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6 日,法國病毒學家呂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在一次電視節目中發表極具爭議的觀點: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是人為的,而病毒是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洩漏的。這一觀點旋即被歐洲同行駁斥,其錯誤之處也有一些文章科普過,在此不再贅述。
本文想說的是,蒙塔尼曾在 2008 年因首次分離愛滋病毒而獲得諾貝爾獎,然而獲獎後不久就深陷 「偽科學」 的輿論泥沼,這也讓他備受學界質疑。
本篇試圖回答如下幾個問題:
第一,呂克・蒙塔尼究竟在做什麼?
第二,他有沒有做偽科學?
第三,他什麼時候開始做偽科學?
第四,他是不是從事偽科學多年?
我們先講第一個問題。
第一,呂克・蒙塔尼發表論文超級不喜歡用 email 作為通訊方式,用他的 Hotmail 郵箱來檢索 PubMed 資料庫只能檢索到兩篇論文;第二,呂克超級喜歡當論文的第一作者;第三,我能查到的、他是通訊作者並且研究的是他本行 HIV 的論文,最後一篇於 1997 年發表在《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報導了一位血清學檢測呈陰性的 HIV 患者,通訊方式給的是郵寄地址,沒有 email;第四,呂克最後一次參與 HIV 的研究工作,是 2007 年發表在《Biochemical Pharmacology》上講利用幹擾素貝塔抑制 HIV 複製的論文,呂克是作者之一。
2009 年,呂克・蒙塔尼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Computational Life Sciences》期刊上發表了兩篇轟動全球的重量級論文,第一篇論文報導某些細菌的 DNA 序列在高度稀釋後的水溶液裡能夠產生電磁信號,第二篇論文報導在經過抗病毒藥物治療之後、體內已經檢測不到 HIV 的患者血液裡,仍然能夠檢測到 HIV 釋放的電磁信號。
這兩篇論文立即奠定了呂克・蒙塔尼作為當代第一偽科學(Pseudoscience)大宗師的地位。這兩篇論文看題目估計大家雲裡霧裡的:DNA 產生不產生電磁信號,跟偽科學有什麼關係?
這話說來就長了。1988 年,法國科學家 Jacques Benveniste 研究組在《自然》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報導了能夠通過結合 IgE 誘導人類嗜鹼細胞脫粒從而釋放組胺的抗血清,在無限稀釋(100~10120)直到抗 IgE 分子已經不存在後,仍然能夠誘導嗜鹼細胞釋放組胺。
Jacques 指出,要達到這樣的結果,秘訣就是在稀釋的過程中要 「劇烈的震蕩」(Vigorous shaking),這樣就可以把生物的信息傳遞到水中。這就是偽科學史上最暗黑之一的 「水之記憶」(Memory of water)。
水之記憶是順勢療法(Homeopathy)的兩大理論基礎之一,另一個是 「同類治同類」,指的是如果一種物質能夠促使健康人產生什麼樣的症狀,那麼它就可以治療有這種症狀的患者。
舉個例子來說,兩斤二鍋頭下肚基本上你就躺那裡神志不清了吧?這就對了,以後神志不清的時候就往死了灌二鍋頭,保證立馬就清爽了。
別著急,沒完呢,順勢療法的另一個理論叫 「最小濃度定律」,意思是治療的時候濃度一定要玩命的稀釋直到藥物不存在未知。也就說神志不清的時候,兩斤二鍋頭要無限稀釋到沒法檢測到乙醇分子才有效。
聽到這兒估計你就暈乎了:那不就是喝白開水嗎?水之記憶告訴大家:當物質溶解到水裡之後,就可以作為模板來改變水的電磁特性,所以水就不再是水了,而是有了記憶的水。
這樣問題就來了:Jacques Benveniste 何許人也,咋能在《自然》發偽科學的文章呢?因為 Jacques 不是一般人,他在學術上的主要貢獻是發現了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在他 50 歲也就是 1985 年前後有傳言說他有可能會拿諾獎,當然他這個發現肯定是真諾獎級別的。
一個諾獎級別的大牛發篇《自然》不是多難的事情,對吧?專業編輯們又看不懂做得究竟是什麼,怎麼可能想到這樣的學者居然發偽科學?得,文章發表了之後那就亂套了。一個很有可能拿諾獎的頂級科學家做偽科學,此事如何處理?
