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一問三不知」的諾獎得主,卻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2020-11-26 文史風雲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個人被稱作"一問三不知",大概率則意味著這是一個不學無術或者沒有思想的人。但是凡事皆有例外,一問三不知者也可能是極具才華卻又極其謙虛之人,就比如說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

儘管他本人在物理學研究方面擁有著極高的成就,同時也帶領著自己的中國學生到達了科技前沿,但他卻仍舊秉持嚴謹認真、虛心求教的態度面對工作中的每一次試驗和生活中的每件小事。

有興趣的學習才能換來成就

雖然丁肇中在物理研究領域獲得了極其之高的成就,但事實上在最開始的時候,他所學習的專業是工程學而非物理。

在那個時候,工程學是很符合社會需求的,在畢業之後也比較容易找到穩定的工作。因此,丁肇中便聽從父母建議,選擇了工程學專業不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物理學專業進行學習。但在大學一年級結束之時,他的成績並沒有非常出眾。

丁肇中本以為自己就將這樣平淡的度過一生,但他的老師卻慧眼識珠,看到這個孩子身上出眾的物理學天賦。

於是向他提出建議,那就是轉專業到物理學去,從事數學和物理學習與研究。老師的建議與丁肇中內心的想法恰巧相符。但母親卻覺得物理學研究過於虛無縹緲,想要做出些成績是非常艱難的。

而且想要通過物理學專業養活自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並不支持他的想法。

不過也許是得到了老師的支持和肯定,這一次丁肇中堅定了自己的夢想,並且用這份堅定打動了母親。大學二年級時,丁肇中開始了他的物理學習,也就此開啟了他輝煌燦爛的一生。

丁肇中的經歷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那就是如果他並沒有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也許只會做一個普通的工程師,平淡一生。但是在他選擇了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物理學專業後,卻成就了普通人所不能企及的輝煌。

"一問三不知"的物理學家

說到物理學家,人們都會忍不住心生敬意,畢竟擁有這樣稱號的人物必然是個學識淵博、思維敏捷、眼界開闊之人,因此也很難將"一問三不知"和他聯繫在一起。

丁肇中卻是這兩種身份的結合體,但這兩種看似背道而馳的氣質,卻在他身上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不僅不顯得矛盾,反而更顯和諧。

丁肇中之所以會給人這樣的感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他並不是一個不學無術之人。

對於任何涉及到他熟知領域內的問題,他都可以給予相應的答案,用其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實驗經驗解答疑惑、傳授新知,讓人折服於他的儒雅與博學之下。

但是如果這個問題超越了他熟悉的領域,他也會非常坦然地用"不知道"來回答,並不會因為自己是一個所謂的大物理學家而不懂裝懂。就比如在某一次和學生進行問題討論的過程中,面對學生的提問和探究,丁肇中在短短20分鐘之內便說出了五個"不知道",態度極為自若坦然,並無任何局促不安或尷尬茫然。

這讓很多人都感覺到詫異。因為在一些人的觀念中,作為專家、教授級別的人物,說出"不知道"三個字便是對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一種折辱。很多人都會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或者維持自己的所謂人設,即便是面對不熟知的問題也要大談特談,用誇張的語言掩蓋自己的不足,不願意將自己的薄弱之處暴露在公眾面前。

但是在丁肇中看來,坦蕩做人要比面子身份更為重要。大膽地承認自己的無知並不是丟臉的事情,但是用謊言掩蓋自己的無知才是最為招人笑話、落人話柄的事情。

從這裡便不難看出,丁肇中是一個極為嚴謹誠實之人。也正是因為他擁有這樣一種願意承認自己無知的態度,才能夠幫助他在研究領域進行無盡的探索,從而擁有如此輝煌的成就。

美國籍,中國心

雖然丁肇中的國籍是美國籍,但他卻擁有著一顆極為赤誠的中國心。說起丁肇中美國籍的由來,還有這樣一段趣事。丁肇中的母親王雋英是一名心理學教授,懷孕之時正在美國進行訪學和交流,並計劃在即將臨盆的時候回到中國待產。

沒想到的是,丁肇中想要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想法比較著急,所以母親在回國前夕意外早產,丁肇中也就此擁有了美國籍。

不過,國籍並不能影響一個人的愛國之心。雖然丁肇中名義上是美國人,但他從小接受到的是中國的傳統教育,所以骨子對祖國的熱愛絲毫不少於中國籍的人士。這一點在他獲得諾貝爾獎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按照規定,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上臺領獎、發布感言時都應當使用英語。但丁肇中卻認為自己作為一名中國人,在進行這種演講時一定要使用中文。

