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打賭,這些關於諾獎得主的素材,你都不知道!趕快用起來

2020-12-02 少年滿分作文



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

——化學獎篇

1


套著馬車送牛奶的「牧場化學家」:雅各布斯·亨裡克斯·范託夫


(因在化學動力學和化學熱力學研究領域的貢獻而榮膺1901年諾貝爾化學獎,首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深冬清晨,德國柏林郊區的斯提立茲大街上,一輛馬車疾駛而過。趕馬車的人50來歲,在自己的牧場養了許多奶牛,多年來一直為這一帶的居民送鮮牛奶,風雨無阻,準時不誤,人們早已熟悉了這位送奶人。


但有一天早上,當他們打開當天的報紙時,一行引人注目的文字映入眼帘:「範託夫榮獲首屆諾貝爾化學獎!」整個版面刊登了一位女畫家給送奶工畫的素描像。就這樣,送奶工範託夫和化學家範託夫在人們心中合二為一,人們親切地稱他為「牧場化學家」——因為當時從事化學研究的人,還要兼職其他工作才能夠維持生活,所以,範託夫才做送奶工。



儘管範託夫每天早上的任務就是給附近的居民送牛奶,但他心裡惦記的,永遠是他的實驗!早在上中學時,他就對變幻無窮的化學實驗感興趣,他常常設法從父母那裡要錢購買各種儀器來從事自己的「小實驗」。長大後,他把化學當成自己理想的棲居地,長途跋涉,拜師學藝,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奔波。正因為他不懈追求,諾貝爾獎最終才會青睞於他。


獲得諾貝爾獎之後,範託夫仍舊一邊埋頭科研,一邊兼職經營農場,每天清晨仍和以往一樣為人們送鮮奶。


點評:

《荀子》有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範託夫排除萬難、勇攀高峰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2


「榮譽就像玩具」:鐳的「母親」瑪麗·居裡


(因發現元素釙和鐳榮膺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


1903年,瑪麗·居裡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元素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又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瑪麗·居裡(居裡夫人)是歷史上第一個兩次獲諾貝爾獎的人,其一生獲獎無數,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項大獎或者榮譽上盡情享受,但她淡泊名利,以獻身科學為榮。



發明元素鈾後,她和丈夫主動放棄申請專利——拋棄了一大筆財富。一戰爆發後,她把諾貝爾獎獎金無償捐獻出來,獎章則送給女兒當玩具。


有一次,朋友來做客,發現居裡夫人的小女兒正玩一枚獎章,忙問:「夫人,你應該知道能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協會頒發的金質獎章是多麼高的榮譽,怎麼能把它給孩子玩呢?」居裡夫人說:「我是想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點評:

愛因斯坦曾這樣評價居裡夫人:在我所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裡面,居裡夫人是唯一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諸葛亮也有句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正是因為居裡夫人不為名利所累,所以,才能心無旁騖地攀登科學的一座座高峰。


3


「你什麼時間思考呢?」:歐內斯特·盧瑟福


(因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而榮膺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


盧瑟福的父親是一位特別喜歡思考的農民,他也鼓勵盧瑟福動腦筋思考問題,在父親的不斷引導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盧瑟福也養成了愛動腦的好習慣。



一天深夜,盧瑟福像平常一樣去實驗室巡查,他發現一位學生還在做實驗,就問:「你上午在幹什麼?」


學生回答:「做實驗。」


「下午呢?」


學生又答:「做實驗。」


盧瑟福不由得提高了聲調:「那麼晚上呢?」


學生回答:「也是在做實驗。」


學生滿以為自己的回答能得到老師的誇獎,沒想到盧瑟福嚴厲地批評道:「你整天忙於做實驗,那麼什麼時間思考呢?」


點評: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是一個人的靈魂所在,不管在學業還是在工作中,我們都要成為一個熱愛思考、積極思考的人,這樣才能更上一層樓。


4


失敗的體育運動員:弗裡茨·普雷格爾


(因發明了對有機化合物進行微量分析的方法而榮膺1923年諾貝爾化學獎)


