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員」丨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②

2020-10-06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綜合整理

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物理學獎篇

1、最年輕得主:威廉·勞倫斯·布拉格


(25歲因在利用X射線研究晶體結構方面的開創性貢獻與父親攜手榮膺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英國物理學家威廉·勞倫斯·布拉格是著名物理學家威廉·亨利·布拉格的兒子,25歲時因其在利用X射線研究晶體結構方面的開創性貢獻,與父親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對同時獲得諾貝爾獎的父子。然而,父子倆都沒有去瑞典領獎,因為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腥風血雨之際,他們都在戰場為祖國戰鬥,可謂真正的「上陣父子兵」。

說起小布拉格與X射線結緣,還有一段趣事。小布拉格5歲時,有一次摔傷了腿,父親老布拉格自己打造X射線管,幫兒子照X光。從那時起,父子兩人與X光射線有了交集。小布拉格感覺非常好奇就開始自學相關內容,開啟了其與X射線之間彼此成就的終生浪漫之旅。 

點評:

小編小時候摔傷了只會哇哇大哭,而小布拉格卻因此而找到了一生的事業所在,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真是判若雲泥啊。


2、穿著破舊的大皮鞋讀完學業:威廉·亨利·布拉格

(勞倫斯·布拉格之父、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

亨利·布拉格小時候因為學習刻苦,成績優良,被保送到威廉皇家學院,同學大都是富家子弟,衣著講究,而布拉格家中很窮,連買一本書都非常困難,更不用說買新衣服了。同學中有些紈絝子弟不僅譏笑他,還污衊他那雙又破又舊的大皮鞋是偷來的。

一天,布拉格被學監叫到辦公室,布拉格明白學監的意思,他沒說話,只是默默從懷裡掏出一張起毛的紙片,交給了學監。紙條上是父親寫給他的信:「兒啊,真抱歉,但願再過一兩年,我的那雙破皮鞋,你穿在腳上不再嫌大……」學監看後,深有感觸地說:「孩子,對不起,我誤會你了。你的父親雖然貧窮,但對你滿懷希望,你不要辜負他的希望,我會盡力幫助你的。」

父親的勉勵和學監的信任讓布拉格更加努力,就這樣,他穿著那雙破舊的大皮鞋完成學業,並最終摘下了諾貝爾獎的桂冠。

點評:

初唐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道: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布拉格的一生,可謂這句話的真實寫照!

3、 「一問三不知」先生:丁肇中

(因為發現J粒子而榮膺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有一次,央視《東方之子》欄目對丁肇中進行了一次專訪,丁教授面對記者的問題,連續說了幾個「不知道」,令人感慨。

記者首先問:「我感覺您對自己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有很明確的選擇,比如小時候對科學、對科學家感興趣;大學時,就鎖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後每做一個實驗也是力排眾議,自己堅持下來,一個人怎麼能夠每一次選擇都能這麼堅定和正確呢?」

圖源:齊魯網

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較僥倖吧!」

記者又追問道:「沒有必然麼?

丁肇中依然回答:「那我就不知道了。」

記者還是不死心:「怎麼才能讓自己今天的選擇在日後想起來不會後悔?」

丁肇中依然回答:「因為我還沒有後悔過,所以我真的不知道。」

記者無奈:「我發現在咱們談話過程中,您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不知道』。」

丁肇中這次作了正面回答:「不知道的,你不能說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點評:

古語有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丁肇中的「一問三不知」歸根到底是一種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態度,這不但無損於他的光輝,還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他成功的秘訣。

4、 諾貝爾級「廚師」:朱棣文

(因用雷射把原子冷卻至超低溫而榮膺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朱棣文閒暇時候最喜歡下廚做菜,手藝精良的他,不論中西料理,都讓親友讚不絕口,尤以中國菜、墨西哥菜最拿手。對此他解釋說:「老婆很喜歡中國菜的色香味俱全;家裡的兩個小鬼偏好墨西哥菜的勁辣。」

而這位「諾貝爾級」廚師,更從親自動手做菜,悟出做學問的道理。他甚至將做實驗比喻為做菜。他認為,「在有限的資源中求變」是做菜和做實驗的相通之處,也是他創造科學奇蹟的秘訣之一。

圖源:鳳凰網

他舉例說,在學生時期,他常在宿舍的冰箱裡翻剩菜,拿僅有的材料下廚,「在有限資源中求變,這種經驗、能力,對解決我日後所面臨的瓶頸,有很大的助益。」

點評:

朱棣文憑藉一己之力,將「廚師」這一職業提升到了諾貝爾級,將日常的俗世操作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在有限的資源中求變」,除了佩服,我們還能說什麼呢?


