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巴菲特夠不夠優秀?他們想來中國定居可不可以?門兒也沒有!因為他沒有現行規章要求的中國工作經驗!」這個網上流行的段子其實不僅是笑話,街頭隨便抓住一個外國人,問他是否有中國「綠卡」,恐怕很難得到肯定的回答。
中國「綠卡」(即中國永久居留證),被調侃為「世界上最難拿的綠卡」。據聯合國統計,從1990年到2015年,在中國居住的外籍人口從37萬人增至97萬人,25年間增長了60萬人,年均增長2.4%。而在這97萬國際居住人口中,拿到永久居留證的人數又有多少?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2015年的數據顯示,自2004年中國開始發布外國人永久居留證至2014年,10年間,也只有7300名外籍人士獲得永久居留證。
這麼難拿的綠卡,想必只有萬裡挑一的人才能得到。的確,據24日消息,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就將成為「中國綠卡」的擁有者。
庫爾特·維特裡(左)和伯納德·費林加(右)
兩位諾貝爾獲獎者將拿中國綠卡
近日,一位外國科學家走進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辦理了永久居留身份證申請手續。他就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華東理工大學客座教授伯納德·費林加。
預計下月,他將與上海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庫爾特·維特裡希一起,成為首批來滬工作並擁有「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
據《解放日報》報導,2016年,費林加因「設計併合成分子機器」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今年10月,他出任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外方主任,每年來滬工作,帶領華東理工團隊研發光刺激響應性材料和自修復材料。「我們在研發光刺激響應性材料,它像眼睛一樣,能對光的變化作出性能響應。」費林加說,「我們還在研發自修復材料,希望它像人體組織那樣,能自我修復。」這些智能材料在醫療、電子、節能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圖片來源:上海市總工會
報導同時指出,維特裡希則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現在是上海科技大學的特聘教授。目前他正帶領上海科大課題組,利用液體核磁共振等技術,探析人體內G蛋白偶聯受體的分子機理。這種原創性研究,有望催生以G蛋白偶聯受體為靶點的新藥。
報導稱,外籍科學家過去在中國工作,通常要在籤證規定時間內離開中國,或在籤證到期前重新申請。此外,在出行、購房、醫療等方面,均有諸多不便。今年,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啟用。持有這一證件的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很多事務上享有「國民待遇」。
近年來,中國綠卡在國際上也十分受歡迎,知名球星馬布裡就曾踴躍拿到中國綠卡。據四川在線消息,「中國綠卡」更重要的意義是授予人出入中國國境和居留期限不會受到限制,但並非是擁有中國國籍。也就是說,馬布裡拿到「中國綠卡」並不意味著他可以代表中國男籃參加國際比賽,這和國外的「歸化球員」顯然屬於兩個不同的概念。