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整天忙於做實驗,什麼時間用來思考呢?」丨丨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

2020-10-10 江蘇省科協

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化學獎篇


1、套著馬車送牛奶的「牧場化學家」:雅各布斯·亨裡克斯·范託夫

(因在化學動力學和化學熱力學研究領域的貢獻而榮膺1901年諾貝爾化學獎,首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深冬清晨,德國柏林郊區的斯提立茲大街上,一輛馬車疾駛而過。趕馬車的人50來歲,在自己的牧場養了許多奶牛,多年來一直為這一帶的居民送鮮牛奶,風雨無阻,準時不誤,人們早已熟悉了這位送奶人。

但有一天早上,當他們打開當天的報紙時,一行引人注目的文字映入眼帘:「範託夫榮獲首屆諾貝爾化學獎!」整個版面刊登了一位女畫家給送奶工畫的素描像。就這樣,送奶工範託夫和化學家範託夫在人們心中合二為一,人們親切地稱他為「牧場化學家」——因為當時從事化學研究的人,還要兼職其他工作才能夠維持生活,所以,範託夫才做送奶工。

儘管範託夫每天早上的任務就是給附近的居民送牛奶,但他心裡惦記的,永遠是他的實驗!早在上中學時,他就對變幻無窮的化學實驗感興趣,他常常設法從父母那裡要錢購買各種儀器來從事自己的「小實驗」。長大後,他把化學當成自己理想的棲居地,長途跋涉,拜師學藝,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奔波。正因為他不懈追求,諾貝爾獎最終才會青睞於他。

獲得諾貝爾獎之後,範託夫仍舊一邊埋頭科研,一邊兼職經營農場,每天清晨仍和以往一樣為人們送鮮奶。

點評:

《荀子》有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範託夫排除萬難、勇攀高峰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2、「榮譽就像玩具」:鐳的「母親」瑪麗·居裡

(因發現元素釙和鐳榮膺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

1903年,瑪麗·居裡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元素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又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瑪麗·居裡(居裡夫人)是歷史上第一個兩次獲諾貝爾獎的人,其一生獲獎無數,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項大獎或者榮譽上盡情享受,但她淡泊名利,以獻身科學為榮。

發明元素鈾後,她和丈夫主動放棄申請專利——拋棄了一大筆財富。一戰爆發後,她把諾貝爾獎獎金無償捐獻出來,獎章則送給女兒當玩具。

有一次,朋友來做客,發現居裡夫人的小女兒正玩一枚獎章,忙問:「夫人,你應該知道能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協會頒發的金質獎章是多麼高的榮譽,怎麼能把它給孩子玩呢?」居裡夫人說:「我是想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點評:

愛因斯坦曾這樣評價居裡夫人:在我所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裡面,居裡夫人是唯一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諸葛亮也有句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正是因為居裡夫人不為名利所累,所以,才能心無旁騖地攀登科學的一座座高峰。

3、「你什麼時間思考呢?」:歐內斯特·盧瑟福

(因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而榮膺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

盧瑟福的父親是一位特別喜歡思考的農民,他也鼓勵盧瑟福動腦筋思考問題,在父親的不斷引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盧瑟福也養成了愛動腦的好習慣。

一天深夜,盧瑟福像平常一樣去實驗室巡查,他發現一位學生還在做實驗,就問:「你上午在幹什麼?」

學生回答:「做實驗。」

「下午呢?」

學生又答:「做實驗。」

盧瑟福不由得提高了聲調:「那麼晚上呢?」

學生回答:「也是在做實驗。」

學生滿以為自己的回答能得到老師的誇獎,沒想到盧瑟福嚴厲地批評道:「你整天忙於做實驗,那麼什麼時間思考呢?」

點評: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是一個人的靈魂所在,不管在學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要成為一個熱愛思考、積極思考的人,這樣才能更上一層樓。

4、 失敗的體育運動員:弗裡茨·普雷格爾

(因發明了對有機化合物進行微量分析的方法而榮膺1923年諾貝爾化學獎)

普雷格爾上小學時成績平平,唯一的愛好就是體育運動,他當時最大的理想就是當一名體育運動員。他平時學習不積極,臨近期末或升級考試時,同學們都在教室裡加緊溫習功課,他仍然在操場上玩球,不到汗流浹背決不罷休,因此,每次考試成績都不好。