普雷格爾上小學時成績平平,唯一的愛好就是體育運動,他當時最大的理想就是當一名體育運動員。他平時學習不積極,臨近期末或升級考試時,同學們都在教室裡加緊溫習功課,他仍然在操場上玩球,不到汗流浹背決不罷休,因此,每次考試成績都不好。


15歲時,他考入體育學校專攻體育,3年後畢業。隨後,他連接兩次參加全國運動會,結果卻名落孫山,他的運動員之夢也因此徹底破滅。但他並未一蹶不振,而是果斷決定,從頭學起,走出一條新路。



隨後,經過一年發奮苦讀,他考上大學開始攻讀醫科。在往後的歲月後,他扎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學習,並最終發明了對有機化合物進行微量分析的方法。儘管普瑞格專門學過體育,但由於他後來夜以繼日地工作,導致體質逐漸下降,61歲就離開了人世。


點評:

俗話說:好飯不怕晚,良緣不怕遲!普雷格爾的科研道路並非一帆風順,起步也晚,但他認定了一個方向,就靠著頑強的意志,努力拼搏,以學無止境的精神不斷鑽研,最終取得了成功。


5


「答案至少要求到小數點後面第三位」:理察·席格蒙迪


(因在膠體化學領域的卓越貢獻以及發明超顯微鏡而榮膺1925年諾貝爾化學獎)


席格蒙迪有一對非常敏銳的淺藍色眼睛,但聽覺卻特別差。如果人們說話的聲音不夠高,他就可能完全聽不見。這是他生理上的一大缺陷,但對他卻有獨特的益處。每當他用心沉思時,即便人們在他旁邊高聲說笑,他也置若罔聞,這也使他養成了認真的習慣。



他從小就特別認真,從不馬虎了事,衣服上哪怕有一點小汙漬,他都不會放過,非脫下來洗掉不可,在學習上更是認真刻苦。據席格蒙迪的學生們說,在他的話語裡,從來沒有用過「大概」這一類字眼,他不說模稜兩可的話,也從不做似是而非的表示,他認為科學研究就應該是就是,非就非。


他常告誡後輩:「在科學裡沒有差不多,我希望你們無論做什麼實驗,答案至少要求到小數點後面的第三位數。」


點評:

歐洲有諺語所云:認真是成功的秘決,粗心是失敗的伴侶。一個能讓認真成為一種工作習慣的人,幹事創業必定也能事舉功成。


6


17歲失去左臂的化學家:詹姆斯·巴徹勒·薩姆納


(由於發現了酶可以結晶而榮膺1946年諾貝爾化學獎)


17歲那年,薩姆納因打獵發生意外,失去了左臂。


從此,他開始嘗試用右手去做每一件事,他堅持打網球,滑雪溜冰,進行各種耐力訓練,以磨練意志,增強身體素質,最後以堅強的意志力完成了在哈佛大學的學業。



畢業後,薩姆納申請成為康奈爾大學生物化學教授奧託·福林的學生,當獨臂薩姆納出現在福林面前時,福林特別驚訝。眼前這位年輕人儘管有理想有學識,但少了一條胳膊,想在化學方面有所成就,困難太大。因此,他婉轉地表示:「我想,你還是改學法律吧,因為......」


但薩姆納毫無退意,他斬釘截鐵地對福林表示:「不,我一定要攻讀生物化學,我主意已定,福林教授,請答應我的請求,我不會讓你失望的。」


福林最終留下了薩姆納,薩姆納也的確沒有讓福林失望,在酶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點評: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誰的一生又沒有受過刻骨銘心的意外打擊呢?《神鵰俠侶》中楊過因為失去右臂而苦練玄鐵重劍,功力大增,成一代大俠。薩納姆也在失去自己的左臂後,將大部分精力集中於自己熱愛的化學專業,終成一代大師。


7


因偏科曾被麻省理工學院開除的「現代有機合成之父」: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因在有機合成方面的傑出貢獻而榮膺1965年諾貝爾化學獎)


