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諾獎大幕拉開,關於它,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2020-10-10 科教時空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5日中午,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獲獎者為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賴斯(Charles M. Rice),以表彰他們「發現C型肝炎病毒」。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自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了110次,累計219人獲獎。


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於2015年獲得該獎項,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獎的中國女性。


諾獎誕生記:一份差點無效的遺囑


「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100多年前,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


資料圖:瑞典諾貝爾博物館展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手稿


雖然在今天,人們認同諾貝爾獎是科學界的權威獎項,但在百年之前,它卻遭受非議,差點夭折。


在諾貝爾遺囑公布之初,瑞典輿論一片譴責之聲,諾貝爾也因為沒把巨額遺產捐贈給瑞典,而被貼上了「不愛國」的標籤。


好在經過諾貝爾遺囑執行人的不懈努力,瑞典國王終於在1898年宣布諾貝爾遺囑生效,瑞典國會後來也通過了諾貝爾基金會章程。在1901年的12月10日,也就是諾貝爾逝世5周年的紀念日,頒發了首次諾貝爾獎。


成長錄:得獎者為何越來越「大器晚成」?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54次授予女性。


資料圖:當地時間2019年10月9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


其中,年齡最大的獲獎者是2019年化學獎得主之一——被譽為「鋰電池之父」的美國科學家古迪納夫,當時他已97歲。面對這份「遲來的」榮耀,古迪納夫表示:「活到97歲,你可以做任何事情。能獲得諾貝爾獎,我感到既榮幸又受寵若驚。」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一直到現在,在傳統自然科學領域中有一個有趣的趨勢——諾貝爾獎得主獲獎時的年齡越來越大。


對此,諾貝爾博物館的高級主管古斯塔夫•卡爾斯特蘭德曾解釋,一百年前,全世界只有大約一千名物理學家,而今天,這個數字已經上漲到約一百萬。


科學家也許在年輕時就取得重大發現。但是,成就突出的科學家成千上萬,而且諾貝爾獎委員會對科學成果的可靠性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可能要等很多年才有可能獲獎。


發家史:「巨額」獎金為什麼發不完?


最初,諾貝爾的遺產只有3100萬瑞典克朗。從1901年至今,諾獎發放的獎金總額早已遠超這個數字,但卻仍有錢發放,這要歸功於投資理財。


資料圖:2018年10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加拿大科學家唐納·斯特裡克蘭向媒體展示實驗室


諾貝爾基金會的錢投資過國債,也投過房地產和股市。但是,理財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2011年,由於全球股票市場不振,諾貝爾基金會的股票投資,就虧損了1900多萬瑞典克朗。


2020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


拿到「巨額」獎金後,有不少得獎者把錢花在後續的科研上,還有人把獎金捐出去。


當然,也有科學家選擇了「買買買」。英國細胞生物學家保羅•納斯在獲獎後,決定買一臺高檔摩託車。經濟學家弗蘭科•莫迪利安尼把部分獎金用來升級他的帆船。1993年醫學獎得主之一的菲利普•夏普則買了一間有百年歷史的房屋,他直言,獎金實在是諾獎美好的一部分。


社交圈:疫情下不復往日觥籌交錯


每年12月,諾貝爾獎得獎者們齊聚斯德哥爾摩,不僅能在頒獎禮上接受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發的證書、獎章和獎金支票,還能與瑞典王室成員、社會名流們共同參加晚宴,這堪稱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社交活動之一。


在享用過具有瑞典特色的美食盛宴後,來賓們還可以參加在金色大廳舉辦的舞會。2019年化學獎得主之一吉野彰出席晚宴後表示,「終於有了獲獎的真實感受」。


資料圖:舉辦諾貝爾晚宴的斯德哥爾摩市政廳


然而,2020年的得獎者們,恐怕難以發出同樣的感嘆。


受新冠疫情影響,自1956年以來,諾貝爾獎宴會將首次取消。此前,因為兩次世界大戰等原因,晚宴也曾被取消過。


2020年12月將不再舉行傳統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舉辦的頒獎儀式,將通過電視臺和諾貝爾獎官網直播,現場觀眾人數會有所減少。獲獎者將在瑞典駐相關國家的大使館或其從事研究的大學,被授予諾貝爾獎章和證書。


傷心事:有人陪跑155次終成空


相比於不能到現場領獎,一些科學家的遺憾則是一直與諾獎缺少緣分,儘管「陪跑」多年,但仍未能將其收入囊中。


資料圖:當地時間2016年12月10日,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前右)為諾貝爾化學獎頒獎


作為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獲得33次諾獎提名,其中32次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36年,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還提名弗洛伊德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羅蘭在提名信中寫道:「我知道,乍一看,精神分析學家更適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他(弗洛伊德)的偉大作品,在過去30年間深深影響了文學界。」