15歲時,他考入體育學校專攻體育,3年後畢業。隨後,他連接兩次參加全國運動會,結果卻名落孫山,他的運動員之夢也因此徹底破滅。但他並未一蹶不振,而是果斷決定,從頭學起,走出一條新路。

隨後,經過一年發奮苦讀,他考上大學開始攻讀醫科。在往後的歲月後,他扎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學習,並最終發明了對有機化合物進行微量分析的方法。儘管普瑞格專門學過體育,但由於他後來夜以繼日地工作,導致體質逐漸下降,61歲就離開了人世。

點評:

俗話說:好飯不怕晚,良緣不怕遲!普雷格爾的科研道路並非一帆風順,起步也晚,但他認定了一個方向,就靠著頑強的意志,努力拼搏,以學無止境的精神不斷鑽研,最終取得了成功。

5、「答案至少要求到小數點後面第三位」:理察·席格蒙迪

(因在膠體化學領域的卓越貢獻以及發明超顯微鏡而榮膺1925年諾貝爾化學獎)

席格蒙迪有一對非常敏銳的淺藍色眼睛,但聽覺卻特別差。如果人們說話的聲音不夠高,他就可能完全聽不見。這是他生理上的一大缺陷,但對他卻有獨特的益處。每當他用心沉思時,即便人們在他旁邊高聲說笑,他也置若罔聞,這也使他養成了認真的習慣。

他從小就特別認真,從不馬虎了事,衣服上哪怕有一點小汙漬,他都不會放過,非脫下來洗掉不可,在學習上更是認真刻苦。據席格蒙迪的學生們說,在他的話語裡,從來沒有用過「大概」這一類字眼,他不說模稜兩可的話,也從不做似是而非的表示,他認為科學研究就應該是就是,非就非。

他常告誡後輩:「在科學裡沒有差不多,我希望你們無論做什麼實驗,答案至少要求到小數點後面的第三位數。」

點評:

歐洲有諺語所云:認真是成功的秘決,粗心是失敗的伴侶。一個能讓認真成為一種工作習慣的人,幹事創業必定也能事舉功成。

6、 17歲失去左臂的化學家:詹姆斯·巴徹勒·薩姆納

(由於發現了酶可以結晶而榮膺1946年諾貝爾化學獎)

17歲那年,薩姆納因打獵發生意外,失去了左臂。

從此,他開始嘗試用右手去做每一件事,他堅持打網球,滑雪溜冰,進行各種耐力訓練,以磨練意志,增強身體素質,最後以堅強的意志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學的學業。

畢業後,薩姆納申請成為康奈爾大學生物化學教授奧託·福林的學生,當獨臂薩姆納出現在福林面前時,福林特別驚訝。眼前這位年輕人儘管有理想有學識,但少了一條胳膊,想在化學方面有所成就,困難太大。因此,他婉轉地表示:「我想,你還是改學法律吧,因為......」

但薩姆納毫無退意,他斬釘截鐵地對福林表示:「不,我一定要攻讀生物化學,我主意已定,福林教授,請答應我的請求,我不會讓你失望的。」

福林最終留下了薩姆納,薩姆納也的確沒有讓福林失望,在酶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點評: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誰的一生又沒有受過刻骨銘心的意外打擊呢?《神鵰俠侶》中楊過因為失去右臂而苦練玄鐵重劍,功力大增,成一代大俠。薩納姆也在失去自己的左臂後,將大部分精力集中於自己熱愛的化學專業,終成一代大師。

7、 因偏科曾被麻省理工學院開除的「現代有機合成之父」: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因在有機合成方面的傑出貢獻而榮膺1965年諾貝爾化學獎)

1933年,16歲的伍德沃德考入麻省理工學院(MIT)。由於他實在太愛化學,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化學,以至於1年後,除了化學,其他科目都掛了科。學校也二話不說,就把伍德沃德開除了。但這可急壞了MIT化學系的各位大佬們——伍德沃德可是他們見過最有化學天賦的學生!於是,這些大佬給校長寫了一封聯名信,希望能留下這個天賦異稟的學生。

第二年,18歲的伍德沃德重新回到了MIT的校園,從此他的化學人生仿佛開了掛一般:一年後獲學士學位;20歲獲得博士學位——普通人要讀6年才能拿到的博士學位,他1年就拿到了。博士畢業後,伍德沃德前往哈佛大學執教。於是,哈佛大學出現了這樣神奇的一幕:一位20歲的講師在講臺上給22、23歲的學生們上課!