丁肇中的這種堅持讓主辦方很是為難,美國駐瑞典大使館的工作人員還多次上門勸說,希望他能夠放棄這樣的念頭,但是丁肇中對此並沒有退讓半步。

面對這樣一位卓有成就、享有威望的物理學家,主辦方也只能就此妥協。因此,丁肇中便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使用中文進行諾貝爾獎獲獎演講的人。這不僅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的一個創舉,同時也是中國在世界科研領域的新開始。

如今,丁肇中雖然已經是一位年過八旬的老人,但他依舊在物理學科研第一線奮戰。他曾經說過,希望在自己還能工作的時候,為中國培養更多的人才

事實上,他也做到了這一點。在他的科研生活中,經常會和中國的物理學家進行交流和討論,並且給予優秀的中國青年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加入到自己的科研團隊中。

這不僅是對年輕人們的一種鍛鍊、一種認可,更是丁肇中想要為祖國在物理學研究領域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的殷切希望。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丁肇中:一問三不知,卻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人在世上只走一次,應選自己感興趣的事」丁肇中是世界矚目的華裔諾獎得主,他把一生的時間都投入在實驗物理的研究上,發現新粒子,主導AMS研究等,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儘管名滿天下,但是他卻謙虛謹慎,面對滿天飛的提問,常常一問三不知,送上真實的四個字「我不知道」。不過他常懷赤子之心,關係祖國的科學發展,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受到國人的崇敬。
  • 華裔諾獎得主丁肇中:一問三不知,卻率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人在世上只走一次,應選自己感興趣的事」丁肇中是世界矚目的華裔諾獎得主,他把一生的時間都投入在實驗物理的研究上,發現新粒子,主導AMS研究等,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儘管名滿天下,但是他卻謙虛謹慎,面對滿天飛的提問,常常一問三不知
  • 丁肇中:「一問三不知」的諾獎得主,卻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個人被稱作"一問三不知",大概率則意味著這是一個不學無術或者沒有思想的人。但是凡事皆有例外,一問三不知者也可能是極具才華卻又極其謙虛之人,就比如說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
  • 華裔諾獎得主丁肇中:一問三不知,卻帶領中國學生進軍科技前沿
    即使當時受到美國駐瑞典大使的「警告」,丁肇中依然不畏「強權」,堅持自己的主張。於是,丁肇中成了第一位在諾獎頒獎典禮上用中文演講的得主。這位華裔諾獎得主,雖然自稱「性格不合群」,接受採訪「一問三不知」,卻親自帶領中國的學生參與國際尖端科研項目。時至今日,這位老科學家依然有著熱愛科學的初心,推進祖國科學事業發展的本心,以及對祖國科學人才培養的關心,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的掌聲。
  • 「一問三不知」的華裔科學家丁肇中,讓中文首次響徹諾獎頒獎典禮
    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家頒獎典禮,原本與往年無異,卻因為當年的獲得者——丁肇中堅持用中文演講,而多了幾分別樣的色彩。即使當時受到美國駐瑞典大使的「警告」,丁肇中依然不畏「強權」,堅持自己的主張。於是,丁肇中成了第一位在諾獎頒獎典禮上用中文演講的得主。這位華裔諾獎得主,雖然自稱「性格不合群」,接受採訪「一問三不知」,卻親自帶領中國的學生參與國際尖端科研項目。
  •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科學精神面面觀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秦曉涵  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PPT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裡,這位82歲的老人質疑、糾錯、再質疑、再糾錯,把氣氛搞得像一場考試。
  • 諾獎得主丁肇中自嘲:在南京上學時成績不好,怕學校曬成績
    丁肇中認為,要對自己有信心,做你認為正確的事,不要因為大多數人的反對而改變。而回顧收穫諾獎,他說:「為了得諾獎而研究是很危險的,我做物理研究完全靠興趣,我認為這是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為名為利。」  「在我的項目中  權威是沒有意義的」  1976年拿到諾獎時,丁肇中只有40歲,早年成名的他卻沒有止步。
  • 「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員」丨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②
    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物理學獎篇1、最年輕得主:威廉·勞倫斯·布拉格3、 「一問三不知」先生:丁肇中(因為發現J粒子而榮膺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丁肇中這次作了正面回答:「不知道的,你不能說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點評:古語有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丁肇中的「一問三不知」歸根到底是一種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態度,這不但無損於他的光輝,還從一個側面展示了他成功的秘訣。
  • 丁肇中對話南醫大學生 頻說不知道詮釋科學精神
    昨天,諾獎得主丁肇中來到南醫大,與學生們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對話中,這位「倔老頭」說得最多的是「不知道」,他用自己的方式向學生詮釋了什麼叫「科學精神」。不時冒出「不知道」主持人不知如何接下句丁肇中走進會場時,幾乎所有學生都激動地用手機對準了他,搶拍下這位大人物的入場瞬間。