5、深諳放棄之道的「放羊娃」:崔琦

(因發現並解釋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象而榮膺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崔琦出生於河南農村,10歲前一直在家裡養豬放羊,從未讀過書。10歲時才獲得讀書機會,從此開啟了在科研之路上步步攀登的旅程。

圖源:中國網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美國高科技實驗室從事前沿領域研究的崔琦,據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電腦盲」。研究過程中的儀器設計、圖表製作,全靠他一筆一畫完成。甚至是發一封電子郵件,他也會請秘書代勞。他的理論是:「這世界變化太快了,我沒有時間趕上!」

點評:

崔琦的放棄其實是一種大智慧,放棄一些並不需要的,為他贏得了更多時間,可以更專注於實現自己的科研目標。


6、「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員」:科學「頑童」理察·菲利普斯·費曼

(因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研究而榮膺1965年諾貝爾獎物理學家獎)

美劇《生活大爆炸》裡傲嬌的謝耳朵是很多人的偶像,很多內行還看出他了身上閃耀著美國科學「頑童」理察·費曼的影子。費曼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是一位獨闢蹊徑的思考者、保險柜破譯高手、瑪雅文字破譯者、原子彈之父,以及更廣為人知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初見費曼時,評價他:「半是天才,半是滑稽演員。」深入了解之後,他把評價修改為:「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員」。

有一次,費曼偶爾得到一本瑪雅人的手抄本,上面奇怪的數字和符號,引起他的興趣。他僅用3個月時間,就破譯了其中的密碼。

27歲,費曼受邀參與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忙碌之餘,他最喜歡幹的就是戲弄中情局的安保系統。一次,他閒著沒事盯上了機密文件保險柜的密碼,然後把密碼破譯了,還留下字條:「這個柜子不難開呀。」隨後全樓戒嚴,警察得知真相後都石化了。

點評:

費曼的多才多藝、詼諧幽默源自其對世界充滿好奇,而且願意鑽研,這或許是他在科學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吧!


7、 行走的百科全書:「夸克之父」默裡·蓋爾曼

(因對基本粒子的分類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發現和貢獻而榮膺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童年的蓋爾曼興趣十分廣泛,很早就是人盡皆知的神童——他的同學認為他是「會走路的大百科全書」。3歲時,他能心算幾位數的乘法;7歲時在拼寫比賽中贏了比他大5歲的孩子。有一次,鋼琴教師把蓋爾曼引薦給她的一位藝術家朋友,結果蓋爾曼給這位藝術家上了一堂藝術史課。此外,蓋爾曼對法國烹飪和中國烹飪也有興趣,他曾帶人到中國餐館就餐,並用漢語點菜。在諾貝爾晚宴上,他用瑞典語發表演講,讓主辦方為之傾倒。

1944年,15歲的蓋爾曼考慮申請耶魯大學,當時,他的父親建議他攻讀「工程」,但諷刺的是,經過能力測試後蓋爾曼被認為適合學習「除了工程」以外的一切學科。於是父親建議:「我們幹嘛不折中一下,學物理呢?」沒有人想到,這句簡單的話語造就了後來夸克理論提出者、諾貝爾獎得主以及「統治基本粒子領域20年的皇帝」——儘管如此,他並非因為發現夸克而摘得諾貝爾獎的桂冠,這也算是陰差陽錯吧!

不過,蓋爾曼對寫作有恐懼,這是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在諾貝爾紀念專刊中,有一頁空白,這是為蓋爾曼留下的——因為他沒有上交需要在年度特慶專刊中發表的正式演講稿。

點評:

曾經有人問過蓋爾曼一個問題:「您在很多領域都可稱得上是專家,您是如何學習的呢?」蓋爾曼給出的回答是:喜歡閱讀大百科全書,對大自然保持好奇心。


8、 氣球飛行愛好者:奧地利物理學家赫斯

(因發現宇宙輻射而榮膺193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赫斯是一位氣球飛行愛好者,也是這一愛好將他送上諾貝爾領獎臺。

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倫發現,空氣中的帶電體會逐漸失去電荷。當時,人們知道空氣是良好的絕緣體,不導電。那麼,帶電體上的電荷為什麼會丟失呢?這令很多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

有科學家提出,這種輻射可能來自地球之外,但因實驗證據不足,無法證實。

赫斯也對這一問題產生了興趣,他的氣球飛行愛好開始發揮作用:他乘坐氣球升到高空,測量了不同高度的電離度,結果發現,在海拔5000米的高空,輻射強度竟為地面的9倍,而且白天和黑夜結果相同。因此,他斷定這種射線不是來自太陽,而是宇宙空間。

這一發現意義重大,因為他說明地球之外的確存在著輻射源。從那時開始,科學家們對宇宙射線進行了廣泛研究,開闢了基本粒子研究的新領域。

點評:

愛好是通向成功的大門!多多關注並好好培養你的愛好吧,說不定下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是你。小編愛好侍弄花花草草,如何獲得諾貝爾獎呢?沉思中......