雖然弗洛伊德一生「抱憾」未收穫諾獎,但與法國生物學家加斯頓•雷蒙相比,他還不算最「受傷」。


1930年至1953年期間,雷蒙曾獲155次諾貝爾獎提名。他在20世紀20年代研製了一種預防白喉的疫苗,當時白喉是導致人們死亡的主要原因。


根據諾獎基金會的規則,提名人與被提名人的信息將嚴格保密50年。近年來,雖然提名名單沒有對外公布,但博彩機構仍列出一些熱門人選,其中就包括人們熟知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


面對外界高漲的呼聲與期盼,村上春樹卻坦然表示:「流芳百世的是作品,而不是獎項。」


2020年諾貝爾獎將於10月5日至10月12日揭曉


時間表:2020獎項將花落誰家?


9月23日,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引文桂冠獎」名單公布,24位科研精英入選,其中包括華人學者、美國史丹福大學化學系教授戴宏傑。


  • 生理學或醫學獎(已揭曉):10月5日17:30 ;
  • 物理學獎:不早於10月6日17:45;
  • 化學獎:不早於10月7日17:45;
  • 文學獎:不早於10月8日19:00;
  • 和平獎:不早於10月9日17:00;
  • 經濟學獎:不早於10月12日17:45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已有9人獲2020年諾貝爾獎!關於「諾獎」,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截至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2020年諾獎已相繼頒布了生物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文學獎。一起來看都有誰獲獎!關於諾獎,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誕生記一份差點無效的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100多年前,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
  • 2020諾貝爾獎啟幕…關於它,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但是,理財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2011年,由於全球股票市場不振,諾貝爾基金會的股票投資,就虧損了1900多萬瑞典克朗。2020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拿到「巨額」獎金後,有不少得獎者把錢花在後續的科研上,還有人把獎金捐出去。當然,也有科學家選擇了「買買買」。
  • 2020諾貝爾獎啟幕,關於它,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但是,理財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2011年,由於全球股票市場不振,諾貝爾基金會的股票投資,就虧損了1900多萬瑞典克朗。2020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拿到「巨額」獎金後,有不少得獎者把錢花在後續的科研上,還有人把獎金捐出去。當然,也有科學家選擇了「買買買」。
  • 2020諾貝爾獎今起陸續揭曉!關於它,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關於諾貝爾獎,這些知識你都知道嗎?但是,成就突出的科學家成千上萬,而且諾貝爾獎委員會對科學成果的可靠性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可能要等很多年才有可能獲獎。「巨額」獎金為什麼發不完?最初,諾貝爾的遺產只有3100萬瑞典克朗。從1901年至今,諾獎發放的獎金總額早已遠超這個數字,但卻仍有錢發放,這要歸功於投資理財。
  • 2020年諾貝爾獎正在頒獎!關於「諾獎」,這些你知道嗎?
    獎「開獎周」正式拉開帷幕。關於諾獎,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誕生記一份差點無效的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100多年前,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立下遺囑,設立諾貝爾獎。
  • 2020年諾貝爾獎收官!關於它,這些事你知道嗎?
    而愛因斯坦本人並不認為黑洞確實存在,因為這些"超重的怪物"會捕獲任何進入它體內的物質,沒有任何物質可以逃逸,包括光。你都知道?那小編今天就來說說關於諾貝爾獎那些你不知道的事119年還沒發完?
  • 2020年諾貝爾獎收官!關於它,這些事你知道嗎?
    而愛因斯坦本人並不認為黑洞確實存在,因為這些"超重的怪物"會捕獲任何進入它體內的物質,沒有任何物質可以逃逸,包括光。你都知道? 那小編今天就來說說 關於諾貝爾獎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諾獎獎金為何119年還沒發完?
  • 關於諾如病毒的那些事,這些防護小知識你該知道
    關於諾如病毒的那些事,這些防護小知識你該知道 2020-11-20 19: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諾貝爾獎正在頒獎!關於「諾獎」,這些你知道嗎?
