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做了什麼偽科學?

2020-12-04 騰訊網

4 月 16 日,法國病毒學家呂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在一次電視節目中發表極具爭議的觀點: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是人為的,而病毒是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洩漏的。這一觀點旋即被歐洲同行駁斥,其錯誤之處也有一些文章科普過,在此不再贅述。

本文想說的是,蒙塔尼曾在 2008 年因首次分離愛滋病毒而獲得諾貝爾獎,然而獲獎後不久就深陷 「偽科學」 的輿論泥沼,這也讓他備受學界質疑。

本篇試圖回答如下幾個問題:

第一,呂克・蒙塔尼究竟在做什麼?

第二,他有沒有做偽科學?

第三,他什麼時候開始做偽科學?

第四,他是不是從事偽科學多年?

我們先講第一個問題。

第一,呂克・蒙塔尼發表論文超級不喜歡用 email 作為通訊方式,用他的 Hotmail 郵箱來檢索 PubMed 資料庫只能檢索到兩篇論文;第二,呂克超級喜歡當論文的第一作者;第三,我能查到的、他是通訊作者並且研究的是他本行 HIV 的論文,最後一篇於 1997 年發表在《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報導了一位血清學檢測呈陰性的 HIV 患者,通訊方式給的是郵寄地址,沒有 email;第四,呂克最後一次參與 HIV 的研究工作,是 2007 年發表在《Biochemical Pharmacology》上講利用幹擾素貝塔抑制 HIV 複製的論文,呂克是作者之一。

2009 年,呂克・蒙塔尼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Computational Life Sciences》期刊上發表了兩篇轟動全球的重量級論文,第一篇論文報導某些細菌的 DNA 序列在高度稀釋後的水溶液裡能夠產生電磁信號,第二篇論文報導在經過抗病毒藥物治療之後、體內已經檢測不到 HIV 的患者血液裡,仍然能夠檢測到 HIV 釋放的電磁信號。

這兩篇論文立即奠定了呂克・蒙塔尼作為當代第一偽科學(Pseudoscience)大宗師的地位。這兩篇論文看題目估計大家雲裡霧裡的:DNA 產生不產生電磁信號,跟偽科學有什麼關係?

這話說來就長了。1988 年,法國科學家 Jacques Benveniste 研究組在《自然》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報導了能夠通過結合 IgE 誘導人類嗜鹼細胞脫粒從而釋放組胺的抗血清,在無限稀釋(100~10120)直到抗 IgE 分子已經不存在後,仍然能夠誘導嗜鹼細胞釋放組胺。

Jacques 指出,要達到這樣的結果,秘訣就是在稀釋的過程中要 「劇烈的震蕩」(Vigorous shaking),這樣就可以把生物的信息傳遞到水中。這就是偽科學史上最暗黑之一的 「水之記憶」(Memory of water)。

水之記憶是順勢療法(Homeopathy)的兩大理論基礎之一,另一個是 「同類治同類」,指的是如果一種物質能夠促使健康人產生什麼樣的症狀,那麼它就可以治療有這種症狀的患者。

舉個例子來說,兩斤二鍋頭下肚基本上你就躺那裡神志不清了吧?這就對了,以後神志不清的時候就往死了灌二鍋頭,保證立馬就清爽了。

別著急,沒完呢,順勢療法的另一個理論叫 「最小濃度定律」,意思是治療的時候濃度一定要玩命的稀釋直到藥物不存在未知。也就說神志不清的時候,兩斤二鍋頭要無限稀釋到沒法檢測到乙醇分子才有效。

聽到這兒估計你就暈乎了:那不就是喝白開水嗎?水之記憶告訴大家:當物質溶解到水裡之後,就可以作為模板來改變水的電磁特性,所以水就不再是水了,而是有了記憶的水。

這樣問題就來了:Jacques Benveniste 何許人也,咋能在《自然》發偽科學的文章呢?因為 Jacques 不是一般人,他在學術上的主要貢獻是發現了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在他 50 歲也就是 1985 年前後有傳言說他有可能會拿諾獎,當然他這個發現肯定是真諾獎級別的。

一個諾獎級別的大牛發篇《自然》不是多難的事情,對吧?專業編輯們又看不懂做得究竟是什麼,怎麼可能想到這樣的學者居然發偽科學?得,文章發表了之後那就亂套了。一個很有可能拿諾獎的頂級科學家做偽科學,此事如何處理?