9、愛好飼養珍禽的貴族子弟:路易·維克託·德布羅意

(因創立描述微觀粒子波動的物質波理論而榮膺192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布羅意的祖上是一個諸侯國的王族,歷代先輩有的是戰功赫赫的武將,有的官至內閣總理、駐外使節。

現在,歷代祖輩的文治武功都已深藏於歷史的煙塵中,但德布羅意提出的波動理論卻永遠鮮活——波動理論的問世大大促進了電子光學的發展,電子顯微鏡的出現就是例證,這些光學儀器拓展並推動了人們對微觀世界的認知。

德布羅意雖然出身貴族世家,又是學術權威,但一生生活簡樸,從不講究吃穿,只不過有一個怪癖:飼養珍禽。

他在自己的私宅裡餵養著從世界各地搜羅過來的珍貴飛鳥。他曾用重金買來兩隻尼泊爾紅鳥。可能由於不適應法國的氣候,這兩隻小可愛不久之後就死去了,德布羅意戀戀不捨地把紅鳥的彩色照片長期保存在自己的工作案頭。

點評:

物質波理論小編還算有點懂,但有錢人的愛好和世界真是不懂啊!


10、「物理幾乎不及格的撞球選手」:伊瓦爾·賈埃弗

(因驗證量子隧穿效應榮膺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賈埃弗在讀大學期間就是學校裡「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不翻書、不喜歡聽課,不是在撞球房就是在棋牌室,就這樣混到期末、混到畢業,結果數學成績不好,物理也不及格。因此,在他獲獎後,有記者稱「一個物理、數學都幾乎不及格的撞球和橋牌能手,居然獲得諾貝爾獎!」

其實,記者誤會賈埃弗了。誰沒有少年輕狂過呢?畢業後,賈埃弗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挫折,頓悟自己此前浪費了大好時光,因此,決定從頭學起。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逐漸接觸到一些高深的理論物理學問題,直到遇到「此生最愛」——量子隧穿效應,並且後來用巧妙的實驗顯示了該效應。

點評:

杜秋娘在《金縷衣》中唱到: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儘管賈埃弗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他也經常為年輕時浪費時間而暗自後悔,如果不是如此,他可能還會取得其他巨大的成就呢!賈埃弗的經歷,也是很多年輕人的前車之鑑啊!