1933年,16歲的伍德沃德考入麻省理工學院(MIT)。由於他實在太愛化學,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化學,以至於1年後,除了化學,其他科目都掛了科。學校也二話不說,就把伍德沃德開除了。但這可急壞了MIT化學系的各位大佬們——伍德沃德可是他們見過最有化學天賦的學生!於是,這些大佬給校長寫了一封聯名信,希望能留下這個天賦異稟的學生。


第二年,18歲的伍德沃德重新回到了MIT的校園,從此他的化學人生仿佛開了掛一般:一年後獲學士學位;20歲獲得博士學位——普通人要讀6年才能拿到的博士學位,他1年就拿到了。博士畢業後,伍德沃德前往哈佛大學執教。於是,哈佛大學出現了這樣神奇的一幕:一位20歲的講師在講臺上給22、23歲的學生們上課!



伍德沃德在化學科研之路上一路狂奔!1945-1947年間,伍德沃德合成了奎寧、膽固醇、腎上腺皮質激素可的松和利血平、葉綠素、羊毛甾醇、維生素B等......他仿佛施魔法一般:一大堆之前只能從天然物質中提取的化合物在他的實驗室裡誕生。。。


1965年,陪跑了131次——獲得過131次諾貝爾獎提名的伍德沃德終於因為在合成化學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摘得當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桂冠。


點評:

梁啓超在《讀書分月課程》中指出:無專精則不能成,無涉獵則不能通也。在伍德沃德身上,我們看到了專注的巨大力量。伍德沃德從小即醉心於化學,上小學、中學就已經開始自學化學,即便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後,都沒有停止繼續攀登的腳步,經過近千個複雜的有機合成實驗、11年時間,他和同事最終合成出維生素B12,可以說,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化學事業。


8


外國版「鑿壁借光」:赫伯特·查爾斯·布朗


(因在有機合成中引入硼和磷而榮膺1979年諾貝爾化學)


布朗小時候跟著家人在美國芝加哥的貧民區定居,生活極為貧困,但他學習特別刻苦。


布朗家裡很窮,晚上一般不開燈,他常常因為晚上沒燈無法學習而苦惱,他覺得晚飯後到睡覺之前這段寶貴時間不學習太浪費了。有一天晚上,布朗躺在床上,翻來覆去不能入睡。無意中他看從窗口向外張望,遠處的一盞路燈讓他茅塞頓開:有了,我可以在那張路燈下看書。從此,布朗每天晚上都要坐在那盞路燈下學習看書。風雨無阻,從不間斷。



屋漏偏逢連夜雨!布朗14歲那年,父親因勞累過度離開人世,為了養家餬口,布朗不得不中途輟學,邊工作邊學習。生活的艱難困苦並沒有打敗他,相反,他戰勝了重重困難,不斷努力,並最終走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在逆境中摸爬滾打多年,布朗一直對這段艱苦的經歷念念不忘,他十分珍惜這筆精神財富。


點評:

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布朗的故事令人振奮,催人奮進。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生活之路和和科研之路從來並非坦途,需要我們堅守本心,不斷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才能享受香甜的果實。


9


「平庸」的學生:弗雷德裡克·桑格


(1958年和198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是唯一兩次摘得諾貝爾化學獎桂冠的人)


劍橋大學讀書期間,桑格因為熱愛生物學,所以,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在生物學方面,這使他的生物學知識遠遠超出同學。但生物學當時並不是劍橋大學的考核科目,所以,桑格這個特殊的愛好對他的成績沒有什么正面作用,導致他的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平庸」。再加上桑格性格內向,在學校裡很少引起同學和老師們的注意。桑格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時,甚至連教授的頭銜都沒有,人才輩出的劍橋大學甚至沒有幾個人知道他的名字。



但桑格並不以為意,他甘於這樣的平淡無奇,在獲得諾貝爾獎後,他推辭了伴隨諾貝爾獎而來的一系列行政職務和任命,更加熱情地投身於化學研究之中,最終在22年後,「梅開二度」,再次摘得諾貝爾獎的桂冠。


