獎,因為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腥風血雨之際,他們都在戰場為祖國戰鬥,可謂真正的「上陣父子兵」。
說起小布拉格與X射線結緣,還有一段趣事。小布拉格5歲時,有一次摔傷了腿,父親老布拉格自己打造X射線管,幫兒子照X光。從那時起,父子兩人與X光射線有了交集。小布拉格感覺非常好奇就開始自學相關內容,開啟了其與X射線之間彼此成就的終生浪漫之旅。
點評:
小編小時候摔傷了只會哇哇大哭,而小布拉格卻因此而找到了一生的事業所在,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真是判若雲泥啊。
2、穿著破舊的大皮鞋讀完學業:威廉·亨利·布拉格
(勞倫斯·布拉格之父、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
亨利·布拉格小時候因為學習刻苦,成績優良,被保送到威廉皇家學院,同學大都是富家子弟,衣著講究,而布拉格家中很窮,連買一本書都非常困難,更不用說買新衣服了。同學中有些紈絝子弟不僅譏笑他,還污衊他那雙又破又舊的大皮鞋是偷來的。
一天,布拉格被學監叫到辦公室,布拉格明白學監的意思,他沒說話,只是默默從懷裡掏出一張起毛的紙片,交給了學監。紙條上是父親寫給他的信:「兒啊,真抱歉,但願再過一兩年,我的那雙破皮鞋,你穿在腳上不再嫌大……」學監看後,深有感觸地說:「孩子,對不起,我誤會你了。你的父親雖然貧窮,但對你滿懷希望,你不要辜負他的希望,我會盡力幫助你的。」
父親的勉勵和學監的信任讓布拉格更加努力,就這樣,他穿著那雙破舊的大皮鞋完成學業,並最終摘下了諾貝爾獎的桂冠。
點評:
初唐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道: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布拉格的一生,可謂這句話的真實寫照!
3、 「一問三不知」先生:丁肇中
(因為發現J粒子而榮膺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有一次,央視《東方之子》欄目對丁肇中進行了一次專訪,丁教授面對記者的問題,連續說了幾個「不知道」,令人感慨。
記者首先問:「我感覺您對自己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有很明確的選擇,比如小時候對科學、對科學家感興趣;大學時,就鎖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後每做一個實驗也是力排眾議,自己堅持下來,一個人怎麼能夠每一次選擇都能這麼堅定和正確呢?」
圖源:齊魯網
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較僥倖吧!」
記者又追問道:「沒有必然麼?
丁肇中依然回答:「那我就不知道了。」
記者還是不死心:「怎麼才能讓自己今天的選擇在日後想起來不會後悔?」
丁肇中依然回答:「因為我還沒有後悔過,所以我真的不知道。」
記者無奈:「我發現在咱們談話過程中,您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不知道』。」
丁肇中這次作了正面回答:「不知道的,你不能說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點評:
古語有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丁肇中的「一問三不知」歸根到底是一種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態度,這不但無損於他的光輝,還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他成功的秘訣。
4、 諾貝爾級「廚師」:朱棣文
(因用雷射把原子冷卻至超低溫而榮膺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朱棣文閒暇時候最喜歡下廚做菜,手藝精良的他,不論中西料理,都讓親友讚不絕口,尤以中國菜、墨西哥菜最拿手。對此他解釋說:「老婆很喜歡中國菜的色香味俱全;家裡的兩個小鬼偏好墨西哥菜的勁辣。」
而這位「諾貝爾級」廚師,更從親自動手做菜,悟出做學問的道理。他甚至將做實驗比喻為做菜。他認為,「在有限的資源中求變」是做菜和做實驗的相通之處,也是他創造科學奇蹟的秘訣之一。
圖源:鳳凰網
他舉例說,在學生時期,他常在宿舍的冰箱裡翻剩菜,拿僅有的材料下廚,「在有限資源中求變,這種經驗、能力,對解決我日後所面臨的瓶頸,有很大的助益。」
點評:
朱棣文憑藉一己之力,將「廚師」這一職業提升到了諾貝爾級,將日常的俗世操作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在有限的資源中求變」,除了佩服,我們還能說什麼呢?
5、深諳放棄之道的「放羊娃」:崔琦
(因發現並解釋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象而榮膺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崔琦出生於河南農村,10歲前一直在家裡養豬放羊,從未讀過書。10歲時才獲得讀書機會,從此開啟了在科研之路上步步攀登的旅程。
圖源:中國網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美國高科技實驗室從事前沿領域研究的崔琦,據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電腦盲」。研究過程中的儀器設計、圖表製作,全靠他一筆一畫完成。甚至是發一封電子郵件,他也會請秘書代勞。他的理論是:「這世界變化太快了,我沒有時間趕上!」
點評:
崔琦的放棄其實是一種大智慧,放棄一些並不需要的,為他贏得了更多時間,可以更專注於實現自己的科研目標。
6、「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員」:科學「頑童」理察·菲利普斯·費曼
(因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研究而榮膺1965年諾貝爾獎物理學家獎)
美劇《生活大爆炸》裡傲嬌的謝耳朵是很多人的偶像,很多內行還看出他了身上閃耀著美國科學「頑童」理察·費曼的影子。費曼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是一位獨闢蹊徑的思考者、保險柜破譯高手、瑪雅文字破譯者、原子彈之父,以及更廣為人知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初見費曼時,評價他:「半是天才,半是滑稽演員。」深入了解之後,他把評價修改為:「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員」。
有一次,費曼偶爾得到一本瑪雅人的手抄本,上面奇怪的數字和符號,引起他的興趣。他僅用3個月時間,就破譯了其中的密碼。
27歲,費曼受邀參與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忙碌之餘,他最喜歡幹的就是戲弄中情局的安保系統。一次,他閒著沒事盯上了機密文件保險柜的密碼,然後把密碼破譯了,還留下字條:「這個柜子不難開呀。」隨後全樓戒嚴,警察得知真相後都石化了。
點評:
費曼的多才多藝、詼諧幽默源自其對世界充滿好奇,而且願意鑽研,這或許是他在科學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吧!