編輯:劉義陽

相關焦點

  • 「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員」丨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
    1 最年輕得主:威廉·勞倫斯·布拉格(25歲因在利用X射線研究晶體結構方面的開創性貢獻與父親攜手榮膺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英國物理學家威廉·勞倫斯·布拉格是著名物理學家威廉·亨利·布拉格的兒子,25歲時因其在利用X射線研究晶體結構方面的開創性貢獻,與父親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對同時獲得諾貝爾獎的父子
  • 「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員」:科學「頑童」理察·菲利普斯·費曼
    不為人知的諾獎花絮 【「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員」:科學「頑童」理察·菲利普斯·費曼】 (因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研究而榮膺1965年諾貝爾獎物理學家獎) 美劇《生活大爆炸》裡傲嬌的謝耳朵是很多人的偶像,很多內行也看出他身上閃耀著美國科學「頑童」理察·費曼的影子。
  • 「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員」:科學「頑童」理察·菲利普斯...
    不為人知的諾獎花絮 【「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員」:科學「頑童」理察·菲利普斯·費曼】 (因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研究而榮膺1965年諾貝爾獎物理學家獎) 美劇《生活大爆炸》裡傲嬌的謝耳朵是很多人的偶像,很多內行也看出他身上閃耀著美國科學「頑童」理察·費曼的影子。
  • 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③
    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1、套著馬車送牛奶的「牧場化學家」:雅各布斯·亨裡克斯·范託夫(因在化學動力學和化學熱力學研究領域的貢獻而榮膺1901年諾貝爾化學獎,首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歐內斯特·盧瑟福(因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而榮膺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盧瑟福的父親是一位特別喜歡思考的農民,他也鼓勵盧瑟福動腦筋思考問題,在父親的不斷引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盧瑟福也養成了愛動腦的好習慣。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麥克阿瑟獎,又稱為「天才獎(Genius Grants)」,每年獎勵20至30名各個領域「在持續進行創造性工作方面顯示出非凡能力和前途」者。與很多大獎不同,麥克阿瑟獎並不注重過去的成就,而是鼓勵那些有創造力、有洞察力、有潛力的人。2016年,餘金權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
  • 完全是天才費曼:曾獲諾獎、參加曼哈頓計劃,卻始終放不下她
    諾貝爾出生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一生擁有發明專利300多項,其中就有硝化甘油炸藥,在其逝世時,曾立下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度為人類做出好的貢獻的人。」因此諾貝爾獎正式成立。
  • 電影音劇會《美麗心靈》|諾獎得主約翰納什的天才故事-廣州站
    > 法國數學博士後丶鋼琴家斯柔冰再現奧斯卡獲獎電影《美麗心靈》原型人物諾獎得主約翰
  • 得了諾獎卻不想領?這些諾獎得主的傳奇事跡也太可愛了吧
    提到諾獎得主,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一些光輝的形象,他們代表了人類智識的最高水準,非常高大上。但其實,在諾貝爾獎的光環背後,很多諾獎得主也有著奇奇怪怪的一面——但也可可愛愛的。得獎卻不想領的諾貝爾獎得主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天才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獲得了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那時他只有31歲,是個非常害羞的小夥子,特別討厭出風頭,一想到去領獎時得上臺演講,還要參加宴會,成為輿論焦點,他就掙扎不已,於是他去問也得到過諾貝爾獎的歐內斯特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每周乾貨丨那些諾貝爾獎得主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人物素材用起來
    今天為大家分享諾貝爾獎得主鮮為人知的故事,附人物素材的適用話題,寫作文時一定用的到!快來一起看看吧!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1、套著馬車送牛奶的「牧場化學家」:雅各布斯·亨裡克斯·范託夫(因在化學動力學和化學熱力學研究領域的貢獻而榮膺1901年諾貝爾化學獎,首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深冬清晨,德國柏林郊區的斯提立茲大街上,一輛馬車疾駛而過。
  • 丨丨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
    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化學獎篇1、套著馬車送牛奶的「牧場化學家」:雅各布斯·亨裡克斯·范託夫(因在化學動力學和化學熱力學研究領域的貢獻而榮膺1901年諾貝爾化學獎,首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深冬清晨,德國柏林郊區的斯提立茲大街上,一輛馬車疾駛而過。
  • 諾獎理財啟示錄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諾獎組委會始終聯繫不上得獎者之一的米爾格羅姆,他的鄰居,同為諾獎得主的威爾遜不得不半夜跑到他家門前按響門鈴,這也讓兩人喜提了「諾貝爾獎得主被鄰居告知自己的獲獎」的微博熱搜詞條。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從不完全契約理論說起,何謂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價值導向
    導讀:諾貝爾經濟學獎更多授予那些從事數理統計分析的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越來越類似於諾貝爾數學獎,而那些深耕於古典經濟學的經濟學家們,已經離諾獎越來越遠。而本次獲諾獎的奧利弗·哈特研究的具體領域還有不同,他的貢獻主要在不完全契約理論。不完全契約理論指的是,在合同中很難將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都寫進去,因為從理論上講一個人是不可能有先見之明,能夠想到所有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出線契約或合同裡沒說明的情況該怎麼辦呢,哈特的理論是誰的投資更重要,他的權利就應該被優先尊重。
  • 未來大猜想2020丨專訪新晉諾獎得主哈維阿爾特 不會講段子的科學家...
    「諾獎電話是我聽到的最棒的鬧鐘!」「我想和你們分享我的獎金啊……但我得先去問問我愛人同不同意。」「你問我諾獎如何改變我的生活?它讓我意識到我曾經是有生活的。」1964年與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後來被認為是B肝病毒的一部分。他還以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體免疫缺陷病毒,並確定了C型肝炎病毒。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評獎委員會說,此前對甲型和B型肝炎病毒的研究已有不少發現,但大多數血源性肝炎病例仍無法解釋。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諾獎又尷尬了:本屆和平獎得主ICAN組織遭質疑
    諾獎又尷尬了:本屆和平獎得主ICAN組織遭質疑 2017-10-12 14:38:22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諾獎得主納什車禍遇難:當代數學家中最傑出人物
    原標題:諾獎得主納什車禍遇難:當代數學家中最傑出人物   據外媒24日報導,美國著名數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約翰·納什和他的夫人23日遭遇車禍去世。圖為2003年2月18日約翰·納在香港大學的博弈論講座。   視頻:諾獎得主納什車禍身亡 短片回顧傳奇一生 來源:央視新聞   中新網5月25日電 綜合消息,當地時間23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約翰·納什與妻子艾麗西亞因車禍遇難。納什被廣泛認為是博弈論的奠基人,美國《財富》雜誌曾評價他是當代天才數學家中最傑出的人物。
  • 100餘位諾獎得主手撕綠色和平,轉基因推廣迎來轉機?
    綠色和平為何被100多位諾獎得主點名批評這封公開信的開頭這樣寫道,「致綠色和平的領導,聯合國和全球各國政府」,能與聯合國和各國政府並列,可見綠色和平在諾獎得主們眼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