點評:

愛迪生曾經說過:熱情是能量,沒有熱情,任何偉大的事情都不能完成。對生物學懷抱的巨大熱情,讓桑格甘於寂寞,甘於「平庸」,最終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10


「於細微處見知著」:凱利·穆利斯


(因發明高效複製 DNA片段的「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方法而榮膺1993年諾貝爾化學獎)


「如果你的研究能力一般,那麼,改革本領域中大家習以為常的技術,也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穆利斯的一生正是這句話的忠實寫照。



穆利斯因開發出簡易的DNA擴增法而榮膺諾貝爾獎。其實,在他之前幾十年,霍拉納教授就開發出了使DNA擴增的方法,這一領域的研究人員基本上用的都是霍拉納的方法,大家對這一方法習以為常,也沒人想過去改進。而穆利斯因為業務需要,「於細微處見知著」,潛心研究,提出了更簡便的DNA擴增法,擴大了這一方法的用途,並因此榮膺諾貝爾化學獎。


點評:

朋友們可以多多留心身邊的事物,開動腦筋,改革一下日常所用的技術或者方法,說不定也可以獲得諾貝爾獎呢。

相關焦點

  • 2017諾獎物理獎得主:發現引力波 一場40年的「打賭」
    2017諾獎物理獎兩位得主講述:  發現引力波  一場四十年的「打賭」  從去年開始位居《科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科學發現榜首,到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領域,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由於證實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拓展了人類的科學知識邊界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這是關於生活,你能說出的一切。在這趟旅途中,所有的事都不會像我們希望的那樣發生。但到最後,這些都不要緊。我們終將原諒這個世界,原諒我們自己。因為,我們一直以如此善意對待的生活,終將以善意回饋你我。
  • 關於「諾獎」,這些你知道嗎?
    截至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2020年諾獎已相繼頒布了生物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文學獎。一起來看都有誰獲獎!關於諾獎,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誕生記一份差點無效的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100多年前,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
  • 諾獎得主是個愛開跑車的拉風漢子?你所不知道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你知道彗星的尾巴,朝向哪個方向嗎? 你知道這次諾獎得主之一,是個喜歡圍著紅圍巾開跑車的拉風漢子嗎? 諾獎得主啥形象?開著拉風小跑車圍著紅圍巾 獲獎名單上的第二位,熱拉爾·穆魯,與上海科學家淵源不小。這一獎項以研究論文被全球同行引用的頻次和引文影響力為主要標準,獲獎人很有可能成為當年或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迄今為止,已經有 46 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其中 27 位在榮獲「引文桂冠獎」之後的兩年內即斬獲諾獎。 另一方面,在引文數據對多項專業領域的普適性預測以外,物理學獎似乎也已被學界發現了脈絡。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新京報:你何時選擇他做導師的呢?餘方:2000年秋季入學,我就選塞勒成為導師。新京報:師從塞勒這麼多年,你對他的學術風格如何評價?餘方:總結來說,他的學術研究有點「非主流」,總跟別人做的研究不太一樣。新京報:為什麼?
  • 2020諾獎大幕拉開,關於它,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諾獎誕生記:一份差點無效的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100多年前,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面對這份「遲來的」榮耀,古迪納夫表示:「活到97歲,你可以做任何事情。能獲得諾貝爾獎,我感到既榮幸又受寵若驚。」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一直到現在,在傳統自然科學領域中有一個有趣的趨勢——諾貝爾獎得主獲獎時的年齡越來越大。
  • 關於「諾獎」,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截至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2020年諾獎已相繼頒布了生物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文學獎。一起來看都有誰獲獎!關於諾獎,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誕生記一份差點無效的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100多年前,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這些都只是他作假的冰山一角,Gregg被指控的還有重複使用同樣的數據。 而他文章的共同執筆者,也是他的學生幾乎是和他一起完成了這些ps的工作,甚至他幫助他獲得了諾貝爾獎的HIF上都有作假的痕跡。