    有人陪跑155次終成空作為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獲得33次諾獎提名,其中32次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36年,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還提名弗洛伊德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蘭在提名信中寫道:「我知道,乍一看,精神分析學家更適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他(弗洛伊德)的偉大作品,在過去30年間深深影響了文學界。」雖然弗洛伊德一生「抱憾」未收穫諾獎,但與法國生物學家加斯頓•雷蒙相比,他還不算最「受傷」。1930年至1953年期間,雷蒙曾獲155次諾貝爾獎提名。
  • 關於楊振寧,除了翁帆、國籍、諾貝爾,還該知道這些事
    那他們口中的「三流工作」——宇稱不守恆,是個啥?那個,宇稱不守恆定律是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貢獻。也就是說,在這個物理學博士網友以及他的師友圈認為,楊振寧拿到諾獎的貢獻,不是他最牛的,要是敞開了給,他能得好幾個諾貝爾獎。
  • 關於諾貝爾獎,還有哪些你所不知道的?
    關於諾貝爾獎,還有哪些你所不知道的?小編來為您盤點。 10月5日,2020年諾貝爾獎「開獎周」正式拉開帷幕。新冠病毒大流行改變了世界的打開方式,擁有百年歷史的諾貝爾獎,也不得不取消頒獎晚宴,半個多世紀以來首次打破傳統。今年諾貝爾獎獲獎者的獎金將增加至1000萬瑞典克朗,比以往額外多100萬克朗(約合11萬美元)。
  • 2020諾貝爾獎啟幕!除了打破這一多年傳統,還有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但是,理財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2011年,由於全球股票市場不振,諾貝爾基金會的股票投資,就虧損了1900多萬瑞典克朗。  2020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
  • 2020 年交鋒拉開大幕!
    無形的交鋒已經拉開大幕相信大多數人在購買東西的時候都喜歡貨比三家,甚至有的消費者還會和商家講價,這樣做的目的不過就是用最低的價格購買到性價比最高的東西,這麼做也普遍體現在小轎車行業中,駕駛員朋友在購買車輛之前一定會先簡單了解一下自己喜歡的的汽車
  • 化學無處不在,理綜獎實至名歸:化學家解讀2020年諾獎
    除了這些要素外,還需要具備哪些方面的條件?,經費堆積是必要的物質條件,但是它還不夠充分。你看歷史上也有很多國家零星地獲得諾貝爾獎,但是沒有形成科學文化的氛圍,這個國家就不可能像日本那樣,像坐火箭一樣從最後幾名升上來,這是科學文化的因素。
  • 關於諾貝爾科學獎,你需要知道這些……
    ,你需要知道這些知識——這樣,即使你不明白諾獎科學家到底在研究些什麼,至少可以在談論諾獎這個熱門話題時,不至於顯得太落伍。洛克菲勒大學等著名學府,都湧現了超過兩位數的諾獎科學家(以獲獎時科學家所任職機構為準);擁有諾獎科學家最多的是哈佛大學,已經有29位科學家在哈佛就職期間獲得諾貝爾科學獎。
  • 霍金的離世讓他錯過了2020年諾獎?其實他離諾獎還差一點
    ,那麼霍金如果活著,他也應該會獲得這次諾獎,讓其人生更加完美,畢竟霍金生前還沒有獲諾獎的經歷,所以很多人為霍金感到惋惜。你可能會問,那麼在這張照片之前,我們不是已經知道黑洞存在嗎?確實,在這張照片之前我們有很多的證據都表面黑洞確實存在,但都是間接的證據。例如,我們可以在一個星系的中心觀察到比較大的射電源,在理論上這是黑洞的物質噴流。但是僅靠射電源我們也不能說這一定就是黑洞產生的。科學是嚴謹了,在不能排除一切可能的時候,我們不能妄下結論,認為這就一定是黑洞。
  • 知乎成諾獎第二現場眾領域大咖現身解讀硬核科研
    今年,知乎繼續攜手中國科普博覽舉辦「2019諾貝爾獎巡禮」圓桌,邀請高校、科研院所的一線研究人員和科普機構,為科學愛好者帶來「諾獎第二現場」,聚焦前沿科學,通俗解讀諾獎,分享科學的樂趣。2019年的諾獎 從細胞呼吸開始聊今年諾貝爾獎的生理學或醫學獎項,授予了威廉·凱林、彼得·拉特克利夫及格雷格·塞門扎,用以表彰他們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
  • 2020年諾獎頒布在即,生命科學領域誰最有望摘取桂冠?
    2020年諾獎頒布在即,生命科學領域誰最有望摘取桂冠?撰文| 郭曉強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大幕即將拉開,今年的生命科學領域又會有哪些幸運的科學家登頂這一崇高榮譽呢?
  • 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2個城市總人數多),可從諾獎頒布以來,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雖然他們在20世紀70年代分開了,但其實丈夫James也是十分支持妻子的寫作事業,還在她20歲生日時送了一臺打字機作為禮物,後來兩人還一起開過獨立書店。這是關於生活,你能說出的一切。
  • 2020,諾獎將至
    在9月23日揭曉的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2020年「引文桂冠獎」中,有一項也與免疫學相關的研究成果。一般而言,從出成果到獲諾獎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甚至更長。「因此,我覺得新冠病毒研究可能會有重大成果,也不排除新冠疫情對諾獎提名人潛意識有影響,但畢竟時間太短,無法檢驗相關成果的開創性和影響力,新冠病毒研究成果近期獲獎的可能性不大。」郭鐵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