7、 行走的百科全書:「夸克之父」默裡·蓋爾曼
(因對基本粒子的分類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發現和貢獻而榮膺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童年的蓋爾曼興趣十分廣泛,很早就是人盡皆知的神童——他的同學認為他是「會走路的大百科全書」。3歲時,他能心算幾位數的乘法;7歲時在拼寫比賽中贏了比他大5歲的孩子。有一次,鋼琴教師把蓋爾曼引薦給她的一位藝術家朋友,結果蓋爾曼給這位藝術家上了一堂藝術史課。此外,蓋爾曼對法國烹飪和中國烹飪也有興趣,他曾帶人到中國餐館就餐,並用漢語點菜。在諾貝爾晚宴上,他用瑞典語發表演講,讓主辦方為之傾倒。
1944年,15歲的蓋爾曼考慮申請耶魯大學,當時,他的父親建議他攻讀「工程」,但諷刺的是,經過能力測試後蓋爾曼被認為適合學習「除了工程」以外的一切學科。於是父親建議:「我們幹嘛不折中一下,學物理呢?」沒有人想到,這句簡單的話語造就了後來夸克理論提出者、諾貝爾獎得主以及「統治基本粒子領域20年的皇帝」——儘管如此,他並非因為發現夸克而摘得諾貝爾獎的桂冠,這也算是陰差陽錯吧!
不過,蓋爾曼對寫作有恐懼,這是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在諾貝爾紀念專刊中,有一頁空白,這是為蓋爾曼留下的——因為他沒有上交需要在年度特慶專刊中發表的正式演講稿。
點評:
曾經有人問過蓋爾曼一個問題:「您在很多領域都可稱得上是專家,您是如何學習的呢?」蓋爾曼給出的回答是:喜歡閱讀大百科全書,對大自然保持好奇心。
8、 氣球飛行愛好者:奧地利物理學家赫斯
(因發現宇宙輻射而榮膺193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赫斯是一位氣球飛行愛好者,也是這一愛好將他送上諾貝爾領獎臺。
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倫發現,空氣中的帶電體會逐漸失去電荷。當時,人們知道空氣是良好的絕緣體,不導電。那麼,帶電體上的電荷為什麼會丟失呢?這令很多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
有科學家提出,這種輻射可能來自地球之外,但因實驗證據不足,無法證實。
赫斯也對這一問題產生了興趣,他的氣球飛行愛好開始發揮作用:他乘坐氣球升到高空,測量了不同高度的電離度,結果發現,在海拔5000米的高空,輻射強度竟為地面的9倍,而且白天和黑夜結果相同。因此,他斷定這種射線不是來自太陽,而是宇宙空間。
這一發現意義重大,因為他說明地球之外的確存在著輻射源。從那時開始,科學家們對宇宙射線進行了廣泛研究,開闢了基本粒子研究的新領域。
點評:
愛好是通向成功的大門!多多關注並好好培養你的愛好吧,說不定下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是你。小編愛好侍弄花花草草,如何獲得諾貝爾獎呢?沉思中......
9、愛好飼養珍禽的貴族子弟:路易·維克託·德布羅意
(因創立描述微觀粒子波動的物質波理論而榮膺192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布羅意的祖上是一個諸侯國的王族,歷代先輩有的是戰功赫赫的武將,有的官至內閣總理、駐外使節。
現在,歷代祖輩的文治武功都已深藏於歷史的煙塵中,但德布羅意提出的波動理論卻永遠鮮活——波動理論的問世大大促進了電子光學的發展,電子顯微鏡的出現就是例證,這些光學儀器拓展並推動了人們對微觀世界的認知。
德布羅意雖然出身貴族世家,又是學術權威,但一生生活簡樸,從不講究吃穿,只不過有一個怪癖:飼養珍禽。
他在自己的私宅裡餵養著從世界各地搜羅過來的珍貴飛鳥。他曾用重金買來兩隻尼泊爾紅鳥。可能由於不適應法國的氣候,這兩隻小可愛不久之後就死去了,德布羅意戀戀不捨地把紅鳥的彩色照片長期保存在自己的工作案頭。
點評:
物質波理論小編還算有點懂,但有錢人的愛好和世界真是不懂啊!
10、「物理幾乎不及格的撞球選手」:伊瓦爾·賈埃弗
(因驗證量子隧穿效應榮膺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賈埃弗在讀大學期間就是學校裡「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不翻書、不喜歡聽課,不是在撞球房就是在棋牌室,就這樣混到期末、混到畢業,結果數學成績不好,物理也不及格。因此,在他獲獎後,有記者稱「一個物理、數學都幾乎不及格的撞球和橋牌能手,居然獲得諾貝爾獎!」
其實,記者誤會賈埃弗了。誰沒有少年輕狂過呢?畢業後,賈埃弗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挫折,頓悟自己此前浪費了大好時光,因此,決定從頭學起。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逐漸接觸到一些高深的理論物理學問題,直到遇到「此生最愛」——量子隧穿效應,並且後來用巧妙的實驗顯示了該效應。
點評:
杜秋娘在《金縷衣》中唱到: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儘管賈埃弗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他也經常為年輕時浪費時間而暗自後悔,如果不是如此,他可能還會取得其他巨大的成就呢!賈埃弗的經歷,也是很多年輕人的前車之鑑啊!
編輯:劉義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