  • 得了諾獎卻不想領?這些諾獎得主的傳奇事跡也太可愛了吧
    提到諾獎得主,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一些光輝的形象,他們代表了人類智識的最高水準,非常高大上。但其實,在諾貝爾獎的光環背後,很多諾獎得主也有著奇奇怪怪的一面——但也可可愛愛的。·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我可以不去領獎嗎?
  •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知道B站,手機玩的賊溜
    "當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副主席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講出"bilibili Cheers"這句B站名言時,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震驚了!
  • 關於「諾獎」,這些你知道嗎?
    有人陪跑155次終成空作為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獲得33次諾獎提名,其中32次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36年,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還提名弗洛伊德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蘭在提名信中寫道:「我知道,乍一看,精神分析學家更適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他(弗洛伊德)的偉大作品,在過去30年間深深影響了文學界。」雖然弗洛伊德一生「抱憾」未收穫諾獎,但與法國生物學家加斯頓•雷蒙相比,他還不算最「受傷」。1930年至1953年期間,雷蒙曾獲155次諾貝爾獎提名。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科睿唯安從這些論文的作者中甄選發布「引文桂冠獎」,迄今已成功預測54位諾獎得主。因此,引文桂冠獎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29位「引文桂冠」得主在兩年內獲得諾貝爾獎,從引文桂冠獎到諾貝爾獎的平均等待時間則是7年。
  • 關於諾貝爾科學獎,你需要知道這些……
    ,你需要知道這些知識——這樣,即使你不明白諾獎科學家到底在研究些什麼,至少可以在談論諾獎這個熱門話題時,不至於顯得太落伍。洛克菲勒大學等著名學府,都湧現了超過兩位數的諾獎科學家(以獲獎時科學家所任職機構為準);擁有諾獎科學家最多的是哈佛大學,已經有29位科學家在哈佛就職期間獲得諾貝爾科學獎。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圖|Rasmus Bjørk化學家平均需要等待20年獲得諾貝爾獎,這已經是分析數據中,諾獎得主裡等待時間最短的了。圖|Rasmus Bjørk01意氣風發奎洛茲:我29歲就有了重大發現!02最年長諾獎得主古迪納夫:我的年齡剛剛好WLF曾向大家推送過現年98歲高齡的2019 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的故事(詳見推送)。古迪納夫。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其實,各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著作中都有非常好的科普性作品,理論有趣,深入淺出,可以簡單高效地了解經濟學中的前沿知識。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
  • 100餘位諾獎得主手撕綠色和平,轉基因推廣迎來轉機?
    諾獎得主們比綠色和平組織更可信面對百餘位諾獎得主對綠色和平及其「同盟者」的指責,不少反轉人士並不服氣。他們認為,諾獎得主來自各行各業,這些「跨行科學家」在轉基因領域並非權威,發表的言論不足為信。這種觀點不值一駁。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02最年長諾獎得主古迪納夫:我的年齡剛剛好 即使和年輕時一樣,他驚世駭俗的想法又遇上眾多的不理解與冷遇,他仍然又一次充滿激情與幹勁地投入了新的領域。他在接受QUARZ採訪時樂呵呵地表示世界需要一種超級電池,能夠更好地解決能源爭端和緩和氣候危機,而「我今年只有93歲,我還有很長的時間來努力,我希望能在我拿不動薯條之前解決這個問題。」
  • 諾獎得主有話說
    他曾與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Baruch Samuel Blumberg)共事,他在自傳中回憶說「這是我第一次和別人合作研究,現在回想起來,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他以非正式的形式加入布隆伯格的實驗室之後,每天都會用布隆伯格在全球各地長途跋涉收集而來的樣本,測試大量輸血患者的血清。
  • 新科女諾獎得主駕到,關於黑洞你們有什麼想問的
    新科女諾獎得主駕到,關於黑洞你們有什麼想問的 2020-10-15 22: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