伍德沃德在化學科研之路上一路狂奔!1945-1947年間,伍德沃德合成了奎寧、膽固醇、腎上腺皮質激素可的松和利血平、葉綠素、羊毛甾醇、維生素B等......他仿佛施魔法一般:一大堆之前只能從天然物質中提取的化合物在他的實驗室裡誕生。

1965年,陪跑了131次——獲得過131次諾貝爾獎提名的伍德沃德終於因為在合成化學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摘得當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桂冠。

點評:

梁啓超在《讀書分月課程》中指出:無專精則不能成,無涉獵則不能通也。在伍德沃德身上,我們看到了專注的巨大力量。伍德沃德從小即醉心於化學,上小學、中學就已經開始自學化學,即便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後,都沒有停止繼續攀登的腳步,經過近千個複雜的有機合成實驗、11年時間,他和同事最終合成出維生素B12,可以說,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化學事業。

8、 外國版「鑿壁借光」:赫伯特·查爾斯·布朗

(因在有機合成中引入硼和磷而榮膺1979年諾貝爾化學)

布朗小時候跟著家人在美國芝加哥的貧民區定居,生活極為貧困,但他學習特別刻苦。

布朗家裡很窮,晚上一般不開燈,他常常因為晚上沒燈無法學習而苦惱,他覺得晚飯後到睡覺之前這段寶貴時間不學習太浪費了。有一天晚上,布朗躺在床上,翻來覆去不能入睡。無意中他看從窗口向外張望,遠處的一盞路燈讓他茅塞頓開:有了,我可以在那張路燈下看書。從此,布朗每天晚上都要坐在那盞路燈下學習看書。風雨無阻,從不間斷。

屋漏偏逢連夜雨!布朗14歲那年,父親因勞累過度離開人世,為了養家餬口,布朗不得不中途輟學,邊工作邊學習。生活的艱難困苦並沒有打敗他,相反,他戰勝了重重困難,不斷努力,並最終走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在逆境中摸爬滾打多年,布朗一直對這段艱苦的經歷念念不忘,他十分珍惜這筆精神財富。

點評:

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布朗的故事令人振奮,催人奮進。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生活之路和和科研之路從來並非坦途,需要我們堅守本心,不斷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才能享受香甜的果實。

9、「平庸」的學生:弗雷德裡克·桑格

(1958年和198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是唯一兩次摘得諾貝爾化學獎桂冠的人)

在劍橋大學讀書期間,桑格因為熱愛生物學,所以,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在生物學方面,這使他的生物學知識遠遠超出同學。但生物學當時並不是劍橋大學的考核科目,所以,桑格這個特殊的愛好對他的成績沒有什么正面作用,導致他的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平庸」。再加上桑格性格內向,在學校裡很少引起同學和老師們的注意。桑格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時,甚至連教授的頭銜都沒有,人才輩出的劍橋大學甚至沒有幾個人知道他的名字。

但桑格並不以為意,他甘於這樣的平淡無奇,在獲得諾貝爾獎後,他推辭了伴隨諾貝爾獎而來的一系列行政職務和任命,更加熱情地投身於化學研究之中,最終在22年後,「梅開二度」,再次摘得諾貝爾獎的桂冠。

點評:

愛迪生曾經說過:熱情是能量,沒有熱情,任何偉大的事情都不能完成。對生物學懷抱的巨大熱情,讓桑格甘於寂寞,甘於「平庸」,最終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10、「於細微處見知著」:凱利·穆利斯

(因發明高效複製 DNA片段的「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方法而榮膺1993年諾貝爾化學獎)

「如果你的研究能力一般,那麼,改革本領域中大家習以為常的技術,也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穆利斯的一生正是這句話的忠實寫照。