  • 楊振寧學生張首晟發現新粒子,這其中會有下一個諾獎得主嗎?
    本文作者:思穎雷鋒網按:作為楊振寧的學生,如果華人物理學家張首晟也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那將是諾獎歷史上的一件盛事,也將是中國的一件盛事。  當然,在這支發現馬約拉納費米子的隊伍中,張首晟帶領的理論團隊功不可沒。他領導的研究團隊於2006年提出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評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前面提到的拓撲絕緣體的發現讓他榮獲2015年富蘭克林獎章。此外。他先後獲得過古根海姆基金獎、洪堡研究獎、歐洲物理獎等諸多獎項,入選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等多個計劃。
  • 「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員」丨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
    2 穿著破舊的大皮鞋讀完學業:威廉·亨利·布拉格(勞倫斯·布拉格之父、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亨利·布拉格小時候因為學習刻苦,成績優良,被保送到威廉皇家學院,同學大都是富家子弟,衣著講究,而布拉格家中很窮,連買一本書都非常困難,更不用說買新衣服了。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諾獎得主維特裡希:相信新冠病毒最終會被徵服
    圖為2002年諾獎得主維特裡希教授(後排右三)和上海科技大學的師生們在一起。這位諾獎得主,和上海緣分不一般。不久前,他摘獲2020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當時,他剛從美國返回瑞士,尚處隔離之中。凌晨時分,在線獲知自己得獎的消息,難掩喜悅之情。此前的2018年,他還獲發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成為第一批拿到「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他就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赫爾曼·維特裡希。
  • 諾獎得主丁肇中寄語復旦新生:推翻多數人觀點才能向前走
    當天,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為新生寄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發言。 澎湃新聞記者 陳伊萍 圖丁肇中:推翻大多數人的觀點才能向前走在開學典禮上,一位重量級嘉賓的出席讓全場學生振奮不已。這位嘉賓就是復旦大學校董、復旦大學榮譽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丁肇中在發言中說,他的家族和復旦大學有著百年淵源。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據悉,作為2016創交會高端論壇的世界未來科技論壇,其演講交流主題直指世界科技發展前沿,而演講嘉賓均為國內外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全球各領域科學研究翹楚共同來蓉,縱論前沿技術的未來產業發展機遇與變革,探討世界前沿科技與中國西部尤其是四川實踐的對接探索。
  • 諾獎獲得者的國籍真的很重要
    預測將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包括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化學諾獎。(中新社10月5日)面對新一輪諾獎的揭曉,內心酸澀的國人早已習慣從名單中儘可能疏理一些聊以自慰的因素,所以錢永健與錢學森的特殊身份能夠迅速抓住公眾的眼球,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欄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
  • 丁肇中:1976年物理學獎 發現全新基本粒子
    《丁肇中:1976年物理學獎 發現全新基本粒子》文章已經歸檔,不再展示相關內容,編輯建議你查看最新於此相關的內容:丁肇中:1976年物理學獎 發現全新基本粒子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祖籍山東日照,美國人,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 2018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高中差點「肄業」
    原標題:高中差點「肄業」 努力奪得「諾獎」   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的主題演講於12月7日~8日在瑞典舉行,並面向公眾開放。每場正式演講開始前,諾爾貝基金會的相關委員會都會向公眾分享獲獎者的一些小故事。這堪比學術演講主餐前一道美味前菜。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其實,各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著作中都有非常好的科普性作品,理論有趣,深入淺出,可以簡單高效地了解經濟學中的前沿知識。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
  • 這二人將拿到「中國綠卡」 不僅因為他們是諾獎得主
    他們想來中國定居可不可以?門兒也沒有!因為他沒有現行規章要求的中國工作經驗!」這個網上流行的段子其實不僅是笑話,街頭隨便抓住一個外國人,問他是否有中國「綠卡」,恐怕很難得到肯定的回答。 中國「綠卡」(即中國永久居留證),被調侃為「世界上最難拿的綠卡」。據聯合國統計,從1990年到2015年,在中國居住的外籍人口從37萬人增至97萬人,25年間增長了60萬人,年均增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