1989 年法國國家健康和醫學研究所(INSERM)主任 Philippe Lazar,在聽取兩個評估委員會的結論之後,建議 Jacques Benveniste 停止做他的 「高度稀釋」。
1993 年,《自然》上發表一篇論文,宣稱 Jacques Benveniste 的水之記憶的實驗無法重複。Jacques 在 1991 年的時候給自己的研究做過辯護,說別人重複不出來實驗是因為 「處理不當」(Inept handling),例如稀釋過程中不能上下晃,要轉著圈兒晃(Vortexing),這樣才能把物質裡的信息傳遞給水,並且義正言辭地指出其實他這個實驗有很多人能重複的出來。
當然,法國 INSERM 反應也很到位:停資助,掃地出門。所以 Jacques Benveniste 就被開除了。需要指出的是,Jacques 即使在被開除之後,仍然堅持做他的偽科學,後來他認為水有記憶的原因是來自電磁傳遞,並且宣稱當生物分子不存在的時候仍然能夠檢測到分子的信號。
2004 年,時年 69 歲的 Jacques Benveniste 因心臟病去世,《自然》期刊的報導中稱之為 「水之記憶生物學家」,為其蓋棺定論。
呂克・蒙塔尼是 Jacques Benveniste 的忠實信徒,這在《呂克・蒙塔尼的生物學革命》(Luc Montagnier's Revolution in Biology)一文中有詳細的描述。
呂克相信水有記憶,並且在 2009 年報導了他的 「突破性進展」,即細菌和愛滋病毒 DNA 都可以產生電磁信號。
2010 年,《科學》期刊發表了關於呂克・蒙塔尼的新聞採訪,題為《法國諾獎得主逃離 「智力恐怖」 來到中國追求激進的構想》,開篇就講了他來中國打算做啥:高度稀釋的病原 DNA 放射的電磁波。
文中呂克・蒙塔尼痛斥歐洲是 「智力恐怖」(Intellectual terror),認為中國對於此類研究更為開放。文末,記者問了一個問題,說你難道不擔心你的同事們會認為你掉到偽科學的坑裡去了嗎?
呂克・蒙塔尼回答說,不會,因為這不是偽科學,不是忽悠(quackery),這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真實現象。
我們在 Bing 中輸入 「Luc Montagnier pseudoscience」,搜索到的第一篇文章很有意思。
作者講,這個吧,其實頂級科學家比方說拿了諾獎的超級大牛們,掉到偽科學的兔子洞(Rabbit hole of pseudoscience)裡其實不是多新鮮的事情。
看到這裡,估計你就震驚了:什麼情況?能拿諾獎不都是大牛中的大牛嗎?怎麼還能做偽科學?
作者講,多了去了。他舉例來講,比方說第一個專注搞偽科學的就是林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對,你沒有看錯,就是提雜化軌道的那個著名化學家鮑林,就是那個忽悠 「如果你搞不清楚功能,那你就搞清楚結構」 從而奠定結構生物學基礎的鮑林,也是那個提出分子進化理論的鮑林。
鮑林年輕的時候很靠譜,老了就迷上維生素 C 了,認為這玩意兒可以治療感冒和癌症,簡而言之就是你要是有了病,就往死了灌維 C,省得給大夫找麻煩。
搞偽科學的不止鮑林一個,作者還提了幾個名字,例如 James Watson(與 Crick 發現 DNA 雙螺旋,分子生物學之父,1962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Kary Mullis(PCR 發明者,1993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和 William Shockley(電晶體效應發現者,1956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所以多一個呂克・蒙塔尼不是多稀奇的事情。
2015 年,呂克・蒙塔尼在《Electromagnetic Biology and Medicine》期刊上發表他迄今能找到的最後一篇學術論文,題為《通過水和電磁波的 DNA 信息傳遞》,正式將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引入水之記憶中。
看見沒,所謂的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我沒說錯吧?一個搞愛滋病毒的諾獎得主,用量子力學來忽悠水有記憶,好刺激的人生啊。
好吧,這裡我們做個總結。
第一,呂克・蒙塔尼因為 1983 年首次分離 HIV 於 2008 年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就是說,他曾經真的是牛過;2009 年開始鼓搗水之記憶,一躍成為國際著名的偽科學大宗師,這也是事實。
第二,拜託,人家是偽科學界的領軍人物好嗎?人家做偽科學也很努力啊,你看他文章裡的圖,切圖的時候連屏幕下面那排任務欄都不知道去掉(下圖,畫紅框部分),說說看,是不是連一般的本科生都不如了?
第三,人家從 2009 年開始做水之記憶,至今已有十多年了,所以「從事偽科學多年」 這個說法,是客觀且經得起歷史檢驗的。
本文原載薛宇科學網博客,已獲得作者授權,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