1989 年法國國家健康和醫學研究所(INSERM)主任 Philippe Lazar,在聽取兩個評估委員會的結論之後,建議 Jacques Benveniste 停止做他的 「高度稀釋」。

1993 年,《自然》上發表一篇論文,宣稱 Jacques Benveniste 的水之記憶的實驗無法重複。Jacques 在 1991 年的時候給自己的研究做過辯護,說別人重複不出來實驗是因為 「處理不當」(Inept handling),例如稀釋過程中不能上下晃,要轉著圈兒晃(Vortexing),這樣才能把物質裡的信息傳遞給水,並且義正言辭地指出其實他這個實驗有很多人能重複的出來。

當然,法國 INSERM 反應也很到位:停資助,掃地出門。所以 Jacques Benveniste 就被開除了。需要指出的是,Jacques 即使在被開除之後,仍然堅持做他的偽科學,後來他認為水有記憶的原因是來自電磁傳遞,並且宣稱當生物分子不存在的時候仍然能夠檢測到分子的信號。

2004 年,時年 69 歲的 Jacques Benveniste 因心臟病去世,《自然》期刊的報導中稱之為 「水之記憶生物學家」,為其蓋棺定論。

呂克・蒙塔尼是 Jacques Benveniste 的忠實信徒,這在《呂克・蒙塔尼的生物學革命》(Luc Montagnier's Revolution in Biology)一文中有詳細的描述。

呂克相信水有記憶,並且在 2009 年報導了他的 「突破性進展」,即細菌和愛滋病毒 DNA 都可以產生電磁信號。

2010 年,《科學》期刊發表了關於呂克・蒙塔尼的新聞採訪,題為《法國諾獎得主逃離 「智力恐怖」 來到中國追求激進的構想》,開篇就講了他來中國打算做啥:高度稀釋的病原 DNA 放射的電磁波。

文中呂克・蒙塔尼痛斥歐洲是 「智力恐怖」(Intellectual terror),認為中國對於此類研究更為開放。文末,記者問了一個問題,說你難道不擔心你的同事們會認為你掉到偽科學的坑裡去了嗎?

呂克・蒙塔尼回答說,不會,因為這不是偽科學,不是忽悠(quackery),這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真實現象。

我們在 Bing 中輸入 「Luc Montagnier pseudoscience」,搜索到的第一篇文章很有意思。

作者講,這個吧,其實頂級科學家比方說拿了諾獎的超級大牛們,掉到偽科學的兔子洞(Rabbit hole of pseudoscience)裡其實不是多新鮮的事情。

看到這裡,估計你就震驚了:什麼情況?能拿諾獎不都是大牛中的大牛嗎?怎麼還能做偽科學?

作者講,多了去了。他舉例來講,比方說第一個專注搞偽科學的就是林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對,你沒有看錯,就是提雜化軌道的那個著名化學家鮑林,就是那個忽悠 「如果你搞不清楚功能,那你就搞清楚結構」 從而奠定結構生物學基礎的鮑林,也是那個提出分子進化理論的鮑林。

鮑林年輕的時候很靠譜,老了就迷上維生素 C 了,認為這玩意兒可以治療感冒和癌症,簡而言之就是你要是有了病,就往死了灌維 C,省得給大夫找麻煩。

搞偽科學的不止鮑林一個,作者還提了幾個名字,例如 James Watson(與 Crick 發現 DNA 雙螺旋,分子生物學之父,1962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Kary Mullis(PCR 發明者,1993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和 William Shockley(電晶體效應發現者,1956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所以多一個呂克・蒙塔尼不是多稀奇的事情。

2015 年,呂克・蒙塔尼在《Electromagnetic Biology and Medicine》期刊上發表他迄今能找到的最後一篇學術論文,題為《通過水和電磁波的 DNA 信息傳遞》,正式將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引入水之記憶中。

看見沒,所謂的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我沒說錯吧?一個搞愛滋病毒的諾獎得主,用量子力學來忽悠水有記憶,好刺激的人生啊。

好吧,這裡我們做個總結。

第一,呂克・蒙塔尼因為 1983 年首次分離 HIV 於 2008 年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就是說,他曾經真的是牛過;2009 年開始鼓搗水之記憶,一躍成為國際著名的偽科學大宗師,這也是事實。

第二,拜託,人家是偽科學界的領軍人物好嗎?人家做偽科學也很努力啊,你看他文章裡的圖,切圖的時候連屏幕下面那排任務欄都不知道去掉(下圖,畫紅框部分),說說看,是不是連一般的本科生都不如了?

第三,人家從 2009 年開始做水之記憶,至今已有十多年了,所以「從事偽科學多年」 這個說法,是客觀且經得起歷史檢驗的。

本文原載薛宇科學網博客,已獲得作者授權,原文地址:

相關焦點

  • 那位相信「水有記憶」的諾獎得主,究竟做了什麼偽科學?-虎嗅網
    本文想說的是,蒙塔尼曾在 2008 年因首次分離愛滋病毒而獲得諾貝爾獎,然而獲獎後不久就深陷「偽科學」的輿論泥沼,這也讓他備受學界質疑。本篇試圖回答如下幾個問題:第一,呂克·蒙塔尼究竟在做什麼?第二,他有沒有做偽科學?第三,他什麼時候開始做偽科學?第四,他是不是從事偽科學多年?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包含HIV序列,蒙塔尼「失足」偽科學
    他直接指責,以蒙塔尼諾獎得主的身份,不僅是病毒學專家而且是病毒學頂尖學者,聲稱新冠病毒的來源和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有很強的欺騙性。對於蒙塔尼的研究工作,饒毅在文中言辭激烈,「他沒有坦白他已經被法國和世界科學界所嚴厲批評,他已經喪失基本標準,從事偽科學多年。」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多少諾貝爾獎得主晚節不保|大象公會
    很少有人意識到,有多少諾獎得主在獲獎後轉投邪路,搞偽科學、偽理論,為保健品微商站臺,乃至加盟傳銷公司,收割全球韭菜智商稅。文|徐子銘中國大眾往往對科研工作者高看一眼,更是把諾貝爾獎及其得主奉為權威。出於這樣崇敬的心理,去年北京通州出臺政策,諾獎得主可以獲得最高 100 平米的人才公寓租金補貼,每月約 2000 多元,引來一片笑聲。
  • 科學松鼠會質疑上海交大引進諾獎獲得者
    第1頁:導讀:我們為什麼質疑上海交大引進呂克·蒙塔尼 第2頁:不討論細節問題的物理就是耍流氓 第3頁:DNA不知何處來之生物學拍案驚奇導讀:我們為什麼質疑上海交大引進呂克·蒙塔尼  去年11月22日,《人民日報》12
  • 數十名諾獎科學家晚節不保,做微商、招靈媒、收割全球韭菜?
    他用後來斬獲諾獎的基因技術,放大了一些過世名人的DNA,然後向廣大群眾兜售含有名人DNA的珠寶,瑪麗蓮·夢露、愛因斯坦什麼的,一個也沒落下。 他還沒事兒搞搞「非虛構寫作」,堅信自己的人生曾有個「真·高光時刻」:
  • 數十名諾獎科學家晚節不保,做微商、招靈媒、收割全球韭菜?
    他用後來斬獲諾獎的基因技術,放大了一些過世名人的DNA,然後向廣大群眾兜售含有名人DNA的珠寶,瑪麗蓮·夢露、愛因斯坦什麼的,一個也沒落下。,這位昔日的諾獎大神,越來越滑向偽科學的陣營。蒙塔尼這幾年的研究方向是「水的記憶」。什麼是水的記憶?科普版解釋:水能記住曾經溶解在其中的物質,即便把那種物質已經稀釋到不存在了,水也還是保留著對其的記憶,保有該物質的特性。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人造 世衛澄清:COVID-19非人為或實驗室合成
    最近法國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稱新冠病毒是人為製造出來的,考慮到他本身就是知名的病毒學家,這一論調引發全球譁然,人為合成新冠病毒的陰謀論又活躍起來了。這幾個月來,不說民間的各種無腦猜測,從印度學者的論文到現在法國諾獎得主,專業人員也發出了不少混亂信息,呂克·蒙塔尼就認為,這個病毒是根據一個來自蝙蝠身上的冠狀病毒製作的,之後,可能是無意中洩漏到實驗室外。他還表示,之所以要製作這個病毒,是因為人們試圖研製疫苗——具體來說,使用一個不會致病的冠狀病毒作為載體,來承載抗基因的愛滋病毒的分子,以此培植預防愛滋病的疫苗。
  • 2017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今公布 獎項將花落誰家?
    2017年諾貝爾獎將從10月2日起陸續揭曉,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將在北京時間今天下午最先公布。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者。資料圖:2015年10月5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揭曉,愛爾蘭醫學研究者威廉·坎貝爾、日本學者大村智以及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該獎。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諾獎得主被指騙局同謀,涉嫌非法臨床研究 | 專訪舉報者
    10 月盛典剛過,就有往屆諾獎得主接連翻車。繼 2019 年諾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被爆出數十篇論文涉嫌造假後,2007 年諾獎得主馬丁・伊文思(Martin Evans)也遭遇學術不端指控。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諾獎得主蒙塔尼耶「人造病毒」這一炮
    4月18日,首都醫科大學校長、著名生物學家饒毅教授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撰文指出:以蒙塔尼耶是諾獎得主的身份,不僅是病毒學專家而且是病毒學頂尖學者,聲稱新冠病毒的來源和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有很強的欺騙性。饒毅說,蒙塔尼耶曾經任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他說「我有許多中國朋友,疫情爆發之前幾周就在中國」這句話可能沒有錯。
  • 諾獎得主被指騙局同謀,涉嫌非法臨床研究,相關技術曾引進國內
    10 月盛典剛過,就有往屆諾獎得主接連翻車。繼 2019 年諾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被爆出數十篇論文涉嫌造假後,2007 年諾獎得主馬丁・伊文思(Martin Evans)也遭遇學術不端指控。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搞笑諾獎2020:搞笑背後,發人深省
    心理學獎:自戀的眉毛心理學獎頒給了 「自戀的眉毛」,獲獎者是米蘭達・賈科敏(Miranda Giacomin)和尼克拉斯・魯萊(Nicholas Rule)。物理學獎:振動蚯蚓物理學獎頒給了伊萬・馬克西莫夫(Ivan Maksymov)和安德裡・波託茨基(Andriy Pototsky)。他們通過實驗探究了高頻率振動下蚯蚓的形變。
  • 新科女諾獎得主駕到,關於黑洞你們有什麼想問的
    新科女諾獎得主駕到,關於黑洞你們有什麼想問的 2020-10-15 22: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