穆利斯因開發出簡易的DNA擴增法而榮膺諾貝爾獎。其實,在他之前幾十年,霍拉納教授就開發出了使DNA擴增的方法,這一領域的研究人員基本上用的都是霍拉納的方法,大家對這一方法習以為常,也沒人想過去改進。而穆利斯因為業務需要,「於細微處見知著」,潛心研究,提出了更簡便的DNA擴增法,擴大了這一方法的用途,並因此榮膺諾貝爾化學獎。

點評:

朋友們可以多多留心身邊的事物,開動腦筋,改革一下日常所用的技術或者方法,說不定也可以獲得諾貝爾獎呢。(來源:科技日報劉霞綜合整理 編輯:謝長美)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③
    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3、「你什麼時間思考呢?」,就問:「你上午在幹什麼?」學生回答:「做實驗。」「下午呢?」學生又答:「做實驗。」盧瑟福不由得提高了聲調:「那麼晚上呢?」學生回答:「也是在做實驗。」學生滿以為自己的回答能得到老師的誇獎,沒想到盧瑟福嚴厲地批評道:「你整天忙於做實驗,那麼什麼時間思考呢?」
  • 每周乾貨丨那些諾貝爾獎得主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人物素材用起來
    今天為大家分享諾貝爾獎得主鮮為人知的故事,附人物素材的適用話題,寫作文時一定用的到!快來一起看看吧!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1、套著馬車送牛奶的「牧場化學家」:雅各布斯·亨裡克斯·范託夫3、「你什麼時間思考呢?」
  • 「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員」丨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②
    劉霞 綜合整理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記者首先問:「我感覺您對自己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有很明確的選擇,比如小時候對科學、對科學家感興趣;大學時,就鎖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後每做一個實驗也是力排眾議,自己堅持下來,一個人怎麼能夠每一次選擇都能這麼堅定和正確呢?」
  • 「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員」丨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
    記者首先問:「我感覺您對自己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有很明確的選擇,比如小時候對科學、對科學家感興趣;大學時,就鎖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後每做一個實驗也是力排眾議,自己堅持下來,一個人怎麼能夠每一次選擇都能這麼堅定和正確呢?」
  • 我敢打賭,這些關於諾獎得主的素材,你都不知道!趕快用起來
    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你什麼時間思考呢,就問:「你上午在幹什麼?」學生回答:「做實驗。」「下午呢?」學生又答:「做實驗。」盧瑟福不由得提高了聲調:「那麼晚上呢?」學生回答:「也是在做實驗。」學生滿以為自己的回答能得到老師的誇獎,沒想到盧瑟福嚴厲地批評道:「你整天忙於做實驗,那麼什麼時間思考呢?」點評: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做了什麼偽科學?
    本篇試圖回答如下幾個問題:第一,呂克・蒙塔尼究竟在做什麼?第二,他有沒有做偽科學?第三,他什麼時候開始做偽科學?第四,他是不是從事偽科學多年?我們先講第一個問題。這樣問題就來了:Jacques Benveniste 何許人也,咋能在《自然》發偽科學的文章呢?因為 Jacques 不是一般人,他在學術上的主要貢獻是發現了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在他 50 歲也就是 1985 年前後有傳言說他有可能會拿諾獎,當然他這個發現肯定是真諾獎級別的。一個諾獎級別的大牛發篇《自然》不是多難的事情,對吧?
  • 對經濟學諾獎得主需頂禮膜拜嗎?中國已成撈金地
    (新華社 魏學超/圖)2020年10月12日,2020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公布,是研究拍賣理論的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可能很多人會好奇,研究拍賣理論也能得諾貝爾獎?其實,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還算好的了。像2019年,得獎的三位學者,研究怎樣才能更好地減貧,而他們研究的方法是做實驗。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諾獎得主失格? 神壇上的獎項和隨之而來的陰雲 獲得諾貝爾獎意味著什麼呢?
  • 2015年經濟諾獎得主評今年諾獎:隨機對照實驗方法有局限
