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個人被稱作"一問三不知",大概率則意味著這是一個不學無術或者沒有思想的人。但是凡事皆有例外,一問三不知者也可能是極具才華卻又極其謙虛之人,就比如說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
儘管他本人在物理學研究方面擁有著極高的成就,同時也帶領著自己的中國學生到達了科技前沿,但他卻仍舊秉持嚴謹認真、虛心求教的態度面對工作中的每一次試驗和生活中的每件小事。
雖然丁肇中在物理研究領域獲得了極其之高的成就,但事實上在最開始的時候,他所學習的專業是工程學而非物理。
在那個時候,工程學是很符合社會需求的,在畢業之後也比較容易找到穩定的工作。因此,丁肇中便聽從父母建議,選擇了工程學專業不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物理學專業進行學習。但在大學一年級結束之時,他的成績並沒有非常出眾。
丁肇中本以為自己就將這樣平淡的度過一生,但他的老師卻慧眼識珠,看到這個孩子身上出眾的物理學天賦。
於是向他提出建議,那就是轉專業到物理學去,從事數學和物理學習與研究。老師的建議與丁肇中內心的想法恰巧相符。但母親卻覺得物理學研究過於虛無縹緲,想要做出些成績是非常艱難的。
而且想要通過物理學專業養活自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並不支持他的想法。
不過也許是得到了老師的支持和肯定,這一次丁肇中堅定了自己的夢想,並且用這份堅定打動了母親。大學二年級時,丁肇中開始了他的物理學習,也就此開啟了他輝煌燦爛的一生。
丁肇中的經歷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那就是如果他並沒有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也許只會做一個普通的工程師,平淡一生。但是在他選擇了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物理學專業後,卻成就了普通人所不能企及的輝煌。
說到物理學家,人們都會忍不住心生敬意,畢竟擁有這樣稱號的人物必然是個學識淵博、思維敏捷、眼界開闊之人,因此也很難將"一問三不知"和他聯繫在一起。
丁肇中卻是這兩種身份的結合體,但這兩種看似背道而馳的氣質,卻在他身上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不僅不顯得矛盾,反而更顯和諧。
丁肇中之所以會給人這樣的感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他並不是一個不學無術之人。
對於任何涉及到他熟知領域內的問題,他都可以給予相應的答案,用其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實驗經驗解答疑惑、傳授新知,讓人折服於他的儒雅與博學之下。
但是如果這個問題超越了他熟悉的領域,他也會非常坦然地用"不知道"來回答,並不會因為自己是一個所謂的大物理學家而不懂裝懂。就比如在某一次和學生進行問題討論的過程中,面對學生的提問和探究,丁肇中在短短20分鐘之內便說出了五個"不知道",態度極為自若坦然,並無任何局促不安或尷尬茫然。
這讓很多人都感覺到詫異。因為在一些人的觀念中,作為專家、教授級別的人物,說出"不知道"三個字便是對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一種折辱。很多人都會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或者維持自己的所謂人設,即便是面對不熟知的問題也要大談特談,用誇張的語言掩蓋自己的不足,不願意將自己的薄弱之處暴露在公眾面前。
但是在丁肇中看來,坦蕩做人要比面子身份更為重要。大膽地承認自己的無知並不是丟臉的事情,但是用謊言掩蓋自己的無知才是最為招人笑話、落人話柄的事情。
從這裡便不難看出,丁肇中是一個極為嚴謹誠實之人。也正是因為他擁有這樣一種願意承認自己無知的態度,才能夠幫助他在研究領域進行無盡的探索,從而擁有如此輝煌的成就。
雖然丁肇中的國籍是美國籍,但他卻擁有著一顆極為赤誠的中國心。說起丁肇中美國籍的由來,還有這樣一段趣事。丁肇中的母親王雋英是一名心理學教授,懷孕之時正在美國進行訪學和交流,並計劃在即將臨盆的時候回到中國待產。
沒想到的是,丁肇中想要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想法比較著急,所以母親在回國前夕意外早產,丁肇中也就此擁有了美國籍。
不過,國籍並不能影響一個人的愛國之心。雖然丁肇中名義上是美國人,但他從小接受到的是中國的傳統教育,所以骨子對祖國的熱愛絲毫不少於中國籍的人士。這一點在他獲得諾貝爾獎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按照規定,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上臺領獎、發布感言時都應當使用英語。但丁肇中卻認為自己作為一名中國人,在進行這種演講時一定要使用中文。
丁肇中的這種堅持讓主辦方很是為難,美國駐瑞典大使館的工作人員還多次上門勸說,希望他能夠放棄這樣的念頭,但是丁肇中對此並沒有退讓半步。
面對這樣一位卓有成就、享有威望的物理學家,主辦方也只能就此妥協。因此,丁肇中便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使用中文進行諾貝爾獎獲獎演講的人。這不僅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的一個創舉,同時也是中國在世界科研領域的新開始。
如今,丁肇中雖然已經是一位年過八旬的老人,但他依舊在物理學科研第一線奮戰。他曾經說過,希望在自己還能工作的時候,為中國培養更多的人才。
事實上,他也做到了這一點。在他的科研生活中,經常會和中國的物理學家進行交流和討論,並且給予優秀的中國青年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加入到自己的科研團隊中。
這不僅是對年輕人們的一種鍛鍊、一種認可,更是丁肇中想要為祖國在物理學研究領域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