    三位諾獎得主率先在經濟學中使用「隨機對照實驗」,但該種實驗方法在經濟學家中掀起爭議。本文改編自《有關隨機對照實驗的訪談》(Experimental Conversations: Perspectives on Randomized Trials in Development Economics)一書的一章,該書由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於2016年出版。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揭曉!據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消息,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Wilson)被授予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原因是改進了拍賣理論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
  • 新科諾獎得主格茲:很難概念化,我用數學思考
    新科諾獎得主格茲:很難概念化,我用數學思考澎湃新聞 2020-10-07晨霧 / 轉帖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黑洞是什麼?「很少有人能理解黑洞是什麼,但我想許多人為之著迷。」她說道。「很難將黑洞概念化。黑洞附近的物理法則與地球上的截然不同,以至於我們對所尋找的東西沒有直覺。」格茲補充道:「所以說,我可以數學化地思考它,我可以抽象化地思考它,但很難形成一幅圖像,因為時間和空間混在一起。」格茲196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1992年博士畢業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 對話搞笑諾獎得主:思考和大笑,比多數人想的關係更緊密
    獲獎原因是,兩位科學家通過實驗對蚯蚓進行了高頻率的震動,來探索會對活蚯蚓的形狀產生什麼影響。振動一池水,你會發現,超過一個關鍵的頻率,一個駐波的模式將在表面形成。這些被稱為法拉第波,以麥可·法拉第的名字命名,他在19世紀上半葉研究了這種現象。科學家們推斷,由於許多生物主要是由液體組成的,因此在適當條件下也有可能經曆法拉第波。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_讀書_澎湃...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揭曉!據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消息,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Wilson)被授予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原因是改進了拍賣理論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
  • 那些年,諾獎得主用過的雷射器
    以雷射探索世界,他改進染料雷射器為精密光譜學帶去革命性的發展;他提出雷射冷卻理論,原子物理學從此不同,新晉諾獎得主層出不窮;他數十年不斷提高氫原子1S-2S躍遷頻率的測量準確度,一步一步開創出劃時代的光學頻率梳技術,最終榮獲20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今天我們回顧Theodor Hänsch與雷射的不解之緣。讓我們回到1969年。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麥克阿瑟獎,又稱為「天才獎(Genius Grants)」,每年獎勵20至30名各個領域「在持續進行創造性工作方面顯示出非凡能力和前途」者。與很多大獎不同,麥克阿瑟獎並不注重過去的成就,而是鼓勵那些有創造力、有洞察力、有潛力的人。2016年,餘金權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
  • 那位相信「水有記憶」的諾獎得主,究竟做了什麼偽科學?-虎嗅網
    本篇試圖回答如下幾個問題:第一,呂克·蒙塔尼究竟在做什麼?第二,他有沒有做偽科學?第三,他什麼時候開始做偽科學?第四,他是不是從事偽科學多年?我們先講第一個問題。專業編輯們又看不懂做的究竟是什麼,怎麼可能想到這樣的學者居然發偽科學?得,文章發表了之後那就亂套了。一個很有可能拿諾獎的頂級科學家做偽科學,此事如何處理?1989年法國國家健康和醫學研究所主任Philippe Lazar,在聽取兩個評估委員會的結論之後,建議Jacques Benveniste停止做他的「高度稀釋」。
  • NeurIPS 2019讓圖靈獎得主做你的導師
    NeurIPS 2019讓圖靈獎得主做你的導師 滾動企業創業科技品牌商業創新信息商訊行動商業合作:17733203660投稿NeurIPS無門路?
  • 諾貝爾獎得主用英語怎麼說,諾貝爾的那些獎項的英文又是什麼?
    諾貝爾獎上周已經全部公布完畢,今天我們趕緊來學習一下諾貝爾獎得主以及諾貝爾各種獎項的英文說法是什麼吧。你可能不知道這背後還藏著個古希臘的神話故事吧。諾貝爾各個獎項的英文名稱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共有六大獎項,那麼這六大獎項的英文分別是什麼呢?
  • 盤點百年文學諾獎鮮為人知的秘密
    –Título原著:Meadowlands接下來給大家盤點一下,百年文學諾獎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諾貝爾文學獎數量自1901年以來,共頒發了112份諾貝爾文學獎。科學獎通常是共同授予的,因為成就是共同授予的,或者是因為彼此之間做得非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